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除开我的“母语”宁都话(属于客家话),我还先后学过三种方言:武汉话、赣州话、粤语。但,学得最成功的方言,非粤语莫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过在“珠三角”一带工作或生活经历的外省人,也许或多或少都有关于学、说粤语的故事。我呢,印象最深刻的,是三十年前在顺德当“翻译”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九九四年二月,我从赣州来到顺德一家房地产公司打工。六月的一天,来自京城的赵先生找到公司负责人“东叔”,洽谈公司一个商业项目的电梯采购事宜。赵先生操一口京腔京韵的普通话,而“东叔”是个地道的顺德人,五十多岁,普通话说得磕磕巴巴,很费劲。那天,双方交换名片、一番客套后,在会议桌两边各自落座。随即,赵先生一边给我们递过电梯资料,一边介绍起自己的产品。赵先生字正腔圆地说了一阵后,“东叔”一脸疑惑,望向坐在旁边的我,用粤语问:“佢(他)讲乜(什么的意思)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时,我才意识到“东叔”听不懂赵先生说的普通话。我立即把他刚才说的一番话翻译成粤语。听我译完,“东叔”开始用那有点“烫嘴”的普通话向赵先生提出了一连串问题。这会,轮到赵先生向我求救了。哦,好吧,赵先生也听不懂“东叔”的普通话。就这样,整个上午,赵先生和“东叔”频繁互动,一会是京腔京韵,一会是烫嘴的普通话。我呢,则频繁地在粤语和普通话之间切换。这是我平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翻译”经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当年采购电梯的大厦</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广东人说普通话。”曾经,广东人说的普通话,外省人听起来,是那么地烫嘴。同样地,广东人说的粤语,也是令外省人那么地头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刚到这家公司不到半个月,公司在建的一个商业项目貌似出现重大问题。公司与乙方发生产生纠纷,工程一度停工。最后,双方通过一次会议,并签订补充协议,才将问题得以协商解决。那天,“东叔”要我参加会议并作会议记录。这个会议是迄今为止,最令我难忘的会议------首先,语言问题就难到了我,会上所有人的发言都是带着顺德口音的粤语,其次是一些建筑业的术语、专业名词根本听不懂,还有,对项目开发建设过程及其背景毫不知情。会场上,双方唇枪舌剑,你来我往,火药味十足,一片“叽哩哇啦”,我的脑瓜子嗡嗡响,一半也没听懂。会议记录簿上,小标题以下多半都是空白。会后,我忐忑不安地等着挨“东叔”的骂。或许是“东叔”念我初来乍到,事后并没责怪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后发生的一件事,再一次让我尴尬无比。一天,“东叔”用BB机呼我,要我赶到某酒店陪客户吃饭。他那带着浓浓顺德口音的粤语,我怎么也听不太明白,费了好大一番功夫才找到那,一见面,他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丢,‘搵食’都‘搵唔到’(找吃都不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几次经历让我意识到,要适应这里的工作和生活,必须跨过粤语这个关口。好在,我来自客家地区,客家话和粤语有不少相通之处,比起北方人,自然容易一些。去广东之前,我也跟着粤语教学磁带零星自学过一点,算是有一点点基础。不过,其过程也算艰辛------求助公司的本地同事,“盲听”(不看字幕)本港台、翡翠台播放的电视剧、新闻节目(均为香港粤语电视台),收听广东本地的电台粤语节目,抓住一切机会提升听、说能力。一番勤学苦练,三四个月后,终于可无障碍地和本地人交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粤语”,又称广州话、白话,通行于广东广府地区、粤西和广西西江流域的部分地区。据考证,粤语由中原地区的南迁移民带来,保留了很多古汉语词汇,是一种独特而又古老的方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珠三角”地区的本土人士能说普通话的并不多,尤其是上了年纪的,听不懂、不会说。八十年代开始,广东领改革开放之潮流,成为全国经济最富活力的地区。遍布“珠三角”数以万计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吸引数不尽的外省务工大军和“孔雀东南飞”的大中专毕业生,源源不断地来到广东就业、创业,大批像我这样的外省人来到广东淘金、“搵食”。为了生活、工作,他们纷纷学起了粤语。加之,广东毗邻粤语区港澳,大量港澳人士在广东各地工作、生活,使得粤语的使用场景更为普遍。与此同时,香港影视剧在内地的大流行,使得粤语歌更为广受追捧,粤语的影响力大增。一时,粤语成为最流行、最“吃香”的方言。学粤语的各种视听资料随之应运而生,各种培训班风生水起。粤语大流行成为重大的现象级事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彼时,粤语成为区分本省人和外省人的重要标签,粤语,甚至成为工作、生活的护身符、通行证。能说粤语的,就算带着粤西腔、广西腔,办事也可能比别人顺三分;不会说粤语的,在本地人眼中,你就是“捞佬”,日常遇到的麻烦可能就比别人多三分。举个例吧,一九九三年秋,我从深圳龙岗去东莞,途中我们被“卖猪仔”四次。每“卖”一次,“拉客仔”就一脸凶狠地要求我们重新买票。可因为我能说几句粤语,次次皆“逢凶化吉”。到东莞樟木头时,车上两个不会说粤语的外省小伙、姑娘,因拒绝重新买票,被两个“拉客仔”恶狠狠地赶下车去。望着他们无助的背影,我内心涌起一阵酸楚。这或许只是个别案例,但九十年代有过在“珠三角”闯荡经历的,或许对类似场景并不陌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初到顺德期间,我不懂粤语,只能用普通话和部分本地人交流,不仅有“鸡同鸭讲”的感觉,还往往会收获几个被“嫌弃”的眼神,也有过一些不愉快的经历。相比于母语为客家话的我们,不少来自北方地区的人士,面对有“鸟语”之称的粤语,学起来、说起来难度自然更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而,广东(主要是“珠三角”地区)就像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全国各地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各种资源向这里聚集。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广东,自三十多年前成为全国经济第一大省后,就一直占据GDP榜首位置。经济越发达,文化的影响力就越强大。发达的经济,不断地给粤语输送“养分”。另一个层面,经济的大发展、人口的大增长,又助推广东地区教育需求、人才需求的大爆发。于是,大量外省籍的老师充实到广东的教师队伍中,无数的外省籍人士来到广东创业、就业。他们的到来,为普通话教学、普通话推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如今,几十年过去了,通行粤语的地区,能说一口流利普通话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相反,能说粤语的中小学生却越来越少了。不少广东本土的中老年人士在长期和外省人接触过程中,也学会了普通话。广东人对待不会粤语的外省人、外地人的态度早已变得友好多了。如今,在广东“混”,会不会讲粤语,已经不再那么重要,讲粤语,也不再那么“时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代社会对语言的冲击和变革不可忽视。如今,在广东,粤语的使用人群、场景日渐式微,大量“本地捞”(指本来说粤语的本地人,他们的下一代不说粤语,只说普通话了)的出现,便是明证。一些粤语文化爱好者认为,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方言和语言的融合成为了一种趋势,但粤语文化博大精深,值得保留和推广-------粤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更是广东地域文化的代表,坚持讲粤语,不仅展现了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是对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甚至有人说,如再不重视粤语的传承和保护,粤语行将慢慢消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可喜的是,从网络上可见,已有不少人士在开展粤语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最有名的,大概要算广州的张弛、北京的“马克西姆”。前者是电视台粤语新闻主播,一直在线上线下从事粤语传承、推广工作,获广州市政府授予的“粤语推广顾问”称号。而后者,只是个粤语爱好者-------一个老北京居然学会了一口地道的粤语,还编印了《广州话正音字典》。这还真令人觉得有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顺德两年,我学会了粤语,也爱上了粤语。我粤语的流利程度常常让本地人怀疑我是广东人,我说不是,他们往往说,那至少是广西人。在当年使用粤语的日子里,在某些语境中,我甚至觉得粤语更能传情达意。有时,简单一个字就能替代一句话,一个字的不同声调,就代表着相差迥异的情感色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去年,我故地重游顺德,拜访了几位以前的同事。他们吃惊地发现,我还能用粤语和他们无障碍地交流。我又吃惊地发现,随着年岁的增长,他们的普通话水平竟然有了很大的提升,听起来不再有“烫嘴”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重返顺德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想,这应该归功于广东人积极寻求平衡,在保护和传承粤语的同时,也积极接纳了其他语言和文化。他们同时又执着地守护着自己的母语,与时俱进地面对未来的挑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