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斑块科普知识

羊羊039

笔记整理 <p class="ql-block">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就等于一只脚已经跨入脑梗的门槛,</p><p class="ql-block">它并非一朝一夕形成,但又是可防可控可逆的。</p><p class="ql-block">​ 颈动脉斑块通常是指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中,所出现的血管内-中膜增厚的一种影像学表现。</p><p class="ql-block"> 彩超下,颈动脉内-中膜的正常厚度约为 0.8 mm ~ 1.0 mm。如果超过 1.0 mm 就被称之为内-中膜增厚,1.2mm后B超报告就会写结论“斑块形成”,1.5 mm 以上即为颈动脉斑块。</p><p class="ql-block"> 所以斑块不是说血管壁上长了一块东西,而是动脉硬化过程中,血管内壁增厚,局部厚度达到临床诊断标准,就称之为斑块了,也意味着血管变狭窄了!</p><p class="ql-block"> 比如B超报告:“10mm*2.1mm斑块形成”就是指血管局部长度10mm的内中膜厚度为2.1mm。</p><p class="ql-block"> (引起胸闷甚至心梗的冠状动脉狭窄同样道理)</p> <p class="ql-block">斑块的形成主要来自血管内壁的炎症,激发了身体的应激和修复机制,胆固醇仅仅作为一种修复材料在这个机制中发挥作用(救火的消防员被诬陷成纵火者,这本身就很可笑)。</p><p class="ql-block">​ 血管内壁的炎症原因主要来自以下:</p><p class="ql-block">​1)高碳水引起的高血糖;</p><p class="ql-block">​2)高Ω6的植物种子油;</p><p class="ql-block">​3)氢化食用油和被氧化的食用油;</p><p class="ql-block">​4)进入体内的重金属农药等各种环境毒素;</p><p class="ql-block">​5)熬夜吸烟酒精摄入;</p><p class="ql-block">6)长期的压力;</p><p class="ql-block">7)缺乏抗氧化剂</p><p class="ql-block">8)高同型半胱氨酸</p><p class="ql-block">9)维生素B缺乏</p><p class="ql-block">10)盲目补钙的毒性</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斑块从质地结构来讲分为硬斑和软斑。硬斑,主要是指斑块内部有钙沉积,B超显示强回声;软斑,指斑块内部是脂质,B超显示低回声;两者皆有,则混合回声(见图)</p><p class="ql-block">​ 斑块的危险程度主要取决于它相对的稳定性和凸出颈动脉管腔的多少。</p><p class="ql-block"> 从稳定性来分,颈动脉斑块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又称易损型)两种,而正是不稳定型斑块的破裂极易导致中风的发生。</p><p class="ql-block"> 不稳定型斑块在所有斑块中占了20%左右。关键问题是,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太高,在60岁以上人群检查出来说没有斑块的寥寥无几,所以不稳定型斑块即使只占20%,也是很恐怖的!</p> <p class="ql-block">斑块的稳定性和危险性要从它的构造脂质池和纤维膜说起。</p><p class="ql-block"> 动脉开始硬化到斑块形成一共经历了六个阶段,其中在第四和第五阶段则会分别形成脂质池和纤维膜。</p><p class="ql-block"> 脂质池是斑块中脂肪类物质集聚所形成的一种池状组织,纤维膜则是斑块上增生出来而取代血管内膜的一种纤维(下图)。</p><p class="ql-block"> 脂质池和纤维帽子也有大小和厚薄之不同。</p><p class="ql-block"> 当大脂质池和薄纤维帽很不巧的组合在一起,就坏事了。打个形象的比方:</p><p class="ql-block">它就像一个皮薄馅多的扬州大汤包,美味,但一嘬就破。</p><p class="ql-block"> 不稳定型(易损型)斑块就是大脂质池和薄纤维帽组合之下的产物,虽还没到一嘬就破的地步,但也是非常脆弱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不稳定斑块的破裂引发中风大致可以想象这样场景:</p><p class="ql-block">​ 某一天某一个人因为某一件事,情绪突然很激动,血压也突然升高了一些,在突然加压之下,皮薄馅多的包子(不稳定型斑块)便被冲破了,确切地说是纤维帽破裂了,然后就是斑块渗血,再然后在凝血机制的一番操作下,短时间内大量形成的血栓不但堵住了出血口,也堵塞住了整个血管···!</p><p class="ql-block"> 还有更多更多的是各种原因(天气变化、情绪变化、屏气动作、内膜溃疡等等)引起纤维帽破裂,但渗出形成的血栓不够大而未完全堵死颈动脉,并以一种附着的状态暂时逗留在不稳定型斑块之上(就像一个人一只手吊在一棵摇摇欲坠的枯树上),暂时你好像没发生中风!</p><p class="ql-block"> 问题是斑块自身就不稳定了,附着的血栓迟早得脱落,一旦脱落造成二次堵塞,大脑还得被“噶”。</p><p class="ql-block">​ 所以,斑块不会掉落,而是斑块破裂形成的血栓会掉落血管里!</p> <p class="ql-block">有些斑块由于有钙沉积,称为钙化,按大小分为微钙化、点状、斑片状、片状和结节状五种。</p><p class="ql-block"> 其中,只有片状和结节状常常是稳定型斑块的预测因子,是钙化中的“好”钙化,剩下的三种钙化都意味着斑块的不稳定。</p><p class="ql-block"> 片状钙化斑块具有相对稳定状态,因为密度高于非钙化斑块及周围组织而在彩超上表现为强回声,所以这类斑块又叫硬斑。</p><p class="ql-block"> 至于为什么片状钙化后的斑块相对稳定,打个比方:它类似天寒地冻之际,整个河面连结一片的一层冰,就是说在纤维膜下面多了一层壳,但也只能说相对稳定!稳定性斑块也会变成不稳定的斑块。</p> <p class="ql-block">斑块的稳定性在于纤维膜。这得从动脉粥样硬化到斑块形成的六个阶段(如下图所示),斑块形成过程中的六个阶段,其中Ⅳ和Ⅴ之间又是个分水岭。</p><p class="ql-block">​ 因为纤维帽就形成于第五个阶段,而纤维帽的厚薄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斑块的稳定与否。‍‍‍‍‍‍‍‍‍‍‍‍‍‍</p><p class="ql-block"> 第五阶段发展到第六阶段复合病变,则指斑块到了这个阶段不光会出现钙化现象,还会继发溃疡以及形成血管等病变,在这些病变的影响下,斑块则更趋向于不稳定。</p><p class="ql-block"> 虽说某些不稳定型斑块经积极治疗可转变为稳定型斑块,但某些稳定型斑块也可能转变为不稳定型斑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