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3月26日早上,我们一行五人从太原出发,去雁门关等地自驾游。</p> <p class="ql-block">万里长城上的关隘,雁门关大概是最知名的关隘之一。雁门关频繁的出现在各种历史书籍、小说、影视作品中,现在这里也是一处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山西省的一处旅游胜地。</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原平、山阴、阳明堡直达前腰铺而上雁门关,我们走的是前门。</p><p class="ql-block">行走在被白雪掩盖住山头及北坡的雁门山,走过曲曲弯弯的十四个弯,沿途景色真是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到雁门山顶了!</p><p class="ql-block">雁门关东走平型关、紫荆关、倒马关,直抵幽燕,连接瀚海;西去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至黄河边。恒山沿代县北境蜿蜒于山巅的内长城,将雁门山、馒头山、草垛山联成一体。它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雁门关坐落于代州古城北部勾注山脊,位于山西北部的代县城北约20公里的雁门山上。“九塞尊崇第一关”雄关依山傍险,高踞勾注山上,是大雁南下北归的主要中部通道之一。</p> <p class="ql-block">关城依山势而建,周长5公里多,这是一处规模庞大的关防体系。除了关城以外,还有许多景点,如前腰铺驿站、后腰铺驿站、雁门关分道碑、试刀石等,距离雁门关几公里外还有白草口长城,都是古雁门关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根据史料统计,自公元前4世纪至20世纪,发生在这里的战事,据不完全的统计就有140多次,可见它确实是兵家必争之地。雁门关北通大同,南抵太原,进可主辽阔草原,退可守千里关中,战略地位十分重要。</p> <p class="ql-block">这里海拔在1500米以上,景区里山势崎岖,高低不平,游览雁门关也需要一定的体力。</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最广为人知的,大概是北宋时期了。当时雁门关处于宋辽交界处,是一处战场,宋辽之间的许多战争都发生于此,杨家将的故事经过各种文学作品的描写更深入人心。以北宋名将杨业为代表的杨家将,曾经在这里多次打败辽国进攻,杨业被称为“杨无敌”。</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周边还有许多古代军事遗迹,也开发成了旅游景区。如白草口长城,广武古城、新广武城等,对于历史感兴趣的游客可以找到许多类似的景点。</p> <p class="ql-block">明月楼广场上有一堵历史名人壁,它长63米、高28米。壁上是历史名人的浮雕,有战国时期镇守雁门关的大将李牧;汉高祖刘邦,以及卫青、霍去病、李广等汉朝名将。王昭君出雁门关与匈奴和亲;郭子仪出雁门平定安史之乱,薛仁贵镇守雁门防御突厥人;宋代杨家将守关防御契丹人;明代重修雁门关阻止瓦剌南下等等。</p> <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由于雁门山地处明显的气候等级分界线,群山北面适应草原放牧比较缺粮少盐,南部有忻定盆地物产丰富。造成了游牧民族必须用牛马、羊同关内汉民换取粮食和食盐、茶叶。同时也产生游牧民族骑射入侵、抢夺所需物质的争斗。</p> <p class="ql-block">早在战国时期,赵国的赵武灵王进行军事改革,胡服骑射打败了外寇入侵,建立了代郡,今天的代州。后来赵国名将李牧奉命常驻雁门,修建关镒防备匈奴偷袭入侵忻定平原。</p><p class="ql-block">一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动用全国各地的民工,将各地修建的关卡城堡连在一起,建成著名的万里长城。</p><p class="ql-block">老百姓痛恨秦始皇的残暴,传说有”孟姜女寻夫哭倒长城”之情。</p><p class="ql-block">汉元帝时,有胆有识的王昭君就是从雁门关前簇后拥,浩浩荡荡,出塞和亲的。从此以后,这一带出现了“遥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安定局面</p> <p class="ql-block"> 雁门关为什么叫雁门关呢?《山海经》记载:雁门山,古称勾注山。这里群峰挺拔、地势险要。自建雁门关后,更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它“外壮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钥,根抵三关,咽喉全晋”。相传每年春来,南雁北飞,口衔芦叶,飞到雁门盘旋半晌,直到叶落方可过关。故有“雁门山者,雁飞出其间”的说法。按现在科学考证:雁门山群峰海拔1900米以上,周围群山峻岭环抱,只有过雁峰两旁有两道比较低矮的山峪。大雁不能从其他处飞过,只能从这里经过,雁门关正好坐落在这个山峪之上。据说,适当的季节到此,游客还可欣赏到雁阵过关的奇景。 前腰铺现在建起了漂亮的仿巨石造型的门岗,刚刚执行新的门票价格,每人90元。较之前翻了一翻。</p> <p class="ql-block"> 一进大门别有洞天。不规则的青石路面,两边的店面挂满了具有古典风格彩色店幡,本色的泥土抹平的墙面,土色土香,古风古味,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人似走进了几百年前的生活时代。踩在融雪的街市上看蹬攀的游客,三三两两地散落在路上,恰好他们穿的不是古装,不然真让人怀疑是否我们穿越了时空,让时间倒退了几百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走在这片富有特色的街市上,我们看到了不仅有特色的店面,还有石磨、轳辘古井,老推车,老轿子等在街市上随处可见。古玩店、瓷器店、小商铺应有尽有,甚至还有晋蒙会馆这样的商业会所。</p><p class="ql-block"> 穿过这片街市依然是不规则的青石铺就的路面,一条通向关口的山道曲曲折折,依山而建的小桥下泉水潺潺流淌。远山近树,还有山里氤氤的雾气,给人一种山水画中行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走在那条古道遗址上,雁门关楼就在前面。古道遗址上放着几辆古老的马车,路上,原始的石板路上,深深的车辙告诉我们曾经的辉煌。想当年如何的车水马龙才压出如此深的印迹,留在雁门关记忆的深处。</p><p class="ql-block"> 镇边祠就在关城脚下,石狮与石旗杆已经在这里驻立了几百年。进入祠院里,是个三重小院,分别供奉着杨家将、李牧等与雁门关密切相关的古代知名将士。</p> <p class="ql-block"> 关楼两侧的长城远远的延伸到了山颠,从两个山颠可以看到不同的风景。穿过关城天险门,后面还有一重叫地利门,之间有一块较大的地方叫古校场,是练兵习武的地方。在地利门是一个瓮城。城门上有一幅对联,相传由傅山先生所书“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的对联。在雁门关有一块“分道碑”据说明清时期雁门关商贾云集,南来北往,经常发生“交通”堵塞。雁门总兵便设立分道碑,指引行进的车马人流分开上下路,这足以证明,上下行分路行的历史在中国历史上早有出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登上关楼远眺,雁门关的围城随山势而建,周长5公里多。城墙的南端分别与关城的东西两翼相连,向北则沿着山脊延伸到谷底合围,合围处建有城门。围城以外还筑有大石墙和小石墙,起到屏障的作用。关城正北的山岗上有明清驻军的营房旧址,东南有练兵的校场。西门外有关帝庙。东门外有靖边祠,祭祀战国名将李牧,现仅存石台、石狮子、石旗杆和数通明清碑刻。关城以西的旧关城俗称为铁里门。两关之间用石砌长城相连,并建造了敌楼、烽火台等,形成一组完整的防御体系。</p> <p class="ql-block">击鼓传令,仿佛在指挥千军万马</p> <p class="ql-block">古雁门关,即铁裹门,前身为北陵、西隃、勾注塞,址西陉关旧址。西陉关因位于勾注山之西,即陉岭之西而名。《唐志》载:“西陉,关名也,在雁门山上,东西山崖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之西陉关,亦曰雁门关”。历为中国北境重镇要隘和重要的戍边军政治所。“汉高祖北征”、“昭君出塞”、“宋钦徽二帝北掳”、“杨家将镇守三关”等重大历史事件均于此关联。</p> <p class="ql-block">守城戎边将士使用的刀枪已经成为历史文物,</p> <p class="ql-block">用柳条编制作的古老提水用具,</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实在是太重要了。它的北边是漠北,南边是中原,东边是华北平原,西边是太原及13朝古都西安,所以守住了雁门关就是守住了中原,失去雁门关就失去了天下。</p> <p class="ql-block">从雁门关的城门开始,一套严密的防御体系,让来犯之敌闻风丧胆。进得城门后,是一个仰角的斜坡阻挡了敌人进攻的速度,随后你就会进入到瓮城之中,前面是同样高大的一道城门,城墙上垛口处可以万箭齐发,让来范之敌易插翅难逃。如今城墙下展示着古代攻城用的冲撞车与守城用的刀车,一个是冲撞城门之用,一个是用来守住被打开的城门缺口。让我们感受到了雁门关城易守难攻的具体细节。</p> <p class="ql-block">抛石击杀敌寇的武器</p> <p class="ql-block">再往上走是埊(读音地)利门。如果来犯之敌冲破了埊利门也没有关系,随着敌人向上攻击打开最上面的一道城门,他们的末日也便到来。最后那道城门是一个巨大的陷阱,那里后面是非常大的水库,只要打开前面的城门,水库里的水就会冲下来,把士兵冲到下面低洼地带被大水淹没,直至全军覆没。</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是连通中原与草原的重要节点,没有战事时,商旅在此南来北往。古关道上,一道道车辙向世人诉说着雁门关当年繁忙运输的景象。到了清朝,随着民族融合,雁门关军事防御作用减弱商业贸易迅速发展,雁门关道成了专门的“商道”。特别是在山西商人的推动下,雁门关道成为“茶叶之路”的重要一段。</p> <p class="ql-block">北宋初期,雁门关一带是契丹人激烈争夺的战场,爱国将领杨业及其杨家将士都曾在这里大展身手,为国立功,直至为国捐躯。</p> <p class="ql-block">边贸街:走在边贸街上,两边的建筑是以前镇守雁门关将领的后人居住的地方,最早大概有几百户人家,目前只剩下7户左右。</p> <p class="ql-block">雁门长城从这里上去,也是为锻炼身体而建</p> <p class="ql-block">饭店的特色菜肴</p> <p class="ql-block">雁门商业街雪地漫步更有情趣</p> <p class="ql-block">在边贸街的对面,有一口泉叫趵突泉,虽与济南的趵突泉同名,这个却是自雁门关流出的泉水,几百上千年来,成为雁门关将领的重要水源地。为他们及家人们在此生存提供了保障。</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经五代十国宋辽金元约400余年,关城被毁。明清以后,关城虽屡有重建,但随着中华民族统一国家疆域逐步形成,雁门关也随之荒废。</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在3000多年的历史岁月中,见证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见证了民族融合的发展;也见证了晋商的辉煌。这样一处历史雄关,值得你专程拜访。</p> <p class="ql-block"> 人们记忆最深处关于雁门关的故事,多是北宋著名将领杨业任代州刺史,多次打败辽军,由于战功显赫,被人称赞为“杨无敌”。 雍熙三年(986),在雁门附近的战斗中,由于统帅潘美的指挥失误、临阵脱逃和挟嫌报复,使杨业陷入重困,最后士卒全部覆没,在朔州的陈家谷他自己身负重伤为辽兵所执,宁死不屈,终至绝食为国。后人为纪念他的战功和忠贞精神,在雁门关北口立了“杨将军祠”。</p> <p class="ql-block">关桥两侧是我们耳熟能详的24位杨家将人物塑像。4.5米高的花岗岩石雕,分东西两列。西侧是11位杨家男将,东侧是13位杨家女将,这些雕像向人们诉说着杨家将忠勇故事。</p> <p class="ql-block">浏览完雁门关,赶快奔赴70多公里外的应县木塔。</p><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的珍贵性自不必说,在建筑技术上,它不用钉不用铆,始创桶形稳定结构,67.3米的高度,历经千年而不倒,建筑专家在见到木塔后大呼惊奇,真正的天下奇观;在宗教艺术上,在木塔中相继发现了佛牙、辽代画作等珍贵的艺术精品,应县木塔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应县木塔(又名佛宫寺.释迦塔),建于公元1056年(辽清宁二年,即北宋至和三年),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总重量约为7400多吨,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9月,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世界上最高的木塔”。 </p> <p class="ql-block">萧太后 与应县木塔</p><p class="ql-block">大家热议应县木塔是谁修建的?众人说是萧太后。接着讨论,这个决定建塔的萧太后是谁、哪里人?一些人说是今天的应县人。</p><p class="ql-block">说到萧太后,一般情况下人们会想到评书《杨家将》。这部家喻户晓的作品主要讲述了北宋名将杨业一家世代尽忠、抗敌保国的英勇事迹。为突出杨家将的光辉形象,作品用艺术的手法塑造了以萧太后为代表的辽国人。《杨家将》影响久远,以至很多人将演义与史实相混。</p><p class="ql-block">《杨家将》中的萧太后原型就是正史中的萧绰。萧绰执掌朝政27年,叱咤风云。后人评价“柔肩担江山、裙衩争风流。”今辽宁省义县是萧绰的家族封地,奉国寺就是辽圣宗为纪念母后而建。</p><p class="ql-block">辽代的诸位萧姓太后被中原人都习称为萧太后,容易将不同年代的萧太后混为一谈。也正因此,关于应县木塔的建造也出现了“混沌”的萧太后。</p> <p class="ql-block"> 木塔主体使用材料为华北落叶松,斗拱使用榆木。木料用量多达上万立方米。整个建筑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又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为正方形,上层为八角形。塔身呈现八角形,外观五层六檐,实为明五暗四九层塔。</p> <p class="ql-block">塔刹由基座、仰莲、相轮、圆光、仰目、宝盖、宝珠组成,制作巧妙与塔身融为一体。全塔上下有59种不同形式、成百上千朵斗拱(斗拱既可以替立柱分担重量,又能对外来的力量起到缓冲、分散的作用),犹如朵朵盛开的莲花装点于塔身各处,种类之多国内罕见,有“斗拱博物馆”之称。</p> <p class="ql-block">木塔古籍上誉其为“远看擎天柱,近似百尺莲”。从结构上讲,应县木塔的设计更为巧妙,全塔上下没有用一颗铁钉,全靠木构件互相卯榫咬合而成。 </p> <p class="ql-block">民国十六、七年间冯玉祥攻山西时,这塔曾吃了不少于200发的炮弹,痕迹依然存在,第二层有一根泥道栱竟为打去一节,第四层内部阑额内尚嵌着一弹未经取出,而最下层西面两檐柱都有碗口大小的孔,正穿通柱身,可谓无独有偶。此外枪孔无数,幸而尚未打倒,也算是这塔的福气。</p><p class="ql-block">20世纪30年代,一个愚昧的县长为了通风水,拆去了各层塔身外檐的墙和墙内的斜撑,擅自改装为木隔扇,漂亮倒是漂亮了,但因为隔扇并不受力,重达2600吨塔身开始层层扭压,80多年过去,应县木塔形成了倾斜的姿态,并出现坍塌的迹象。</p> <p class="ql-block"> 应县木塔从外观看,稳重端庄、比例得当、轮廓优美。古籍上称“浮图之丽、甲于宇内”。</p><p class="ql-block"> 应县木塔坐落于山西省应县老城西北角的佛宫寺院内,是寺庙的主体建筑。佛宫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25000平方米,整个中轴线突出,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释迦塔、大雄宝殿,释迦塔位居寺院中心,大雄宝殿在其后。钟鼓楼位于寺院前部东西两侧,建于明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佛牙,也称“舍利”。</p><p class="ql-block">有一位保护者,是木塔上成千上万只的燕子(麻燕),据传麻燕没腿。专门吃木头上的蛀虫,无意中成了护塔卫士。麻燕以木塔蛀虫为食,是蛀虫的天敌。 </p><p class="ql-block">这种麻燕是候鸟,它的体形比一般燕子要大些,大腿粗而短,小腿长而软,落下来的时候,细长的小腿和爪子一直是朝前俯着,不能站立,缺乏蹬力。麻燕若要起飞,全凭在高处居高临下一冲,双翅才能张开,一旦落在平地,就象发动机灭火一样,再别想腾飞。只有好心人把它拣起来朝空中一扔,它才能重获自由。一般来说,落地的都是雏燕和病燕</p> <p class="ql-block"> 木塔塔身内外悬挂52块牌匾和6副楹联,其中“峻极神工”为明成祖朱棣亲笔所书;“天下奇观”为明武宗朱厚照所书。1966年、1974年木塔先后现世的两枚佛牙舍利,据考证是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应县木塔堪称世界古建筑的典范,佛教文化的中心和圣地。</p> <p class="ql-block">简短的游览,相对于60元的门票并不便宜。更何况木塔由于岁月过于久远,逐渐倾斜,游人只能在一层观赏。只希望,游客的门票能够完全用于维护,让千年古塔继续耸立在这片土地上。</p> <p class="ql-block"> 代州古城是代县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文化支撑,是中国古代北境著名的边塞重地和军事重镇,是古代南北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商埠,历为州、郡、道行政治所和军政治所。</p><p class="ql-block"> 代州古城古为上馆城,始建于东汉末年。</p><p class="ql-block"> 古城环筑关城3座,瓮城4座,逻城4座。庵观寺庙48座,坊表牌楼31座,楼阁16座,私家园林6座,衙署3座。</p> <p class="ql-block"> 城垣东西稍长,南北略短,东北方呈秃角,形如“丑”字,故名“卧牛城”。南宋嘉定十一年(1218)元兵南下遭毁,明洪武六年(1373)吉安侯陆亨与都指挥史王臻大兴土木,在上馆古城旧址上重建。砌石为基,内为夯土,外为包砖,墙高约12米,周长约4310米。 </p> <p class="ql-block">边靖楼在古城中央,俗称鼓楼,又名谯楼,意为靖边安民,是古代守望敌人、击鼓联络、指挥作战的军事设施,明洪武七年(1374)由吉安侯陆亨建。楼为砖木结构,斗拱规整,梁架精巧,结构合理,建造宏伟。由砖券洞台基和三层四檐歇山顶楼身组成,基底平面东西长43.3米,南北宽33.3米,台高13.3米。楼身高26.7米,总高40米,面阔7间,进深5间,四周围廊。二层设勾栏,三层于勾栏之下设平座。南悬巨匾两块,一为“声闻四达”,长8米宽3米,一为“雁门第一楼”,长5.3米宽2.7米。北悬巨匾一块,长8米宽3米,上书“威镇三关”四字。此外,楼南一层和山门上还分别挂有“晋北形胜”、“共登青云”牌匾。楼内供设大鼓1面,大刀1把。代州边靖楼被长城专家考定为长城第一楼,与应县木塔齐名,素有“代州鼓楼应县塔,正定府的大菩萨”之称。</p> <p class="ql-block"> 代县区位优越,是交通强县。历为中原通往漠北的必经要道和商贾云集、兵家必争之地,是连贯东西、沟通南北的大通道,素有“旱码头”之称。境内208国道、108国道纵横交叉,京原铁路贯穿全境,大运高速、灵河高速绕城而行,北同蒲复线穿境而过,规划建设的集大原高铁正在抓紧推进。全县9个乡镇全部通油路,195个行政村全部通公路,交通网络四通八达。</p> <p class="ql-block"> 文庙位于古城西南,唐代建,总面积14400平方米。座北向南,东有忠义祠、文昌阁,西有明伦堂、节孝祠,忠义祠左右设学正、训导二署,构成一组规模宏大的儒学建筑群,为华北现存最大的州文庙,是我省稀有的古典建筑。</p><p class="ql-block">相传,古时每逢两棵唐槐花开之际举子忙,几百年来枝叶茂盛如初,渐渐吸纳日月之精华,感悟人间世事之灵性,成为举子应试的吉祥之物。</p> <p class="ql-block"> 武庙位于古城西南街,俗称老爷庙,元天历二年(1324)建,后改关岳庙。庙门前建牌坊5楹,中题“壮穆忠武”四字。牌坊后筑高台5楹,上建大殿,面阔5间,进深3间,内祀古代名将12人。殿为重檐歇山顶,绿琉璃方心,前复神棚,突出殿外。中悬横匾“天日同昭”,为明朝孙传庭题。内院有高楼5间,供奉关帝三代祖考,建筑奇特,塑像生动。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古城遗迹今犹在,驻足凝神,故园一览无遗。这是一座美丽而神奇的古城,也是一座生机勃勃的古城。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代县城会让更多人认识、领略到它的美,感受到它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转眼间愉快的旅程即将结束,心中充满了感激和不舍。感谢这段美好的时光,让我领略了大自然的壮丽风光和人类文明的瑰宝。期待明天更会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