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国好山水多,但天赐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它是中国最年轻的自治州,也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被称为鄂西林海,华中药库以及世界硒。</p><p class="ql-block"> 2023年8月有机会和孩子们一起出游恩施。下了火车办理入住就前往恩施州博物馆参观。到了恩施首先要了解当地少数民族风情,厚重的历史文化,必须走进博物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他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建筑总面积2万平方多米,馆藏文物8万多套,种类繁多,主要为反映巴文化、崖葬文化、土司文化和民族风情的历史、民俗文物,以及革命文物、以巴文化的实物最为珍贵,土司文化、崖葬文化和民族文化又独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地处恩施市凤凰山东麓,是湖北省规模最大、文物藏品最丰富的地区级综合性少数民族博物馆,也是湖北省少数民族文物陈列、保管、研究的中心博物馆。该馆占地面积约33400平方米,依山傍水,风景宜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走进博物馆后,见博物馆很大,有三层。我们随着箭头走进了《武陵足音》展览区。《巴风土韵》 由"历史文物篇"和"民族民俗篇"两个部分组成。</p> <p class="ql-block">"历史文物篇"人类起源:重点从"建始直立人"、清江流域的巴文化到元、明、清时期的土司文化及奇特的崖葬文化中,展示恩施这片神奇土地上人类形成、发展、壮大的整个历程。</p> <p class="ql-block">剑齿象。在建始高坪猿洞,除了发现建始直立人化石外,还出土了与子相伴的巨猿、象、大熊猫、牛、羊、马等23种动物化石,距今200万年左右。</p> <p class="ql-block">从南方古猿到人陈列:</p> <p class="ql-block">剑齿象牙齿嚼合部分。</p> <p class="ql-block">象牙化石</p> <p class="ql-block">旧石器时代,原始石斧。</p> <p class="ql-block">这些是历史的沉淀,证明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事和生活的人们的状态。</p> <p class="ql-block">巴人西迁</p><p class="ql-block">“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地歌。今朝远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唐朝诗人刘禹锡清新抒情的诗句,记述了诗人对巴地人民歌声的赞美和向往。尽管巴人距刘禹锡生活的时代已相去甚远,诗中所谓的此“巴人”亦非彼“巴人”,但巴人的源流、变迁、消失,一直为后来的人们所关注。</p><p class="ql-block">巴人的活动范围广至川东、鄂西、湘西、黔东、陕南等地。在这些地区,先后出现了几个巴人建立的国家,如汉水中游的宗姬之巴、清江流域的廪君之巴、嘉陵江流域的枳巴、长江中游的孟涂之巴。巴人曾在夷城(今湖北恩施)、江州(今重庆市区)、垫江(今重庆合川)、平都(今重庆丰都)、阆中(今四川阆中)、忠州(今重庆忠县)、枳(今重庆涪陵)等地建立过都城,这些地方即是巴人的活动中心。</p><p class="ql-block">缘起于巴山地的古代巴人,是一个生命不息、迁徒不止的民族,在其繁衍生息的历史行程中,大部分时间都处在迁徒之中。现在的重庆涪陵留下了深深的、永远抹不去的印痕,从而使涪陵成为了当子无愧的巴人第二故乡。</p> <p class="ql-block">夏商周时期的清江流域与三峡地区,孕育出一个伟大民族——八族。清江流域作为早期巴文化的发祥地,不仅在汉代史籍中有美丽动人的廪君传说。战国到两汉时期,这一地域出土了大量巴式青铜器,分为乐器、兵器、生活器具等三大类。</p> <p class="ql-block">双虎纽錞于,虎纽錞于是土家先民巴人所使用的一种军乐器,也是巴人进行祭祀、娱乐等活动时所使用的乐器。该器物是我国唯一具有明确出土时间、出土地点的双虎纽于,特别珍贵。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p> <p class="ql-block">古代青铜乐器:巴式甬钟。</p> <p class="ql-block">金凤冠明代。该凤冠为西王母乘坐凤凰状。凤凰呈展翅飞翔状,凤凰尾部设花卉装饰,西王母盘坐在莲花上,四周环绕金丝飘带。共由29小件组成。土司夫人的陪嫁精致繁复,可畏巧夺天工。</p> <p class="ql-block">银项圈项链</p> <p class="ql-block">傩槊罐:(魂坛)</p> <p class="ql-block">土司铁帽</p> <p class="ql-block">生活器具:铜洗。</p> <p class="ql-block">龙窑:亦称蛇窑,是一种半连续式陶瓷烧成窑,形如长龙,多依山坡而建,自下而上分为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p> <p class="ql-block">七孔子崖葬,位于利川市建南镇联合村八组,在距离地面30米左右的红砂岩壁上有七个开凿规整的人工洞穴,分上下两层排列,上四下三,其中有五个冻室洞口规整,洞口除1个为长150、高60厘米以外,其余均为长、高50~60厘米的方洞。洞口外观用石框做装饰,个别洞口还刻有浮雕人像。这种在红砂岩石上人工开凿洞穴的崖葬遗迹,在鄂西南的利川、建始及恩施境内均有发现,时代为唐宋时期。</p> <p class="ql-block">仙佛寺石窟,位于湘鄂交界的来凤县翔凤镇关口村酉水河西岸,始凿于初唐至盛唐时期,其后历代均有增凿,清代于龛上设檐。在200余米长的红砂岩壁上开龛造像,总长约35米,有北龛、中龛、南龛与南侧中型龛四个较大佛龛,共造像13尊,中型龛南侧并列16个小龛,一龛一佛。是目前土家族地区保存年代最久,规模最大的石窟寺。</p> <p class="ql-block">元、明、清时期,在鄂西南地区留下了丰富的土司文化遗址。土司制度是在秦、汉至唐、宋时期“羁縻”制度。土司“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统其兵、世袭其职、世受其封”。</p> <p class="ql-block">土司印章</p><p class="ql-block">唐崖土司为鄂西土家族著名土司,覃氏世袭,隶属于施州卫,司治位于今咸丰县尖山乡唐崖司,从元至正六年(1346年)开始至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止,这里一直为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p> <p class="ql-block">唐崖长官司铜印,1986年于咸丰县尖山乡唐崖土司城衙署官言堂遗址出土,正方形,直钮,背面平整,印文面略凸。印面6.9厘米见方,厚1.2厘米,柄长8.2厘米,印重675克。印面阳文篆书“唐崖长官司印”,印背阴文楷书“唐崖长官司印,上方“礼曹造”,左边“周元年十二月”,印左沿阴刻“于字二千叁百四十四号”。经文物专家鉴定,刻印为康熙十三年(1674年),吴三桂颁发给唐崖土司的印章。</p> <p class="ql-block">恩施州博物馆展陈有九枚土司时期的铜印章,其中有一枚“唐崖长官司”铜印,是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自封为“大周皇帝”的吴三桂为了拉拢鄂西土司机构共同反清而向唐崖长官司颁授的政权印。</p> <p class="ql-block">施州卫世袭宣抚使司石碑</p><p class="ql-block">土司的遗址遗迹1986年,县文管所开展文物普查,在椒园镇水田坝村“发现”施南土司行宫。该处四面环山,小溪中流。行宫建筑坐南朝北,为两个四合天井院,四周为风火墙。房屋为穿斗式结构,墙分两层,外以青砖修砌,内装楠木板壁,宅外有石砌围墙。朝门用条石镶砌,横额为“经国世家”,刻有对联:“北阙文章经国策,南梁武勇定邦才”。横额上方嵌有一碑,正中刻“施州卫世袭宣抚使司”九个大字。两旁刻有小字,右为“恩我覃氏普诸流裔,佐梁仕唐代传奇勋”。左为“施州一卫宣抚使司,分镇护守遂世家焉”,该石碑现藏于宣恩县民族博物馆 。司署分前厅、中堂、后厅,有木雕门窗、石刻动物花卉等。经过沧桑岁月,土司王宫如今已经荡然无存,连具有标志性的石朝门也已经被拆除。</p><p class="ql-block">该处建筑只剩条石和碑刻。</p> <p class="ql-block">永宁寺铜钟,原存于鹤峰县走马镇麻寮所永宁寺内,为明代所铸,上有铭文2000余字。麻寮千户所,唐姓,始于元至正年间,止于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改土归流。麻寮所千户所为美容土司外围守备机构,下辖十一个百户所。铜钟通高137厘米、口径98厘米、边厚4、5厘米,兽钮高22厘米、钮经10厘米,重400余公斤。</p> <p class="ql-block">容美土司献佛</p> <p class="ql-block">大日如来佛由3节组合而成,质地为铜。底部为须弥座,由楼阁与海水组成;中部为莲花,四层复叠而成;上部为如来坐像,盘膝趺坐,身披缨络,头戴五佛冠,面庭丰满慈祥。佛像背部与臀部镌刻有铭文。背部铭文为“明天启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左臀部铭文为“容美宣抚使司宣抚使信官田楚产施铜一千斤,于四川保宁府南部县观音矶文昌祠铸造观音大士、韦驮一尊。田玄(田楚产子),和尚官元”,右臀部铭文为“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指挥使唐符一,指挥同知石美中……李一凤……”等。</p> <p class="ql-block">奉天诰命碑</p><p class="ql-block">碑头呈状元冠半月形。分三层雕刻,上雕一大龙,两边各一小龙,大龙下方雕双凤朝阳,再下是云纹,第三层为扇形,内刻碑额"奉天诰命"。</p> <p class="ql-block">"民族民俗篇"则从土家族、苗族的吃、穿、用、行等方面,重点反映恩施州各民族创造的丰富而又绚丽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p> <p class="ql-block">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土家先民的生活,仿古的街市里、酒坊、打铁铺、竹编、杂货铺及造纸坊,让人仿佛穿越到了以前的恩施,古朴的吊脚楼,也展示了恩施人勤劳智慧的一面。</p> <p class="ql-block">荆南雄镇牌坊</p><p class="ql-block">它是研究唐崖长官司与云南藩王吴三桂关系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土司制度存在最有力的实物例证。它直观地表现了在“三藩之乱”时期吴三桂妄图笼络唐崖土司以抵抗清廷的野心和中央王朝在历史演变下对土司控制地区统治策略的转变,同时从侧面反映出唐崖土司虽然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只是一个品级不高的长官司,但作为地方势力实力强大,朝廷不容忽视。</p> <p class="ql-block">南北杂货店</p> <p class="ql-block">张关合渣</p> <p class="ql-block">土法榨油</p> <p class="ql-block">手工打铁</p> <p class="ql-block">傩,是我国一种世代相传的古老文化现象。它起源于上古时期,以鬼神信仰为核心,以纷繁多样的请神驱鬼活动为表象,目的是驱鬼逐疫、祈福禳灾。如今,傩的功能已经从娱神转为娱人,衍生出戏曲、舞蹈等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流传于巴东县境内的“长江峡江号子”亦称“纤夫号子”或“船工号子”,是长江水系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属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扩展项目。</p><p class="ql-block">究其渊源:一说起源于先秦时代,《吕氏春秋》记载:周庄王十二年(公元前685)管仲在鲁国被俘,鲁国用囚车把他押送到齐国去,管仲怕鲁国有变再杀害他,并希望尽快到达齐国,便对拉车的役人们说:“我为汝歌, 汝为我和”。由此演变成今天的拉纤;二说起源于隋朝,隋炀帝修运河,造龙舟下江南,使用民夫民女拉纤。但有据可查的是,公元前278年,秦大将白起自陕屯兵巴东、灭楚于郢后,巴东即形成一自然港埠、始有拉纤,到明朝嘉靖年间,建水驿,配木船十只,长江峡江号子便形成规模,并不断发展壮大。近代,随着社会和航运业的高速发展,木帆船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长江峡江号子也随之濒临消亡。</p> <p class="ql-block">这是恩施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利川鱼木寨的亮梯子栈道、可谓一步一惊心。</p> <p class="ql-block">摆手舞也称“舍巴日”,是土家族春节期间在土王庙前表演的一种仪式性集体民间舞蹈,流传于湖南省的永顺、龙山、保靖一带及湖北、四川两省交界的土家族聚居地区。</p><p class="ql-block"> 摆手舞有“大摆手”和“小摆手”之分,大摆手表演三至五年举行一次,历时七八天,有数万人参加,表演中有复杂的军事狩猎内容,需摆出套路阵法;小摆手表演则每年都在土家族村寨举行,它以农耕为主要内容,舞蹈时参与者围成多层圆圈,一人领舞,众人随跳,具有很强的即兴性。</p><p class="ql-block">恩施摆手舞是湖北省恩施地区土家族居住区普遍盛行的一种民众文化活动,流行于恩施酉水流域。过去百户之乡皆建有摆手堂,有的还建有排楼、戏台等。</p> <p class="ql-block">土家族特有的吊脚楼</p> <p class="ql-block">《红色土地》革命文物展则以实物、图片、文字等,反映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恩施这块红色的土地上革命前辈们的战斗经历,以及生活、文化方面的情况,并突出介绍了忠堡、板栗园大捷的战斗过程。</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我们地走到展览区的出口,看见展览馆的结束语:</p><p class="ql-block">向天王子一只角,吹出一条清江河,倾听过往,回忘历史,</p><p class="ql-block">在这里,能看到一个民族鲜活的深深足迹;</p><p class="ql-block">在这里,能看到一个民族大写的象形文字;</p><p class="ql-block">在这里,能看到一个民族文明血脉的延续;</p><p class="ql-block">在这里,能看到一个民族笑看生死的浪漫情怀。</p><p class="ql-block">八百里清江,浩浩荡荡,</p><p class="ql-block">行走在文化的长河里,</p><p class="ql-block">土家儿女,</p><p class="ql-block">用歌声串出一曲武陵壮歌,</p><p class="ql-block">用足迹绘出一副完美画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