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工作学习两不误

生生不息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文字编辑:生生不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图片提供:生生不息、同学:雷淑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孟小霞、罗建平、汪林军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部分网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音乐来源:网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前 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80年至83年间,国内各类刑事案件层出不穷,如:杀人,爆炸、抢劫、强奸、劫机等恶性案件频发。据初步统计仅1980年全国立案75万余起;1981年立案81万多起。两年间大案分别近5万余起及7万多起。犯罪分子十分嚣张,人民群众没有安全感,全国治安形势严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83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分子的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决定》和《关于迅速审判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程序的决定》。提出三年内组织三次战役,“从重从快”对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影响极坏分子,速审速判。此项工作于当年7月份自上而下、一场特殊时期的“严打”战役在全国拉开序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全国一盘棋,西藏也是从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各地、市展开。从摸清底数、组建班子、加强基层警力着手,在做到“心中有数”的基础上,逐步开展了“严打”各项筹备工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中间是原三科长扎巴朗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左侧是唐运模老民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为加强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充实各派出所警力,局党组决定从局机关各科室、大队、分局机关抽调一批干警下到派出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83年5月初,我从市局治安科调到城关公安分局巴尔库派出所工作,与我一起调去的还有战友林泽轩同志。当时该所地处郊区(注:86年上半年,市公安局颁发《居民身份证》领导小组决定在巴尔库派出所辖七个单位进行《居民身份证》试点工作,共颁发正式居民身份证6000张,为全市后期大规模颁发《居民身份证》工作的顺利开展积累了经验,此项工作由王绍东指导员牵头,同时各街道也建立了统一门牌号,巴尔库派出所从此改称为“北京中路派出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派出所基本情况及任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83年5月派出所现有警力8人(万勇志同志因其他原因不久调离派出所,实际在岗只有7名干警)。全所住地及办公面积不足400平米,共有两栋小平房,两栋平房南北方门对门共10间(座落二厂西南角),中间形成一个小院子,院中间安有一口时好时坏的压水井,所里没有配备任何机动车辆,仅有一辆旧自行车由拉巴所长下乡骑用,其他干警下辖区只有靠走路或有条件的骑自购的二手自行车。唯一通讯工具就是一部带圆盘拨号的红色公用电话,放在院内外面窗台上。办公设备除了两个木制大档案柜和几张木制办公桌、椅外,公款毫无分文,连办公用品都非常紧张,这就是当初派出所所有的财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派出所院子两扇木制对外大门也是破烂不堪,另一侧大门还开有一扇小门,方便出门上锁。大门朝向西方,顺着土路斜对面就是交通厅门诊所,北上至西郊粮油门市部、邮电所、工程三队、火电厂、区交通中学等单位。整个派出所形同“道班”,全所人员外出走访群众时,大门一锁了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83年5月,原巴尔库派出所大门朝西,土公路对面便是自治区交通厅门诊所(本文插图来自网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当时派出所的主要任务是面向农村,对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平时只管理户口及每年一次户口核对工作。户籍员是尼玛丹增同志,他没工作几个月又调到其他派出所工作了。为了及时补充户籍员,83年10月份调来次仁拉姆同志担任户籍员工作,她也是我所唯一的一位女警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由于警力少,没有形成对辖区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的治安、刑事案件、安全防范加强管理的制度,这些日常工作是个盲区,几乎没有接手处理过,遇到此类案件一律上报分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对基层公安业务不熟悉、刚下到基层的我来讲,调去两个多月,成天由老所长拉巴、指导员格列带着我,每天由近到远步行,熟悉辖区每一处情况,后来开始向辖区稍远的地方行进。顺着西藏军区总医院左侧围墙背后山边往上爬,沿着“格日寺”半山腰西行,还有其他尼姑庙,一直步行至夺底沟,中午只能在寺庙里稍加休息并吃点东西,再顺半山腰西行至大北郊下山返回,去一趟就是一天。去远的地方就得请有车单位派车协助(区党校派车较多),如去羊八井地质二队核对户口,该单位离拉萨八十多公里,海拨4300米左右,往返一趟就是一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平时经常骑自行车去区三所、区党校、巴尔库办事处及其公社下属的几个生产队等地了解社情、熟悉地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后来根据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把派出所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统一纳入管理“的指示精神,为准确了解和掌握辖区地域、人口、机关企事业单位住地、外来人员、寺庙、学校、部队驻扎等分布情况,格列指导员同我和部分民警一起,由东向西、从南到北对整个辖区各种情况逐个登记。大约走访了一个多月,基本摸清了辖区共有机关、企事业单位98个,人口6800多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两个多月后由于拉巴所长调去吉崩岗派出所任职,所里只留下格列指导员协助我工作。84年初格列指导员也调离派出所,所中各项工作的担子就落在了我一个人肩上。随着大西郊、娘热路、北郊(后改成“夺底路”)派出所的相继组建和划段,分担我所的管辖区域和人口管理等工作,我所管辖范围也随之划小:东北方为区接待处车队、布达拉宫以西;北边为巴尔库办事处以南;西边为区党校以东沿山的所有单位;南边至沿河路丰田汽修厂、工人医院、罗布林卡(班禅夏宫)路两侧各单位。经过划分我辖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只有79个、常住人口2600多人,外来人口108人,重点人口8名。整个辖区只有一家小商店,一家清真饭馆(包括一座清真寺),都一一进行了登记造册,同时也摸清了整个辖区所有道路、桥梁、函洞等分布情况,有数据有分析,并初步草拟了一份《辖区基本情况调查报告》,为下步开展工作掌握了第一手资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前排中身穿便衣的是本人,左侧是王绍东指导员,除高国强、徐健两名警校实习生外,均为本所民警(最后右侧一位是我所唯一女警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在通往二厂小门一块空地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练习摛敌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前中是民警刘利斌做示范动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派出所 门前路面拓宽后的情景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本文插图来自网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右侧第一位是何如涛民警来我所实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拉沙、石借来的解放翻斗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本文插图来自网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为配齐我所领导班子成员,减轻我的负担和压力,84年6月份局领导决定从北郊派出所(后改夺底路派出所)调来王绍东副指导员协助我工作,该人工作踏实,为人忠厚,任劳任怨(76年4月由部队退伍下到市局交警大队时我们就认识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熟悉地形以及掌握了各单位分布情况后,依靠辖区各单位保卫部门及治安积极分子,本着依靠群众、相信群众、“预防为主”的原则,积极维护辖区社会秩序,将户口管理与治安管理、刑事案件侦破一起抓、同步纳入管理。同时注意发现流窜犯罪分子和对辖区内的“三类”人员(当时称之为:政嫌、刑嫌和治安危险分子)逐一摸排,登记造册,掌握其活动情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83年9月,我市拉开了“严打”序幕,指挥部设在市局指挥中心,分局各派出所成立工作组集中办案场所,上级抽调区交通厅公安处,市法院、市检察院、城关区检察院、区公路局保卫科等单位的领导和保卫人员,半个多月后分期分批处理了集中抓获的违法犯罪嫌疑人80多名(集中羁押在二厂一间大的修理厂房里),本着快抓快审集中办案原则,分别报捕一批、劳教一批、治安行拘一批、批评教育一批(其中包括盗窃外贸车队柴油票2800公升案和强奸案各一起)。83年11月份本局招收的108名学员培训结业后,我所分配3位民警:汪林军、巴桑、刘利斌(后离职)。局里当时要求分配给哪些部门的人员由那个单位派车去接。为了去培训基地接他们三人,我只好借来一辆解放翻斗车将他们从北郊培训基地接回派出所。此时我所警力已有9名了,为辖区治安管理工作的开展,增添了新鲜血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陪同天津援建工程(拉萨剧院)保卫科韩科长(中)及另一位保卫干部(穿藏装)留影于该剧院;穿制服最右侧是本人,高个子王绍东,最左侧是蒋从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从84年初两年多时间里,因不断向局党组和相关部门申请和呼吁增加我所治安经费、扩建派出所等问题,局党组和领导也高度重视,局领导深入一线,从战略的高度指导我所工作,同时也派员下来调研,经过多方努力,将我所扩建工程作为优先考虑对象。夜查需交通工具,区民政厅保卫部门抽调一名驾驶员和车辆,积极协助派出所工作近一年多时间。各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对派出所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经过多方努力,于1984年上半年下拨扩建派出所经费10万元,地皮问题已在前期与交通厅公安处领导协调及与二厂领导沟通,答应无私割让部分闲置土地给我所(因派出所就在该单位的西南角),拓宽后的面积是原派出所的三倍多(约1200多平米)。对资金不够部分,只有依靠辖区各机关、企事业单位提供无私援助了,如:工程三队无私支援解放牌翻斗车和油料;区测绘局王金海工程师加班加点、为我所无偿绘制扩建派出所图纸;福建援藏单位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整个扩建期间,沙子、石条、石灰等建材都让我们免费去他们工地拉运);市物资局仓库大型吊车,帮我所吊楼板等(开吊车是我认识的安徽叶老乡)。施工队由安徽肥东建筑队万庆德队长牵头(当初该队也在区交通中学施工),派出所扩建工程就此逐一得到了落实,为了解决临时办公场所,经与二厂刘书记、方厂长、万副书记等领导商量,他们答应腾出两间办公室作为我所临时办公地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区建委保卫科也积极支持我所工作,指派该办公室打字员小胡为我所免费打印各种文书材料和报表。这些无私援助深深感动着我们全所干警,大家也将做好辖区治安服务工作默默埋在心底,实实在在落实在行动中,深受辖区人民的厚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拉萨剧院前院喷水池附近着藏装留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市物资局仓库叶老乡驾驶吊楼板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10吨吊车(本文插图来自网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84年4月中央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决定,为庆祝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20周年,决定由北京、天津、上海、山东、四川、福建、浙江、江苏等9省市援建西藏,建设重点在拉萨。(43项工程中,我辖区就占8项如:拉萨饭店、拉萨剧院后改成“西藏会议中心”、城西综合商场、西藏宾馆、电教馆、客运站、川青藏公路纪念碑、机械化採石厂)。这8个建设单位来自天津、江苏、四川、福建等单位,是我所重点加强防范的对象,在治安防护上不得有半点差错,虽然有些援建单位配有保卫人员,但他们对西藏地方情况不了解,必须将我们警力纳入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主要是防止工地建材被盗和制止打架斗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从86年至87年,也是我在警校上学的最后两学期,在学习与工作之间来回穿插。对一段时间骑自行车带人频出交通事故等情况,我所在辖区主干道(派出所公路附近)对自行车搭人者进行批评纠正和罚款(一般3~5元不等,用来补贴各联防队夜间加班费用);对机动车辆超速行驶也进行设卡检查;同时也加强了各公共误乐场所治安、防火(配合消防队)进行安全检查。平时还得调解民事纠纷、处理打架斗殴,对小偷小摸等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行为者进行批评教育、罚款。一个小小派出所“上管天下管地,还管拉屎放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随着工作量大,区警校实习生高国强、徐健分配来我所实习(实习期为两个月),为各项工作开展得到了警力上的保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交通货运站当初也是较为复杂的一个公共场所,人员车辆南来北往,在此停靠、住宿,管理难度大,我们只能隔三差五通过夜查户口从中发现问题,从而掌握流动人口年龄、男女、来自省市,既而进行分类,确定工作重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左侧是蒋从汉,中间是王绍东副指导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右侧是本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拉萨剧院留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85~86年间,在原草拟的《辖区基本情况调查报告》基础上,又不断针对变化了的情况进行了修改补充(后来此报告由局政治处李立志主任要去推广经验)。由于当时条件差无法复印,其间我又在警校上学,仅此一份所里也没有留存底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通过较为认真的摸排,辖区内有若干个招待所,客、货运站等公共场所,人、车流动性大,仅大型车队就有6个:交通厅汽车二队、客运三队、外贸车队、特种车队简称“二厂”、接待处车队、工程三队)。辖区也陸续新建了一批机关、企事业单位,包括部队(西藏军区成办三所、拉萨军分区、高炮团、军区防化营培训基地)共97个单位,常住人口2800余人(不包括流动人口),还有一个农村巴尔库办事处和几个生产队(我也被纳入该办事处党委成员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随着辖区市井繁华,局党委也很重视我们的警力增补,先后从四处看守所调来冯朝安同志;吉崩岗派出所调来次旺同志。二厂保卫股干事蒋从汉同志为我所扩建、协调该厂划拨地皮一事也做了积极的努力,经我与二厂领导协商和积极向局领导推荐,他本人也热爱公安工作,几个月后蒋也调入我所工作(后转为正式民警并提任副所长)。辖区各种歺饮业、小吃店、小商店也陸续兴起,整个主干道有了市井烟火气,治安情况也随之复杂,管理难度也逐渐加大,全所警力仅有13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任务繁重、警力匮乏的情况下,我们只有仅仅依靠各单位保卫科、股、治安积极分子,由先前组建的4支联防队陸续扩建到10支成员89名。为维护辖区社会治安秩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袁承全副局长来派出所检查工作(后左4)</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并同大家合影留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时任拉萨饭店安全部副经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艰难的求学之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巴尔库派出所工作以及去警校上学的前前后后(83年5月至87年7月四年间),我记忆犹新,难以释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时间还得从1985年说起,全区政法部门为适应拉萨当前对敌斗争、打击刑事犯罪和维护社会治安、户口管理以及加强对外来流动人员等管理工作的需要,尽快提高在职公安干警的文化水平和公安业务素质,结合83年特殊时期“严打”工作中公安业务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自治区政法系统首次在全区招录在职干警公安业务培训工作,学期为两年(毕业后组织部门统一认可中专文凭,享受待遇)。有幸的是当年7月初,通过在自治区二中正式考试,自己勉强被警校录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右侧第二位是刘豫鲁副校长,右侧第一位是本人,余均为同班同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西藏自治区公安干部培训学校新址建在拉萨市大北郊(老警校仍在八廓老街),位于去大北郊东西公路丁字路口、马路左转至电机厂围墙向北,顺着土路一直北上,道路两侧几乎没有单位,警校最上面有座干涸水库及邻近有个武警教导大队,下面就只有二监狱单位驻守了。东、北两面石山环绕,百姓村庄也很少见。整个路面也是高低不平的沙土公路,汽车驶过尘土飞扬,到了下雨天路面变成了凸凹不平、大小不等的土坑,路面便是星点般的水凼,车辆也是在颠簸的路面上行驶,行人为躲避水花四溅,也只能跳跃前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校内除了有几栋平房外,就是一栋教学楼(后期又新盖一栋未启用)。我们两个班分别各住一栋平房。院内到处是一片荒地和几块种下去的蔬菜地,脆弱的生命顽强地生长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一(二)班部分同学留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从左至右:罗建平、刘校长、王力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两位警校领导(刘豫鲁、李盛春也是从下面老警校抽调上来的,教师一部分来自八廓街老警校,一部分是援藏教师。当时有教师能回忆起的有八位:班主任钟荣华(也代课)、张毅教语文,其余老师均是教公安专业:左宗昌、拉珍、范全凤、李红、赵纯强、王顺海(从武警教导大队暂借作为警校军训教练)。那年上、下两学期共招收两批学员,分为:一(一)班;一(二)班。学校大门向西,院内附近当初还设有小卖部,由仓姆拉经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们这次培训的专业是“治安管理”,除一门语文和藏语外,其余均是公安业务教程(如:政治侦察、刑法、法律、刑事诉讼法、计算机、军训、藏语等十几门课程)。全班共有同学26位(有4位女同学)。大家都是来自全区政法系统各地区各单位,年龄差别也很大,男女藏汉均在其中,已婚和未成家的都有,文化程度也参差不齐。除了本局经常接触的几位同事能认识外,其余均是陌生面孔。我85年8月底去警校报到,9月1日正式到校上课,教室就是一间没有装修的大礼堂,26名同学都住在集体宿舍里,每间人数不等,4名女同学当然享有两人一间之待遇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考进警校前局领导说我们是脱产学习两年。由于所里工作需要,要求我边工作边学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学校也是新建初期,配套设施还在筹建中,伙食也很差,时隔不久,家住拉萨的几位同学,各自从家中带去大米、青油、高压锅、喷灯炉(烧汽油)、炊具及碗筷等,由我、小吴、小冯(主厨)、小雷、小孟长期结伴开“小灶”。有时其他同学和少数老师、校领导也来凑个热闹,打个“牙祭”。同学们志同道合,师生交往情深,情感单纯,氛围融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由于同学之间相处渐熟,与老师们也拉近了关系。我们几位同学趁星期天开车去山上打野兔、去拉萨河边抓鱼,偶尔还带上炊具来个野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每年期中、期末都要考试,我能参加的积极参加。那时有句:“小考小玩,大考大耍”。因此往往趁考试复习期间,几位同学坐在寑室里打起麻将来,一盘输赢就是1角、2角钱,将所赢的钱集中放在一纸盒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攒到几十元左右,就派同学去学校仓姆拉开的小卖部买啤酒、花生,然后参与的同学共饮,结果还喝醉了一位同学(好像是三科的李斌同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记得有一次我们5位同学由小吴开着我从区接待处车队借来的北京吉普车,由枊梧区那边顺山路前行去打猎,返回途中不知是谁说了句:“以后毕业了就开这辆车去成都玩玩,然后再从成都边玩边开回来”,此话一出引起全车5人哈哈大笑。那个年代也非常开心,恰同学年轻,什么都敢想,也透露出当时同学们天真无暇的想象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除此之外,我们这个班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集体文体活动,时不时与下面警校的学员进行蓝球比赛等集体活动,队列训练、摛敌拳也是打得虎虎生风,真正做到了学习、锻炼双促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留影于当时警校外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班内部分同学在布宫前草坪留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警校冬、夏假期中,我们在校学习的三人仍然回到所里,同全所干警一起,不分昼夜配合全所民警和辖区联防队工作,为维护一方平安尽职尽责。在上级局领导和各驻地企事业单位的大力支持帮助下,我所被评为先进派出所光荣称号,极大地鼓舞着我所每位干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年多时间,两层半楼房12间(其中一间为乒乓球室,球桌由辖区科委援助);住宿18间已可入住,共计30间房间,伙房已经开伙了,燃料树木由市园林局在拓宽公路时砍伐的行道树支援我所。两层半楼房因资金欠缺还没有完工,后听王指说局里又拨了两万元作为装饰灯具等费用(款项由王指管理)。为加强法制宣传,就在楼顶东西两处各安装一只高音喇叭(从二厂借用2个大喇叭包括扩音设备),控制室就安在我住的一间房里,每天宣传《治安管理处罚条例》,间歇插放当时流行的15首革命歌曲(如:绒花、泉水叮咚响、在希望的田野上、我和我的祖国、乡恋、边疆的泉水清又纯等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由于工作起色明显,此间自治区公安厅派出一支工作组由援藏李副厅长、成都市公安局左敏警官(援藏期满后任跳伞塔派出所任所长)带队驻我所总结经验。由于上级重视,工作扎实,从此每年都无刑事案件发生,辖区治安秩序良好,社会和谐,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组建的10支联防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区汽车二队保卫股的占堆股长,在我辖联防队中是一面旗帜)。为此也极大地调动了全所干警的积极性。工作起来大家从不叫苦、喊累,乐在其中。85年9月西藏自治区成立二十周年大庆期间,我所由于防范工作做得突出,深受“综合治理办”及上级领导的表扬,并荣立集体三等功一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上级在全市辖区推广我所经验,西藏日报和西藏人民广播电台也刋登和广播我所工作经验,我也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并颁发纸质奖状一张。成绩来之不易,归功于上级领导正确指挥、辖区各单位大力支持帮助和全所干警共同努力的结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厉班长(中),(左)小孟,(右)小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同学小雷、小孟在练习舞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寒来暑往,时间就这么悄然而逝,我就这样边学习边工作,星期天或放假期间也积极参加所中各项工作。在所里工作期间的吃饭问题除了王指、老民警林泽轩随警家属给解决外,就是在门外商品房饭馆购买。有时小蒋也叫我去他家应付几顿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修建楼房缺乏石头、石灰等建材时,我驾驶借来的解放翻斗车进行连续几周拖运,以满足施工现场的需要。有时思念学校和同学时,趁去北郊山边拉条石之机,为洗头方便,剃光了头的我,拖着拖鞋顺便将翻斗车开到警校院内,见见老师和同学们,有些同学调侃说:“你哪像所长,简直成了包工头”,我只好无奈一笑了之,谁也不知道我内心当时在想些什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87年4月27日,唯一母亲和儿子由爱人休假从安徽六安老家带来拉萨探亲,因初次来拉,年龄也60多岁了,来后夜间高反严重,吸氧不起任何作用,第二天一大早,连同儿子一起送往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由爱人陪伴,我也请假在家做饭为他(她)们三人提供饮食保障。期间热心的同学们听说后也买有礼物去医院看望了我母亲(还是我母亲告诉我的,在此一并致谢)。通过有针对性的治疗,奶孙俩先后出院。由于那两年事情太多,连家都顾不上,很少回家看望母亲和孩子,至今回想起来都深深感到愧疚。(由于母亲不适应高原气候,三个月后她在安徽肥东建筑队费维斌老乡的陪同下返回老家)。母亲返乡后,5岁的儿子有时也随同我住所半月之久,全托福商品房小老乡们照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当时拉萨繁华地段除了八廓街就算是我所辖区了,一下又离开3位脱产学习干警,所里主持工作的王指工作压力也很大(后又将老民警格桑同志报批为副所长)以协助王绍东指导员工作,86年在警校上学期间发现刑警大队的同学罗建平表现很好,不仅聪明能干,积极有为,而且情商高,为人本份,谦虚好学。他本人也愿意来我所工作,为此将小罗调入我所,每当寒暑假和星期天都积极参加所里分配的各项工作。这时我所警力已经达到了14位,再加上10支联防队的力量和警校分配的三名实习生(向巴、德红、索朗次旺),曾记得在校生刘思峰、马述清、孙宇先后都在我所短期实习过。这样一来警力基本上能维护辖区治安管理工作的需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前左一:厉从广班长、本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后左一:小冯、小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左一:小雷、中:小孟、右:小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正在建设中的西藏自治区人民警察学校 (大北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一(二)班毕业前与部分校领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及教师合影留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87年下半年毕业前期,为了排练节目,小雷同学(她具有文艺细胞,也是班花,更是一名思想活跃的同学)由她主持编排一支舞曲“友谊地久天长”,音乐欢快动听,动作优雅,音乐起伏跌宕,赋有青春活力,意义深长。我们每位参与者都十分珍惜、排练认真,使之不断熟练,展现出年轻人的精神风貌和凝聚力量。小冯也从区电影公司普布次仁单位借来音响设备,增强音响效果,为毕业庆典哄托热烈氛围,此次联欢晚会为两年的学习划上了圆满句号,落下了在警校学习的帷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回想起短暂的警校生活,寒来暑往两年时光一晃而过,同学们在警校相处虽然短暂,但她是我们永远的思念,深深印在脑海里。由于本人在警校学习时间短,整篇叙述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敬请同学们理解和原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只至多年后部分同学仍然偶尔聚会相见,回忆在警校学习、生活那些往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全班26名同学毕业前在警校留影纪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后 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本篇应该记录在派出所的四年包括在警校上学期间经历的点点滴滴,以及成年人所经历的校园趣事,结果我把大部分心血倾注在工作与派出所基建等工作上,让读者朋友看得是一头雾水,好像显得杂乱无章。其实也正是反映我在警校上学期间的真实情况和无奈。在警校两年,一连串事情就有那么多:83年下半年开展“严打”,后续处理消化工作历时近半年;1985年9月又恰逢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二十周年庆典;派出所扩建工程又在建设中;恰遇福建援藏採石厂发生民事纠纷引发的上访“事件”(单位为了回避上级追究,将我调到拉萨安全部工作,人事档案仍保留在局里);87年7月24日辖区“乌孜拉山”又发生命案进行追捕工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两年脱产学习,局领导换了两届(牛宏田局长:1982年1月至84年5月任职,后调任拉萨市政府任副市长;扎西顿珠局长,1984年5月至87年4月任职,后调拉萨市政府、市政法委任市级领导并兼职市局领导)。我在警校学习期间,遇到各种麻烦事也是接连不断,对于一个而立之年、身处公安工作基层的我来讲,的确有些应付不暇。毫不客气地说,其实我在警校学习时间不足一年,由于种种原因,袁承全局长(已故)、政治部央金主任几乎是经常去警校领导那里为我请假,理由是让我回所一边抓基建、一边抓工作、一边抓联防。客观地说在整个学习期间,我真的是在混“文凭”,毕业考试卷还是拿到所里答的考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期间因当时拉萨第一次听说有买卖美元的情况,得知信息后,局领导决定让我配合三科治安警,根据事先的详细安排,我伴演港商去接“货”地点,经过斗智斗勇,将倒卖百万美元的犯罪嫌疑人一举抓获。还没等到毕业结束,康育权副局和朗杰副局长先后分别来派出所找我谈话各一次,大意是说派出所工作搞得不错,辖区单位和人民群众对你反映很好,有更重要的工作要你去做,你要有思想准备……。当时我坚决不愿意,一来认为在辖区工作几年人熟、情况熟、地理熟;二来社情掌握、与人民群众已经打成了一片,工作起来得心应手。但没办法最后还是将我调回三科分管治安科、办公室和筹备颁发《拉萨市居民身份证》试点工作。我热爱的北京中路派出所基层工作和辖区人民群众,移交给了过度时期从五科(外管科)暂借用的巴桑同志,后由张明昇所长接任(他从娘热路派出所平调过来)。这就是我个人要记录和回忆那段难忘而不平凡在派出所工作和警校学习的部分经历!</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