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夜雨寄北</p><p class="ql-block"> 李商隐</p><p class="ql-block">君问归期未有期,</p><p class="ql-block">巴山夜雨涨秋池。</p><p class="ql-block">何当共剪西窗烛,</p><p class="ql-block">却话巴山夜雨时。</p> <p class="ql-block">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或811年—863年),字义山,号玉谿(xī)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后随祖辈移居荥阳(今河南省郑州市),晚唐诗人,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李白、李贺合称“唐代三李”,与温庭筠合称“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接近,且三人都在家族中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三十六体”</p> <p class="ql-block"> 李商隐9岁时,父亲去世。11岁时,跟随家族的一位长辈读书,同时替人誊抄文字挣钱,补贴家用。16岁时,因擅长古文而知名。大和三年(829年),移家洛阳,结识令狐楚、白居易等前辈。“牛党”令狐楚欣赏他的文才,亲自授以今体章奏之学,曾两次资助其进京参加考试,后又聘其入幕。开成二年(837年),考中进士,授校书郎,调补弘农尉。令狐楚死后,入“李党”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后卷入牛李党争,因娶王茂元之女为妻,遭到“牛党”成员令狐绹(令狐楚之子)长期排抑,终身不得志。唐宣宗即位后,“牛党”得势,其随即放弃京职,随“李党”郑亚赴桂海。大中时,历任桂管、剑南、东川判官,开始笃信佛教。大中十年(856),回长安任盐铁推官。大中十二年(858年),因病退职还乡,在郑州去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商隐十六岁时写出了《才论》《圣论》。仕途生涯艰难,晚年丧偶又官场失意。他的诗歌各体俱有佳作,尤以五七言律绝成就为高,其中《无题》一诗,在浓艳绮丽的外衣下,包裹着愤懑凄苦的内核,因此最为人们所传诵。其诗文思清丽,命意幽深,构思新奇。当晚唐诗歌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日渐式微时,李商隐却将唐诗推向了又一个高峰。其诗词还有《瑶池》等,著有《樊南甲集》等。</p> <p class="ql-block"> 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这句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自己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却把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个字中,深情、耐人寻味。“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淋淋。“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的无限思念。这样,情景交融就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p>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前两句是实写当前景的话,那么后两句则是虚写未来情。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动态“共剪”和语态“却话”。“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这美景原来不过是诗人追念、向往的,至于何时重回温柔乡中,一切都在“未有期”中。 “却话”是回溯追想,诗人此时设想彼时,而彼时正谈论此时,谈论的是巴山夜雨之时的思念之情。</p> <p class="ql-block">创作、文字:老张</p><p class="ql-block">编辑、整理:老张</p><p class="ql-block">音乐、图片: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