<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沂蒙老友相聚,常聊起难以忘却的山东小三线岁月。翻开国营8072厂如歌史篇,创业往事历历再现,而深蕴其中的那股奋斗奉献精神,是当年凝聚、推动员工砥砺前行的强大力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19年9月,原8072厂同事举行纪念建厂50年聚会。数百名年逾花甲的老工友满怀深情从多地赴青岛参加活动</span></p> <p class="ql-block">8072厂是国家四机部定点山东的小三线企业,设机修、模具、机加工、总装等车间和科室部门,主要为军用电子装备配套生产接插件类产品。1971年11月我们完成异地培训进山时多数厂房、宿舍刚建好,有些基建项目还没完工;部分设备没开箱,横七竖八放在工地上;产品试制尚未开始,生活设施也很不健全。</p><p class="ql-block">面对此情,厂党委带领职工以大庆等先模为榜样,边建厂边试产,展现出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工友李友华在厂区的留影。照片为居高临下拍摄,画面虽不完整但可窥见8072厂建厂初期部分原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工厂遗留下来的配电室(左一)、模具钳工厂房(左二)</span></p> <p class="ql-block">最具感召力的,是那份为国分忧、甘于奉献的家国情怀。职工来自多地,共同的“国防梦”把大家汇聚一起。青年们告别城市、家乡和亲人只身来三线;领导干部和中老年职工有的与家庭分居两地,有的则拖家带口迁入山区。当时青岛市向山东小三线输送了一批领导干部、管理技术人员并援建了部分企业,我厂部分管理技术骨干来自青岛接插件厂等企业,高中杰厂长和胡显德等多名师傅都是全家迁入,成年子女也跟随入厂当工人。他们把根扎在沂蒙老区大都再未离开,作为单身青工我对他们义无反顾建三线的高尚情怀深感敬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08年10月,从青岛举家迁入山区的原8072厂副厂长高中杰(左一)、模具车间主任胡显德(左二)在老同事聚会上亲切交谈</span></p> <p class="ql-block">大山里创业很艰苦,职工们不畏艰辛努力工作。入厂后首个冬季来临,北风呼啸、天寒地坼。厂里没有供暖设施,大家在严寒中运装设备、加工部件、制作模具等,许多人冻伤了手脚,有的手背红肿象面包。我与机修钳工班师傅和伙伴穿着单薄工装在室外搬运设备,常冻得瑟瑟发抖。空闲时大家点起篝火,前身刚烤暖后背又凉透了!我们迎着凛冽山风手握冰冷的铁撬,喊着号子将设备一台台运进车间安装好。天气虽冷但心是热的,大家艰苦并快乐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沂蒙寒冬,冰雪覆盖着重山群崮</span></p> <p class="ql-block">8072厂西侧的鏊子崮<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span>沂蒙山著名七十二崮之一,当年华野司令员陈毅曾在鏊子崮东麓双山村设指挥所指挥了震惊中外的孟良崮战役。</p><p class="ql-block">厂区座落在鏊子崮东侧离双山村不远的山坳里,建筑和道路随坡就势,施工难度很大。1972年春首台卧式快装锅炉运进工厂,汽车停在远离厂房的陡坡上。为将重达13吨的锅炉安全御运并安装,厂里组成由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组成的运装队伍,各车间主动派人支援。没有卸运机械,大家将炉下塞入钢管,用缠绕大树的缆绳拴住炉体防止溜坡,人工拉、铁棍撬逐渐将锅炉卸下车并一点一点移进厂房。</p><p class="ql-block">全厂广泛开展团结协作,攻克多项施工难关,终于圆满完成了建厂任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巍然耸立的鏊子崮因顶端酷似烙煎饼的鏊子而得名,其海拔616米,为沂水域内第三高山。山脚下民房是毗邻8072厂的下桃峪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p> <p class="ql-block">工厂远离城市和产业集群,遇到生产和技术“卡脖子”问题主要靠集思广益、探索创新来解决。安装锅炉后,厂里购进一批铸铁暖气片。由于翻沙工艺落后,片内附着大量沙垢无法从细小通气孔中清除。时任机修车间负责人鞠庆文师傅与我们商量解决办法。受在校学工时所见缝纫机针抛光方法的启示,我建议做一个支架,将暖气片中塞入石子放在架上不断翻转,用石子撞击力将沙垢除净。鞠师傅采纳了这一建议,指导我们找来电机、角铁、皮带轮、轴承等制做了一台“除垢机”。齐明(工厂搬迁临沂后曾任厂长)等工友主动承担起除垢任务,经几天艰苦努力将全部暖气片清理干净。之后大家克服多种困难安装好暖气和室内外管道,当年冬季全厂实现了供暖。</p><p class="ql-block">依靠集思广益和探索创新,全厂职工在产品试制、模具制造、设备安装调试及生活设施完善等方面解决了大量“卡脖子”问题,为产品投产创造了条件。</p><p class="ql-block">大山里创业使我们经受了艰苦奋斗的洗礼,淬炼了精神,砥砺了意志,学会了坚强。1973年8月,经机修车间指导员(党支部书记)卢兆秋、钳工师傅张士玲介绍,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年19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15年9月,在8072厂老同事临沂聚会上我与入党介绍人张士玲师傅(左一)重逢并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span>线建设是新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战略部署和宏伟创业,对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结构布局调整做出巨大贡献、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形成了伟大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线精神。</span>2018年10月,中宣部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为核心内涵的三线精神列为新时代大力弘扬的民族精神、奋斗精神。这一具有鲜明时代和地域特色的精神是三线建设者共同塑造的,其中也凝结着8072厂职工的奋斗和汗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自1960年代始山东在沂蒙山区建设了数十个小三线企业。位于岱崮的9381民丰厂旧址现已成为著名的中国军工文化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