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我的知青生活-一日三餐那些事

项柯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75年我高中毕业后来到湖北省汉川县插队落户,在广阔天地里“炼红心”。我们一起下来的有19个人,后来两年又陆续下来几个。在农村三年半时间里最艰苦的应该是头两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初到农村要适应的东西很多,要生存下来首先要吃饱饭。来到农村头两天大队给我们安排了一个妇女帮我们做饭,大家也跟着学做饭。我们的厨房里有两口大铁锅两个灶,一个烧煤一个烧柴,平时烧煤灶,临时要派其他用处时才烧柴灶,那时柴草也不多(刚到农村时大队照顾我们,给了我们一个星期时间到大队林场的山上割柴草,那山上的柴草长的很茂密有一人多高,但那个时候大家都不会干农活一天下来也割不了多少还要把手割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经过很短时间的适应我们就开始轮流做饭了,一个人烧一个星期。其实我很早就会烧饭了,文革期间父母亲或被拉去办学习班长期不能回家或被下放到五七干校。我们兄妹三人还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学会了做饭烧菜蒸窝头。但在家里做饭和在知青点给将近20个人做饭是完全不一样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这是现在村里的主干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轮到我做饭的时候(其他人也一样)每天要比其他人起的早。铁锅里的水在封住火的灶上焖了一夜已经烫了,要先把水舀到水桶里放在门口等其他知青起床后可以洗漱用。大家洗漱完后就要去出早工,干上两个小时再回来吃早饭。我必须在这段时间内把饭菜烧好。我要把封住的火捅开让火烧的旺一些。然后锅里重新加上水准备烧早饭,那个时候农村一日三餐都是吃干饭,根本没有稀饭馒头之说,馒头是高档食品,偶尔到集镇上去吃一次馒头算是高消费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这幢房子曾经的个祠堂,文革时期改成大队的加工厂,我们吃的棉籽油就是加工厂榨的,我们分的稻谷也要拿到加工厂碾成米。能到加工厂上班是很幸福的事,虽然很累还要上夜班但起码不用在田里日晒雨淋。改革开放后加工厂关闭了,想恢复祠堂但又没有什么可供奉的牌位,就这么空关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那里农民吃饭都是吃捞饭,就是锅里水要放的比较多,水开后把米下锅,等米快熟时就把米捞出来,把米汤滤干然后放在一个木制的桶里蒸。这里要掌握个火候的,米捞早了容易做成夹生饭,捞晚了米烧的太烂米汤滤不出了饭就烧的太烂。等到第二年大家都有了分红有了口粮就根据自己的饭量吃多少就量出多少米放在搪瓷碗里一起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烧捞饭会剩下很多米汤。其实米汤是最有营养的滤出来实在很可惜,但人家就是这么个习惯。我们是秋天来到农村的,到了农村后才自己撒籽种菜,那个季节长的快的能种的只有青菜了。地里的菜没长出来前,每天只能到集镇上去买。那时国家给下乡第一年的知青是发生活费和粮票的,但那点钱要细水长流不敢买太多的菜,那时青菜最便宜就吃青菜,2斤青菜20个人要吃一天,每人一片菜叶都困难,就把一盆米汤倒进去多放点盐,就这么汤汤水水的一人一勺。等菜长出来有菜吃了,米汤就和糠搅在一起喂猪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饭菜烧好后还要赶紧把锅洗一下开始烧开水灌到每个人的热水瓶里。要保证出早工的人回来有饭吃有水喝。烧煤的灶火不够大一锅水要烧很长时间,这间隙要赶紧挑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村里的井在山坡下但坡很缓,不是太远但也不算近,主是一路走的都是田埂,晴天还好最不方便的是雨雪天气。天不冷时就赤脚挑水冬天就穿长筒套鞋,走在泥泞的田埂一步一滑的要很小心,滑倒了一担水就白挑了。有时其他知青空下来也会帮着挑几担。我们厨房有一个水泥池,可以存放7-8担水,大家要用水就到水池里舀水。</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当年的水井就在这个地方,现在改种莲藕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的这口烧饭的铁锅可是用处大的很,做饭炒菜烧开水烧洗漱的水烧猪食全靠它。那时候没有洗洁精但锅可以洗的很干净。虽然用这口锅炒菜但锅一点都不油腻。我们定量的油是多少记不清了,只记得差不多20个人左右每个星期4两油,油是在大队加工厂的榨油坊买的棉籽油,倒进锅里起一堆泡泡,也就锅底有点油,一盆菜倒进去根本就看不出有油。有时锅里还要煮猪食,谁也没觉得怎么不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来后大队给我们拨了一块地相当于我们的自留地,我们吃的菜都是自己种的,莴笋可以吃了就天天吃莴笋,茄子长大了就天天吃茄子。记得那年下大雪刚好轮到我做饭,那会儿地里只有青菜可吃,就冒雪拿着箩筐到地里扒开雪,把青菜叶子一片片从外层掰下来每颗菜掰两片,这样留下菜心可以继续长。掰下来的菜叶拿到水塘边先敲开已经结冰的水面再洗菜,冰冷的水把两手冻的通红都没什么知觉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萝卜收上来后一下子吃不了,就会安排半天不出工,大家一起把萝卜切成块扔到房顶上去晾晒,女生负责切男生负责架梯子把切好的萝卜送上房顶铺开,这活大家很愿意干,一帮人说笑间活就干完了。晚上还要负责收回,那几天房顶上全是萝卜干。到萝卜半干时撒上盐腌起来等地里青黄不接的时候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菜也是这样,开春后青菜就要抽苔开花了,所以要全部收上来腌在水池里变成酸菜,头两次吃还可以,每天吃,一日三餐都吃酸菜可受不了,吃的身上都过敏长红斑,现在回想起来肯定是变质了。吃到最后发现池子里有被淹死的老鼠才不敢吃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我妈带给我的肉酱。到农村后我从来不对家里说农村有多苦,但不说她也清楚。所以每次有人回知青点她都会烧两瓶肉酱托人给我带去,肉酱里放了很多猪油特别香,吃饭的时候挖一勺子拌在饭里,同房间的人也会同享,大家都这样。</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五十年前的农舍是用土坯砌的,现在已是残垣断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农村要想吃肉必须要自己养猪,所以我们知青点也养了两头猪。喂猪和打扫猪圈的活当然是负责烧饭的人来干,其他人有空也会去帮忙。那时我们买到或分到的粮食都是稻谷,要拿到大队加工厂去碾成米,碾下来了糠正好喂猪,而且是很好的饲料。记得有一次我们养的猪病了要找公社兽医站的兽医给看病,老队长说有个兽医家就在我们大队,大队的农民家里有猪病了都找他去看,求他的人多了这人架子就大了,我们到他家里话还没说先递烟,他的桌上扔了一桌子的烟,两个耳朵各夹一支烟,看看烟太多了就拉开抽屉把桌上的烟全划到抽屉里。请他给猪打针他也端着架子要磨蹭半天才出门。我们知青的吴建勇在学校学农劳动时学过给猪打针就找兽医借了注射器自己打,那兽医看到知青也不是完全不懂反而变得客气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猪长大后就卖到公社,按重量和出肉率折算出多少肉给肉票,猪下水就别想啦。那时候城里吃肉是凭肉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有了肉票就可以买肉吃了,好像是隔个一两个月吃一次肉,湖北这边喜欢吃粉蒸肉,所以几乎每次都是粉蒸肉。有个同学叫黄绪桥,在学校里的绰号叫肉包子,这个绰号也就带到了农村,他父亲是水平很高的厨师,或许是耳闻目染他的烹调水平也很高,这种时候他总是最忙碌,米粉佐料拌好后还要拿杆秤每人半斤秤好了再上屉蒸,谁也别说吃亏。那个时候半斤肉实在不过瘾,就连文静的女生也不会剩下。到了晚上集体拉肚子轮流跑厕所,因为肚子里缺乏油水,一下子这么油的吃下去吸收不了,我们称之为滑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记得有一次好像是带队干部还是谁弄来了一袋面粉,那时一袋面粉是五十斤,大家商量着包顿饺子吃。那天像过年一样,所有人都忙起来了,乒乓球桌就是面板没有擀面杖就用酒瓶代替。饺子包好后所有人都把搪瓷碗放在灶台上,一锅饺子下好每人碗里只能分到四五个,瞬间下肚后再把碗放到灶台上等下一锅。因为间隔时间太长了全部饺子吃完也没感觉吃饱,算下来平均每人吃了两斤多。</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走在中间的这位老人曾是是九队的队长,是个老党员,我们称他老队长。对我们很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农村有这么个特点,地里收什么就吃什么。记得大队那时候还种了糯米,糯米收上来的时候就天天吃糯米。糯米在城里可是个稀罕物,过年的时候每户才能凭票买到一两斤,我们在这里天天吃简直太“奢侈”了,吃到后来都吃吃怕了,那种感觉是吃不下了又没吃饱。后来就有心省下一些过年带回家去。最好吃的是晚稻米,晚稻收下来后天天吃晚稻米,吃到嘴里满嘴清香有没有菜都无所谓,那时在城里哪里吃过这么好吃的米,省着吃半斤米不知不觉就下肚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从1975年到现在快半个世纪过去了,时不时的回想往事就像昨天发生的一样,有些已经记不清了,把能记住的往事写下来也是蛮有意思的。自己也想象不出那段艰苦的日子是怎样过来的,可能是到了那样的环境人的潜能就会迸发出来吧。</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