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第(038)首名人与崂山之诗

自然国地

<p class="ql-block">  《 张 仙 塔 》</p><p class="ql-block"> 【明】 德清</p><p class="ql-block"> 屹立千寻险,山尧一径通。</p><p class="ql-block"> 坐观丹峤外,遥映白云中。</p><p class="ql-block"> 泽隐鱼龙稳,波涵世外空。</p><p class="ql-block">到来堪寄足,促必问崆峒。</p> 【作者简介】 <br>  德清(1546年11月15日-1623年1月15日),俗姓蔡,字澄印,号憨山,法号德清,谥号弘觉禅师,安徽全椒人。清精通释、道、儒三家学说,主张三家思想的融合。倡导禅净双修,教人念自性佛,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德清十二岁,入报恩寺依西林永宁和尚诵习经教,兼习儒学及古文诗赋。 十九岁,德清往谒栖霞山云谷法会禅师领受禅法,读到《中峰广录》体会禅中三昧,乃决志参禅返回报恩寺出家,自字“澄印”。 隆庆五年(1571),他北游参学至北京听讲《法华》;继游五台山,见北台憨山奇秀即有取为自号之意;后又回北京西山,与名士王凤洲、汪次公、欧桢伯等以诗文相唱酬。 万历二年(1574)他又离京游嵩山、洛阳,至山西蒲州会见妙峰,和他同上五台山,居北台之龙门参禅。万历四年(1576),袾宏游五台山,与憨山叙谈五日,使其深受禅净兼修思想的影响。万历九年(1581),神宗慈圣太后派人至五台山设“祈储道场”并修造舍利塔,他和妙峰共建无遮会为道场回向。 万历十一年(1583),德清赴东海崂山那罗延窟结庐安居以憨山为别号。皇太后遣使送三千金让他建庵,当时山东遭灾荒,他即将此费全施舍灾民。同年,真可(达观)与弟子为刻藏事来崂山访他,德清逐写下《那罗延窟赠达观禅师》七绝诗:入门一笑见来端,醒眼殊非醉眼看。信手擎来香积饭,劝君于此更加餐。 万历十四年(1586),神宗印刷大藏经十五部分送全国名山,慈圣太后特送一部与东海崂山,因无处安置又施3000金建寺。德清便在破旧的太清宫废址上,于万历十六年建成了宏伟的海印寺。到了万历二十三年(1595),神宗不满皇太后为佛事耗巨资,恰太后又使人到崂山送经,便迁罪于德清被捕下狱,以私创寺院罪名充军去广东雷州,后开岭南之佛教风。<br> 【诗词赏析】<br>  憨山大师见《华严疏•菩萨住处品》经书说:“东海有处,名那罗延窟,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唐代清凉国师曾对此解释说:“梵语那罗延,此云坚牢,即东海之牢山(即崂山)也。” 于是,大师披荆斩棘来崂山找寻,终于在东麓沿大海而上的山谷悬崖上找到一处石窟,石窟四面石壁光滑如削,地面平整如刮。 大师进入洞内,见石壁上方凸出一方薄石,形状极似佛龛。窟顶部有一浑圆而光滑的洞孔直通天空,光线透入窟内,使窟中显得十分明亮,被他称作“佛教世界第二洞窟”。据说,这个石窟原来没有孔,是那罗延佛在成佛前带着徒弟在此洞修炼,当他修炼成佛后,凭着巨大的法力将洞顶冲开一个圆孔升天而去,才留下了这个通天的佛窟。 憨山大师的这首诗中所提张仙塔,是在太清宫东南方向的崂山头东坡,削壁悬空,岩石层叠似塔,故名。塔南北各一,南塔紧贴南崖向东探首,其旁石缝中各有耐冬一株,北为白色,南为红色。张仙塔下临大海,洪涛澎湃,人不得前,船亦不敢靠近,只能在海中乘船远望。据传说此塔为张三丰所建造,耐冬亦为其所栽植。 古游记山志中记载颇多,但现代人见者不多。据明崇祯五年胶州高弘图在《崂山九游记》载:“塔似好事者迭石逆海而设,非天削成者。然所托山之凹,海乘之,从旁睨不可即得,须下临不测之深,然后其塔得全呈面目,不审当年何能设此观者,观其险也。塔之南为八仙墩,本一体,海限之使不达。” <p class="ql-block">  这首五言律诗见于《憨山集》,其大意讲:这座塔屹立于千寻险处,仅有山尧一径通。坐观于八仙墩处的丹峤外,它高高的遥映在白云中。恰如泽隐鱼龙稳稳藏,又似波涵世外悠悠空。我们好不容易来却连立足的地方都没有,真的没办法解释只得上崆峒去问那些仙人。您说这张仙塔仙乎?险乎?大师雄胆亲见过,可我至今未曾见,只好呈现给您八仙墩的照片了!</p> 2024.03.28.整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