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诗意写进画里 让浪漫伴随踵华

蔡昌林

<p class="ql-block">在《从长安出发--杨莹艺术个展》开幕式上的发言</p><p class="ql-block">蔡昌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和杨莹认识于上世纪末,是从先读贾平凹老师、陈忠实老师为《杨莹诗集》写的序和评论开始,我写不了诗,但乐于和诗人做朋友,那阵她是华商报的著名记者,许多文化活动少不了她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太白书院成立大会合影)</p> <p class="ql-block">  太白书院的成立,杨莹是摇旗呐喊者,这个合影中她是唯一的女性。</p> <p class="ql-block">  太白书院院士们在眉县红河谷的一次活动,杨莹参与了组织和策划,在华商报发表了一篇“秋风搖醉红河谷”的报道,用了半个版。刚好那阵数码相机还很少,我带了一个,也就留下了这张照片。</p> 记得1999年12月30日至2000年元月6日在陕历博东展馆举办的《太白书院跨世纪首展》,是杨莹于2个月之前用传呼告诉我之后,我们才进入筹备工作的。布展时,她送来一幅作品要求參展,说她是加急装裱的,比平时贵很多。<div>  马河声副院长看了说感觉不错,征求我意见后特批,杨莹说,那次展览给了她后来坚持画画的动力。<br></div> <p class="ql-block">  后来,我和她在新浪博客成了博友,2009年11月,孙见喜老师买了新车刚学会,便邀我、杨莹和费秉勋老师、韩霁虹坐他的车去商洛孙府摘柿子,记得车门还没关上,孙老师就开动了,将我们吓了一跳!杨莹回来后她说照相机丢了,找了许久原来忘了掉在孙老师的车上。</p> <p class="ql-block">  2007年5月,华商报为庆祝改版在芙蓉园紫云楼回廊组织的一次笔会,杨莹是那次书画笔会活动的策划组织者。这张杨晓阳画画的照片是我拍的。笔会结束后次日,她带领我们和西丁老师等一行人,还去了柞水凤凰古镇。</p> <p class="ql-block">  2008‎年‎12‎月‎10‎日,应傅强总经理和徐都锋董事长邀请,我一早开车拉上陕历博保管部副部长韩建武研究员、馆刊副总编张维慎博士和杨莹去富平陶艺村。(那时我的驾龄也只有6个月)</p> <p class="ql-block">  徐都锋董事长介绍他捡的和收的瓷片,</p> <p class="ql-block">并带我们一行来到陶艺村东边的银沟遗址。(当时陕西考古界还未认可)</p> <p class="ql-block">  大家便在田野上捡起了瓷片。</p> <p class="ql-block">  后来杨莹写了一篇“捡瓷片记”发在报纸还是博客上我已忘记了。但这些瓷片,经浙江大学科学考古证实,比江西景德镇的还要早!</p><p class="ql-block"> 但我当时拍的照片这次一找还都存在电脑硬盘里。</p> <p class="ql-block">那次可真是捡漏了!</p>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银沟地貌</p> 2009年11月7日,在商州孙府碑林前合影,左起:蔡昌林、杨莹、韩霽虹、孙见喜。 2011诗情画意一相约世园女性诗画艺术展作者与嘉宾合影。照片由周莉提供 蔡昌林、张小琴教授作为嘉宾受邀参加开幕式。照片系周莉提供 参展作者。此照片系周莉提供 <p class="ql-block">  2018年2月4日,贾平凹文化艺术研究院举办的活动。杨莹讲话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  看看这时的杨莹,已经是挥斥方遒,成竹在胸,正如陈忠实老师评价的“素净空灵,诗性禅意,精巧大气,疏朗高雅,绚烂静美。”</p> (杨莹与陈忠实老师合影,照片由杨莹提供) <p class="ql-block">  我那天谈了西周铜器与酒文化,西凤酒产地是周秦文化发源地,周原曾出土了大量的青铜文物,这些铜器用途广泛。不仅有祭祀的礼器,更多则是实用,除食器、盥洗器、兵器之外,最多的就是酒器。而酒器中分有盛酒的壶和彝,赐酒的卣,调酒的盉,罚酒的觥,舀酒的斗,饮酒的爵、觯、斝等等。</p><p class="ql-block"> 青铜器中关于酒的铭文就更多了,最著名的当属大盂鼎,291个铭文中就有周初戒酒的记录,有如现在习主席将戒酒作为军队反腐重举。</p> <p class="ql-block">  记得我们一起去过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那众多的文物惊得她大呼小叫。</p> <p class="ql-block">  陈忠实先生这样评价杨莹:“一个年青女性敏感而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凝结而成的独立品相的诗句。那似乎是没有分行的诗,尤其是语言。我只所以特别看重她对生活的敏感性这一点,在于我个人对写作的理解,作家不同于其它行业的人的特殊一点,就是生有一根对文字特别敏感的神经。要保持这根父母给的神经的敏感性,有诸种因素,其中最致命的一条是心灵和情感的纯洁。”</p> <p class="ql-block">2018年3月24日,王子云艺术研究院“重走西北文物考察团之路”活动,杨莹、李郁、蔡昌林、李向红在西北联大旧址。</p> <p class="ql-block">那时汉中花正黄,白林波、张森、王蒙等合影,杨莹被簇拥在中心。</p> <p class="ql-block">  杨莹做为王子云艺术研究院的得力干将,参与了研究院组织的沿着西北文物考察团之路的寻迹活动,这是2018年3月26日在四川广元武则天祀庙皇泽寺石窟与研究院一行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在纪念活动中,她用自己的人脉,帮其师父师母组织活动,并以何正璜先生做为自己的楷模。</p> 2021年,在西安铜镜博物馆开展的“灼灼镜华 -西安铜镜文化与拓片艺术品鉴会”开幕式我参加了,杨莹也有作品参展。 <p class="ql-block">而去年她在顺陵石刻走狮前边仰望时,一架飞机正好飞到画面里。这个镜头是我抓拍的。</p> <p class="ql-block">杨莹对我说,她和霍松林老师出去时,霍老能一下子将碑刻上的生僻字脱口读出,让她惊讶老师们的学识,她说跟贾老师,霍先生及研究院的老师们一起出去,很放松,很随意,能学到许多知识。自己也想见贤思齐。</p> (杨莹工作照) <p class="ql-block">  此次展出内容由杨莹多年来出版的作品集、手稿,原创诗歌、原创国画、油画,砖碗木匣、拓片等手绘品几部分组成。</p><p class="ql-block"> 这个艺术展,表现了杨莹对生活对艺术的热爱,对人生的体悟,呈现出她近年来对艺术多方位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说现代艺术和原始艺术两极相通?看仰韶文化彩陶和史前文物造型,我常常为其率真挥洒的造型、图案和纹饰所震撼,有如读诗经,习汉赋。这种感觉与看到民间艺术、现代艺术所产生的美感异曲同工。</p><p class="ql-block"> 现在,我的这位博友、美友(美篇)师友(她拜王蒙为师学书法)微友,又成了画友。</p><p class="ql-block"> </p> (此照片系杨莹提供) 正如平凹先生当年说的“杨莹的诗无做作,无浮躁,无污染,是她的真个性,真感觉。”<br><br>  今天我们从杨莹艺术个展看到的,正是这种诗意的表达,浪漫的踵华!<br><br>(注:成语“踵事增华”意为继续前人的事业,并使更加完善美好。出自南朝梁 •萧统《文选序》:“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而杨莹将其创新简为“踵华”。让我眼前一亮,借来作了本文标题。——蔡注) <p class="ql-block">附:杨莹艺术简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笔名英子、杨子、安娃。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西安市作协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理事,陕西省政协第十一届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妇女委员会委员、陕西文学院首批签约作家、陕西文学艺术创作百人计划人才。第三届国际丝路艺术节长安诗歌节组委会副主任,陕西华商国际传媒中心国际传播研究院专家,西安培华学院客座教授。陕西女子诗社创始人、社长。中国作家协会书画院画家、陕西作协书画院书画家,陕西省人民政府黄楼名人书画院院士,西安美协女画家艺委会副主任。</p><p class="ql-block"> 2008-2018年期间两次被省委组织部、陕西省作协派到西安美术学院督导办挂职、到西安美术学院宣传部深入生活,为我省很多实力派画家写过报告文学和评论文章。</p><p class="ql-block"> 著有《纯真年代》《杨莹小诗》《风起雨飘》《花儿日记》《奔向光明》《从长安出发》等诗歌、散文、小说作品集十多种。作品多次获奖,进入全国散文排行榜,入选海内外多种图书版本,被译成英文、日文、俄文、韩文等多种文字。</p> 本文作者:蔡昌林,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