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济群法师</p><p class="ql-block"> 2000年春,济群法师在苏州定慧寺开讲《佛教徒的人生态度》,对“积极还是消极、乐观还是悲观、禁欲还是纵欲、重生还是重死、自利还是利他”五个问题加以解读。2014年第九届菩提静修营,法师再度宣说相关内容,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增加了“出世还是入世、无情还是多情、随缘还是进取”。从八个方面,对人们最易产生误解的问题作了剖析。本文综合几次讲座内容整理而成。</p> <p class="ql-block">生活在这个世间,我们有各自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为三观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处世态度也大相径庭。作为佛教徒,应该怎样修行和生活?消极还是积极?乐观还是悲观?重生还是重死?自利还是利他?无情还是大爱?……这一系列问题,不仅社会有诸多误解,即使学佛者本身,多半也不甚了了。如果定位模糊,不仅会影响自身修行,也无法向社会传递佛教的思想内涵,展现佛弟子应有的精神面貌。有鉴于此,本次讲座将从八个方面,为大家解读“佛教徒的人生态度”。</p><p class="ql-block">【消极还是积极】</p><p class="ql-block"> 在一般人心目中,佛教徒是消极而悲观的。信佛只是老来无事的安慰,或事业、感情受挫后的疗伤之道……由于这些误解,许多人对佛门敬而远之,担心信佛后失去人生乐趣,或从此成为另类。那么,佛教徒究竟是不是消极的?如果不是,他们的积极又表现在哪些方面?想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探讨:什么是消极?什么是积极?</p><p class="ql-block">一、消极、积极的定义和产生</p><p class="ql-block"> 消极和积极,代表我们的情绪、处世态度和行为方式。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两者的不同表现及产生背景。</p><p class="ql-block"> 1.消极和积极的表现</p><p class="ql-block"> 消极,指对某事没兴趣,从而不努力、不作为、不争取,甚至有意识地回避、抵制,反之则是积极。就人生态度来说,消极往往和厌世连在一起,所谓“消极厌世”,听起来完全是负面的。</p><p class="ql-block"> 其实就词的本身来说,消极和积极是中性的。只有联系到具体事件,才有是非对错之分。如果对有意义的事不努力,这种消极是负面的,需要改变。如果热衷于无聊甚至错误的事,乐此不疲,这种积极就是负面的。简单地说,就是做该做的事,不做不该做的事。对这一点,想必大家没什么异议。</p><p class="ql-block"> 区别在于,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正向而有意义的?这就取决于我们的价值观。价值观不同,对消极和积极的评判完全不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比较入世,不仅要修身、齐家,还要治国、平天下,而道家崇尚无为而治。从社会发展来看,似乎积极进取是正向的。那么,一味强调发展可取吗?</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都在追求发展,恨不得把所有资源尽快变成财富。在经历长期贫困后,这种积极进取确实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一定正向意义。但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道德底线的不断被突破,在环境和精神的双重污染下,人们开始意识到了盲目“积极”的副作用。各种假冒伪劣,各种社会乱象,不都是这种“积极”追求的结果吗?</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不辨是非的积极是错误的,不可取的;那么,明知故犯的积极就是在有意作恶,是必须禁止的。所以关键不在于做不做,而在于做什么,怎么做。</p><p class="ql-block"> 2.消极和积极的产生背景</p><p class="ql-block"> 我们为什么会对某些事积极进取,对某些事消极抵制?首先取决于自身认识。也就是说,你觉得什么重要,什么有价值,或是对什么感兴趣,被什么所吸引。我们回想一下,凡是自己积极努力过的,是不是都有这些特点?有句话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是因为,兴趣能激发主动性,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其中既有先天因素,来自过去生的积累;也有后天培养的,是由认识带来的动力。如果上升到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积极就能一以贯之。</p><p class="ql-block"> 当年孔子为了恢复周礼,推行他的思想和政治主张,一生都在周游列国,四处游说。期间遭遇种种挫折,包括隐士们的冷嘲热讽,但他没有放弃,仍知其不可而为之。与孔子的积极入世相反,历史上还有许多寄情山水的隐士,过着淡泊无为的生活。《庄子》记载:尧有意将天下让与许由,许由不仅没感到欢喜,反而跑到河边清洗耳朵,觉得被此话玷污。这种机遇是孔子梦寐以求的,天下唾手可得,正可用来大展鸿图。但人各有志,许由向往的是逍遥自在的人生,功名于他不但毫无意义,且避之尤恐不及。</p><p class="ql-block"> 除了价值观,消极和积极还和人生经历有关。有些人在成长过程中处处碰壁,工作不顺利,婚姻不幸福,种种挫折使他们看不到希望。长此以往,看问题不免偏于消极,总是想到并夸大可能出现的障碍,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愿尝试。也有些人一路顺利,看问题往往更积极,也更有信心去争取。当然,基于经历产生的态度未必稳定。因为境遇是变化的,当逆境和失败反复出现后,原本的积极者也可能一蹶不振,变得消极。</p><p class="ql-block"> 此外,消极和积极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所以古人才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之说。若身逢乱世,不妨遗世独立,心游江海;若天下安乐,才可出来辅助明君,安邦定国。</p><p class="ql-block"> 人生是短暂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都要,所以我们时时都在面临选择。而选择就意味着取舍,在占有的同时也在放弃,其目的,是为了合理分配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对自己选择的事积极努力,而对其他与之无关又足以形成干扰的事,则消极对待。古人有玩物丧志之说,玩物何以会丧志?就是没有处理好主次关系,对本应浅尝即止的事投入过多精力,以至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工作。</p><p class="ql-block"> 总之,消极和积极是相对的。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待不同的事,人们会作出各自的选择。至于选择什么,包括认识和经历的影响,也包括环境的因素。这种选择决定了我们的人生道路,也决定了生命的意义所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热衷的事,但有些事只会让人沉迷、堕落甚至危害社会,是在积极地造恶业;也有些事能改善心行,提升生命品质,于人于己都有利益,是在积极地修善业。</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