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耕山房画品】.甲辰春国画作品选辑

孙书正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砚边絮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国画之所以能为大众接受,是因为它的人性指归的“至善”。既然是养心修身之术,谁都不会排斥,是人性的需要。面对宋人山水,可游可居、可静心畅神,坐游万里、精骛八极,进而进入一种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状态,也即“入静”的状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装框配场景效果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种艺术观念源自老子思想,无所谓消极积极。今天人类的生存环境中,生态恶化,空气污染严重、社会压力那么大,中国画不啻是一剂镇静剂,是慰贴人心的良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装框配场景效果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逸、神、妙、能”四格,逸之外其馀三格没有原则的界限。形而上的认知,是历代中国画论提炼出来的共同部分。其中我们所谓的“逸”是宋之后,贯穿中国画精神的一个核心命题。如果仅仅把“逸”看作是“文人画”的产物,这认识是狭隘的。“逸”是笔墨文化成熟的标志。“逸”关乎才情,更关乎修为和境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国画的笔墨观念一俟形成,就把自己跟世俗的审美观隔开了,这与文人士大夫的介入有关。“神会”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这便注定心理修养和悟性的至关重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国历代画论说脱出尘表,就是不为大众服务,跟社会品味拉开了距离。然而中国画又是最人性化的,因为它有两大功能:养心修身之术和知世悟道之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装框配场景效果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中国画对画家有人文要求, 要“人”、“文”双修。对欣赏者的要求同样也要有“文”,“文”是进入中国画创作和欣赏的门槛,也是沟通画家和社会的桥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国画启示人养心修身,知世悟道。孔子说“见山思仁,见水思智”,醉心于看画人远离势利,离善境更近。一时达不到,但能使人向而往之。“成教化、助人伦”,是艺术的社会功用。而最大的“教化”与“人伦”便是向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笔墨文化与人文关怀相连。培养独立人格,学会阅读思考,要有担当意识,要有自我反省意识。艺术家只知名利是狭隘的,人都喜欢权利和金钱,但权利和金钱腐蚀著艺术。中国传统士大夫精神有极可贵的担当意识,这是传统的重要部分。中正至大。人正笔才正,胸怀大了,笔墨自会不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黄宾虹说画求内美,非常人所能见。明代画家恽向,画作备受众人称赞,回家便将此画撕了。他觉得自己画肤浅了,一眼让人看懂了。黄宾虹文中提及此事,认为恽向求内美,不务外观。而对内美作品的欣赏是需要时日的,炼得一双慧眼,如齐白石所说:“有眼应识真伪”,是需要修养和积累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装裱配场景效果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美在其中,蕴藉多致,耐人寻味,画尽意在;故初平平而终见妙境。若夫风骨嶙峋,森森然,巍巍然,如高僧隐士,骤视若拒人千里之外,或平淡天然,空若无物,如木讷之士,寻常人必掉首弗顾:斯则必神专志一,虚心静气,严肃深思,方能于嶙峋中见出壮美,平淡中辨得隽永。唯其藏之深,故非浅尝所能获;惟其蓄之厚。故探之无尽,叩之不竭。”这段话对中国画认识之深刻,今天的画家实在应把这段话作为座右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孙书正,字南山耕人,别署砚耕山房,安徽桐城人。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安徽省政府文史馆特约研究员,桐城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当代己故著名的大写意花鸟画家刘荫祥先生入室弟子,职业画家、美术评论家。现系中国楹联学会书画艺委会委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手指书画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新文艺群体工作委员会委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央民族大学书画院特聘画家,农工民主党安徽省书画院画家成员,安徽公麟美术研究院画家成员,中国桐城派书画院画家成员,安徽指墨书画院副秘书长,安庆市政协书画院画家成员,安庆市书画院特聘书画家,农工民主党安庆市第十三届代表,桐城市政协文史委委员,桐城市美术馆艺术顾问,国画作品连续四届获得桐城市政府文艺奖二三等奖,第十三届安徽省德艺双馨艺术家奖获得者。个人艺术业绩、作品入录《中国美术人物志》、《新中国美术图鉴(1949一2020)辞典》。</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