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工兵9团(工程兵一0六团)老战土讲团史有更新)

无为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国人民志愿军工兵9团的前身是第二野战军第四纵队于49年9月在江西池江组建的兵团直属工程大队,50年1月1号在广西南宁以工程大队为基础组建四纵直属工兵团,后随兵团进军云南,改云南军区工兵团,50年5月改云南军区工兵9团,驻地昆明市干海子军营。51年5月改军委工兵9团,52年8月4号入朝,改番号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工兵9团,隶属于志司工兵机关,54年4月28号归国后改中国人民解放军工兵9团,直到56年2月改中国人民解放军工建一0六团,代号7484部队,天津溏沽施工。</span></p> <p class="ql-block">1952年8月4日,工兵团各项准备工作就绪后,全团在昆明干海子驻地营区召开了隆重的抗美援朝誓师大会。云南军区王启明副参谋长出席大会,并作了指示。全团官兵士气高涨,斗志昂扬。</p><p class="ql-block">8月5日,部队从昆明驻地出发,经过25天的长途行军,从西南边陲经祖国心脏地带,于8月29日抵达东北吉林双河镇。经过一周的了解,熟悉了朝鲜战场情况,于9月4日向朝鲜进发,5日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加入伟大的抗美援朝斗争行列,揭开了团队建团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抗美援朝老战士王彦生:放弃上大学,奔往抗美援朝前线。</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为人民利益而死重于泰山。”“我军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压倒。无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在当年抗美援朝期间,这几句话一直被王彦生和他的战友挂在嘴边,近70年过去了,已经91岁的王彦生完完整整记得每一个字。</p><p class="ql-block">“保家卫国,有国才有家”</p><p class="ql-block">1952年5月前后,王彦生在云南当兵,当时他面临两个选择:一是上大学,王彦生的文化水平较高,教导员推荐他到云南大学上学;二是参加抗美援朝作战。 </p><p class="ql-block">王彦生毫不犹豫选择了后一个,他说:“当时想法很简单,眼下当务之急是要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有国才有家。”作出决定后,他就跟家人讲工作有调动,并没有说是去抗美援朝。 </p><p class="ql-block">一个月后的6月,王彦生和战友们一起,从昆明干海子营房出发,徒步、乘汽车,再徒步、换火车……整整15天,他们赶到了东北吉林省延边地区永吉县的双河镇。在双河镇换装,他们把一切有解放军标志的衣物全部留下来。王彦生说:“我们当时换上了志愿军的衣服,直抵丹东鸭绿江边,对面就是朝鲜的新义州。” </p><p class="ql-block">王彦生印象特别深,一踏上朝鲜土地就闻到了一股浓重的火药味,敌机不断在上空盘旋,防空枪声此起彼伏,行军途中看不到一个完整村庄,特别是首都平壤,已是一片废墟,有些被炸毁的房子还在继续燃烧,冒着滚滚黑烟。王彦生心里一直在想:“唇齿相依、唇亡齿寒,决不能让战火烧到祖国的土地上。” </p><p class="ql-block">在驻地两个多月,排雷约300多颗</p><p class="ql-block">到达了目的地后,王彦生和战友们接到的任务,在沙里院一带,为步兵师构筑各种火炮阵地、掩体、机枪工事等。 </p><p class="ql-block">当时,美国空军经常夜间撒下许多蝴蝶雷(跘发地雷)坑害老百姓,若仍在公路上,则对汽车威胁较大。 </p><p class="ql-block">王彦生想尽办法去排雷。“我开始用手枪打、诱爆;后来用绳子拉、诱爆;我看它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胆子越来越大了。”王彦生回忆,有一次他用一块石头把地雷咂响了,当时他离地雷很近,所幸他卧倒得快。他抖下身上的泥土,让战友看看他身上有没有血,他们看后说:“没有”。 </p><p class="ql-block">就这样,王彦生用摸索出来的土办法,把附近苹果园、稻田地里蝴蝶雷排得一颗不剩。在驻地两个多月时间,排雷约300多颗。被战友们誉为“工兵九团勇敢的人”。王彦生笑着说:“我今天讲这样的故事,不是希望后人学我蛮干的做法,但可以学我当时敢拼敢闯的精神。” </p><p class="ql-block">再晚30秒,就会葬身火海 </p><p class="ql-block">1952年中秋节前的一天,王彦生接到了运送枪支弹药的任务。那天晚上,他带领一个排30个人,坐着卡车前往火车站。刚到火车站,车还没停稳,两颗重磅炸弹就下来了,就在车站不远处。王彦生立即大声命令:“赶快装车、装完就走!” </p><p class="ql-block">大家效率奇高,预计半个小时的任务,不到5分钟就装满了车。他们的车子刚刚开出不远,那架轰炸机又返回了,伴随着巨大的轰炸声,车站瞬间变成了一片火海。回望淹没在战火中的车站,王彦生和战友们胆战心惊:“再晚30秒,就会葬身这片火海。”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王彦生和战友们幸运地躲过这一劫。但王彦生知道,数以万计的志愿军却长眠在朝鲜半岛。王彦生所在的工兵九团一营阵亡了25人。“这25名牺牲的战友全部埋在黄海道沙里院附近道德里的一个山丘地带。”说起这些,王彦生眼睛湿润了,他告诉记者,这25人当中,只有一个结过婚,是昆明人,年纪最小的叫王继述,江苏徐州人,还不到20岁。“今天,我们国家繁荣富强,人民过上了好日子,我们要铭记曾经付出生命的他们。”王彦生说。 </span></p> <p class="ql-block">王彦生,江苏省军区南京第十五离职干部休养所副师职离休干部,山西运城人,1930年11月出生,1948年3月入伍,1953年7月入党,19</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87年1月离休。历任班长、指导员、政治教员、51师108团政治处副主任、工程兵工程学院二系副政委。参加过麻城战斗、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抗美援越。获得大功、一等功、三等功各1次,二等功2次。</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英勇无畏 东征西讨立功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29年10月,杨军出生在四川万源县(今为万源市)罗文镇八村一个贫苦农民家中。1947年,他被国民党拉壮丁编在国民党陆军21军437团3营7连当勤务兵。1949年5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突破长江天险,解放上海,杨军回到了人民军队的怀抱,并参加了解放上海的战斗,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天津3大队3营8连当战士。1949年6月,杨军被调到五中站十三分站警卫连当通信员,参加解放衡阳的战役。为了打败国民党,解放全中国,杨军在战斗中作战很勇敢,与敌拼死战斗,立了三等功。后来,他还随部队参加了解放广西南宁和百色的战斗。</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0年8月,杨军被调到云南军区工兵九团特务连担任通讯员和警卫员等工作。9月的一天,部队的通讯被土匪破坏严重,急需恢复。军区派杨军和江西的一个年青军人护送一名工程师前去抢修。他们要通过的地方不但土匪经常出没,而且道路十分艰险,下面是悬崖峭壁,一不留心就有掉下去的生命危险。这是一个漆黑的夜晚,他们带好维修器材和武器上路了。路上,一股土匪从林中袭来,杨军把工程师安顿好,就与土匪激战。杨军和战友迅速抢占有利地势,将部分土匪消灭。战斗中,战友不幸牺牲,杨军只能孤身一人沉着应战,他消灭了几个土匪,还逼迫剩余几个土匪狼狈逃窜。之后,杨军领着工程师沿着陡峭的崎岖小路往前赶。因路上紧张战斗,不断转移,杨军将仅剩的一点干粮给工程师吃。就这样,杨军赶了一天多路程没吃一点东西,加上战斗的劳累,走到目的地后就饿晕了过去。但他只是稍微休息一下,吃点东西,又和大家一起投入抢修通信线路的战斗。这次,部队给杨军记了二等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急中生智 硝烟不断电波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1年4月,杨军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工兵九团指挥连跨过鸭绿江来到朝鲜沙里院参加抗美援朝。这是第二番入朝作战部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杨军和战友们住在沙里院老百姓家中。那时战斗异常激烈,敌人经常派飞机前来轰炸,而且有时一次来几架飞机,同时轰炸。第一次敌人突然到来,躲藏不及,有42个人牺牲,还有一些伤员。天黢黑,又不准打电筒,团长、政委、杨军和战友们一起背着伤员摸黑前行,将伤员全部转移。</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时,美军向北进攻来势汹汹,志愿军司令部决定以新来的十九兵团和三兵团狠狠教训一下气焰嚣张的美军,发起第五次战役,立即将部队分成东西线对敌作战。杨军当时是通信兵,随后勤司令部住在一个大山洞里。杨军一到就投入修建营房的工作中,首长见杨军工作积极主动,就安排他背上单机守护沙里院那条通信线路。</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条线电话机安装在山脚一个农民家中,家里只母女俩。敌机经常前来轰炸,一天敌人炸弹将房屋炸垮,电话线也炸断,母女都受了伤。尽管敌机还在驻地上空盘旋,并不时投弹,杨军也顾不了那么多,立即将受伤的母女背出屋外,转移到安全处,迅速把线路抢修好,把电话机安装好,保障了电信畅通。敌机刚离开,杨军与战友们又立即投入抢修房屋的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舍身救人 生死关头显忠诚</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2年9月,敌我双方摩拳擦掌,都想给对方一个下马威。那时,杨军调到1904野战部队当电话员架线,首先将电话线架到司令部。敌我双方每天都要向对方射出几万发炮弹,电话线和机器设备常常被炸坏。志愿军缺机修人员,杨军和战友们将韩国的一个电话机修师弄到我方,为我方修理炸毁的机械设备。这个叫孟机子的机修师有50多岁,首长怕他搞阴谋,叫杨军暗中监视他。杨军在监视中发现这个机修师不对头,天已傍晚还架不到司令部,心里十分着急。为了按时将线架到司令部,杨军一个人背上三个电话机,同时架线,当晚10时便将线架到司令部,受到首长表扬。</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2年10月,杨军被调到工兵九团指挥连任副班长,那时正是上甘岭战役打响的时候。300多门大口径火炮不停地向上甘岭猛轰。敌人不停地向我方阵地炮轰,钢片如雨,将山上坚硬的岩石炸成粉碎,就连住在坑道中的战士都震得满嘴流血,战斗异常激烈。杨军和战友们当时撤到上甘岭背面一个山上,修好营房,投入战斗。</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天晚上,杨军和宣汉、达县的2名战士在外站岗,排长来查哨,突然一架敌机飞来投下炸弹,炸了一个房子大的坑。杨军见敌机来了,立即扑上前保护排长。结果,杨军和排长,以及另外2名战士都被炸滚到大坑中。排长和两位战士都光荣牺牲了,杨军也受了伤。部队给杨军再一次记了三等功,并让他火线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恪尽职守 甘于奉献建家乡</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6年5月,杨军转业到万源县商业局,后调万源县委办公室作文书。复员后的杨军尽管到多个单位工作,但他始终以一个革命军人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业务水平。杨军在工作中大胆负责,注意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多次受到领导和组织的表扬。</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今,94岁高龄的杨军除听力较弱外,身体仍然十分硬朗。退伍后,他从没有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他说:“我的很多战友在战场上牺牲了,我能够活到现在已经很幸运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直以来,杨军践行着军人的初心,正如他最喜欢的歌曲中所唱到的那样:“歌唱吧同志们,歌唱吧亲爱的同志们,我们为胜利歌唱!我们为和平歌唱!时刻都准备着粉碎那阴谋挑衅,和平胜利要我们来巩固。我们坚决为持久和平斗争!永远在和平的大道上前进……”</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陈琪,修好工事护战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抗美援朝的历史过程中,志愿军工兵部队共有15个团入朝参战,在朝期间共漕渡车炮11.4万辆,物资14万吨。在宾川县,目前仍然健在一名参与过抗美援朝的老工程兵,他就是85岁的陈琪。</p><p class="ql-block">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开始的时候,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15岁的陈琪光荣入伍。“那时候招兵也是相当隆重的,一个人把你推到马上去骑着,挂一道红,然后把人送到县上。”说起如何得知国家征兵的时候,陈琪回忆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随后,陈琪与战友们前往昆明,为入朝作战做全面的准备工作。陈琪告诉记者:“我们就在昆明重新整编,因为当时有一些是国民党解放过来的,有政治问题的、或者有嫌疑的就让他们复员回家,有部分就让他转业到地方上去工作。最后我们团又去昆明航空站调了300多个人来补充过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2年,抗美援朝战斗进入了关键时期,对工程兵的需求也与日俱增。陈琪说,朝鲜战争在1952年的时候是打的非常激烈的,需要修筑钢铁阵地,就必须有强大的工程兵来完成工事、坑道。1952年初,中央的调令下来了,直接调到陈琪所在的工兵九团到朝鲜去执行这个任务。随后,陈琪和他的战友开始正式进入到朝鲜战场。刚开始,陈琪所在部队接受的任务就是为志愿军队伍修缮工事。陈琪说:“我们去帮志愿军司令部打坑洞,我们三个营加上机械营是4个营,用的是特殊装备。打坑道时三营就去沙院里修筑榴弹炮工事,以及从沙院里到汉江这一带的公路上修钢筋水泥碉堡。”回忆起当年的峥嵘岁月,一些细节对于陈琪来说仿佛就在昨天,他讲到:“我们在沙院里的榴弹炮工事有三个,我们还在灌筑的射口上题了几个字:‘寒冷冬天工兵建,炮弹出口把敌歼’。”</span></p> <p class="ql-block">陈琪说,由于当时敌机轰炸比较激烈,他和战友们住防空洞成了家常便饭。他告诉记者,防空洞外面盖了一间房子,一个班住一个防空洞,白天休息时可以在防空洞外面的房子里休息,晚上就到防空洞外面的草棚里面睡,但是碰到晚上有飞机轰炸或是有情况就转到防空洞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陈琪的记忆里,他一共遇到过五次敌机轰炸,其中情况最危急的就是第五次。陈琪回忆,开始他们住在公路西面的半山腰上。白天他们去修公路、架桥梁,走不了的路他们要去修理。等晚上回去时就有两架飞机来轰炸,听到飞机在附近转,排长就说全部去住防空洞,今晚飞机可能要轰炸。过了一会,飞机就来了,飞机响声和炸弹声音把陈琪和队友的耳朵都快震聋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据陈琪介绍,敌军轰炸机投放的炸弹,最厉害的就是子母弹。子母弹就是一个大炸弹从飞机上投下来后在半空中就爆炸,爆炸以后大炸弹里面的小炸弹就像撒豆子一样撒下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子母弹倾泻而下的那一刻,陈琪和他的战友们已经感觉到了死亡的威胁。陈琪告诉记者,万一这二十四颗炸弹落在他们的驻地上,那么他们五十多个人,真正能活的人就很少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十年,陈琪依然记得当年战友们唱着《志愿军军歌》渡过鸭绿江时的情形。“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 ,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国野心狼…”陈琪口中唱起的歌包含了一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先贤曾经说过,“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陈琪和他的战友们也将永远铭记这段历史。对于这段历史,陈琪说,打赢了抗美援朝战争和为国家争得的荣誉以及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都是十分不易的,是多少战士用鲜血换来的,他们其中一些人才十五六岁,就把青春和生命献给了党和国家。现在,我们的国家逐渐强大,走上了伟大的复兴之路,老兵陈琪也为自己曾经的付出感到骄傲自豪。他说:“抗美援朝之后在中国指手画脚的帝国主义国家都有点害怕了,我希望国家兴旺,希望国家强盛起来,不要受外国人欺负。 ”</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四、志愿军老战士张志华</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出生于1934年,云南省凤庆县勐佑镇习谦村人,现居云县。1951年入伍,加入云南军区工兵第9团1营3连,住地昆明干海子,52年8月5号从昆明干海子营区出发,步行到祖国最北边的边境,换装后,部队请熟悉朝鲜情况的战友介绍朝鲜情况,入朝后负责在朝鲜沙里院等地挖战壕、架桥修路等防御工事,1953年在朝鲜荣获三等功,回国后参加天津唐沽施工,1957年退伍回原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图为我团政治处为张志华因在朝鲜作战勇敢颁发的三等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张志华所持《中国人民志愿军立功证明书》。张志华近来身体抱恙,和老伴儿与儿子儿媳住在县城,年轻时在军队里的事情大多已记不太清,思维和言语有些含混,只念叨着一句话,凑到他跟前才能听清——“感谢祖国和人民关心”。</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五、志愿军老战士李正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出生于1931年,云南省凤庆县洛党镇琼岳村人。1951年入伍,加入云南军区工兵第9团2营5连3排,入朝后负责朝鲜西海岸修筑碉堡等防御工事和后勤保障工作,1954年回国,1955年入党,1956年退伍。</span></p> <p class="ql-block">李正海日记节选:1953年祖国第三次赴朝慰问团去朝鲜进行慰问。在志愿军司令部大广场进行,由贺总与人民军最高领导者讲话,由梅兰芳、常香玉等演出,参加人数上万,有志愿军、人民军、朝鲜人民。1953.10.25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六、志愿军老战士杨伦</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出生于1931年,云南省凤庆县凤山镇人。1950年6月入伍,加入工兵第九团,于云南军区负责通讯工作,1951年5月进入工兵九团干部教导队,1959年7月入党,1963年退伍。回忆起过往,他坦言自己是一名“幸福兵”,记忆犹深的是每晚11点后工作总结与送信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老战士郑树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郑树轩山东文登县人,一九五0年从家乡入伍,加入原中国人民解放军21军高炮团,随部队进入朝鲜参加抗美援朝对空作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抗美援朝21军高炮团团长韩旭。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韩旭担任高炮团团长。他面对美军飞机的威胁,采取了极端的措施来提高炮兵的作战能力。为了有更高的命中率,韩旭决定最大限度地缩减射击范围,并将炮弹的准备时间缩短至四秒。这样的战术安排不仅提高了炮弹的威力,还确保了不给美军留下任何反应的时间。这种勇敢和果断的行动,展现了韩旭作为团长的硬作风和决心,也使得高炮团在战场上成为了美军飞机的天敌。郑树轩回国后随部队住防太原,60年代随着国家建设需要,中央军委成立工程兵部,各大军区,各军兵种相继成立工兵团,原兰州军区21军也成立工兵167团,成立初期工兵团从21军全军选调优秀干部到工兵团任职,郑树轩就是在这一时期从高炮团调入工兵团六连任排长,65年初,北京军区工程兵一0六团在北京西山施工,需要加强团工兵力量,经周思来总理同意调21军工兵167团二营六连成建制‘转隶北京军区工程兵一0六团,后该连改遍为工程兵一0六团机三连,六五年一0六团加入53师组成援越抗美二支队进入越南,郑树轩这一时期已调团后勤处协理员,回国参加武汉整训,河南支左,部队调峰峰煤矿施工,后调53师峰峰留守处,随后在留守处转业回原藉山东工作直到退休,消烟已散去,岁月不饶人,老英雄已经九十四岁高龄,永远忘不了的是那锋火岁月,更忘不了和他一起战斗生活的战友,他一直在寻找战友,想念战友,你们在那里啊。</span></p> <p class="ql-block">援越抗美时期的郑树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编辑后简介云南军区工兵9团在沙里院地区构筑永久性防御工事概况。</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首次构筑永久性工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五次战役后,我军将敌压制在三八线以南,并建立起强大的防御阵地,使敌不能前进一步。此时,志愿军总部根据党中央、毛主席的战略部署,决定大规模挖掘坑道,巩固阵地,防止敌军更大规模的反击。六十四军担负控制沙里院西南瑞兴江、载宁江右岸开阔地带,防敌强渡两江向沙里院进犯的任务。1952年9月,我团配属六十四军一九零师构筑沙里院地区永久性防御工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沙里院地区位于朝鲜西南岸,地势开阔,适宜于海、陆、空联合作战,是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紧扼通往三八线的交通咽喉,是敌我双方必争之地。我团于9月底进入工地,10月初投入施工。全团一个营负责一个工区,即一营在大阳洞工区、二营在嵋峪里工区、三营在万和里工区。开始备料时,由于敌机狂轰滥炸,瑞兴江、载宁江两座大桥均被炸断,沙石供应中断,官兵们就到十几里外的河滩里拣石头备料,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惨烈的战争使沙里院地区饱受创伤,偌大的地方竟找不到一根成形的木料,官兵们只好到崇山峻岭中去寻找木材备料。施工中,党员干部以身作则,模范带头。三连在挖平底坑时遇到了一块三四立方的巨石,准备交给3个班处理。共产党员、“工兵英雄”郭宝琪挺身而出,硬是一个人用大锤打了4个多小时(计600多锤),把这块硬骨头给捣碎了。党员的模范行动鼓舞了全团官兵的斗志,到处形成了轰轰烈烈的施工场面。11月5日,我团提前10天超额完成工事构筑任务,共构筑钢筋砼工事36个,开挖土石方4375立方米。在完成任务期间,全团涌现出功臣301名,有3个班、3个排荣立集体三等功,打响了我团抗美援朝的第一炮,受到六十四军的通报表扬,并赠给“克服困难,提前完成工程任务”锦旗一面。</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执行紧急备战构筑工事任务</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美军在五次战役和上甘岭战役中遭我军惨重打击后,为挽救其失败的命运,曾两更换统帅。1952年底,美国新总统艾森豪威尔上台,企图重温仁川登陆的美梦,妄图在我侧后方腰腹地带登陆,攻击我军于三八线附近阵地,切断我前后方的联系。我志愿军指挥部早已识破敌人的阴谋,及时向入朝官兵发出了“紧急备战,坚决打碎敌人冒险登陆阴谋”的号令,并指出这是决定朝战局关键性的一仗。我团坚决响应志愿军总部的号召,以雷厉风行的战斗姿态,迅速投入到配属六十四军执行紧急备战构筑工事任务中去。在六十四军一九零师指定的防御区域内,构筑了坑道、炮兵工事、永久筑城3期构的工作业。</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防洪护路</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3年,为了实现以军事压力促成和谈的成功的战略决策,我军在三八线发起了夏季反击战,共歼敌12.3万余人,扩展阵地面积220多平方公里。同时,为彻底粉碎敌人的反攻,志愿军工指及时下发了《工程保障计划》,强调保障运输线的畅通是这一时期工程保障的重点。当时,我团的任务是:三营担负瑞兴至南川店、平壤至瑞兴段的道路桥梁维护任务;一营为志愿军司令部修建营房;二营作为机动力量,配合执行中线反击作战的工程保障任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营接受任务后,立即进行任务区分,即七连负责评浦渡口,八连负责拨站里至南川,九连负责瑞兴至拨站里等公路桥梁维修任务。全营官兵提出了“敌人炸到哪里,我们修到哪里”的口号,确保了我军运输线的畅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平壤至南川公路,全长135公里,是朝鲜西海岸的主要交通干线和我军的重要补给线。由于全线与铁路毗邻,运输流量大,因此敌机轰炸频繁,加之洪水冲毁路面,致使道路崎岖不平,桥梁损坏严重。三营官兵发扬人民工兵的优良传统,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日夜抢修道路桥梁,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评浦渡口是这期间我团工程保障的重点。该渡口仅有2座低水位桥,因敌机轰炸,洪水冲击,损坏严重,时有中断交通的危险。根据当时形势和任务的需要,志愿军工指急令我团与兄弟部队在评浦渡口抢架一座吊桥(高水位桥),以保障战时交通运输。七连受领任务以后,克服没有架设高水位桥经验的困难,发挥官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党员干部带头,冲在最前面,战斗在最危险地方,及时完成了架桥任务。共产党员、排长杨长官同志首创悬空作业法,冒着生命危险,攀到20米高的钢索上安装吊桥,极大地鼓舞了全连官兵的斗志,架桥速度不断加快,只用了7天时间,就架好了110多米长的评浦吊桥。6月16日,正在举行通车典礼时,敌机忽然袭击我刚架好的吊桥。我高炮部队英勇反击,使敌机不敢低飞准确投弹,确保了桥梁完好无损。但在这次战斗中团器材供应主任冷国华同志不幸中弹牺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期间,我团共铺路25.8公里,修建桥梁5座,计长147米,并保证了铁路运输线畅通无阻,保证了前线物资的供应。与此同时,四、六连配合警卫团参加了中线夏季反击战。2个连队冒着敌机轰炸和炮火威胁,胜利完成了反击作战中的工程保障任务。</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