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五年春秋传薪火,冶山历史文化守护者

天地一角

<p class="ql-block">陈元春:廿五年春秋传薪火,冶山历史文化守护者</p><p class="ql-block"> 在这座承载千年历史记忆的福州古城心脏,冶山春秋园以其深邃的历史底蕴而引人驻足。这里一位精神矍铄、年逾古稀的志愿者熠熠生辉,他便是被誉为冶山学社灵魂人物的陈元春老师。自二十世纪之交陈老师栖居于冶山脚下的中山大院,自此开启了他对这片厚重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旅。25年来,他不辞辛劳地漫步在冶山曲折的山道上,为络绎不绝的访客们倾情讲述冶山的沧桑变迁与辉煌过往,其身影成为了山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p><p class="ql-block"> 陈元春老师曾服务于福建省政府机关服务中心,但自从与冶山结缘,便全身心投入对冶山历史文化的研究与传播。他亲自挖掘史料,修复遗迹,累计接待了超过900多批近 2万 位参观者,举办了30 多场专题讲座,面对游客的求知目光,他始终满腔热情答疑解惑。他手握光阴的画笔,一笔一划勾勒出冶山的独特风貌 让历史的回声在现代都市中悠然回荡。</p><p class="ql-block"> 陈老师独具慧眼,悉心收集散落的古砖瓦片,深入研究古建筑遗迹,将研究成果,浓缩于《福建贡院砖铭拓本集》与《冶山摩崖石刻新编》两部专著中,为学术界献上了珍贵的参考资料。他坚定地认为:"冶山乃福州城之源起,亦是一座亟待世人发掘的文化宝藏。”</p><p class="ql-block"> 去年11月20日,陈元春在园区欣赏摩崖石刻时,发现“八曲”附近石壁上古榕树根的空隙处,石壁凹凸不平,好像被涂抹了遮盖物,怀疑这里有藏有石刻遗迹。他试着清理遮盖物,果然发现了“冶山胜境”石刻。</p><p class="ql-block"> 红蕉坪石刻旁,曾经长着三四株红蕉,在20世纪50年代枯没。陈元春发动学社成员集思广益,终于有位女社员从北峰日溪乡发现并带回两株,与鼓楼区园林中心一起将它们种在冶山红蕉坪石刻旁边,弥补了缺憾。</p><p class="ql-block"> 陈元春老师的精神感染力犹如炽烈火焰,吸引了众多志同道合者聚首冶山学社,携手策划了一系列围绕冶山及周边历史遗址的研究推广活动。他们共同致力于冶山文史作品的创作与普及,期盼更多人能够触摸到冶山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 在陈老师的积极推动下,冶山学社逐渐发展壮大 ,一支朝气蓬勃的青年及少年宣讲志愿者队伍应运而生连毗邻的中山小学的孩子们也组建了自己的冶山宣讲小分队,使得冶山文化的传播更具活力与生机。</p><p class="ql-block"> 陈老师生动诠释了"斈"与"学"的渊源,以此激发人们对冶山历史探究的兴趣。依托中山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陈元春老师带领的这支由专家学者、社会文化推广人士组成的志愿服务队,正以前沿的视角和扎实的工作,致力于冶山及周边历史遗迹的研究与传播。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通过培训志愿者,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引领大家成为冶山历史文化的义务传播者,从而增强了大众的文化自信与认同感。</p><p class="ql-block"> 陈元春老师矢志不渝的追求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如同一束穿透时空的光芒,照亮了冶山的每一个角落,揭示了其丰富的历史内涵与独特魅力。他的事迹激励了更多人投入到保护与传承历史文化的工作中,展示了一位普通公民对历史文化的深情厚意以及对公益事业的崇高情怀。</p><p class="ql-block"> 在冶山历史风貌区,有15个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冶山、欧冶池、冶山中井、冶山摩崖石刻、冶山古迹、城隍庙、中山纪念堂、林则徐出生地、仁寿堂等,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能补天巷传说。这些珍贵的文物保护单位,见证了福州历史的沧桑巨变,承载着世代福州人的集体记忆。陈元春老师和志愿者们视这些遗产为瑰宝,以"学习、宣导、保护冶山"的坚定信念,积极投身于保护和传承的事业中,让冶山的历史文化得以延续,焕发新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