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医看病是“养”不是“治”</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想到“上医治未病”,从逻辑上说,“治未病”的说法是有问题的。既然没病,何来治病?如果是为了防止生病,那是“防病”,不是“治病”。正像“消防”一词,“消”是救火、灭火,“防”是预防、防火。所以消防工作的方针是“以防为主,防消结合”。这一方针(或叫做原则),其实可以推广到很多领域的,包括医疗领域,也应该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而不仅仅是救死扶伤,而且还包括更重要的预防疾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来看中医是如何治病的。我们现在的很多词语可能就来自中医,比如扶正祛邪。中医治病的最核心最基础的理论,就是扶正祛邪。“祛”这个字,很容易读错,读qū,音同“驱”,意思也和“驱”差不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医认为,人生病,好比正邪两股力量在斗争,比如外感,对六淫邪气的侵入,人体本能地调动正气跟其斗争,表现出感冒的特征,比如发热、畏寒、鼻塞、喉痛等症状。如果是太阳表证,麻黄汤发汗,甚至跑步出一身汗,即可治愈。我曾经得过怪病,浑身皮肤痛,手一碰就痛,巧合的是那天出了一身汗,就不痛了,啥事都没有了。一直觉得很奇怪,现在看,可能是感冒初期(身疼痛,是太阳表征的特征之一),还没有发出来,出了一身汗,歪打正着,相当于中医的”汗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比如吃了不洁净的东西,或吃了身体不适应的东西,人体就会本能地作出呕吐或拉肚或上吐下泻的反应。肚子(胃肠)排空了,身体就舒服了。记得小时候,医疗条件差,出现拉肚,一般都是卧床休息,排空后,喝点粥,不打针不吃药,也没事的。不像现在,有个头疼冷热就挂针,很小就开始挂针,把胃口搞得一点都没有。为了让小孩能吃下饭,又烧口味很重的饭菜,如此循环,体质怎么好得起来?当然,这只适合刚开始的时候。如果不能止泻,那身体会脱水的,就不能死扛了。如果身体很弱,也不能仅靠自身的本能,还是要吃药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但中西药的区别是明显的。西药不管是吃药还是打针,一般都是直接杀死细菌或病毒(挂吊瓶还有补充生理盐水的作用)。中药一般还是扶正祛邪,不直接杀死细菌或病毒,而是让身体自己扛过去,让细菌或病毒无法继续侵入或生存。这好比打仗,西药是直接当战士,冲锋陷阵,勇猛杀敌;中药是帮助身体筑牢防御工事,让敌人进不来,来了也活不来。这一段,凭感觉写的,不一定对,也不可能如此简单,以后书读得多了,应该会有更深入的理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真的像前面所述,那相对西药治病而言,中医治病不是治,而是养。不管是采取吃中药的方法,还是改变饮食习惯的方法,还是改变生活环境的方法,还是改变职业的方法,还是改变运动量(或体力消耗量)的方法,其实都是“养”,把身体养好,病自然也就好了。个人理解,中医治病主要是服中药的方法,但不仅仅是服中药,这里列举的方法,应该都是中医治病的方法,甚至比中药还重要。这些方法应该和西医是相通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