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我喜欢金石学,也喜欢在这方面探究。鄜州我的家乡,是一座天然的艺术殿堂,不断满足我的好奇心,乐于实践探索。这里有厚重的文化积淀,探究不尽的文化大观,让人陶醉其中不可自拔。站在历史的角度去审视,一切合乎逻辑,接近真相。域内古寺庙宇,石窟摩崖,碑刻题记,钟鼎砖瓦等等,丰富着我们的探究欲望,朴素的审美观加上无与伦比的器物美,不断陶冶自身情操,开阔我的视野,这是一种高雅的精神享受,往往令人乐此不疲。真是大美鄜州歌盛事,文化繁荣今胜昔,古寺遗存遍地有,不知宝室在何方?</h3> <h3> 曾经鄜州有座古寺,谜一样的存在,给人无限遐想,那就是宝室寺。寺内有口铜钟,因造型奇特,声音浑厚,名扬天下。现为国家一级文物,人称宝室铜钟或宝室寺梵钟。铸造于大唐贞观三年(629),素有“天下第一古钟”之美誉,比现存碑林的景云钟还早82年。神钟清悬城南楼上,后移钟楼悬挂,又挪监察院内,今在城北太和山钟亭。我数次熏沐瞻仰,深深被唐代铸造工艺所折服。今撰写宝室寺考一篇小文,以表我对大千世界宝刹圣物的崇拜虔诚之心。</h3> <h3> 这座古刹原在何处?县志记录不详,资料不足,无处可考,实属遗憾。有采铜川取料,张神安舍身铸钟民间传说,州人皆知,故不详列。开元寺在城西北山阿,据《一统志》记为唐玄宗李隆基(713——741)年间所建,有宝塔建于西山龟山一隅,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至二十九年(740一741)建造。观音殿在开元寺坡,宝室寺在开元寺侧,有待证实。宝室寺比开元寺早建,这一点可以肯定,两寺唐后为隶属关系还是合并关系可以联想。关键是开元寺建寺前这里是否建过寺?是那座寺?和宝室寺关系如何就不得而知了。</h3> <h3> 开元小区建造时,曾出土了北朝至隋代四面佛龛造像石经幢碑5通,一是北魏九年(485),二是北周天和三年(568),再是开皇九年(589)和开皇十四年(594),另外一件没有纪年。值得注意的其中有3通根据发愿文为雷氏家族或合邑造像碑,分别间隔21和3年,这3通是否就是雷氏家族佛教信仰进行造像传统的延续。再看形式和风格,天和三年的正面像龛主像,交叉的宝珠形表示了弥勒的服饰,倚坐的双腿近似线刻形式设计在龛外。而开皇九年的主像是圆领通肩大衣,下摆完全覆盖台座。开皇十四年的则是五尊设计,还配置了莲灯、双狮等环节。可见,3通造像碑之间仅是姓氏相同,似乎在图像、样式、风格并没有直接联系和传承。整体看五通碑造像朱砂罩面,神情安详,雕刻简约大方,线条流畅古拙天成,一派北朝胡人风格。这些精美之作出自离现在开元寺不远,我们可以思考是不是宝室寺造像遗存?没有确切依据证实,不得而知,有待进一步考证,说不上不经意间可能会有奇迹出现,这一点值得期待。</h3> <h3> 谈宝室寺不得不说一位清代乾隆年间著名的金石学者,浙人朱枫,他以其子宦陕,来关中,十年乐而忘返,整日访碑寻瓦,身体力行著有《印征》、《雍州金石记》等行世。当宝室寺梵钟的出土后,消息传开,便引起了不少金石爱好者纷纷前来探究、做拓、学习,一时成为社会现象,保存至今的旧拓已经很珍贵了。</h3> <h3> 朱枫是来过鄜州的,他在自己的《雍州金石记》一书中对鄜州宝室寺钟是这样记载的:“今在鄜州南楼上,康熙时河水泛决,出于土中,土晕铜花,青翠可爱,略云:鄜州宝室寺上坐罗汉等,以大唐贞观三年摄提在岁蕤宾御律景丁统日己巳司辰,用铜三千觔铸钟一口云云,大钟主上将军,张神安,大钟主赵夷、杜茂,记三百一十八字”。<br> 此段可知清代康熙年间,洛河泛滥,水冲出土。康熙五年鄜州志载其钟铭,从此可以推断,梵钟是在康熙五年(1666)之前出土,乾隆年间有朱枫记录为佐证。</h3> <h3> 此钟通高155厘米,口径50厘米,钮高15.5厘米,腰围4.20米,重900公斤。钟纽为桥形圆雕多面龙首,大钟表面铸造浅浮雕。肩部近钮处为镂饰展瓣莲花图案,寓意佛教的清净。钟沿为六连弧形,形似荷叶,俗称“荷叶口”。钟体用花蔓草界隔为18块图案。从上而下三层。每层均有三面为斜十字交叉,饰以四乳钉纹的图案。钟身以几何纹和葵纹组成宽带条纹把大钟表面分成上中下三层,几何纹和葵纹组成宽带条纹交汇处铸造成正面龙头样。</h3> <h3> 上层六格,其中三格各铸一飞天,飞天各持法器。一右手持清净荷花、一右手持光明葫芦、一右手持紫金托钵。各飞天前方三株连体水波如意祥云纹,璎珞附身,衣带飘扬,翩翩飞舞的自由西天佛国极乐世界。</h3> <h3> 中层六格,其中三格为三朱雀,雌雄各一,乘四株连体水波如意祥云纹,昂首挺胸,气宇轩昂,健步雄起,展翅飞翔之态。一幼鸟迎四株连体水波如意祥云纹,腾云驾雾,凌空飞翔之状。姿势优美,可爱至极。绕一圈观望,活像一家人,画面极其温馨。另外有一方三角区域有刻有题记:“九鼎之外,见此如灵,赫灭声澄厥灵,播杨化觉,岂蘋惟宁,顿有是镛,发人深省,灵天辽屡,河岳兴永,不耳粗者,其作法领,杏城山樵,齐吕上铭”此段明显是后刻上的四字真言。</h3> <h3> 下层六格,其中两格为青龙和白虎,青龙脚踩五株连体水波如意祥云纹,目视前方,翘首健步,尾绕右腿,动感十足。白虎乘五株连体水波祥云,身躯扭动,瞪目阔步,张口吐舌威风凛凛。<br> 此外一格铸有318字正书铭文,《关中金石志》谓其“文词清绮,字法工雅,非唐初人不能为之”,附录原文其下:<br> 盖如如实际,性相平等,念念虚假,缘业万殊。是以导之以解脱,礼乐未之,洎诲之以究竟,象系所不言。鄜州宝室寺上座罗汉等,漏兹独善,俯宏六度;不舍群生。服膺四摄。以大唐贞观三年摄提在岁蕤宾御律景丁统日己巳司辰,用铜三千斤,铸锺一口,法天地以为炉,假飞廉而扇炭。克饬侔造化,巧丽若神工。感蜀山而自响,拟汉殿而远闻。莛弗能发,理切含宏。扣而斯应,义均虚受。聿警四部,式遵六时。未假于箭漏,靡资于鸡鹤。忏诵顾而有节,精进因而无怠。方诸几杖,小大之用既殊;譬以盘盂,洪纤之理多裕。辄缘斯义,乃为铭曰:眇眇三界,悠悠四生。爱染有着,沉没无明。法轮觉梦,慧炬照冥。大空罔得,微妙焉名。无为不往,有为不尽。去彼常乐,来深慈湣。然头拯救?摩足汲引。且戒且禅,或檀或忍。爰造洪锺,晨昏取则。和会攸仰。礼忏无忒。并航欲海,俱游净国。开物成务,是镌是勒。大钟主赵夷,大…杜茂,大钟主上大将军张神安。<br> 如果细心留意,此文后还有金代刻的小字:“大定十四年(1162)鄜州......”字样,其它字迹模糊不识。1941年12月时任陕甘宁边去政府主席的林伯渠来鄜县进行视察,公务之余,面对国宝即兴赋诗一首:“霜笼鄜畤月如钩,玉女泉清水自留。宝室钟声依旧在,千年遗韵想唐初。”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h3> <h3> 其他文字遗存少的的可怜,究竟宝室寺创寺何年何代,据唐《持诵金刚经灵验功德记》载:“鄜州宝室寺僧法藏。戒行精淳。为性质直。隋开皇十三年(593)。于洛交县蒌川城造一所僧房。二十余间,佛堂三口,并架砖瓦,严丽彩饰精茅。丈六素像,总有部部别各有十一事。等身观世音石像一躯,千屏风像等。至大业年(605——616)得寺千。时舍像并令移就州墎,伽蓝安置,破坏补缺,并得成就。更造一切经写得八百余卷。别造长张。于京城月爱寺,令人抄写,并檀香为轴,庄严妙好。藏至武德二年(616)四月淬患经二旬。乃见一人青衣在高阁上。手把一卷经告言。法师藏作一生已来所造功德悉皆妙好。唯有少互用三宝物得罪未除。我手中者金刚般若最为第一大乘经典。汝自造一卷。所有诸罪悉得除灭。藏闻此教应声答言。若得病差。即发决定心造百部般若。弟子自省一生已来虽修功德实未写金刚般若。诸佛菩萨今见学悟必不懈怠。弟子唯有三衣瓶钵。偏袒右肩时尽将付嘱。大德弟子亲知用造金刚般若。三五日能起依愿即造婆伽娑舍卫国中第一部写讫。并散付诸人流传读诵。深知金刚般若大乘经典威力最大不可思议奇情有缘递相劝率持金刚般若经者。见获果报功德无量。”</h3> <h3> 唐•僧详撰《法华经•传记•卷第七•隋鄜州宝室寺沙门净藏五》载:“沙门净藏。鄜州人也。少丧父母。出家住宝室寺。根性戆钝。不能读诵经典。昼夜叹息。恨先世业。更欲读法华经。蔬食苦节。从师始受经。经历岁月。才读一品。昼夜精勤。不食五谷。身力衰微顿闷绝。神至阎魔厅。王见净藏。欢喜令就金座。合掌赞曰。善哉大释子。勇猛读法华。不久得成佛。利益诸有情。赞已谓藏言。阿师寿在三年前业已尽。读法华力。既增至今。业寿既延。放还阿师。须读一部。闻是语已。如眠而觉。流泪悔恨。既读其文。予面见净藏。闻其始末而已。” <br> 以上两处经文足以说明,鄜州宝室寺在隋唐时香火兴盛,抄经诵读,香烟袅袅,古寺临风,禅音迷耳,梵国世界,法相万千,参悟不透。今拙笔录之,望有更多新的发现,以佐证我鄜州宝室寺的前世今生,以铜钟感应,万世教化,灵验功德,普世和平,阿弥陀佛!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