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重温"南后街”,又上"烟台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2024.3.25</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冯殿君/文</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赵慧岗/摄影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b></p><p class="ql-block"> 虽知鱼大易折杆,但求凡事都圆满。</p><p class="ql-block"> 上午8点半,再访南后街。</p><p class="ql-block"> 由北向南,第一巷本来应该是杨桥巷,古名登俊坊,后改名杨桥巷,1960年代经拓宽后为杨桥路,原有古建筑仅存林觉民故居和双抛桥。杨桥路东段拓宽改造工程,共占地160亩,拆迁居民2300户,集资2亿多元。通过改造,全长1公里的道路,已从原来的16米,拓宽到34米。道路两旁的木板房和低矮楼房均为各式高楼大厦所代替。美其名曰:“以房带路,路房并举”较为成功的旧城改造模式。</p><p class="ql-block"> 第二巷,郎官巷。是宋代就有的坊埠,因宋刘涛居此,子孙数世皆为郎官,故名。清代名人严复的故居也坐落巷内。郎官巷西头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对联:“译著辉煌,今日犹传严复宅;门庭鼎盛,后人远溯刘涛居。”郎官制度始于唐朝,宋朝时期继续沿用,刘涛一家因世代担任郎官而受到乡里的尊敬。带讽剌意味的是,这个巷子出的大人物,未必稀罕什么"御前行走"一类美差,而是一个比一个绝决地,走上变法维新之路。那个终老于郎官巷的"中国西学第一人"严复,少时不走科举取士之路,而进福建船政学堂,早早接触西方先进文化,并有机会作为国内首批公派留学生,零距离问津外部世界。他秉承"格物致知"、"师夷制夷"的经世哲学,以《天演论》等译著为薪矩,引取西方进化论的"天火",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唤醒国人的忧患意识和自强精神,而被尊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这位"中国的普罗米修斯",思想比行动走得远。严复无缘于科甲,其"进士出身"的名份是55岁时清廷赐的,但这不影响他继续走新学之路。帝制寿终正寝后,他欣然应聘为北京大学前身--燕京学堂的首任校长。另一位是17岁从郎官巷呼啸出门,24岁就在北京菜市口英勇就义的林旭。这位被尊为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的少年才俊,其鸿志同样不在为腐朽帝制"行走",反倒以万死不辞的勇决,参与康有为发动的"公车上书",成为中国近代杰出的维新志士。"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郎官巷的林旭和杨桥巷的林觉民,因有同样高蹈的人生追求、独立的人格坐标和刚烈的青春血性,双双成为国中翘楚、左海伟男!</p><p class="ql-block"> 第三巷,黄巷。黄巷源自晋代黄元方(公元280-375年),为八姓衣冠入闽始祖之一,闽中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之说,三坊七巷里却只有“黄巷”,黄巷也因“双黄交臂、文武相安”的故事而名声在外(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入闽)。黄巷的标志性建筑是小黄楼。小黄楼位于黄巷中段北侧36号,于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作为中国涉台楹联博物馆,存放有乾隆十六年进士刘墉、民国大总统徐世昌、北洋军阀首领冯国璋等人的楹联、牌匾百余块。</p><p class="ql-block"> 第四巷,安民巷。西通文儒坊。因唐代农民起义军黄巢入闽时,到此巷即告示安民,故名。巷西侧民居旧宅仍保留匀称格局和古朴风韵。安民巷53号是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旧址,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安民巷立本弄3号是中共福州市委旧址。安民巷 15、 16 号是福建省文学院。</p><p class="ql-block"> 第五巷,塔巷。因五代时闽王王审知部属琅玡远使募缘建造的木塔育王塔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第六巷,宫巷。旧名仙居,以巷中有紫极宫而得名。巷内有清代建筑13幢。其中,有清两江总督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林则徐之子林聪彝、清海军总长刘冠雄等近代名人故居。</p><p class="ql-block"> 第七巷,吉庇巷。顾名思义,给人带来吉祥和庇护。光禄坊、吉庇巷(被商潮冲击殆尽)、文儒坊三处昨天下午已经游览,不再赘述。文儒坊北邻开元别院,昨天游伴早回宿处,我独自误入,也算与此地有缘。深幽清净自知,不须言表。</p><p class="ql-block"> 至于衣锦坊,我们浅进不足50米,便被屏障所阻,屏障那面有何美景奥妙,实在是无从知晓。</p><p class="ql-block"> 9点50分,告别了三坊七巷——其实只剩五巷一坊半啦!之后,逛下杭路,品茉莉花茶。</p><p class="ql-block"> 下午2点半至3点半,拜谒林觉民、冰心故居,林徽因也曾在此居住。现辟为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4点多,去往闽江南岸的烟台山。它有着“万国建筑博物馆”的美誉,至今还保留着百年前的山地街巷、西洋建筑和园林古厝。“一座花园,一条路,一丛花,一所房屋,一个车夫,都有诗意。尤其可爱的是晚阳淡淡的时候,礼拜堂里送出一声钟音,绿荫下走过几个张着花纸伞的女郎……”这是叶圣陶1923为烟台山所留下的描述。烟台山的确很美!在山上信步游览了一个小时,隔着栅栏望了望美国领事馆(没找到英国领事馆),最后登上山顶,看了看烟墩。</p><p class="ql-block"> 返回三坊七巷住处时正赶上晚高峰。电动自行车是福州的交通主流,汽车、行人只是配角,遇之都得避让。也成为福州的一道风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