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五结合

西岐布衣

<p class="ql-block">  隶书是风格非常丰富的一种书体,有柔美的、有刚强的、有纤细的、也有粗犷的,可谓是一碑一奇,这样大家就可以各取所需,满足了大家的个性,因此也受到大家的喜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隶书表面看似乎很简单,但要写好并有所突破,却是不容易的,嘉强就和大家分享突破隶书的五结合法,让你的隶书与众不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变法之前,我们要先弄懂隶书的法,嘉强先大致整理归纳一下隶书的各种规律,以方便刚入门不久的同学,在后面再讲具体的如何变法。</p> <p class="ql-block">隶书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一是隶书大多以横向取势,也就是一般写得比较宽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二是波磔飞动,主笔横画一般以明显的波磔出现,也叫波横。但要记住一个字不可以同时出现两次波磔。</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三是中宫收紧,两翼开张,也就是隶书大都写得很开张,左伸右展,犹如雁展双翅,动态十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四是粗细交错,方圆兼备。隶书比起篆书多了粗细的变化,方圆也兼而有之,不管是以圆笔为主的曹全碑,还是以方笔为主的张迁碑,它们都是方圆结合的,只是侧重不一样而已,所以不能全以圆笔写曹全碑,亦不可全是方笔写张迁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五是章法多变。隶书作品的布局主要有竖成行,横成列;或竖成行,横不成列等,形式可根据字形特点进行变化,只要做到顾盼有姿、精神十足即可。</b></p> <p class="ql-block">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讲讲如何安突破现有规律,写出有风格的隶书。我们要记住,临得再象也只是书奴,学书法最终是要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当然,这是非常漫长的过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关于隶书的变法,嘉强总结为以下五个结合,或者说是五条隶书的创新之路,希望对你能有所启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篆隶结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隶书来自篆书,改变篆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面貌,但我们也可以再回到篆书上去寻找灵感,用篆书来再次升华隶书的灵魂,这是一条很好的路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实在《石门颂》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很多篆书的影子,当然我们不再再照搬《石门颂》,需要再度变法,核心当然离不开中锋,本质就是追求线条的圆浑,让篆书更加立体起来,这也是结合点,也是造型的难点。</p> <p class="ql-block">行草结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一种隶书的写法叫草隶,就是结合了草书的写法,其实隶书再向前跨一步就是章草,也就是今草的前身,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向前取法,回补隶书,造就更加灵动的隶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里有年捷径分享给大家,就是去参考帛书、简牍。我们说到隶书,很多人或许只知道曹全碑、张迁碑之类的碑刻,但其实隶书还包括大量的汉简,这才是隶书最本真的面目,好好探究汉简,将是一条学隶书的高速公路。</p> <p class="ql-block">金石结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要写出苍茫的线条,就非得往金石气方向走不可,这方面何绍基就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你可以去研究一下,将会获益匪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隶书中加入金石趣味,可以让隶书线条更加浑厚和富有质感,如何实现呢?嘉强建议你学一下篆刻,通过刀锋来提升笔锋的质感。</p> <p class="ql-block">碑简结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汉简越来越受到重视,说明大家对汉碑的研究和探索已经到了一定的高度,需要一条新的路径,碑简结合无疑是条捷径,虽然现在也已经很多人在探索,但还远远没挖掘出汉简的宝藏,还有很多珍藏等着你来开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碑的浑厚,简的秀逸,结合起来就是非常宝贵的载体,也是快速取法的源泉,先放下汉碑,学习一段时间汉简,再回来学汉碑,最后通过自己的理解,把两者掺和在一起,就是非常完美的突破口了。</p> <p class="ql-block">行神结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上的四大结合大多是基于形态上的,但嘉强一直强调书法要高级,不能单靠手,最重要的是靠脑,也就是精神、思想上的东西,我有一篇文章写了书法作为艺术,功夫不在手上,结果有网友留言:你说不在手上,那在身体哪个部位?搞得我直发笑。然后我就留言说,是什么驱使你的一切呢?留了个问题给他思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相信你一定明白我说什么了,书法的驱动是靠思想的,没有了精神,技术再好那也只能如花瓶一样是个摆设,所以不管是隶书还是其它书体,行神结合是最高的境界,不能整天只会写“天道酬勤”,还要会写一些自己的感想,嘉强常说有感而作才是佳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上就是嘉强和你分享的突破隶书的几点心得,当然这只是一种指引和参考,是希望能给你在具体实践中提供一种思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欢迎赞赏,欢迎私信交流,感恩有你。</p> <p class="ql-block">隶书在汉代取代了篆书的官方地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隶书成为汉代主流书体,体现在哪里”?我们书法历史概念的“汉隶”,严格说,还不能认为汉代就已经成为主流书法了。因为整个汉代有400年历史。这个400年,隶书有一个发展和普及的过程。起码西汉还不是隶书的天下,也不完全是官方的书法。篆书的官方地位,在汉代一直没有动摇过,但是,东汉以后,隶书确实官方和民间都大量使用隶书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而隶书的出现,在战国晚期已经显露端倪。隶书是建立在六国文字广泛基础上的下层书法。隶书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书法需要一个速写汉字的方法。事实上,我们从西周时代的《散氏盘》就已经看得出来,有一些隶书的书写基因了。因为《散氏盘》这个书法作品,与西周著名的《毛公鼎》、《虢季子白盘》这些书法有很大不同,就是看起来写的比较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汉非常罕见的篆书墓碑《袁安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而春秋时代的《侯马盟书》明显看得出来,已经不像《散氏盘》和《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那样的大篆书法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到了战国中晚期,篆书的笔意,明显具有隶书的倾向了。例如这个楚简,就是战国中晚期的书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因此,在篆书时代的,汉字体系中,出现隶书,是有历史的必然性的。因为文字需要标准字,也需要快速书写的方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于西周以前文字还不是很普及,大众书写问题不是很突出。所以,在篆书体系里,就没有“行书”和“草书”。隶书的出现,就有了文字的“行书”和“草书”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实行了“书同文”的文字政策,由李斯负责主持篆书的统一改造工作。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这些儿童启蒙读物,相当于后来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也确实起到了文字统一的作用。因为,教材是从娃娃抓起的,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和连续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汉代建立以后,继续继承秦始皇文字改革的遗产和成果,西汉官方文字仍然是篆书,只不过是秦始皇推行的小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但是,从战国就已经在基层流行的隶书,秦代就流行在下层,考古发现的里耶秦简,就是用秦代的隶书写成的文书。所以,隶书在汉代也越来越流行了。以至于除非是公文,一般都用隶书写字。这就是隶书一定要流行和发展的基础。因为隶书比篆书书写要省时省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过去认为,隶书是东汉才成熟的,其实西汉的隶书就已经很成熟了。可能汉初隶书还不能用于公文,与秦代隶书接近。但是,汉武帝时代的一些隶书已经与东汉的标准隶书没有什么区别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是不是汉武帝已经把隶书用于官方的公文了,还没有出土这方面的实物证据。我们非常期待有这样的事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般来说,西汉末东汉初,隶书用于官方文书的情况已经比较普遍了。东汉文化经济全面恢复,国家强大,人民富裕,所以,厚葬之风也愈演愈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厚葬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墓碑之风的兴起。根据出土墓碑来看,东汉的墓碑最多,而且都是以隶书写的墓碑居多,这就说明隶书已经完全大众化普及化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么,隶书成为汉代书法的标志,就是现实生活的普遍使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所以,从时间上来说,完全普及使用隶书,可以追溯到西汉晚期到东汉初(公元8年)。从隶书的流行来说汉代从西汉就在流行隶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现在,流传下来的汉代隶书的墓碑,大多数都是东汉中期的。而且汉代隶书优美的,书法作品几乎都集中在东汉中晚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著名的如桓帝八年(165年)的《华山庙碑》、建宁二年(169年)的《史晨碑》、中平二年(185年)的《曹全碑》、中平三年(186年)的《张迁碑》等等。其中东汉末年,蔡邕书写的《熹平石经》被认为是隶书的标准书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因为蔡邕是东汉大学者,也是大书法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实,隶书一直没有统一标准的风格样式,而是风格样式五彩斑斓,绚丽多姿的局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里面既有隶书来源于下层众多书法创造者的功绩,也有书法并没有统一的困惑。所以,隶书从汉代到南北朝时代的将近800年中,都是中国书法的主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隶书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楷书系统。由于楷书系统最终统一于王羲之的楷书体系,所以汉子的书法最终实现了真正的统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从文字社会化使用来说,文字越来越统一,方便于文化交流。但是,从书法艺术来说就会没有生机,越来越僵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所以,晚清又兴起了一次复兴书法艺术的“金石学”书法,从隶书和魏碑中给帖学书法补充一些艺术的营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因为,在隶书书法海洋中,确实有五光十色的书法艺术基因,值得我们去汲取精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