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3月26日上午第二节课,我在3栋3301教室上了一节公开课——《阿Q正传》。这节课的开始非常不顺利,学生晚到了五分钟,常年不使用的教室忘记关窗,飘进来许多落叶,急急忙忙打扫卫生、添置桌椅、派发教学设计……这一切的原因都在于我没有做好提前沟通和检查工作,但好在学生5分钟后都过来了。</p><p class="ql-block"> 我从来都觉得上公开课就跟平时的常态课一样,我喜欢写粉笔字,喜欢用板书带着学生一起学习的感觉,所以,这节课依然没有使用课件,算起来,我也差不多有一年不用课件上课了,并不是否定课件的作用,纯属个人喜好罢了。</p><p class="ql-block"> 这节课的导入部分,我花了差不多12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从未庄百姓和阿Q自身两个角度给小说中的人物进行身份地位的排序,并说明理由,最后达成两个共识,在阿Q的眼中,自己的地位最高,而在旁人的眼中,阿Q的地位较低。意在引出阿Q的脑子里其实是存在两个世界的,一个是精神世界,一个是现实社会。在阿Q自己的认知里,他的地位是最高的,而在旁人的眼中,阿Q的地位是较低的,以这样的一个矛盾,得出当自身实际地位较低,而在精神世界中较高时,容易与周边的人产生矛盾或者冲突,总会觉得自己处处碰壁,怀才不遇。</p><p class="ql-block"> 接着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去课文中寻找阿Q与旁人发生了哪些冲突,而阿Q又是如何应对的来引导学生总结出阿Q的行为准则——精神胜利法。</p><p class="ql-block"> 下一环节便是带着学生进一步理解精神胜利法的内涵,以阿Q对小尼姑的欺辱了解了阿Q在现实中也是偶尔可以取得身心上全面的胜利的,以此推出阿Q的行为准则,当面对地位比自己高的人时,他甘愿受辱,当面对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时,视情况而定,面对强者,他就使用精神胜利法,面对弱者,他便尽情的欺辱。阿Q这一系列的行为背后是什么思想观念在起作用?得出结论——封建等级观念。</p><p class="ql-block"> 最后以三个问题循序渐进地探讨小说的主旨:</p><p class="ql-block">1.鲁迅先生只批判阿Q吗?文中还有谁奉行这种行为准则?</p><p class="ql-block">2.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只在小说中吗?小说外有没有?</p><p class="ql-block">3.鲁迅先生对阿Q只是批判吗?</p><p class="ql-block"> 最后小结,怒其不争之前一定有哀其不幸,所以鲁迅先生对阿Q不仅仅只是批判,鲁迅先生对阿Q还有怜悯同情的感情。</p><p class="ql-block"> 将同学们所有的答案组合起来就是鲁迅先生塑造阿Q这一形象的意义,一方面是批判精神胜利法的这一种自欺欺人的、自我麻痹的国民劣根性,另外一方面也对这些人群表现的同情,这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应该具备的光芒万丈的人文主义情怀。一部伟大的作品,总是超越时空而魅力不朽,鲁迅先生的《阿Q》是对我们民族国民性的自我批判,是对人性弱点的大暴露,是现实生活中人们自我审视的一面明镜。</p><p class="ql-block"> 课堂结束后,在与语文科组的同仁评课时我积极听取了每位老师的建议,但让我深受启发的还是杨彦友主任对我这节课做出的评价,他说小说这种题材,特别是鲁迅先生的文章,上公开课时我们都是要尽量避开的,因为鲁迅先生的文章太难了,学生的人生阅历,语文素养都不够。他还提出了一个关于精神胜利法的见解:有的时候精神胜利法未必是坏事,现在的学生在面对压力时,偶尔使用一下精神胜利法消解压力未尝不是一个好的办法,这也就谈到了他认为这节课可以以精神胜利法的现实意义去引导学生学习这种方法,可能课堂的效果会更好一些。</p><p class="ql-block"> 事后,我也仔细地思考了一下,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现实意义,其实阿Q的精神胜利法并没有什么错,他那些转换视角、虚构世界、自轻自贱、自虐的方式一次又一次地解救他于水火之中,让他永远处在胜利的地位,也是他能坚持活下去的原因所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阿Q的精神胜利法救了阿Q,给了他心理平衡,固然方法可取,但我们不能盲目地学习运用,因为阿Q本质上是失败的,是他本性上的懒惰和不思进取害了他。确实,有时候精神胜利法能帮助我们忘记痛苦,但也可能回避真正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一节课呈现的内容是有限的,想要面面俱到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往后在上课之前,一定要对教学内容深思熟虑,制定出最优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我想,或许孩子们不能立刻明白或者运用,但再多年之后,他遇到了生活当中的某些困惑、难题时,能够回想起老师的某一堂课,课本里的某一句诗,能够指导他走出困境,重获自信,我想,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