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洪洞大槐树 北方移民发源地 作者:侯清田

快乐夕阳(侯清田)

<p class="ql-block">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朝政府先后数次从山西经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向中国北方数省移民。</p> <p class="ql-block">京、津、冀地区明朝洪洞县大槐树移民分布在129个县市区。</p> <p class="ql-block">元末战乱之后,历经20余年,朱元璋统一了天下,但是此时的江山已是遍地疮痍,布满了战争的创伤,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多是荒无人烟。</p><p class="ql-block">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为了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明洪武年间,朱元璋采取了移民政策,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迁移。</p> <p class="ql-block">靖难之役后,永乐帝打胜进入南京,由于河北一带连年战争,百姓死的死,逃的逃,在河北这块大平原上赤地千里,没有人烟,永乐登基后开始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处往河北大量移民,派十万人马督押移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明建文元年(1399年),“靖难之役”爆发,民间称为“燕王扫北”,作者的家乡南皮县素为兵家必争之地,南北两军在此反复拉锯争夺,战争历经三年之久。</p> <p class="ql-block">南皮县百姓在战争中死伤无数,纷纷逃亡,千年古县几乎化为荒地,据史书记载“村庄毁去十之八九,民仅存十之一二”,“春燕归来无栖处,满目疮痍少炊烟。”</p><p class="ql-block">朱棣即位,改元永乐,遂下诏移民。1992年版《南皮县志》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年),天津右卫军下屯境内。是年,迁山东,山西人民,迁徙南皮境内定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明初经洪洞县大槐树处迁往全国各地的移民曾达百万人之多,光作者所在的家乡南皮县的312个村庄,就有200佘个村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处移民过来的。</p> 移民中的传说和故事 <p class="ql-block">觧手:</p><p class="ql-block">传说当时移民中的一些不愿意移民的男女老幼被反绑着双手,在官兵的押觧下上路了,需要大小便的时候,就冲着押觧的兵卒喊一嗓子“觧开手,我要方便”。时间一长,懒得多费口舌,只喊一声“觧手”。从此大小便又多了一个代名词“觧手”,觧手一词一直流传至今。</p> <p class="ql-block">小拇趾甲:</p><p class="ql-block">说的是脚下的小拇趾甲盖上有一道竖纹,乍一看像是两个趾甲,“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p><p class="ql-block">当时盛行的传说是:官兵怕移民路上逃跑,就让他们脱掉鞋子,在每个人的小姆趾上砍一刀,作为记号。</p> <p class="ql-block">大槐树与歌谣:</p><p class="ql-block">在河北一带广为流传着一首歌谣“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古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p> <p class="ql-block">移民村名:屯与拨。</p><p class="ql-block">所谓屯,就是将人口稠密之地的原住民,或整村或整个家族集体迁徙到人烟较为稀少的平原各地:屯田安置,往往起村名叫屯,以利其扎根繁衍。,</p><p class="ql-block">所谓拨就是你移民过来的这个村是弟几拨移民。</p><p class="ql-block">作者所在家乡南皮县的村庄,就有100多个村名最后一个字叫屯或拨,象南皮县的张其屯,車官屯,马四拨,李六拨等,村名中带“拨”和“屯”字是南皮县的特色,其中蕴含着人口大迁徙的往事,凡是后边一字是“屯”或“拨”的村庄基本都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过来的。对于繁荣南皮县的经济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海内外“寻根热”的出现,洪洞县大槐树移民故事成为了社会和移民后代关注的一个热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