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寻找知青散记</p><p class="ql-block">王占祥</p><p class="ql-block"> 终于来到了甬江大地、舟山群岛,实现了我的夙愿。</p><p class="ql-block"> 说是夙愿,不单单是这里有海天佛国的人间圣境、发达的工商企业,还有数以千计的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光献给我们科尔沁草原东翼——长岭这块古老而又神秘土地的浙江知识青年。</p><p class="ql-block"> 按照长岭县的总体安排,要编辑出版一套《知青在长岭》丛书,把知青在长岭如火如荼的生活用文字展现出来,以铭记历史,鼓舞当代,教育后人。为使资料更加翔实,我们走访了舟山、宁波两市的十多个县(市区)近500名当年的知识青年,和他们共同回忆了那段美好而又多姿多彩的时光。细细品味,真是见识多多、体会多多、收获多多。</p><p class="ql-block"> 梦绕情牵到他乡</p><p class="ql-block">1972年7月,长岭县共接收了浙江省宁波、舟山两个地区的两千三百多名知识青年。这些十七八岁的孩子,从未出过远门,有的还没出过本城本岛,一下子就北上几千里,从江南水乡到科尔沁草原落户,无论是地域还是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在这里有的生活了两三年,有的生活了七八年,还有部分青年在这里娶妻生子,落户扎根。</p><p class="ql-block"> “当年,我们从码头上船到宁波,又坐了两三天的火车,越走越荒凉,到了一个叫太平川的小站下了火车。人山人海呀,都是来迎接我们的,还有长岭县委书记和白城地区的领导。”知青陈爱华说着说着眼睛都红了:“像做一个梦,从天南到地北一折腾就成了下乡的知青。又一折腾就是七八年,又回来了,真是一场难忘的梦啊!”这是陈大姐座谈时的一段话。陈爱华是我们联系最早的知青之一,通过她得到了很多浙江知青的信息,可以说,她为我们这本书的出版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陈大姐自幼生活在一个工人家庭,家里虽不富裕,但是和她下乡的长岭县七撮乡小三十一屯的农民比,生活水平是天壤之差。但是她来了,是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来的,是来接受再教育的,是他们把先进的文化理念带到了东北,是他们把小三十一屯由每个劳动日两毛钱增长到一元六毛钱。用她的话说:“既给农民增加了麻烦,也和农民共同创造了财富。”</p><p class="ql-block"> 又是一场梦,勾起了梦绕情牵的桩桩往事,知青高鸿勋的故事,既可惜,又可赞。1972年高大哥和一帮小青年落户到长岭县新安镇公社新一大队,年轻人满腔热血,“乐把青春献边疆,一心改变北大荒”的精神,让这个热血青年带领全户同学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贫下中农、大队和公社的领导没有亏待这个好青年,从当队干部到送上学只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大专毕业后,他没有回浙江,也没有留在大城市,而是毅然决然地回到条件并不太好的长岭县。县人事局把他分到了知青办,专门负责浙江知青工作,在当时可谓是位高权重。但是他要扎根,要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要战天斗地建设北大荒。没和家人商量,毅然地来到了小三十一屯浙江集体户。做了一个不挣工资挣工分的生产队政治队长。后来,他虽然也回了浙江,但是还始终向往农村,钟情农业,热爱农民,直到退休一直工作在农业战线,从技术员做起,再做副局长,最后做了总站长、总经理,在舟山很有影响。</p><p class="ql-block"> 她是一个心直口快的人,完全具备东北人的性格。这也可能与她10年的东北生活有关吧。她叫梁阿凤,一听名字就是一个典型的浙江人。我们一到宁波的北仑,是她接的站,没有更多的语言交流,就是觉得亲切。她是鄞县人,和知青先进典型九十一大队“扁担连”发起人之一、浙江女知青顾燕君同是八十八公社九十一大队一个户的。回首往事,想到过去,梁大姐叹口气。“那真是一场梦啊!”她说,我们知青苦,老乡比我们还苦,我们和老乡处得好。我们知青之间彼此交心,就说我和顾燕君吧,也打也闹,也哭也笑,她是一个直性子,太能干,就是后来我离开了,她当了公社的副书记,也和知青、老乡一样干活儿,从来不差劲儿。说起过去的事儿,梁阿凤有说不完的话,但她记得都很清楚,就像昨天一样。也就是知青这段生活的梦,她永远不会忘记。当我们问起顾燕君的情况时,梁阿凤很高兴地对我们说,顾燕君从企业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就在家哄孙子。她有个很知疼知热的丈夫,有一个很优秀的儿子和很优秀的儿媳妇。现在孙子上了幼儿园,什么奖项都得,将来指定有出息。</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次收获了太多梦绕情牵的知青往事,在《知青在长岭》这部丛书中,大家才能了解得更多。</p> <p class="ql-block">2014年9月,长岭县在北京召开“北京知青联谊会”时,长岭县太平公社北京知青谭晓光(左)与本书编委会常务副主任、副主编王占祥交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江东子弟多才俊</p><p class="ql-block">虽然,我们的走访只接触了部分浙江知识青年,但是,其中不乏佼佼者。</p><p class="ql-block"> 李如刚,中国雅戈尔集团副董事长,雅戈尔服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1972年7月,年仅17岁只身和17名同龄同学一起从宁波市鄞州(原鄞县)来到长岭县利发盛公社太平山大队双庙子屯插队落户。4年后,他被选派到吉林油田建设公司工作,直到1978年返籍回乡创业。他和哥哥、弟弟一起创办雅戈尔集团。他为做董事长的哥哥献计献策,为弟弟率先垂范,为职工建章立制。经过三十几年的艰辛努力,使雅戈尔集团进入了中国500强企业。作为雅戈尔集团领导人之一的李如刚,在企业管理上一丝不苟,在抓质量上精益求精,关心职工无微不至。走进雅戈尔的厂区,给人以流连忘返的感觉,宽阔的街道笔直漫长,高大的楼房鳞次栉比,整齐的树木挺拔芬芳,充分展示了中国大企业的雄姿。这就是人才的缩影,这就是大企业的象征,这就是知识青年形象的凝聚。</p><p class="ql-block"> 孙康太,舟山市国家储备粮库主任,长岭县七撮公社小三十一屯下乡知识青年,曾任小三十一屯生产队长。1978年返城回舟山市定海县,先后担任粮食所职工,粮食所所长,定海县粮食局副局长,在粮食储备库主任位置上(正处级)工作多年。任主任期间多次到外省区协调粮食工作,尤其是他发挥在东北生活时间长的优势,实现了南北粮食之间的互补,为舟山市的粮食事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在冒雨去机场接我们的路上,我细细地端详了这位刚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当年小三十一屯的生产队长。他既有南方人的细腻,又有东北人的粗犷,虽然已年届花甲,但身体十分健康。他当时正负责舟山粮食系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工作,工作很忙,他就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把下乡的整个经历向我们细说一遍。他感叹,知青生活虽然艰苦,但是很锻炼人,有这段经历的人,什么艰苦的工作都能干好。</p><p class="ql-block"> 陶和平,浙江省岱山县人,曾任岱山县旅游局长,中国徐福研究会理事,现任舟山缔业旅游公司总经理。1972年7月到长岭县永胜公社下乡。老陶自从和我们见面,直到与我们洒泪分别,一直是笑眯眯、乐呵呵地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中。他在永胜生活了4年多,艰苦的生活磨炼了他,乡亲们的关怀感动了他。是乡亲们把他送到了内蒙古通辽师范学校(今内蒙古民族大学),毕业以后他到科左中旗第一中学教学,深受学生的爱戴、同行的钦佩、领导的重视,因为要解决两地生活问题,他才回到了岱山。返乡以后,他从普通干部做起,直到岱山县旅游局长的领导岗位,每到一处,都干得风生水起,事业和个人同时进步。尤其是岱山的旅游非常发达,境内岛屿星罗棋布,岛上丘陵起伏盆地众多,旅游事业是岱山的支柱产业之一。陶和平在任期间,打造岱山旅游文化,开辟旅游景点,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使旅游业的产值逐年增长。还有,陶先生的徐福文化研究很有造诣。在国家多个刊物上发表文章,多次在重要会议上发表演讲,推进了徐福文化研究的发展。他和广大知青一样,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他曾多次返回第二故乡看望永胜的父老乡亲,长岭的新朋旧友也多次受邀到岱山做客,都得到了他的盛情款待。</p><p class="ql-block"> 周曾亮,浙江省定海人。曾任长岭县新华书店经理,吉林省新华书店董事、公主岭市新华书店经理,现任通化市新华书店总经理。1972年7月,他顶替姐姐的名额下乡到长岭县北正镇公社。老周算是长岭的“老人儿”了,参加工作40年,在长岭干了三十多年,从书店的店员做起,一直干到书店经理。他任经理期间尊重老同志的意见,带领全体职工把书店在原来的基础上,搞得更加美好。吉林省新华书店发现了老周这个人才后,在老周不知情的情况下,把他调到了公主岭市新华书店这个又大又重的县级大店。可以说老周不负众望,在省店和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把公主岭市书店这个负债书店,改变成了盈利大店。能人效应使周曾亮又走上了新的岗位,吉林省新华书店又把他派到通化市(地级)新华书店做总经理,使他在临近退休的年龄又跨出了人生的重要一步。在通化工作期间他很少回家,即使回家公车一次都不坐,乘公交车来乘公交车回。现在的通化市新华书店以规章严明,管理有序,经济上升,得到吉林省新闻出版局、吉林省新华书店和广大用户的认可。老周虽然增加了很多白发,但仍然精神饱满、干劲十足地工作着。</p><p class="ql-block"> 浙江舟山、宁波的两千三百多名在长岭县下乡的知识青年,人才辈出,不胜枚举。徐震、吴沅沅、祝永华、夏正阳、沈元妙、徐迪键、戴蛟龙、徐胜翔、任昌义、吕德明、顾燕君、胡德、张舟捷、应庆丰、苗慧芬等一大批老知青在浙江都很有影响。</p><p class="ql-block"> 知青不忘旧时情</p><p class="ql-block">在走访期间,我们听到最多的就是一个“情”字。对第二故乡的情,对父老乡亲的情,对党和政府的情,这是他们发自内心,几十年来都不能忘却的深情厚谊。</p><p class="ql-block"> 八十八公社九十一大队下乡知识青年梁阿凤,现在家住宁波北仑区,在一个军工企业退休。我们到宁波后,就是这位素不相识的梁大姐陪同我们去鄞州,赴奉化,到余姚,辛苦劳累不说,光是舍弃需要照顾的九旬老母和需要接送上小学的孙子,就使我们感激无比。这就是靠的一个“情”字,用她的话说:“就是老家来人了。”在这短短的几天里,她提到最多的就是八十八公社卫生院的刘大夫。她说刘大夫是她的老师,是她的恩人,是刘大夫教会了她医术,教会了她怎样做人。尤其是在一次出诊途中,要过一条有水的大壕沟,是当时已经四十多岁的刘大夫把她背过去的。临走时,她还一再叮咛,让我们找一下刘大夫。我们回来找了长岭县卫生局秦国祥局长,秦局长了解情况后转告我说,刘大夫退休后回了长春老家,由于时间过长很难找到,但他们一定尽力找到。</p><p class="ql-block"> 当时年龄较小的小三十一大队下乡女知青陈爱华,现在也58岁了。她高高的个子有一米七五以上,说话大嗓门儿,一看就是一个典型的东北大姐。然而就是她在回忆知青那段往事时,几次潸然泪下,一劲儿重复“东北老乡好哇,那段时光虽然苦点儿,但是我不会忘记”。有一个故事,就是所有的有关知识青年生活的电视剧和小说都不曾有的。她说,她刚下乡的那年冬天,天特别的冷。有一天,到粮库送公粮,当时的气温有零下三十多度。赶车的老板儿是一个年过50岁的大叔。回来路上,他赶车走一会儿就往地上扔一条空麻袋,让她去捡起,车还不等她。当时她很不理解,大声质问车老板儿,你这不是难为我吗?是不是我们这些南方姑娘好欺负啊?是不是闲的啊!把车老板儿问得不好意思了,直说妹子真的不是,实话告诉你吧,你们南方人不懂,你要不下去捡麻袋,坐车到家脚就冻坏了。她流泪了,她非常非常感激这位车老板儿。乃至几十年都不忘记这件事儿。</p> <p class="ql-block">1974年10月,长岭县东岭公社青年韩辉和浙江知青李雪琴到当地民政部门领取了结婚证。</p><p class="ql-block"> 韩辉,吉林省长岭县东岭公社人,典型的东北汉子。1982年被浙江女知青李雪芹“拐”到了海中列岛嵊泗县城菜园子镇。从天寒地冻的东北来到四季如春的嵊泗列岛,气候极不适应不说,生活习惯和当地更是格格不入。他是普通的农家子弟,爱人也是普通的工人家庭出身,在家一点儿积蓄没有不说,到嵊泗连房子都是租住的。面对这种情况,穷则思变。他四处游走,调查市场,毅然决定把嵊泗的海鲜带到东北老家,再把东北的山珍带回嵊泗,实现了优势互补。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无数次地走来走去。他赢了,不但生活发生了变化,就是家庭条件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人们另眼看他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他的观念也随之变化。在周边的大城市,他发现了电动自行车,于是他成了嵊泗的第一台电动自行车的拥有者,菜园子镇的电动自行车逐渐地普及了,他又成了第一个维修中心的老板。原始积累的变化,使他的爱人、两个女儿及女婿的事业都发展起来了。现在两个女儿都拥有自己的产业,并有很大成绩,他也成了嵊泗列岛上的“小老板儿”。韩辉本人工作之余就爱搞声乐,做一些慈善事业,深得嵊泗县普通百姓的爱戴,并被选为人大代表。</p>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KgE7ehWatbesyIm8TMkAFg"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