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外公万青选为淮安万氏宗谱作序(撰文:万福凯)

福虎

周恩来外公万青选为淮安万氏宗谱作序 撰文:万福凯 目录: 一、万青选的家世 二、万青选的官职 三、万青选的军功  四、万青选的政绩 五、万青选一世美名以祠祀之 六、万青选为淮安万氏宗谱作序 七、主要参考资料 八、附图 一、万青选的家世 1、万青选的简历 万青选(1818—1898)是周恩来的外祖父。配李氏、张氏,子十八,女十四,殁十五,存十七。谱名启甸、官名青选、字少昀(少云),号泉甫,自号随庵,祖籍江西南昌合熂(气),寄籍湖北江陵,祖辈做官为宦。 万青选,清嘉庆二十三(1818)年,出生于顺天府宛平县(今北京市宛平),当时其父亲万承紫任宛平县知县。万青选历经清朝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和光绪五代皇帝,一生仕宦长达四十八余年,十年三任清代淮安府清河县知县,官至淮安府知府。去世时间为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十二日(1898年3月4日),享年80岁。 周秉宜(周同宇女儿)考证:周恩来弟弟周同宇(恩寿)生前说过,周恩来的外公万青选是在周恩来出生前一天(3月4日)去世的。 万青选的嫡曾孙万竞成,谱名万绳业,又名耀奎,万氏家谱收藏者,他曾很肯定的对淮安周恩来纪念馆的人说过,万青选是在3月4号去世的。万竞成的祖父是万立鋐(周恩来的十三舅),父亲是万方永(字叙生)。 周恩来的表侄万棣秾也回忆说,万青选逝世于周恩来诞生的前一天。万棣秾是万青选的嫡曾孙,祖父万立钟,父亲万方澍。 周恩来故居收藏有一份1982年6月14日万寿徵(其曾祖万青选祖父万立钟父亲万方沛)的笔录记载:我曾祖万青选是在光绪二十四年阴历二月十二日弃世的(1898年3月4日),时年80岁。这是后来清河县人在纪念我曾祖的碑上刻着的。当时,周劭纲(周恩来生父)在高邮做事,也赶回淮阴参加我曾祖的丧礼,这件事是我后来听周劭纲对我说的。 而另有一种说法则是周恩来的表妹万怀芝的回忆(可能有误),是在周恩来出生后的第二天,即3月6日去世的。 众所周知,周恩来是1898年3月5日出生的。 万青选的遗墨是他实际年龄的佐证,现在淮安周恩来故居名人字画室,悬挂有一幅复制于淮阴市博物馆的“寿”字中堂,是万青选少有的几件存世墨迹,在这大“寿”字的下方, 有一行小字:“光绪二十一年岁次乙未秋八月下浣七十七叟万青选书”。那他的出生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去世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 据合气万氏家谱记载:万青选的曾祖父名叫万惟佐(阱者),合气二十一世(惟字辈),是乾隆皇封朝议代夫。生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卒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 因为家贫而弃儒从商成为一方大贾。同治《南昌府志》卷四十八《孝友》载:“万惟佐,字阱者,南昌人,少贫,读书无以资馆谷,乃弃去入市肆。从人假百金贸易,饶于赀。” 。 当时,视科举入仕为正途,万惟佐亦对子孙督责甚严。长子万廷兰四岁时,万惟佐就请自己的岳父“岑肃公训廷兰同堂兄弟”。万廷兰十一岁,跟随外祖父“读书家塾之东斋”,万惟佐“购善板十三经环列几案,……每自外归,必令覆诵所读之书,偶讹一字, 必予十笞”。万廷兰十四岁,万惟佐甚至不惜重金在省城延师设馆。万廷兰记云“延刘儆斋先生馆省城庆云庵,先生严气正性,师范肃然。又先大夫督责甚严,如百花洲、滕王阁终岁不过一回,至回馆,必稽考名迹故事及当日题咏。至闻阅茶坊酒肆更不得入”(清万廷兰《纪年草》)。万廷兰兄弟在父亲万惟佐的苦心培育下皆学有所成,均有功名,万惟佐经商致富后,热心宗族事务和地方公益,在乡里颇有声望。 万惟佐长子万于蓝(廷兰)二十二世(于字辈),万廷兰生有承纵、承绍、承紫、承纲、承纪等多子(二十三世承字辈)。万青选是承紫之六子,谱名啟甸(二十四世启字辈),官名青选,字少云、号泉甫,官至江苏淮安府知府。 万青选的祖父万廷兰 万廷兰生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卒于嘉庆十二年(1807),名于蓝,官名廷兰,字芝堂,号梅皋,行茇(音配)五。乾隆十五年(1750)考取优贡。十六年国子监肄业,考取武英殿膳录。十七年三月,顺天乡试举人,八月会试成贡士,九月殿试为二甲第48名进士,改授翰林院庶吉士。十九年六月选顺天府怀柔县知县。二十年十月,署北路同知,总办北路兵差。二十一年,题升宛平县军功加一级。二十四年,署顺天府通判,十二月,补河间府献县知县。二十八年四月,调永定河筑长堤,事成,擢顺天府通州知州,军功加一级。在清光绪九年《通州志》(卷之六官师・文职官表・知州)一栏中记载:“万廷兰,江西南昌进士,由庶吉士改授,二十八年任。” 万廷兰考中进士后,仕途顺利,从知县升任知州。但是,乾隆三十二年(1767),万廷兰却在通州知州任上吃了官司身陷囹圄,那么万廷兰是因何事被牵连的呢?万廷兰是由于为友人说事过钱而被判绞监候,第二年,又绝处逢生,被赦免死罪,收监于保定狱中,羁押狱中十五年。万廷兰《纪年草》“乾隆三十二年丁亥, 四十九岁。 ……是岁,缘事落职,一年而后成。”《纪年草》又云:“乾隆三十三年戊子,五十岁。……是岁九月 秋澈,蒙恩免勾,收直隶臬司衙门监狱”。光绪《南昌县志》卷三十四《人物志五・国朝》则云:“以邻邑事株连,系保阳狱十五年。” 期间其子万承纪曾试图通过纳捐的方式将父亲从狱中赎出,最终未能如愿。万廷兰最终获释也是出人意外:万廷兰《纪年草》记:乾隆四十二年丁酉,五十九岁。 ……是岁眷,东巡过通州,问城工何人承办?知州姓名?九月木兰回銮,臬司接驾。钦奉面谕:不必绑赴市曹。旋蒙恩改缓决,未十年也。乾隆四十七年壬寅。六十四岁。……是岁奉诏出狱。光绪《南昌县志》卷三十四“万廷兰传”中载:癸卯车驾幸通州,见通城坚壮,询知廷兰承修,所费甚约,深为嘉叹。是岁朝审题本,上见廷兰名,触而忆之,阅其罪,则涉赃汗。上曰:“廷兰修通州城费约而工坚,岂婪赃吏乎?必有枉。”特省释之。万廷兰获释的原因竟然是乾隆帝出巡路过通州城,对雄伟坚固的城墙十分满意。从而将曾经督造通州城的万廷兰释放。最令人称奇的是万廷兰虽然因违犯朝廷律条而丢官下狱,但其个人声誉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万廷兰的同年好友,甚至各地的雅士名人都纷纷同万廷兰雅集宴乐、交游唱和。不仅如此,江西各地方官员也将万廷兰视为地方名流,敬若上宾,或邀其主修府县志,或聘其担任书院讲席。万廷兰是清代文学家、篆刻家、志书家。 1998年出版的《周恩来家世》中“外祖父万青选”一文中记载,万青选的祖父是“万承纪”,此说有误。据新发现的《江西南昌合熂万氏余乐堂世系图》考证(这份家谱于1914年由万青选嫡孙万方沛笔录,万竞成收藏),万青选的祖父是万廷兰,万承纪是他的伯父。  3、万青选的父亲万承紫 万承紫共有四子,其中第四子为万青选。 万承紫生于乾隆四十年(1775),自刻有一枚"乙未生"印章为据,约卒于道光十七年(1837)后,根据是万承紫在其收藏书画题款最后之时间是1837年。 《江西南昌合熂万氏余乐堂世系支图》所记:“承紫,字俪云,号荔响,行鳞口。”万承紫是万廷兰第七子。他先是干幕僚、当师爷,道光三年(1823)至四年(1824)任江都县知县,道光五年五月任淮安外河同知;道光五年至九年任中河通判,道光九年至十二年任桃南同知,道光十三年至十四年任桃北同知。 万承紫的任职,在《光绪丙子清河县志》(1879)中有所记录。“卷十五・秩官,外南同知(负责黄河河工),道光五年,万承紫,南昌人。五月署,八月御。”“中河通判(负责中运河河工),道光五年,万承紫。”据民国15年(1926)《民国泗阳县志》的记载,万承紫还担任过“桃北同知”(管河工事)。“卷四・职官,桃北同知,万承紫,南昌人,道光十三年任。” 万承紫精鉴赏,好字画、善收藏,眼力独到,家藏甚富,所藏均为精品,目前有档案可查为各大博物馆所藏。据上海博物馆主编,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下卷记载,万承紫共收藏元代书画一幅,明代五幅,共收录其二十七枚收藏印章。其中:收藏元代赵孟頫绘水仙画一幅,文徵明书画册一幅,唐伯虎书法一幅,沈周绘山水画一幅,仇英绘画一幅,件件精品,现在市场价值不菲,堪称国宝,万承紫可谓清代淮安收藏大家,当之无愧。万承紫于清道光13年(1833)著有《吴门七孝子传》,木刻本,今南京、苏州图书馆有存世。 4、万青选的伯父万承纪和万承绍 万承纪(1766--1826),乾隆五十七年(1792)举人。在《江西南昌合熂万氏余乐堂世系支图》中记:“承纪,字畴五,号廉山,行定四,乾隆壬子副元。”他是万廷兰的第六子。嘉庆八年(1803)任宝应县令,嘉庆八年至十年任丹徒县令,嘉庆十年至十二年任元和县令。在光绪十年(1884)《光绪淮安府志》和《光绪丙子清河县志》(1879)中载,万承纪清嘉庆十九年(1814)来淮任山阳县(今淮安区)知县,道光四年(1824)、五年(1825)做过外河同知(负责黄河河工)、海防同知,还署理过淮安知府、淮扬道。  万承纪擅长金石、绘画,是一位艺术家(据《中国艺术家人名大辞典》1209页记载)。192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提到他“嘉庆初由军功起家知县,官至海防同知,署淮扬道。”所至有政绩,吏民畏爱。道光六年(1826)万承纪病殁于外南同知的任上,享年61岁。 《淮安府志》记载“万承纪所至有政绩,吏民畏爱。承纪请挑宋家滩,导河入海口,减黄助清,建立草闸,加筑土堰。”《光绪丙子清河县志》对此也有记载。 万承绍,清代南昌人,监生出身。考补方略馆誊录。议叙得按察司经历。历官山东平原县丞、临淄县事、峄县知县、寿张知县。 乾隆六十年(1795)由寿张知县调任清平(后为高唐)知县。万承绍见清平县志自康熙五十六年知县王佐重修后,又已八十余年未修,若不及时修辑,无以传信。遂于嘉庆三年(1798),万承绍开馆修《清平县志》,历时三月《清平县志》(嘉庆三年)而告竣。嘉庆元年(1796)万承绍任上奉旨督建砖城,清平县城始为土城,耗时3年而建成清平砖城,城墙高1丈8尺,下宽2丈2尺,上宽1丈4尺,外围总长852丈。城垣西北隅筑炮台3墩。4个城门和城楼均重修为砖木结构。东南西北城门檐额分别为:“迎旭”、“望鲁”、“生明”、“拱辰”。据民国《清平县志》记载:“迄今150年,而城垣无恙,雉堞如新”。 嘉庆八年(1803)至十年任丹徒县知县。嘉庆十七年署江苏苏州总捕同知。嘉庆十九年(1814)至二十年任兴化知县。1814年,万承绍疏浚梓辛、车路、白涂、海沟及兴盐界河5河。 万承绍曾三度出任长洲县(今属苏州市)知县,分别在嘉庆二十年的三月到四月,嘉庆二十一年五月到七月,从嘉庆二十一年九月至嘉庆二十三年(1818)六月。还曾署阜宁(治今江苏阜宁县)知县。著有《运河辑要》。 5、万青选的儿子万立钰 万立钰(1851—1944年)是周恩来总理八舅,出生于江苏淮安府清河县(原淮阴县,今清河区),祖籍江西南昌人。近代书画、篆刻家。官至江苏通判、曾署理南河同知、宿迁县知县,江北运河总办。“民国期间,被委江北运河上游堤工事务所总办,江北运河工程局整理江北运河各汛屯租处处长。”家谱名万立鐶,官名万立钰,字还之(远之),号筱庵,又称晓庵、小安、小庵,书斋号为:求是斋,世称“万八太爷”,万立钰子承父业,“凡有堤工闸坝,无役不从。如邳州之芦口坝、竹萎坝,上沂河穿滩,安阜境之旧黄河堤,丹江之沙头口之夹江坝,上宪悉委勘估,倚如左右手。”及至民国期间仍被委以重任,负责江北运河的堤工防汛事务。据周秉宜一位表亲(万氏后人)介绍:民国20年(1931)苏北水灾严重,民国政府江苏水利厅的官员还专程赶到清江浦拜访年逾八旬的万立钰,向他请教治河的经验。据说他能根据河水的颜色,来断定泥沙含量和上游来水的多少,对乡邦水利颇有建树,是民国年间淮扬一带的水利专家。他善书法,工铁笔,治印具浙派风格,同时擅长梅兰竹菊等花鸟画,有《求是斋印草》存世。诗书画印俱佳,艺术造诣名闻江淮。其家藏甚富,以古籍和字画为主,其祖父万承紫、父亲万青选所藏大多为其所有,由于世态变迁,战乱频繁万立钰家藏字画如今大多散佚。今淮安市博物馆藏有一幅《蔬果图》,为1933年所作,此时作者虽已是八十二岁高龄,但耳聪目明,尚能作画。另“淮安一隅阁”藏有万筱庵先生《袁江写菊图》四条幅,作品设色清雅,构图秀逸生动,系目前所发现的万立钰最晚画作,落款为晓庵甲申年(1944年)写于袁江,袁江即淮阴之古称。 综上,万青选及其祖辈父辈的任职,应是从江西南昌北上直隶府宛平再到江苏苏州,继而再到淮安府。《吴江县志》记载万青选外出苏南做官不带家眷,《民国南昌县志》记载万青选生于袁浦(淮安), 因此“万家卜居清江浦要比周恩来祖辈到淮上要早”的说法是可信的。万青选在京城国子监做监生之前,在宛平、大兴随着祖辈父辈生活过,因此有些史料记载万青选的职官寄籍出现北京宛平和大兴。 万青选家族是世代官宦之家,其祖辈父辈多数在苏南、苏北都做过较高的官职。淮安府清江浦是黄、淮、运交汇区域,是河运、盐运重地,是三教九流、鱼龙混杂的世界,世人素称难治。万承紫、万承纪、万承绍兄弟也包括万青选,从普通幕僚晋升到比知县级别还高的外河同知、中河通判、淮安知府、淮扬道这样的职官实属难得。主要的功绩是在治军和治水上,他们足智多谋,善于协调,精明强干,为官清廉,政绩斐然。 万家有治水的传统,万氏的治水家法可谓代有传人,从万青选的上一辈到子侄辈,不乏精于此道者。其子万立钰(周恩来八舅),感受父辈教诲,精于水利,对兴修水利每每参与,颇有建树,能通过察看来 水的颜色,测知上游洪水的来水量。万立钰任职过桃园县知县、宿迁县知县、中河通判、南河同知,民国二年任运河上游堤工事务所坐办(《清河县志·续编人物·秩官》),王营镇杨庄村的龙亭御碑为其民国十二年在任时重修(《淮阴风土记》)。 万青选孙辈在书画篆刻、伦理孝道上较为出名的是万方澍。《续纂清河县志·人物》这样记载“: 万方澍,字霖生,前知县万青选孙,两淮候补盐大使。性至孝,母病挖股以疗之。” 万氏大家族几代人的生计立业,多数时间发生在运河沿线,家道的兴旺与衰落,更与运河的兴衰休戚相关。沧海桑田,清江浦十里长街的万家公馆(里河同知府)今已不见踪迹,越河街的万公祠和万家巷也被漫漫时光无情地湮没。 6、万青选的女儿万冬儿 万冬儿(1877年冬至—1907夏),周恩来生母,祖籍江西省南昌县向塘镇合熂村,晚清清河知县万青选之女,1877年冬至生于江苏淮安,取名万冬儿,又因排行十二,人称十二姑。万冬儿是万青选在清河县当知县时和夫人张氏所生,因排行十二,谱称万十二姑。为合气万家第二十五世(立字辈)。 万冬儿聪明、美丽,性格开朗而又刚烈,深得万老太爷喜爱。当时,在清河县,万老太爷出去访客会友、处理政务时,绿衣官轿后面有一小花轿尾随着,花轿里坐着的就是他的爱女万冬儿。这在当时清河县是一件人人皆知的事情:万老太爷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把自己的爱女带在身边。官轿后跟着小花轿,这几乎成了清河县一景。 万冬儿悟性很高,又善解人意。父亲处理政务或会客交谈时,她一般不闹不玩,多是忽闪着一双大眼睛静静地听,一副成人的神态。耳濡目染,她从小学会了许多处理事务的本领,并日益练达。 万冬儿自小就很有性格,既聪明又倔强。那时是以"三寸金莲"为美的年代,冬儿竟然不肯缠足,由于父亲宠爱,别人也拿她没办法。小小年纪,她就吵着要读书识字,那时候读书是男人的事情,但在她的软缠硬磨下,万公馆破例让她念书,使得她有一定的文化知识。 1897年,刚刚20岁的万冬儿由父亲作主,嫁给了山阳县周起魁的次子周贻能(1874.7.11—1942.7.10)为妻。周贻能,字懋臣,后更名周劭纲,周起魁次子,周恩来生父。周劭纲性格随和,忠厚笃诚,而万冬儿的精明干练及管理万府的能力也名声在外,尽人皆知,所以万冬儿自从嫁到山阳附马巷周家大院后,婆婆年迈体弱,渐渐就由她主持家务。万冬儿果然不负婆婆的信任,周府中姑嫂间有了矛盾,处理家务时遇到困难,"请十二姑来说说清楚"便成了大家的口头禅。  万冬儿嫁到周家第二年(1898)生了个儿子,就是周恩来,脸庞酷似生母。那个年代生儿子富贵,冬儿又是头胎生儿子,她在周府的身价地位就更高了。当年,小叔子周贻淦病危,为了冲喜消灾,尽管万十二姑当时只有一个儿子,还是遵照公婆的决定,将才4个月大的周恩来过继给周贻淦和陈氏。 万十二姑主持周府家务,处事干练,考虑问题细密周到。处理这些家务时,常常带着周恩来。周家缺钱少粮时,还得维持周家的排场,负责调解大家庭内部的矛盾。周恩来祖父周起魁去世后,家道逐渐中落,冬儿再有本事,也无回天之力。1904年,万冬儿与兄弟万立珍(周恩来十八舅)有幸中头彩1万元,才得以维持生活。为了家庭,万冬儿日夜操劳,可再聪明能干,也无力扭转颓势,由于过度劳累终,在1907年病倒了,但依旧抱病操持家事,期间为了节省药费,更是隐瞒病情,以至于耽误了医治。同年夏天,在清河县(今淮安市区)清江浦娘家旁的陈家花园,万冬儿因患肺结核不治身亡,年仅30岁,永远地离开了爱她的丈夫和尚在童年的周恩来(9岁)兄弟3人。因周贻能还在江苏的高邮谋生,那时交通、信息又不便利,报丧人是从运河乘船到高邮的,往返要花上两天时间,致使周贻能回家后也未能和妻子见上最后一面。万家得知爱女去世后,万分悲伤,冬儿的母亲张氏对周贻能(劭纲)提出又高又严的要求,棺材要楠木的,而且是要十二朵正花的,即棺材的盖、帮和底均各用三根整木头制作,这样的棺材做成后,人们可从棺材的两头清楚地看到12个像花一样的木头年轮,棺材外还要披五层麻布,漆七层漆,还要百丈白绫缠尸并在尸身上盘成大蝴蝶结、要做七七四十九天佛事超度亡灵等。致使周贻能无力安葬其妻,只能把驸马巷房子典出去两间才买了一口楠木棺材,将妻子入殓。因达不到周恩来外婆张氏提出的全部安葬条件,只能把万氏灵柩暂厝于清江浦一座庵堂里,再外出谋生。  万冬儿去世后,其夫周贻能一直孑然一身,无法忘怀,日夜思念,还把她的照片时刻带在身边。但由于他薪金微薄和所谋差事都没能固定,以至穷得无法养家糊口。直到28年后的1934年,周贻能积攒了点钱,才回到淮安把妻子的灵柩领回淮安,归葬于淮安东门外周家祖茔地。 周恩来对母亲怀有深深的感情。1945年抗战胜利后,周恩来在重庆对众多记者说:“35年了,我没有回家,母亲墓前想来已白杨萧萧,而我却痛悔亲恩未报!”此后周恩来多次表示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周恩来在1946年接受美国记者李勃曼采访时,曾深情地回忆说:“我的母亲长得很漂亮,为人善良,生了三个孩子——我和两个弟弟。现在,一个弟弟已死,一个弟弟尚在……”生母去世时周恩来只有9岁。从周恩来的追忆中,不难看出他对生母的怀念之情。1950年1月,周恩来在一次为党内外干部作报告时也提到过母亲:“1946年5月,我从重庆到南京,南京离我的老家淮安只有300多华里,我很想回去看看,因为淮安还有我的两个母亲的坟……”说到这里,他禁不住声音哽咽,两眼盈满泪水。可是,因当时所处的环境和身份,周恩来不便回乡,留下了终生的遗憾。1965年春节前夕,周恩来交给侄儿周尔萃一项特殊任务,带头移风易俗,代表他回一趟老家,平掉淮安的周家祖坟,棺木就地下沉,退耕还田,万冬儿的坟也被平掉了。据说,当地的农民不忍心将周总理生母万冬儿的坟平掉,就悄悄的把她的棺柩抬到距周家祖坟地东南方向约300米的知青小农场重新安葬,但因无墓碑,无人圆坟,三四年后,坟墓也就成了平地,找不见了。 据万青选曾孙万竞成(27世绳字辈居扬州)讲述:曾祖父万青选生有十多个子女(共生儿女32个,存活10多个),万氏排行是按儿、女分开排的,万冬儿排行十二,祖父万立宏排行十三,均为曾祖母张氏所生。据父亲(万方永)和爷爷(万立宏)讲,姑祖母万冬儿小时候聪明灵俐,曾祖父外出最喜欢带上她,使她学到了不少为人处事的知识。到周家后,很受婆婆(周恩来祖母)的倚重,因周家当时己经开始破落,很快就掌管了周家的家务。周家最困难时,曾有一年多时间全家人都住在我们万府。那时我们万家设有私塾,周恩来就和我父亲万方永、姑姑万方珍,万怀芝一块读书。后来周家人买彩票中了大奖,来讨账要债的人太多,就搬出去住了。姑祖母万冬儿,在周家一共生了恩来、恩溥、恩寿三个儿子。29岁那年因积劳成疾,患肺结核病故。因曾祖母张氏悲痛于绝,封建思想严重,误认为是在周家累死的,非让周家买口楠木棺材,重礼下葬,周贻能当时已经很穷,无耐将姑祖母暂丘(厝)在一个尼姑庵中,出去挣钱去了,这一放就是二十八年。解放后,周总理给我们家人写信,要求我们带头平坟时,还提到此事说,小时候外婆对我很亲,就是这一点转不过弯来,封建思想要不得啊! 据周总理的侄女周秉宜回忆,以及周秉德所著的《亲情西花厅•我们心中的伯父伯母》中记叙,周总理于1964年8月2日在西花厅对他们亲属的谈话:1964年8月2日中午,伯伯把我们周家三辈十五六口人叫到中南海西花厅讲家史,在后客厅里给我们讲了两三个小时,他说:“我的外祖父姓万,江西人张勋的参谋长(万嘉熙)与我外祖父是一家人(都是南昌合气万家人)。我的外祖父万青选,在淮阴清河县做知事及淮安知府30年(实际共做官36年,淮安清河是9年),没有出过错,没有被裁下来。一般人都称赞他。他只有一个姨太太,共生18个儿子,14个女儿。他身体非常好,活到90多岁(实际是80岁),他最喜欢我的妈妈是第十二个女儿,人称万十二姑,小名叫冬儿。她从小开朗活泼,虽身为贵族小姐,却不像大家闺秀,不肯缠足,外公经常带着他到处走,参加各种活动、礼仪等,所以她以后很会处事,很会应酬。她一直到十一、二岁才缠足。外公家在淮阴河北十里长街有所大房子,有90间房子,几进院子”。伯父周总理还说,我母亲嫁到周家时,我们周家已开始破落,父亲人很老实,不会扒钱。有一年父亲和十八舅合买了一张彩票,中了头彩是一万元,彩票摆在我母亲手里,号码被一个亲戚知道了,开彩号码登出来后,他知道父亲中了头彩,想骗过去,对我父亲说要帮助查号,把彩票拿过去。我母亲精明,不肯给那个亲戚,怕他调了包,一定要自已对,一对,正得头彩!真是高兴的头都昏了,首先想到玩,要大讲排场。彩票在武汉,要坐船去兑,一路上到处玩。我母亲就要给这个送东西,给那个送礼物,又要买皮衣,又要买留声机,她是从小看惯了讲排场,爱面子的。这五千块钱光送东西和玩就不在一半以下。债主们听说后又都来讨债,亲友们又纷纷来祝贺,住下来要吃要喝,还要拿,母亲压力沉重,想躲一躲,决定暂时搬到她娘家淮阴。只有父亲、母亲和我们兄弟3人和十一婶(嗣母陈氏),我们6人搬去了。是住在外婆家(我刚出生时外祖父就去世了)。但人家人多,我们刚发了财,长住人家也不好,就搬到西头的陈家花园住了一年多。这所院子有14间屋子,但父亲做事一个月只有16元。钱很快就花完了,别人给他介绍到湖北做事,家里就靠借钱过日子。母亲又劳累,又愁闷,得了肺结核,半年就死了。父亲都没来的及与见她一面。接着十一婶也死了,这一年内死了两个母亲给我打击很大,印象深刻!当时我只有9岁。母亲死时,棺材是借钱买的,是楠木的,已经很好了,但外祖母还一定要搞什么七层漆,五层麻,逼的我9岁时就要拼命想办法再去借钱。得彩票完全是昙花一现,我小时候看到这状况就想,为什么前后有这么大的变化?所以我最反对彩票了。母亲死后,我带着博宇和同宇从淮阴搬到淮安,一屁股债,常有人到家里要账,要利息,我就到处典当,借钱。从10岁到12岁,我当了两年家,在墙上有张纸,要把亲戚们的生日,祭日都记下来,到时候还要去借钱去送礼,到外婆家要走30多里路,还要坐船过河,连吃饭都困难,还要搞這种虚排场,就想这个家真难当呀!现在看来,封建家庭一无是处,只有母亲养育我还是有感情的。。。。。。” 7、万青选的外孙周恩来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 ,字翔宇,曾用名飞飞、伍豪、少山、冠生等。出生于江苏省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淮安区)城内的驸马巷,生父周贻能,生母万冬儿(万青选女儿),原籍浙江绍兴。他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长期担任国务院总理。 周恩来6岁时(1904),生母万冬儿因和其兄弟万立珍两人合中了1万元大彩奖,周恩来随母亲、嗣母和两个弟弟前往清江浦(今淮阴),住在外祖父家。这正是他7岁到10岁最重要的格物致知启蒙阶段。在那3年里,周恩来接受了启蒙教育,师长就是他的十三舅父万立鋐。他的外婆又因为喜欢他的聪颖灵慧,特地将外公的书房打开,允许他在里面随意翻阅。这书房里除了读书人必备的四书五经,诗赋格律,金石书画之外,还会有外公万青选参与修订的,全面介绍清河县沿革、山川、物产、灾害、职官、教育和任绩的《光绪丙子清河县志》,也还会有许多有关治水、修堤和防汛的工程纪要、记录和文稿。在万家书房里,周恩来浏览了他祖父的大量藏书。也有可能看过《江西南昌合熂万氏余乐堂世系支图》。 周恩来生母万冬儿在周恩来九岁时(1907年)去世,周恩来的父亲周劭纲在外地谋生,竟然没能及时赶回乡见妻子最后一面。由于父亲周劭纲的经济条件,达不到老岳母提出的厚葬生母万十二姑的要求,万氏的棺木居然在一个庙庵中停放了二十八年。嗣母陈氏在周恩来生母去世的第二年也去世了,此时,年仅十岁的周恩来以陈氏唯一后人的身份,力排众议,坚持简葬,亲自送陈氏归乡入土。一年之内,连失两位母亲,给周恩来打击很大。两位母亲的丧事处理迥然不同,引起亲友们的议论。但是周恩来完全不理会这些议论。这对十岁的孩子来说是十分不简单的。丧母后的周恩来三兄弟,是在各位亲属的帮助下成长起来的。身为长子的周恩来,年轻时为国家和民族解放事业四处奔波,呕心沥血,更因几十年年间未能回家拜祭母亲而痛悔亲恩未报。对母亲深深的感情只能化作心间永远的怀念。 周恩来对自己的出身定位是“封建家庭”。但他对家族的长辈、同辈、晚辈都十分关心,特别是不忘那些在早年抚养帮助过他,甚至在危难时刻冒着风险掩护过他的亲友。作为革命领袖、开国总理,他对自己的家族成员做过一次专门的谈话。他说:我们共产党是唯物主义者,我们要承认家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不能依赖它。但是,我们不能像国民党那样搞裙带风。想靠我给你找个好事,这点我做不到。 1961年旧历除夕之夜,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邀请末代皇帝溥仪兄妹到家里吃年夜饭,和溥仪五妹婿万嘉熙闲谈时,周总理说:“我的母亲也姓万,是江西省南昌县向塘合熂(气)万村人,我们周家同你们万家还是表亲关系呢。”这则记载说明,周总理应该见过万氏族谱,或者对母亲万氏家族做过了解,才能对溥仪兄妹说出如此对话。 二、万青选的官职 万青选自清咸丰十一年(1861)任清河县令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在徐州运河同知任上去世,前后37年。在《周恩来家世》、《江苏通志稿》和江苏省吴江、震泽、江浦三县县志等文章中都有记载。《淮安府志》卷十三第三十三页“清河县知县”栏载:“万青选,南昌人,监生,(咸丰)十一年(署),同治十年再署,光绪二年任。” 自咸丰十一年至同治十三年(咸丰帝在位十一年,同治帝在位十三年)的14年间,清河县有9年为他人在任,万青选于此间署5年。光绪二年至五年万青选又在清河任上4年。万青选于清河县任职,跨越咸丰、同治、光绪三朝皇帝,先后三次署任知县约9年。 万青选任职经历辨析考校: 1.清道光晚期,任南河(江南河道)主簿——《道光南昌县志·仕籍》。 2.道光末年(1850),任山阳外河主簿——《民国南昌县志》。 3.咸丰四年(1854),剿匪有功署山阳外河县丞——《民国南昌县志》。 4.咸丰五年(1855),借补扬州府宝应县主簿——《民国南昌县志》 5.咸丰六年至八年,任宝应县主簿——《续篡扬州府志·秩官》。 6.咸丰九年至十一年,因围剿盱泗、蒋坝捻军有功保升(清河)同知——《民国南昌县志》任职处所未述。 7.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至同治二年(1863)十月,署清河知县——光绪《淮安府志》。 8.同治二年(1863)至三年九月改任盐城知县——《江苏通志稿》。 9. 同治三年十月十七日至同治四年十一月,署震泽县(吴江)知县——同治《苏州府志》。 10. 同治四年(1865)至六年任震泽县知县——《江苏通志稿》。 11. 同治十年(1871)二月至十二年再任清河知县——同治《清河县志再续编·官师》、光绪《清河县志·川渎》。 12. 同治十一年(1872)七月署任吴江县知县,同治十三年十月去任。——《(光绪)吴江县续志》 13. 光绪元年(1875)至二年署江浦县(南京)知县——《江苏通志稿》缪荃孙、冯煦等民国纂修。[光绪]《江浦埤乘》四十卷史籍卷十九职官下二十八记载:“万青选,字兰谷,湖北江陵人(寄籍),光绪元年由吏员任县事邑”,同时有传对他的政绩作了一番介绍:“旧有科派马草弊政,甫下车即申请裁草,勒石永禁,民德之。城内河房沟久塞,两甚民居半为沮洳,青选捐廉疏浚。时浦口兴复同文书院,经费苦绌,适有充公房基田亩洲产三项,先后拨给为膏火资,通评立案,士林歌颂焉”。清光绪《江浦埠乘》是由邑人侯宗海所著《江浦备征录》及夏锡宝所著《浦纂》裒辑成编,当属私人合纂.县事万青选为其题签“江浦埤乘四十卷” 14. 清光绪二年(1876)改任安东县(涟水)知县,任期只有半年多;15.光绪二年(1876)八月至光绪六年,第三次出任清河县知县,任期达五年。万青选共三次任清河县知县时间加起来长达9年。——《光绪丙子清河县志·修篡姓氏》 16.光绪二年补用淮安府知府、同知。——《续篡清河县志·秩官》。 17.光绪六年署里河同知——《续篡清河县志·秩官》。 18.光绪十三年(1887)至十四年,任徐州运河同知 19.光绪十四年(1888)至十五年,任邳州运河通判 20.光绪十六年(1890)八月至十八年任淮安府同知,正五品,是分管水利的“里河同知”,驻节清江浦(今淮安市清江浦区) 21.光绪十八年(1892)署淮安府知府,当年他在为宿迁的黄铭庆捐田一事作《向善堂捐田碑记》的文末就注有“光绪十八年署淮安知府南昌万青选撰文”的字样。 22.光绪十八年(1892)五月至二十四年(1898),再任徐州运河同知,任上去世。 三、万青选的军功  民国10年(公元1921年)《续纂清河县志》卷九所载《万青选》传,他在清河知县任上,有两次军事功绩,五项政绩,一世美名。 万青选从1861年任清河知县始为官共37年,先后任过清河(淮阴)、盐城、安东(涟水)震泽(吴江)、江浦(南京江浦)等县知县,其中在清河三任知县,长达9年之久,最后升为淮安府里河同知,并曾署理淮安知府,官阶为正五品,政声口碑很好。对于他保卫清江一方安宁的军事功绩的史料较少。查阅民国10年(公元1921年)《续纂清河县志》卷九所载的《万青选传》,发现他在清河知县任上,有两次军事功绩,足以证明他是清朝末年淮安府当之无愧的军事名人。 知县是一县的总管,其中包括清剿匪盗保平安,抗击外敌入侵守土之职。万青选先后两次为保一方平安而立了军功。一次是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二月初五,由农民起义演变为乱匪的“悍贼来犯”,进攻清江浦,知县万青选和参将王靖在河北岸设防抵抗,“上圩开大炮,毙贼无算,清江获全辛,未再至一”。全部打退了犯匪,再也没有一个来侵扰,保卫了清江浦的安宁。还有一次是光绪二年(1876),万青选第三次任清河知县期间,为保卫清江平安,他“首议筑运河两岸土圩,周廻二十余里”。这一年十二月安徽来的匪寇,渡过盐河,攻陷王营。万青选“亲督壮勇,檄五里庄乡练夹击,擒匪首任平六人,余匪溃遁”。又一次保卫了清河县城的平安。由此得到启发,万青选“檄劝乡耆,遍筑圩砦”,在清河乡间筑土圩数十处,使社会治安状况大大好转。 四、万青选的政绩 据清河的县志所记,史上出任三次知县达9年之久的惟有万青选。《光绪淮安府志》、《光绪丙子清河县志》、《民国续纂清河县志》记载,万青选有以下政绩: 1、公正廉明,据实断案 万青选“为治不尚覆(核)察,以和洽舆情为本,而钩稽疑狱必详审,再四核实乃也。”是说他审理案件认真仔细核查,以和谐融洽及舆论实情为根本,对疑难的狱中犯人的案件进行稽查,务必做到详细审查,再三再四核实后才判决。 2、劝导棉桑,教民机织 万青选淮安任职在前,中间有6年调到江南任职,然后又回到淮安。在江南任官的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江南的富庶繁华、农耕技术的先进、商业和手工业的繁荣,以及江南地区水网密布、水利和航运的完备和发达,促使他在回到淮北以后作出规划和部署,把江南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济理念传授给淮北的百姓。针对清河县农民单纯种植粮食的耕作制度,万青选以他曾在苏南震泽(吴江)任知县的经历,再以知县的身份“意与民休息,劝导棉桑,雇江南工师,教民机织”。这个在封建农耕社会里,又是在淮北贫穷落后的地方任职的封建县官,竟然能出主意,想办法,淮北学江南,与民休养生息,劝导只种粮食的农民,种植经济价值高的棉花和桑树,从先进的江南雇请技术工人师傅,教农民种棉纺纱、养蚕缫丝、织布织绸,真的是令人敬佩。他对促进淮安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当时从山阳县(即淮安区)的河下镇到清河县(即淮阴区)码头镇“户户皆闻织机声”。这种早期自发的引导农业生产,改革单一种粮的耕作制度,推行种棉桑,兴纺织业的创举,是非常超前和创新的。 3、疏浚文渠,治水利民 据《民国南昌县志》记载,原清江浦市区内有一条明代开挖的文渠,是市民饮用水的重要水源。万青选任清河知县时,文渠因年久失修,河道淤塞,水流不畅,又脏又臭。他于同治十二年(1873)具文呈报驻节淮安府的漕运总督文彬,提出疏浚文渠的请求,并得到批准。他采用以工代赈的办法,招募民夫,疏浚了文渠,使原来浑浊的渠水变成清洁的饮用水。喝着清澈甘甜渠水的两岸民众,饮水不忘主持修渠的“父母官”,无不交口赞誉知县万青选的修渠功德。 万青选是一名极富治水经验的专家,黄河夺淮以后,淮安地处淮河下游,淮河流域水灾不断十年九灾,万青选在任职的四十多年间,一生大多数时间都在治河疏浚,在水利建设方面卓有成就。道光年间,万青选在任南河与山阳外河主簿时就参与了治理黄河。万青选由桃园县(今泗洪)过云梯关抵海口,察阅详尽后,向上提出“自郑州河决全黄下注洪泽湖,淮阴各工久溃,其祸延及里下河,奏请开侍家坞各河就近入海,拓展张福口引河,开新窑河入吴城七堡,复浚杨庄以下旧黄河让洪泽湖水畅流入海,淮扬各工即可保全”。晚清时,苏南吴江县的塘岸既是重要的水利设施,又是南北运输的交通要道,历代官府都重视维修。曾在吴江境内任知县的万青选,捐俸修筑自松陵镇三里桥至八坼大浦桥塘岸,共3110丈,则是历史上极为少见的。在光绪二年初,万青选又捐资疏浚江浦县内城河。万青选一生自道光末年(1850)南河主簿干起,一直官至淮安、徐州运河同知,在任上去世,48年时间里,大多数是打理的淮安、徐州段的黄、淮、运交汇区域水利事务,难怪周恩来生前曾对水利系统的同志说:“我的祖上也有治水的。” 关于万青选对水性的稔熟,万家的后人讲过一个故事:在万青选任知县的时期,有一年黄河水上涨迅速,眼看就要淹没堤坝,大家十分惊恐。于是前去请教万青选。万青选让他们去河中舀一瓢水过来。 他仔细观察一番瓢中的水,又闻了一闻水的气味,然后说大家不必耽心,三天以后水就会退去。三天后水果然退去,从此万青选名振乡里。直至周恩来出生的前一年,万青选虽已是79岁高龄,仍担任徐州运河同知,主管治水。1898年3月4日,万青选像他的伯父万承纪一样病殁于任职期间。 4、修学宫礼器,传儒家文化 知县有“教化百姓”职能,除在军事上保一方安宁,生产上“劝导棉桑”外,万青选还十分重视维修学宫礼器,宣扬孔孟之礼和传承儒家文化,教化一方百姓。 5、设厂赈粥,拯救饥民 据《万青选传》所载,清光绪丙子年(1876)清河县境内遭遇特大旱灾和蝗灾,秋禾焦枯,颗粒无收,灾民“道殣相望、值岁大祲”,万青选体察民情,主动上书呈请驻节淮安府城的漕运总督文彬,“请于漕督文彬,设厂赈粥,全活十余万人。”挽救了十多万人的生命,深得民心。 五、万青选一世美名以祠祀之 地方志书上有两处记载万青选逝世后十余年,清江绅民为他建万公祠,以表示敬仰和纪念。 第一处是《民国续纂清河县志》《万青选》记载:他“终里运河同知,卒后十余年,邑人牒请大府,醵赀建祠祀之。” 第二处是《淮阴风土记•东土圩门》记:“山西会馆侧,有万公祠,祠知县万青选。” 在万青选逝世十余年后,乡人为缅怀军功和政绩显赫的知县万青选,清河乡绅和大户人家自愿出资专门修了万公祠。这一史实说明,当时的淮阴人对万青选是自觉怀有景仰与怀念之情的。 万公祠经反复查证实地考察,该祠早已毁坏,遗址在清浦区境内大闸口东南,原轮船站旁边。  1946年9月周恩来在南京和美国记者李勃曼的谈话中说:我的“外祖父原籍江西南昌,也是师爷”。“我的外祖母是淮阴乡下农村妇女。因此,我的血液里还有农民的成份。” 据周恩来的亲大侄女周秉德记录,周恩来在1964年8月9日下午的家庭会说:“我外祖父姓万。江西人张勋的参谋长(万嘉熙)与我外祖父是一家人。我外祖父万青选在淮阴(清河)做知事及淮安知府30年(指做官共30多年,不只是在淮安清河的9年),没有出过错,没有被裁下来,一般人都称赞他。由此可见,外祖父万青选的官德与政绩,对伟人周恩来总理是有一定影响的。 万青选为淮安万氏宗谱作序 1、南昌合熂始祖才公 南昌县向塘镇合(ge)熂(xi)万家村,是周恩来外祖父万青选的家乡。合熂万家的始祖万才(又名万遁斋)是岳飞大元帅的帐中谋士。岳飞遭迫害时,始祖欲与之共赴难,岳飞规劝命令其逃走,始祖便辗转迁徙来到南昌。万才初到此地,涉水湿衣,众人争拾薪草燃火烤衣。万才见此地夷旷,风俗醇美,遂奠家焉,并取名曰合熂。“合”为人一口,“熂”者,众人为其争拾薪草燃火烤衣。始祖一人,一口气,一合米,一堆火,故名“合熂”。始祖后来娶了附近黄家山的黄姓女子为妻,便在此地定居并繁衍子孙。 2、万青选为淮安《万氏宗谱》三修作序 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至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万青选再任清河县知县期间,受淮阴万氏十四世孙万言试(字友莲)的恳请,为淮阴万氏宗谱三修作序。根据宗谱序言考证,作序时间是同治十年辛未年(1871)  万青选为淮阴《万氏宗谱》三修作序言全文 敦礼堂•淮阴《万氏宗序谱》三修万青选序 吾族之保世于南昌也,自我才公,以宋•建炎初徙合熂始。溯受氏之从来,则源出于扶风郡。迄东汉时,以槐里侯为著姓,历三十八世,自唐为敬儒公,自是厥后,离徙荒忽,阅世久远,叶派枝分,欲详稽而无从。而万氏之蕃衍于他方者,各安其邑里,联其子姓,绵绵延延,以迄于今,与吾南昌之族,谱牒不相及,昭穆不相次,名字不相闻,知盖莫知其支派之所由分,斯莫得其所由合也。同治辛未摄篆清河,以事与邑贡生万君言试相接见,自言其先世为槐里侯裔,且自南昌徙家清邑者,因出其族谱丐弁言。昔褚先生推本博陆侯之谓,其原出于黄帝。夫君子重所自出,不敢诬其世。余与言试虽不能详其支派之所由异,然考万氏之从来,则固无弗一也。若夫道德显扬之义,言试世谱基业自必有以尽其实而大其族者,故无烦余赘述耳。 知清河县 南昌 万青选 撰 4、万言试《万氏宗谱》三修序言全文 《重修淮清万氏宗谱序三修》(万言试序) 国之有史,家之有谱,皆所以纲维天下之风俗而阴行法度以统一人心者也。古之谱学盛行,故世重门户而鲜叛离,虽成乱世而家法不坠,则谱之所系非浅鲜矣。吾万氏,祖籍江西,元季播越淮安,世谱失传,四世祖士杰公通籍后,访求遗绪至荆溪同族冠黼公家,详明世系,参辑草略,得悉江西南昌,所自来而扶风郡望之遥遥,亦得以传世行远,后世子孙数典不忘,念创始之功,不啻馨香而俎豆之矣,传之十二世,李如公试之堂叔祖也,族姓既分,支派渐远,思以家法,再振家声,谨就实录踵而修之其间,德政如士杰公,德义如南渠公,节义有如天公,孝行有龙驭公,采摭国史,用光家乘,书以贻后世,守而观法之于兹焉。赖及李如公之曾孙时观慨然有志纂修,合商族众,寻其本之由来,推其支之旁及别户,分门沿源,续叙炳如也,秩如也,试苦衣食,奔走未暇统其成,而世谱宗法时留于心目间,兵燹乱离,门祚日以衰微,试年又七十有四,族谱之修,爰是益亟,虽人有竞心而从善者寡,亦所不辞焉。窃维人之道,亲亲故,尊祖尊,族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朝庙严而宗法立此,而不讲一切,统纪蔑如,必至渎名犯讳,异派紊宗,为先人怨恫,斯将不可以为人,不可以为子矣。试不敢有私意增饰于其间,取其质实可信者,敬参欧苏遗意,以为系图故用《史记》体裁,以为世表庶觉览斯谱者了如指掌,嗣是而建宗庙以妥先灵,置圭田以奉蒸,尝立家塾以教族子,次第举行,俾远近亲疏有所连属智愚贤否有所劝,惩明礼义以厚风俗,亦整齐人心之一助云尔。书成锓版,帏冀族众鉴予之苦心,副予心之厚望已耳,敢言谱学哉,是为序。 光绪四年岁在戊寅小阳月吉日 十四世孙 言试书于敦礼堂之南牖  七、主要参考资料 1、《光绪淮安府志》 2、《光绪丙子清河县志》 3、《民国续纂清河县志》(万青选传) 4、民国年间《淮阴风土记》(东土圩门) 5、《江西南昌合熂万氏余乐堂世系图》 6、李海文 等的《周恩来家世》 7、周秉宜的《万青选史料新考》 8、《光绪江浦埤乘》 9、《江浦埤乘》点校及研究 10、《南昌名士万廷兰及其家族考述》周伟华著 11、《周恩来家世新证》秦九凤著 12、《江苏通志稿》缪荃孙、冯煦等民国年间纂修 13、《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上海博物馆主编,文物出版社出版 14、民国《南昌县志》 15、民国1《续修山阳县志》段朝端 纂 附图 此文初稿2019年12月26日发美篇,经十几次修改,于2024年3月22日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