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趣事——为了不打光棍

羡慕颜回

<p class="ql-block">  在农村,人们对偷盗的孩子总说“老监门上的钥匙”;对懒散的孩子也总说“光棍胎则得下了”。这是用“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思维方式对不进的孩子进行的一个预估和评判。儿时自己散漫,人们说这些话时,就十分担心,害怕将来真的“打”了光棍。可我对光棍的概念也稀里糊涂,认为光棍就像小朋友们说的那样,有着难以想象的坏和不近人情的损,是坏人里的一种。</p> <p class="ql-block">  我们村就有几“条”光棍。 记得八九岁时,我们几个小朋友在一块玩耍。忽然一个小朋友喊道:“光棍来了!光棍来了!”颇有狼来了的恐惧,大家一蜂窝跑开了。我更觉得好怕,颠着屁股狂跑。可我个小腿短,跑得最慢,最终还是被“光棍”逮着了,吓得失魂落魄,拼命挣扎,又哭又叫。那“光棍”也沒把我怎么样,只是顺势一抱,见我一股熊样,又轻轻放下,仰起头说:“总是五旦那孙子来!”,然后义无反顾地走了……于是那时才明白,光棍也是“人”,也并不是小朋友说得那样可怕。</p> <p class="ql-block">  后来才知道,抱过我的光棍叫生存,是陕西人落难到我们村的。家贫如洗,又不勤快,和父母总弄不到一块,动不动就耍性子要“嫊子”(媳妇),有时大白天也不上地,狂睡。可我觉得他也不好过,总是不言不语,很少和人搭话。全村人的年轻人调侃他,看不起他,常常给他难堪。比如他们凑到一块,一个人趁机迷住他的双眼,几个人上去乱打一通,然后一蜂窝跑光了。只留下他一个怔怔地站在那里,最后毫无表情地走开了……</p> <p class="ql-block">  见这样欺负他,我便对他同情起来,严格的说来,我是对“光棍”同情起来。因为我虽不是光棍,却有和光棍一样的遭遇,也常常被小朋友合伙欺负。于是在幼小的心灵里,立下今生的宏伟大志:一定不打光棍,一定要往人前爬!</p><p class="ql-block"> 这也与父母从小教育有关。我家是外来户,又很贫穷。从小父母就把不打光棍来作为我们弟兄努力的方向。因为我们家族就有打光棍的光荣历史,爷爷辈上一个,叔叔辈上两个,可谓后继有人。因此,父母的这种担心不是凭空而来,让我努力也是实事求是。</p> <p class="ql-block">  就这个生存还有一个妹妹,长得又丑又小,脸黑黑的,鼻子尖尖的,头发炸炸的,穿得破破烂烂,鼻涕擦水,一口陕西腔。村里孩子常常欺侮她,追得满坡跑,她却嘴里骂一些我们听不懂的话。就这个孩子,村里配一副金牙的老大爷见了我就说,“花花”(这个女孩子的名字)就是你的“嫊子”了,你爸妈同意了,等你再大二年就给你娶。头一两次不信,主要是这个爷爷见了面总说,最后自己也信以为真。几次想问父母这是不是真的,可又开不了口,心里总放心不下。</p> <p class="ql-block">  我有些苦恼了。怕打光棍,可这样的“嫊子”我能要么?记得一个人坐在我家院畔思考,要是能娶到村西边叫圆玲的女孩作“嫊子”该多好,个子又高穿得又漂亮,可谁知父母怎偏偏答应人家了呢?心里有了恨父母的感觉。记得那年春节,我的几个姑姑都回家看爷爷奶奶了。她们是爱逗孩子的————现在看来。记得那天晚上,我不同意要花花,她们说已订下了,还掏出一沓钱来说是订婚钱,趁正月消停办了,平时忙得顾不上……我哪个哭啊,在“就不要,就不要”声中逗得他们哪个笑啊……反正是哭了很多……第二天姑姑们走了,我还是闷闷不乐。父亲笑着对我说,你怎这么个死心眼,你姑姑们逗你了,花花就是你同意了我们还不同意呢,连个耍也翻不转。你好好念书,大了好少的“嫊子”。直到父亲说白了,这才舒了一口气……</p> <p class="ql-block">  可要脱离打光棍还是任重而道远。对花花的这件事是心里有底了,可究竟自己是没有“嫊子”的。那时总能听到谁谁家的孩子沒掏多少钱便领回了媳妇,被大家奉为了英雄。于是自己心里也想,是不是也该行动了?</p><p class="ql-block"> 记得一次,在路上碰到那个圆玲,我把她堵住说:“你给我当’嫊子’行不?”她眨了眨眼说:“行的,那你得给我两根铅笔啊。”————媳妇就这样说成了。第二天下了课,我就把自己仅有的两根铅笔都给了她,她也接受了,悄悄放入书包里。至此,我便认为我有“嫊子”了,蹦蹦跳跳了几天。可谁知不久,这个圆玲又做了四元的“嫊子”了,原因是四元给了她三根铅笔。我哪个气啊,放学后硬和她要了两根已经半头的铅笔,还骂了她……为此,我还挨了母亲的一顿打,原因是一天丟了两支新铅笔……</p> <p class="ql-block">  又没“嫊子”了,直到我家上面的叫娥子的女孩同意给我做媳妇。我们偷偷地拜过天地,还把尿往一块尿,在一起“生火做饭过日子”……我上四年级时,她跟随父母上城去了。</p><p class="ql-block"> 于是乎,直到中专毕业,直到娶了媳妇为止,我一直相信父亲的话,好好念书,好少的“嫊子”。可真正要娶媳妇时,却也少得可怜。才知父亲骗了我————也正因为这“骗”,使我增加念书的动力,在我这庸人看来,这种激励远比其他激励务实的多。</p> <p class="ql-block">  儿时的回忆,总是那么有趣,青涩的如此曼妙……以前的“嫊子”也该抱了孙子了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