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清明节趣闻轶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文/海月</span></p> <p class="ql-block">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江南一带有吃团子的风俗习惯。我从小到大耳闻目染:“清明大于年”。在农村,清明节前后三天有祭祖、扫墓等风俗。清明节的前一天为“寒食节”,据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p><p class="ql-block"> 我的家乡清明前一日也叫“俗食夜”。流传至今还有这样的歌谣:“俗食夜饭吃得早,田里不长草”......唱起这歌谣,又让我忆起年轻时候干农活时的苦楚。在没有除草剂、草甘膦农药的日子里,田间地头“杂草丛生”,全靠村民们起早贪黑用锄头、刮子来清理杂草。</p><p class="ql-block"> 大集体年代,些许调皮的村民干活锄地“讲起空头撑起篙”,出工不出力,有时偷懒还跳空盖锄头削地,七打八一个转身杂草又翘起头立起身,起不到斩草除根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苗田里除草称耘田,捂脚拔脚更加难。窜在秧苗之上的稗草倒好清理,最难的是覆盖泥面的眉毛草,要靠手指去抓耘。有一时,家乡的这种劳动方式太匪夷所思,不管是哺乳期还是来例假的妇女都无一幸免,耘田拔草一列连裤子双膝跪在水田烂泥里,以手代锄向前爬行。最可怕的是蚂蟥吸血,无孔不入,偶尔发觉疼痛,却早已入侵裤脚。尽管劳累可怕,但要挣公分也无法逃避。时过境迁,昔日的“乡村风情”虽已经难以寻觅,但足已让我谈“耘”色变。流传至今的歌谣,也许是那时候的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p> <p class="ql-block"> “俗食夜”不管是祭祖还是自食,有一道菜是家家户户必备的,凉拌马兰头,亦或马兰头炒香干,据说“俗食夜”吃了马兰头,田里的蚂蟥会避而远之。</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做团子,除了祭祀祖先外,全家人都爱吃青团。母亲总带着我,一起去田间地头挑泥胡草(草头)、刺儿草、鼠曲草、艾草等。像这样的野菜不仅清香四溢,这些植物还具有很好的药用价值。艾叶是一枚妇科良药,具有温经止血、散寒调经,还有抹湿止痒等功效。</p> <p class="ql-block"> 每年春天,鼠曲草总亮相在田埂上,叶子像老鼠的耳朵,背面裹满白色绒毛,摸着滑滑的像羊绒面料,清明时节长势旺盛,当顶部长出黄色小花时,花瓣膜变薄,食之味苦,必要时提前采摘放入冰箱。鼠曲草也是一味清热解毒的中药,具有很好的祛痰、止咳、平喘、祛风湿作用。</p> <p class="ql-block"> 泥胡草在茎叶初生阶段,它的叶子平铺地面围成一个圆,叶型像吃掉鱼肉后剩下完整的鱼骨头,背面似浓霜覆盖,泥胡草是所有草头中的佼佼者,在揉进糯米粉前和石灰包一起焯水处理,去掉苦涩味,会散发出更奇特的香味。</p><p class="ql-block"> 泥胡草以全草或根入药,可以清热解毒,散结消肿。将其捣烂外用,治疗疮疡、乳痈、牙龈肿痛等。</p> <p class="ql-block"> 家乡还有“苦团子,甜馄饨”的说法,儿时总以为团子是苦的,使得我一直偏爱吃甜豆沙的青团。殊不知,这个习俗中的“苦团子,甜馄饨”之说,寓意着在吃了清明团子后,农村养蚕、插种等,农活会逐渐繁忙,干活也就越来越辛苦,而吃了“中元节”的馄饨后,农活则会逐渐减轻,相对较为轻松。</p><p class="ql-block"> 青团是在这个时节的独特风味,虽时令时间短,但也要适量品尝。刚出锅的青团比较容易消化,如果成了冷食,它的粘性和韧性增强,容易粘腻碍胃,不易消化。此外,青团淀粉含量较高,且青团一般以甜的黄豆沙、红豆沙作馅料更显味美,所以糖尿病患者尽量少食。</p><p class="ql-block"> 清明果,不同地方有不同地方的叫法 ,比如:清明团子、鼠曲粿、青团、春团、青餣等。虽然称呼不同,但在做发上几乎大同小异。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写到:“捣青草为汁,和粉作粉团,色如壁玉”。</p><p class="ql-block"> 关于清明节的趣闻轶事实在太多、太多,说不清写不完。总之,这青草便是清明果的灵魂所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文章已发表在阅读潮文,3月29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