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传统节日中,清明、端午、中秋和春节无疑春夏秋冬四季中标志性的节日,况且这四个节日中还有标志性的美食:清明有黄煎,端午有粽子,中秋有月饼,春节有蒸碗肉,对于好吃的我来说,自然是印象极为深刻。</p> <p class="ql-block">每天晚上临睡前,都有刷手机浏览古今趣谈的习惯。昨天我看到某地禁止市民在清明期间燃烧纸钱的消息,之后,又有了对于一些传统习俗不能一刀切的说法。先发出禁止通知,后又被紧急叫停的消息,不是仅此一例,比较著名的还有春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燃放烟花爆竹、燃烧纸钱都有消防火灾、森林火灾、城市空气污染的隐患,除了行为本身有一些不安全的因素以外,烟花爆竹的含药量、焚烧纸钱的数量对于安全也有一定的影响。任何行为都有可能隐藏一定的隐患,俗话说“过犹不及”,把握好必要的“度”至关重要。路上开车有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燃香烛也是有安全隐患的,总不能“一刀切”禁止机动车上路行驶、不能燃香烛吧。于法不合,于理不通。</p> <p class="ql-block">隔辈亲,春节、清明祭祖,大概与人们“敬畏生命”的理念是分不开的。隔辈亲里的老者大概希望他百年之后,孙辈能扛起引魂幡顺利上山入土为安,也渴望后辈生者逢年过节在他的坟前行香楮清酌、果品肴馔祭奠礼仪,在给后辈安顿上坟重要性的时候,往往是拐棍用力敲着地板加以强调的。其实,对于上坟一事的牵挂,除了给去世的父母上坟以外,给爷爷奶奶外爷外婆上坟也是考虑之中。对于其他逝者,可能就相对淡漠了一些。农村祖茔相对成片,通常一并上坟祭拜。城市公墓,往往难以形成家族性成片陵区,则显得分散一些。</p> <p class="ql-block">人去世后,汉民族是讲究落叶归根、入土为安的。既有社会地位,又有社会影响力的人去世之后,后辈才在地表坟前树功德牌坊、立铭文碑刻,已达到扬名声显富贵,记述生平功德,启迪后人。即使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规模宏大的殉葬,也是埋在地下,这不也是敬畏土地,保护土地的一种形式?纵观土葬发展,并没有在农耕方面形成侵占土地的危机局面。现在的人,不管身份、贡献如何,只有有了钱,就能在坟里起围墙、树龙碑,石材颇为讲究,青石风吹日晒,易风化,大理石、花岗岩才经久耐用。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家家户户都这么干,难免发生不侵占耕地局面。其实,在坟头前缘搭个简易的青石饭桌,石桌平面一尺许,桌面供食,桌底化纸钱,倒也无妨。讲究一些,可以栽几棵松柏,为祖茔标识。若干年后,土坟头逐渐风水平夷,石桌风化,与大地终归一体,来源于自然,回归于自然。</p> <p class="ql-block">近年来,随着学校教材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年青一代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比如晚婚不育,直接对立于传世养生经典《黄帝内经》的观念理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男女结婚法定年龄,直接脱胎于《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论述精神。国外的月亮比中国的月亮更圆,城市的理念就是先进与农村的理念,形成了饮食、养生方面,甚至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冲突,究其根本,是文化观念的激烈碰撞。</p> <p class="ql-block">年轻人往往以“你们的那一套想法早就过时了”,传统文化中蕴涵的所有理念都已过时?非也,比如自然规律没有变,谈不上过时。打着“移风易俗”的幌子,对传统习俗搞“一刀切”实在是不妥当的。传统的习俗,年轻的时候可能觉得无所谓,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的才会体会到独特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每逢佳节倍思亲”“死去元知万事空”。清明节马上就要来到了,高速通行免费。我也即将收拾行囊,回老家上坟。春天里,惠风和畅,万物复苏,看看田野风光,呼吸乡间新鲜的空气,对于我来说,是一桩美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