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小脚奶奶</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孙世梅</span></p> <p class="ql-block"> 上大学二年级的那年冬天,奶奶去世了。那个年代,没有手机,联系起来很不方便;没有高铁,有的是那种一站一停的、慢慢悠悠的绿皮火车。父亲母亲也就没有把这个消息告诉正在外地求学的我。等我放假回来,父亲跟我说了这件事,我半晌说不出话,后来悄悄地躲在自己的屋子里,哭了很久。奶奶活到92岁,不要说在那个年代,就是在今天也是高寿了,可我就是接受不了,伤心了很长一段时间。看到我难过的样子,家人想安慰我,可又不知道说什么好。一次,想到奶奶,我又落泪了。正巧大爷家的嫂子在我家,她坐在我的身旁,撩了撩我的头发,沉默半天后,只说了一句话:“奶奶一走,咱这十里八村就再也没有裹小脚的女人了”。</p><p class="ql-block"> 父亲在家里排行最小,有一个哥哥,四个姐姐。爷爷很早就病逝了,是奶奶把六个孩子拉扯大,让他们一个一个成了家。我们那个村子叫腰王小店村。村子里,姓王的并不多,倒是孙姓占了一大半,不知为什么却叫了个带“王”字的地名。在当地,孙家是大户人家,我记得小时候称呼当中就有“八爷”“十爷”,还有若干个大爷、叔叔、姑姑,反正一出门遇到的往往都是本家。从老祖宗那算,肯定是一笔写不出两个“孙”字来,但是,这一大家子也是有远有近、有亲有疏的。再说,过日子怎么会有舌头碰不到牙的,难免就会有个磕磕绊绊。听父亲和大爷、姑姑他们讲,每当这时,奶奶就成了家族里主事儿的。别看她一个人带着六个孩子,谁也别想欺负到头上。十里八村,奶奶的泼辣,是出了名儿的。直到今天,还常常听父亲母亲说起奶奶当年的“赫赫战绩”,末了,父亲总要加上一句:“你奶厉害是厉害,可人家讲理、公道、有威望。要是没有你奶,咱家过不上今天这样儿”。</p> <p class="ql-block"> 奶奶大概是民国时期最后一批裹小脚的女性。她每次出现在村口,就会吸引孩子们好奇的目光,他们会小声嘀咕着:快看啊,那是个小脚老太太。到现在,我都清清楚楚地记得奶奶的那双脚,从第二个趾头开始,一律向着脚掌里面折过去,每个趾头同脚的外侧边缘形成一个钝角。这样的脚,前头就一个大拇趾撑着,自然是尖尖的了;脚后跟成了主要着地的地方,显得更发达有力。如果脚尖正对着脚尖的话,两只脚就像两个小小的等腰三角形,那对顶角也就三十度。面对这样的一双脚,我从来不会想到“三寸金莲”,直到现在,每每想及,心里都会涌起一种被扭曲的疼痛。到后来,奶奶的鞋只有大爷家的嫂子会做,为此,奶奶这个长孙媳妇在家族里也更有地位。</p><p class="ql-block"> 打我记事儿起,奶奶就拄着拐杖,大概是因为裹着小脚的缘故。她走起路来并不慢,小碎步紧着倒腾,身子一颤一颤的。别看奶奶裹着小脚,农家的活儿她一点儿都不含糊。每到夏季,她会一只手拄着拐杖,一只手拎个篮子,一趟趟地进出园子摘菜、送菜。秋季农忙的时候,父亲母亲带着我们去割地,她留下来看家做饭,等我们回来,奶奶准准地已经做好了一锅饭菜。</p> <p class="ql-block"> 奶奶厨艺不错,还有个拿手绝活儿,就是做鱼。母亲不吃鱼,闻到腥味就受不了,自然不能收拾鱼,也不怎么会想到给我们买鱼。我和弟弟都随了父亲和奶奶,酷爱吃鱼。奶奶就会隔一段时间给我们买鱼、做鱼,那天就像过节一样,我们围着锅灶,看奶奶煎鱼。奶奶一边忙活着,一边说我们几个是小鱼精,我和弟弟就忍不住笑出声来。 </p><p class="ql-block"> 夏天,我们偶尔会在村子的小河里捕到鱼,可能是小鲫鱼,或者是小泥鳅,我们高高兴兴地带回家。母亲看见了,往往会骂我们一顿,大抵是因为贪玩误了功课,或者是把衣裤弄脏了。这时,奶奶总是把鱼接过来,悄悄地告诉我们:“晚饭的时候,奶奶把这鱼放在灶坑里烤熟给你们吃”。于是,我们就特别盼望做晚饭的时间能快点儿来到。终于,灶里生火了。奶奶从外面掰回两片玉米叶子,分成一段一段的,把小鱼逐条放到每段叶子里,每份还要放一粒盐,再把叶子包好。等到饭快做好了,灶里没有火苗了,剩下的都是红彤彤的炭火时,奶奶就把包好鱼的叶子一一放进去,埋进火堆里。过了一会儿,鱼就熟了,剥开玉米叶子,一股香味扑鼻而来。到后来,我们长大了,走南闯北的,什么鱼没吃过啊!可怎么都没有奶奶给我们做的好吃!</p> <p class="ql-block"> 上学之前,奶奶经常给我们讲故事,像《狸猫换太子》了、《牛郎织女》了,都是奶奶讲给我们的。那是我和弟弟最早听到的民间故事。可惜,奶奶会讲的故事不多,这些故事就翻过来倒过去地被她一遍一遍地重复着讲,我们也百听不厌。奶奶还给我们讲过关于一对兄弟的故事。大意是哥俩在一起生活,哥哥精于算计,弟弟傻里傻气,最终的结局是哥哥总没有好下场,弟弟过上了好日子。在这些故事里,我们从小就知道做人要厚道,要诚实,这都是奶奶教给我们的。</p><p class="ql-block"> 奶奶没读过书,只认识自己的姓——“牛”。但是,她一直都喜欢孙辈当中学习好的孩子。为此,我没少受到奶奶的宠爱。考试排在第一了,她会启开一瓶罐头,把最多的一份分给我;或者这一天做好吃的,比如炖了鸡,她会把母亲给她单独留的一根鸡腿转送给我。这在小孩子心中是怎样的激励啊,我恨不得一下子学到天上去。</p><p class="ql-block"> 天气好的时候,我们放学回来,就会发现奶奶坐在自家的墙根下晒着太阳。看到我们,她赶紧招呼着,我们跑近去,她张开手,手心里往往是几块糖,糖纸已经被攥得汗湿了。她经常跟我们叨咕:“好好上学,好好念书”……</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我特别怕虫子,一看到地上蠕动着往前爬的虫子,就会吓得尖叫。有一次,村里一个男孩子搞恶作剧,用小盒子装了几条虫子。他把盒子递给我,我不知里面是什么,打开一看,顿时吓哭了。奶奶知道了,拉着我的手,气得去找他家的大人。她拄着拐杖,又是小脚来回不停地倒腾着,从来没走得那么快,一边走一边喘着粗气,脸涨得通红。到了男孩子的家,奶奶冲着他家的大人和孩子,开始警告:“如果吓坏了我孙女,我跟你们没完”。放着这狠话的时候,她还用拐杖使劲地敲着地。那家大人一个劲儿地赔不是,还打了男孩儿两巴掌,奶奶马上去阻拦,语气也软了下来:“我孙女最怕虫子了,这是能把她吓出毛病来的。要不是因为这个,我也不来找你们。”这时,当着他们的面,奶奶还一边摸着我的头,一边嘴里振振有词:“摸摸毛,吓不着;摸摸耳儿,吓一会儿。大孙女,跟奶回家了”。她管这叫“叫魂儿”,这么一叫,被吓走的“魂儿”就回来了。</p><p class="ql-block"> 后来,针对父亲在外处理一些矛盾的做法,母亲就会对我们说:你爸上来那个劲儿,和你奶一样一样的。母亲这样说的意思是父亲和奶奶一样得理不饶人。现在想一想,面对纷繁复杂的人情世故,面对一些拿不是当理说的人,这何尝不是最好的生存之道呢?</p><p class="ql-block"> 奶奶87岁那年,也是在冬天,她不小心摔了一跤,这一跤摔得很重,她再也没能站起来,在炕上整整躺了五年。这五年,她忍受着说不出的病痛,但头脑始终是清醒的,听父亲母亲说,一直到去世,她都一点也不糊涂。家里的大事小情,她都清清楚楚地记得。对精心照顾她的母亲,她总是感激不尽。每次不管是哪个姑姑回来,她都不忘一一细数母亲的各种好……</p><p class="ql-block"> 从奶奶去世到现在,快三十年了。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还会想奶奶。不知为什么,想奶奶的时候,经常想起嫂子说过的那句话:“奶奶一走,咱这十里八村就再也没有裹小脚的女人了”。脑海中紧跟着就浮现出一个背影:花白的头发在脑后挽着一个髻,穿着宽大的褂子、绑着腿的裤子、尖尖的鞋子,小脚碎步却走得一点都不慢,好像从来不知道什么叫路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