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小区里的杏花、山桃花都开了,凑到跟前有淡淡的香气。花儿最能感知四季,不管风里是不是还有寒意,该开也就开了,等一场小雨过后,又都落了。它们没有悲喜,只是随季节变化着生命的形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学说起女儿,有些忧愁。现在各行各业各种卷,说本科生连考市级以上事业编的机会都没了。孩子不愿意卷,索性把自己关在屋里打游戏。家里人不敢多说,怕伤了孩子的自尊。确实,当下的形势,对年轻人不怎么友好。再想想还在大学里被卷着的女儿,真有些难受。</p> <p class="ql-block">想写写好友推荐给我的韩国金惠珍的《关于女儿》。<span style="font-size: 18px;">小说很短,我用一天的业余时间就看完了。写得特别好,很有感触。怎么好呢?因为感觉很现实、真实。</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中主要有四个人:妈妈、女儿、妈妈照顾的老人珍,还有女儿的同性伴侣。故事以妈妈和女儿的关系为圆心,组成了一个圈。妈妈,估计60岁左右,已丧夫,为了生活还在养老院做苦力照护病人,承受着无休止的劳动和没完没了的寂寥。女儿30多岁,学识渊博,是个讲师,但有工作却没有归属,随时可能会被开除。另外,她是“性少数者”,也就是同性恋,是妈妈眼中抗拒世界、唱反调的孩子,七年前与一个女孩子生活在了一起,是会积极为自己、为同类争取权利的激进女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珍是妈妈照顾的老人,终生未婚、没有任何子女,年轻时在美国与欧洲活跃,回国后一直照顾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度过了让人不可思议的一生,到头来成为孤苦无依、被动等死的人,妈妈说她的人生犹如一则谎言。女儿的伴侣小雨,是个温暖、善解人意、情绪稳定,可担当生活的女子,为了支持伴侣小绿的活动,承受着负担所有生活开支的压力和辛苦。</p> <p class="ql-block">小说以妈妈的视角叙述了生活的点滴以及与女儿的冲突。妈妈与女儿的矛盾与冲突是什么?看下来,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感情与婚姻,二是工作。这两个确实是人生最为重要的课题。那么母女之间矛盾和冲突的来源是什么呢?来自于生存的困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妈妈经历了一生的不确定性和辛劳,到了老年仍不能放松休息。家里虽有一处二层房子,但连维修费都掏不起,还要时刻考虑没有稳定工作、随时需要接济的女儿。她是充分体会了生活的残酷与与艰辛,也看到了珍无儿无女最后悲惨的结局,所以希望女儿能够找个好人嫁了,生儿育女,过上普通安稳平凡的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女儿对人生的理解与妈妈不同。她想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她愿意找一个爱她、支持她、理解她的女性伴侣一起生活。这直接让妈妈的愿望落空。</p> <p class="ql-block">妈妈希望她只考虑自己,保住自己的工作即可,不要多管闲事,为那些因为同性恋被开除的同事跟学校闹,会让自己也被牵连其中,失去养活自己的机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女儿却觉得学校做法不对,如果这么轻易接受,她自己迟早也会面对同样的命运,所以她必须抗争,哪怕暂时失去经济来源,身体受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妈妈没有意识到,女儿身上有自己的影子。女儿之所以不能做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正是与她的性格品质保持了一致性。她为了珍能在最后的时日过得更舒服更体面一些,不惜违逆院里的领导和同事,丢掉工作。她把珍接回家照顾,既是善良勇敢的表现,也是通过珍想到了女儿的终点,希望女儿也能有这样好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珍和小雨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母女之间的紧张关系。正是在家照顾珍的十五天,妈妈、女儿和女儿的伴侣暂时形成了统一战线,有了短暂的平静幸福的时光。也通过这件事,妈妈似乎对女儿的伴侣不再那么反感和愤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说的最后,并没有透露妈妈与女儿和解的意思。这是人之常情。已有的观念,难以调和,但我们可以想象到,她们以后可能不会那么别扭了。一起经历事情,相互支持,总会让爱与理解流动起来。</p> <p class="ql-block">读完书,我问好友,同性恋你能接受吗?她说,“我会说接受,但是真正发生时,谁知道呢”。是呀,理念是一回事,现实又是另一回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世界本来的样子,其实谁都不能完全确定。传统意义上的家庭,是被我们定义了的,就像楚门的世界,有可能都是虚构的。你可以这样定义,也可以那样定义。两个同性的人在一起生活,为什么就不能被允许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主要还是因为人有社会属性。我们是生活在社会上,而不仅仅是在一个家庭。符合社会规则的程度,决定了生存的难易程度。哪个妈妈不希望女儿能顺利轻松幸福呢?做少数人,一定会付出更多更大的代价。所以,非常理解妈妈的挣扎。</p> <p class="ql-block">作为一个有女儿的母亲,书中许多片段,让我深有感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个母亲大概都会经历,一边努力给女儿创造好的生活条件,一边期盼女儿按自己的心意过活。在女儿没有活成自己想象的模样后,一边自责自己的教育有问题,一边对社会的敌意充满抱怨。一边疼爱地看着孩子,一边经受孩子慢慢长大、渐渐离开自己怀抱的失落。</p> <p class="ql-block">我想起龙应台在《目送》中写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 只不过意味着 你和他的缘分 就是今生今世 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 看着他逐渐消失在 小路转弯的地方 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在养育女儿的过程中,我最深的体会就是,“爱,原来是一场自我教育”(木心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但绝不是我们生命的重复。爱他们,理解和尊重时刻记在心中,争取用更多耐心、理解与包容,做一个不别扭的妈妈,与孩子一起抵挡世界的寒冷与恶意。</p> <p class="ql-block">这本书最好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大量的心理独白与情绪描写,太到位了。推荐阅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中国工艺美术馆展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