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绝“小学化”,把快乐留给孩子——梁水镇拐里王幼儿园“杜绝小学化”倡议书

悠然自得

<p class="ql-block">尊敬的家长朋友:  </p><p class="ql-block"> 您好!</p><p class="ql-block"> 幼儿教育是早期教育,是儿童开始接触社会、开阔眼界、良好习惯养成的一个重要教育阶段,是儿童健康快乐成长的乐园。而今,受社会观念和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越演越烈,完全不顾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以小学生的行为规则要求幼儿园儿童,不断灌输小学的各种知识,大量的拼音识字计算挤占了幼儿游戏时间、耽误了开发幼儿智力的最佳时机。如果任由这种教育方式的蔓延,必然会对幼儿的正常教育以及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不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教育部专门出台《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要求对幼儿园“小学化”进行科学规范。为深入贯彻落实相关文件精神,积极普及《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进一步提高保育教育质量,促进了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同时强化家园合作,共同创造良好教育环境,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现就幼儿园“小学化”相关知识与广大家长朋友共同分享。</p> 什么是幼儿园“小学化” <p class="ql-block">  幼儿园“小学化”,是指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将幼儿当作小学生来要求,是“拔苗助长”的一种做法。“小学化”倾向包括了“小学化”教育内容、不注重操作体验的教育方式及“小学化”教育环境和管理方式。</p><p class="ql-block"> 如: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拼音、计算、英语、写字等挤占幼儿游戏时间;以小学的作息时间上课;给孩子布置书面家庭作业;没有设置幼儿游戏空间及配备玩教具;不能按照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采取比较有效的管理策略;甚至组织跟小学内容有关的考试测验等。</p> 幼儿园“小学化”的危害 <p class="ql-block">  一、违背幼儿成长规律,影响孩子身心发展</p><p class="ql-block"> 3—6岁幼儿正处于长身体的阶段,身体的机体和神经系统都还比较弱,集中注意力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增长及延长,强制性的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容易大脑疲劳,会造成神经系统的伤害,使幼儿变得表情呆板;此外,幼儿手部的细小肌肉群、身体骨骼等生长还不是很完善,过早过多的进行规范性学习,不利于其肌肉、骨骼等的发育,会导致幼儿过早的近视、驼背等,严重危害幼儿的身体健康。</p><p class="ql-block"> 二、诱发幼儿厌学倾向,剥夺快乐幸福童年</p><p class="ql-block"> 单调重复性地让孩子写字、算数,违背了孩子的天性,使孩子失去了学习、创造、和探索的机会,剥夺了孩子童年的快乐,不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p><p class="ql-block"> 强化灌输和强制学习的做法使部分幼儿对学习产生不同程度的害怕乃至恐惧,导致一些孩子还没有上小学就出现畏学、厌学情绪,幼儿时期的这种不良心理有可能会造成一生厌学的创伤。</p> <p class="ql-block">  三、降低幼儿学习兴趣,影响小学教育效果</p><p class="ql-block"> 因孩子在幼儿园学习了小学知识,进入小学后,对学习过的知识没有新鲜感,甚至有的孩子因为“我已懂”而不专心听课,容易形成不爱思考、注意力差、不爱注重探索、缺乏想象力的不良学习习惯。经过调查,在幼儿园提前学习过小学知识的孩子,普遍会在二、三年级学习新知识时出现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甚至出现学习成绩下降、学习跟不上的情况,影响孩子持续学习的自信和动作。</p><p class="ql-block"> 四、过分重视智力因素,忽视非智力因素发展</p><p class="ql-block"> 学前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技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而“小学化”则过多地重视了智力因素的发展,忽视了“诚实、勇敢、好问、友爱、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活泼开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p> 幼儿园里学什么 学习适应集体生活 <p class="ql-block">  孩子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慢慢建立“个体”和“集体”的概念。体会到“自我”和“环境”的联系,幼儿园里各种有趣的活动和游戏能够帮助孩子适应集体生活。</p> 提升自理能力 <p class="ql-block">  老师会尽量给孩子创造自我锻炼的机会,自己动手穿衣、如厕、进餐,并且通过游戏和活动,让孩子逐渐学会生活自理。</p> 学习与他人交往 <p class="ql-block">  除了学习常见的社交礼仪,幼儿园里的角色游戏,模拟成人社会,孩子不仅能增长自己的生活经验,还可以锻炼自己的语言交往能力。</p>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p class="ql-block">  幼儿园老师会用动静交替的模式,安排好孩子们在园里的作息时间,按时吃饭、按时午睡,规律的作息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有益。</p>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p class="ql-block">  幼儿园里的“学习”,不只是背一首古诗、一个单词,而是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学会专注把一件事做完,学会不断尝试、坚持不懈,学会去探索未知事物,这些品质能让孩子受用一生。</p> 向家长朋友们倡议 <p class="ql-block">  首先 要做好幼儿游戏的支持者和参与者。许多家长为了所谓的"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过早地让幼儿接受偏重系统学科知识技能的训练,进行"小学化""成人化"学习。</p><p class="ql-block"> 然而,陵节而施,欲速则不达。违背幼儿身体、智力、情感、性格发展规律的强制学习容易引发幼儿反感,继而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学习恐惧。</p><p class="ql-block">  其次,要做好幼儿游戏的激励者和观察者。很多家长往往期望孩子在每一次游戏活动中都有大收获,做几个游戏就能达到想要的教育效果,习惯用成人的认知方式制订规则,常常把幼儿游戏变质为成年人导演的“假游戏”,孩子自主探索、自我体验的天性被剥夺,积极性大受挫伤。</p><p class="ql-block"> “真游戏”是幼儿自主自愿的游戏活动,孩子高高兴兴地参与、全身心地投入。家长要善于引导幼儿做“真游戏”,激励孩子在游戏中积极参与、合作、交流、探索和发现,还要善于通过游戏了解孩子,发现孩子成长中的优点和问题。</p> <p class="ql-block">  第三,要做好幼儿游戏的陪伴者和保护者。在当下家庭生活中,“妈妈,放下手机跟我玩玩吧!”的哀求、“你们是手机的爸爸妈妈!”的呐喊震撼人心。 一些电子娱乐产品冲击着幼儿的游戏环境。一方面家长对休闲娱乐电子产品的青睐占用了大量业余时间,忽视了亲子沟通交流。另一方面一些家长把电子娱乐产品变成“电子保姆”,让孩子长时间独自沉溺在视频和电子游戏中,导致幼儿肥胖、精神不振、视力变弱、注意力不集中、思考力下降、性格孤僻等诸多身心问题。家长应该有理智地使用电子娱乐产品,扬其所长避其所短,用更多的时间跟孩子一起说、一起笑、一起哭、一起跳、一起玩耍和游戏,一起经历成功、感受失败、避免伤害,一起体验成长的烦恼和快乐。</p> <p class="ql-block">  各位家长朋友们,每一个生命都像一粒神奇的种子,蕴藏着不为人知的神秘和潜能。家长朋友们:让我们共同携手,立即行动起来,向一切“小学化”倾向的教育宣战,更多关注幼儿的良好习惯、规则意识、交往能力等意志品质的培养,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为幼儿健康茁壮成长撑起一片更为广阔的蓝天,让他们自由快乐地翱翔!为孩子的精彩人生积淀亮丽的底色吧!</p><p class="ql-block"> 祝愿您的孩子健康、平安、快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编辑:王小然</p><p class="ql-block">审核:郝仁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