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刚看到这个书名,想可能是阐述历史的书。整篇看完,才知道这是写一个上海摩登女性从三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情感和人生经历。随着时间轴的推移,也展示了上海这座摩登大城市的海派文化与境遇变迁。</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里,最为印象深刻的就是文字的功底,把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物品,每一个人的情感都用最最细腻精致的语言展示出来,活灵活现的放在你面前。这种如涓涓潺水恣意流淌的描写手法绝了,再也不能找到本书之外更为妥帖的关于这个故事的描述状态了。为作家的文笔之特色而惊叹!怎么能如此耗费笔墨去一一道来?阅读此文,犹如欣赏重工编织的锦绣,同时,没有任何违和感。这文字和这个看似鸡零狗碎实则写尽了满满的无奈的人生故事,极其匹配。我们说,许多的书大气磅礴,起起伏伏,时代的沧桑张扬显露。而此书中,一个琐碎连着一个琐碎,看着看着,从一个柔弱女性的生活中,不觉得也过了半个世纪,不觉得老上海也变成了新上海,不觉得一个造物弄人的时代沿革也展现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 书的第一章,说实在的,没有耐心的人有些看不下去,讲到了弄堂,讲到了流言,讲到了闺阁,讲到了鸽子,最后讲到了王琦瑶,不知所云。但通篇看完,再回来看这第一章,才能体会到书中的那种感觉,实际上从开篇就已带入。这些都将在本书的后面章节被无数次使用,而王琦瑶,则是本书中的女一号,也是作者想表达的当时无数个上海摩登女性一生的一个缩影。“当天黑下来,灯亮起来的时分,这些点和线都是有光的,在那光后面,大片大片的暗,便是上海的弄堂了”,“上海弄堂的感动来自于最为日常的情景,这感动不是云水激荡的,而是一点一点累积起来。这是烟火人气的感动。那一条条一排排的里巷,流动着一些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东西,东西不是什么大东西,但琐琐细细,聚沙也能成塔的”。拿这两段文字举例,其感觉的准确性,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也是最为能体现本书的主题:在别人看来光鲜亮丽的外表下那种无奈的痛苦,以及生活的琐碎对于人生价值的体现意义,无疑都是矛盾的。可……生活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同样的事情,在不同的人身上,感受都不尽相同,且行且体会吧!正如王阳明所言“意之所在便是物”,一切的美好或悲伤皆由自我的内心出发。所谓同样的事物,不同的感受。本书中对这方面的阐述也可谓入木三分。</p> <p class="ql-block"> 王琦瑶,书中的女一号,本书的故事均围绕着她而写,从她的十六岁出道写起,直到五十岁死于他杀。</p><p class="ql-block"> 王琦瑶是一个标准的漂亮女人,是一个男人女人都喜欢打交道的女人。通常漂亮的女人都会凭借姿色而矫揉造作,而书中的王琦瑶并不是这样。她是情商很高很有分寸感的聪明女人,知道如何用自己美丽的外表去获取想要的东西。同时,这种获取是一个上海闺秀最常规的考虑方式。因为王琦瑶注定不是一个尘世间的普通女子,所以,她也就不可能走一条结婚生子的普通路线。本书介绍了她出道开始到最后的情感经历以及人生沧桑,被许多人爱,却无人娶,生下私生女独自将其扶养长大。一辈子的生活说清贫不清贫,说富贵不富贵,说落寞不落寞,说幸福也不幸福。但看着她从十六岁到五十岁过的日子,无论何时何地,她都能把日子过得宛如一支在夜晚盛开的丁香,淡然而优雅。观其一生,做了许多可能在常人看来错误的选择或者做法,其经历犹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一句“枫叶荻花秋瑟瑟”。旁观者更多的为她惋惜,这样一个美人儿却如此颠沛流离,但曲中人并不这样感觉,至少从她的心中没有那种颠沛流离的悲哀。又不得不拿出王阳明的那句话“意之所在便是物”,所谓日子是过给自己的,不是过给别人的。自己开心才是开心,而不是别人认为你开心。</p><p class="ql-block"> 书中最悲情的人物莫过于程先生和蒋丽莉,程先生从王琦瑶十六岁出道开始就为她拍照,一路捧红她成为上海滩上的“三小姐”,却被霸气的某官李主任横刀夺爱。从此程先生一人悲伤孤独,直到十多年后一个偶然机会在马路上又碰到已经怀孕的王琦瑶,仍然不死心的陪着她直到产女。他期待王琦瑶在这样的落难时刻能够投向他的怀抱,可惜,再次落空。最终,深爱王琦瑶的程先生为她付出一生等待,几次表白却未得到回答而悲伤离场,再不返回。王琦瑶自始至终并没有对程先生表示遗憾,这对于程先生是一种残忍。而对于王琦瑶就是不能将就,这样的好男人就这样的错过了。同样,蒋丽莉对程先生的感情,也是这样。蒋丽莉一直和程先生一起陪着王琦瑶竞选“上海小姐”,逐渐对程先生心生爱慕。可惜就像歌词里说的“爱我的人对我始终不渝,我却为我爱的人狂乱伤心流泪”。最终蒋丽莉嫁了个山东大汉,生下了三个闹腾的孩子。过上了平常人家的日子,到最后病死都没有等来程先生的一个拥抱。感情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伤起人来比利刃更快一些。</p> <p class="ql-block"> 王琦瑶投靠的唯一一个男人就是李主任,一个1948年乱世上海滩的某党派大人物。王琦瑶被做了外室,王琦瑶那种单纯的内心打动了他,让他在每次繁忙的工作之余都到王琦瑶处栖身。而在最后一次见面,是李主任匆忙回去却没有碰到王琦瑶,在路上却看到了急忙赶回的她,两人擦肩而过。书中这样描写:“他想,他们两个其实是天涯同命人,虽是一个明白,一个不明白,可明白与不明白都是无可奈何,都是随风而去。他们两人都是无依无托,自己靠自己的,两个孤魂。这时刻,他们就像深秋天气里的两片落叶,被风卷着,偶尔碰着一下,又各分东西。”这段描写实在是太细腻了,把解放前上海动荡的格局下人们即将各奔前程的离伤和无奈体现的淋漓尽致。之后,李主任在逃亡台湾的飞机上坠机身亡,王琦瑶在若干时间痛苦等待后迎来新中国的成立,却未能等来爱人的归家。可是,生活仍在继续……</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的王琦瑶是举步维艰的,但她的淡定心态让她逐渐找到了生存之路。学会了打针这个技能,在平安里安顿下来,满足了一个人的温饱。渐渐的,平安里的一些气质类似的几个人聚在王琦瑶这里,在工作之余,聊天,简单的聚餐走起,仿佛以前的精致日子又回来了。用工作所赚的除了吃饭的闲钱,买了桌布,鲜花,瓜子,茶点等,在没人打针的时间,平安里王琦瑶处就成为了聚会的一个好去处。我们说,有些人赚很多钱,却仍存在有钱没赚到的焦虑,而有些人,则在其实困顿的生活中还是能够找寻到生活的乐趣,并努力去点燃。每个人的想法和活法不一样。此时的王琦瑶只过好她一个人就可以,所以,她努力的过回以前的日子。但并不是每个单身都这样做。她的精致和热情带动了周边有类似特质的男人和女人,也引出了她的另一段感情。</p><p class="ql-block"> 王琦瑶和康明逊的感情,可以在外人眼里,很不值得。王琦瑶解放前的经历显然使她在解放后不能再嫁正常人家,其实王琦瑶也已经死心。但随着和康明逊的聚会接触,日久生情,居然还怀了孕。这在当时的上海是没办法处理的事情。王琦瑶一度想打掉这个孩子,但到了医院还是没有忍心。最终,她利用了一起聚会的萨沙,陪着她去医院产检,掩人耳目的生下私生女。在这过程中,作为孩子父亲的康明逊虽然内疚,但终究是没有勇气承担这一切,而逐渐的远离了。王琦瑶并没有责怪他,相反,她大大方方的生下孩子。对别人说,孩子父亲死了,接下来,又用自己的能力养大了孩子,并帮她选婿结婚,尽到一个好母亲的职责。一个女人做到这样,不得不佩服。王琦瑶已不再是当年那个柔弱的“三小姐”,而是一个能自己撑住家庭重担的“女汉子”。</p><p class="ql-block"> 在这过程中,王琦瑶并没有任何抱怨和后悔,而是努力的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李主任离开时留下的金条,被她妥妥的留到了女儿出嫁的时候,用在了最需要的地方。对女儿甚至是女儿的闺蜜都提出自己的穿衣建议,当年上海滩风光无比的“三小姐”的审美眼光默默的在七十年代的上海滩上持续上线。王琦瑶又仿佛过回了原来的那个王琦瑶,甚至在女儿出国后就剩下自己形单影只,去应邀参加各种年轻人的派对,在快五十岁时又开启了那颗年轻的心。</p> <p class="ql-block"> 书的最后,以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局结束了本书,也结束了王琦瑶的生命。和她女儿的闺蜜及男友经常聚会,不经意间的“上海三小姐”身份暴露,招惹杀身之祸,在其入室抢劫中奋力反抗而被杀。王琦瑶万万没想到好客的她的好心最终成为了自己的结束,也万万没想到最爱的李主任留下的金条成为了别人杀她的源头。生活就是这样,你永远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王琦瑶眼睑最后的景象,是那盏摇曳不止的电灯。眼前出现了四十年前的片厂,看到的那个电影场景。她这才明白,这床上的女人就是她自己,死于他杀。至此,全剧终。这是不是在暗示,生命就是无数个命中注定的轮回?也许是,也许不是,都需经历了才知道。也许若干年后的场景在若干年前的梦里已经呈现,这不是开玩笑,确实在某些人身上存在。</p> <p class="ql-block"> 本书中,有许多很有道理的话,例如,对于做女人的生活态度审视。王琦瑶的外婆在劝从上海等不到李主任伤心欲绝归来的的王琦瑶时说“外婆喜欢女人的美,那是什么样的花都比不上,有时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心里不由得想,她投胎真是投的好,投得女儿身。外婆还喜欢女人的幽静,不必像男人,闹哄哄地闯世界,闯得个刀枪相向,你死我活。外婆又喜欢女人的生儿育女,那苦和痛都是一时,身上掉下的血肉,却是心连心的亲。这些真好处看上去平常,却从里及外,自始至终,有名有实,是真快活。但这也是要用平常心去领会的。”这段话其实是对女人一生怎样理解“快乐”两字的诠释,非常到位。</p><p class="ql-block"> 在看待“衰老”这件事上,书里这样描述:“王琦瑶望着蒙了烟雾的外婆的脸,想她多么衰老,又陌生,想亲也亲不起来。她想“老”这东西真是可怕,逃也逃不了,逼着你来的。这天是老,水是老,石头上的绿苔也是年纪,昆山籍的船老大看不出年纪,是时间的化石。她的心掉在了时间的深渊里,无底的坠落,没有可以攀附的地方。这船是行千里路,那车是走万里道,都是时间垒成的铜墙铁壁,打也打不破的。水鸟唱的是几百年一个调,地里是几百度的春种秋收。什么叫地老天荒?这就是。乘在这船上,人就更成了过客,终其一生也是暂时。” 这段对“老”这个字的阐述在经典了,不由得让我想起了《百年孤独》中的描述,对人心里的震撼是一样的。如果此刻你还在为一件小事而耿耿于怀,那么读读这段文字,就能让你意识到我们短暂的生命是容不起这些不开心的浪费的,快活的时光才更加值得经历,因为转眼你就会垂垂老矣。其实,像王琦瑶这样随遇而安,随波逐流的人生也是大多数的人生,只是能像王琦瑶这样平静的面对就是一种从容,这也是许多人做不到的状态。</p><p class="ql-block"> 读《长恨歌》,品生活的五味杂陈。我们说喜剧都一样,而悲剧却各有各的不同。是啊!从他人的悲伤中我们能领会到生活的真谛,才能更加珍惜眼前的快乐和幸福。</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读书的快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