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起,情归何处

轩雅居主人

<p class="ql-block">  南宋词坛,名家辈出、佳作纷呈,除豪放派爱国词人辛弃疾、张元干、陈亮、刘过之外,还有一个词人,是人们谈论南宋词作时绕不过去的一位词人,他就是格律派词人姜夔。</p><p class="ql-block"> 姜夔(1154—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人,南宋著名文学家、音乐家。</p><p class="ql-block"> 姜夔好学,多才多艺,诗词歌赋、音律书画,无一不精通谙熟。姜夔痴迷音乐,他在音乐方面有着超高的天赋与才华,尤以谱曲填词著称于世,深得当时名流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萧德藻的推赏。</p><p class="ql-block"> 姜夔的词风独树一帜、自成一派的,他是集谱曲与填词于一身的名副其实的经典词家。他将清刚、疏朗、清空、骚雅等美学风格融会贯通在词作中,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堪称一代词人。</p><p class="ql-block"> 姜夔的词集《白石道人歌曲》是中国音乐史上流传至今唯一完整的宋代乐谱文献资料,被视为中国音乐史上的稀世珍宝,弥足珍贵。</p><p class="ql-block"> 姜夔的词作很注重章法结构,他的小令蕴籍含蓄,大篇开合有度而又着重结尾。姜夔在词作中咏物言志、运用想象丰富的比兴手法,不仅多所寄托,虚处传神,而且还意在言外,余韵无穷,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 在吴兴的一次游春经历中,姜夔写下了词作《琵琶仙·双桨来时》,可以说将宋词之美的内涵和艺术体现得淋漓尽致,堪称宋词中的经典之作,原词如下:</p><p class="ql-block"> 双桨来时,有人似、旧曲桃根桃叶。歌扇轻约飞花,蛾眉正奇绝。春渐远、汀洲自绿,更添了几声啼鴂。十里扬州 ,三生杜牧,前事休说。又还是、宫烛分烟,奈愁里、匆匆换时节。都把一襟芳思,与空阶榆荚。千万缕、藏鸦细柳,为玉尊、起舞回雪。想见西出阳关,故人初别。</p><p class="ql-block"> 词前有一段序言:《吴都赋》云“户藏烟浦,家具画船。唯吴兴为然。春游之盛,西湖未能过也。己酉岁,予与萧时父载酒南郭,感遇成歌。”在小序中,姜夔写明时间,“己酉岁”,正是淳熙十六年(即1189年)。</p><p class="ql-block"> 这一年暮春时节,姜夔与朋友萧时父在吴兴(今浙江湖州)载酒游春,萧时父,诗人萧德藻的子侄辈。萧德藻对姜夔有知遇之恩,并将自己的侄女许配给姜夔。这次姜夔专程来到吴兴拜访萧德藻。闲暇时,他同平辈的萧时父来到湖中游玩,偶然间看到游船中的一位歌女。这位歌女和他当年在合肥邂逅的一位女子长得很像,这不由得让词人感慨万千,他的思绪也不由得回到了当年与合肥歌女邂逅的时光回忆中。</p><p class="ql-block"> 于是写下了这首感怀之作。这首词的前面还有一条小序,小序引用西晋文学家左思《吴都赋》中的名句:“户藏烟浦,家具画船。”</p><p class="ql-block"> 吴兴,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北濒太湖,与无锡、苏州隔湖相望,东邻嘉兴,南接杭州,西依天目山。吴兴以水称于世,东西苕溪诸水流至城内,当词人姜夔来到吴兴时,也不由得赞叹道:“春游之盛,西湖未能过也。”吴兴春游,画船载酒,游人如织,很多去过这里的文人将春游的盛况以歌词的形式表现出来。</p><p class="ql-block"> 看了这首词的小序,一定会以为这首词的主旨是要写吴兴的春游盛况。其实姜夔的这首词,并没有将视线放在春游上,而是将视线放在由睹物思人引发的感怀上。也可以说,这条小序只是交代了词作的地点和时间,以及词作的起因,可以说是一段简短的介绍性文字。对于此次吴兴春游,词人只是用“双桨来时”一笔带过。</p><p class="ql-block"> 江面上荡着双桨划来一只小船,这一句表明此词人的足迹和视线,他也是泛舟湖上的游人中的一个身影。水面上忽来双桨,那画船由远而近,船上一位歌女正在深情地歌唱着,她动听婉转的歌喉引得游人阵阵喝彩。</p><p class="ql-block"> 当那艘游船与他擦肩而过的时候,她才发现,这位演唱者的神情容貌很像他的昔日情人,这让词人心中顿生波澜。但当他细看之下,却发现这位演唱者不是他的昔日恋人,该女子只是跟昔日情人长得有几分相似。一念起,前尘往事如烟,一念灭,往事不堪回首。</p><p class="ql-block"> 短暂的惊喜,换来的词人心中的层层涟漪,层层涟漪过后,词人的内心又归于平静。姜夔青年时期在合肥邂逅了一位歌女,两人曾经度过了一段浪漫的时光,姜夔谱曲填词,合肥女子付诸歌喉。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他们的浪漫爱情在时间的流逝中也付诸东流。当姜夔再次来到合肥时,时过境迁,他苦苦寻觅情人,可是踪影难觅。</p><p class="ql-block"> 昔日情人或许早已有了新的生活。他们天各一方,不会再走进彼此的心灵,只是会在某一个时刻,依然会想起的人而已。但合肥女子却成为了姜夔一生情感的寄托,她的音容笑貌也让姜夔魂牵梦萦了一生。</p><p class="ql-block"> 所以,姜夔以蓦然回首般的语气写道:“有人似、旧曲桃根桃叶。”这两句大意是说,词人忽然发现,船上有一位歌女,她的容貌好像是昔日恋人。为什么这样理解呢?原来“桃根桃叶”是一个典故。晋代书法家王献之的恋人名字就叫桃叶,桃根是桃叶的妹妹。王献之对桃叶一往情深,曾写下《桃叶歌》赠给她,桃叶也写了一首《团扇歌》回赠王献之。姜夔化用王献之的典故,词中的“桃叶、桃根”,其实指的就是他当年在合肥邂逅的歌女,因为她善于弹奏琵琶,所以姜夔将这首自创的曲调命名为《琵琶仙》。</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的“歌扇轻约飞花,蛾眉正奇绝”,是对眼前这位歌唱者的描写,大意是说:她正在用团扇轻轻地去迎接那些飞来飞去的杨花,她的眼神,真是楚楚动人。就像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她在为白居易弹奏琵琶时“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虽然是不同的情景和表演方式,但表演艺术效果却有一丝相近。</p><p class="ql-block"> 二来,文人在宴会上,有给歌女赠词的传统,他们即兴题写在歌女的扇子上,歌女演唱时拿着扇子,可以边看上面的歌词边原唱,这就相当于团扇还有了备忘录的功用。姜夔眼前的这位歌女是怎样的姿态?只见空中落红点点,她轻轻地举起歌扇,轻接飞花,这下可看清了她的真正容颜,真是美艳绝伦。</p><p class="ql-block"> 词人当年在合肥邂逅的那位歌女也应该是一位容貌美艳、姿色卓绝的美女。这三句描写惟妙惟肖,动感十足,词人将女子曼妙的、灵动的身姿和美艳不可方物的容貌刻画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 姜夔本就十分精通音律,善创曲谱,因为对音乐有着特殊的敏感性,深谙乐谱的动感魅力而热衷音乐,往往通过曲词曲谱创作表达内心世界,所以他的词曲才会展现出音乐的韵律美和动态美。</p><p class="ql-block"> 接着,词人转而描写春游的时间节令,他巧妙地避开了对眼前歌女的正面描写,转入借景抒情的艺术境界。这三句大意是说:春光渐渐去远,沙洲自然变绿,又添几声凄切的鸟鸣。这三句一气呵成,让词义境界悠远,无形中给江南的暮春时节增添了几分烟水迷离的神韵。</p><p class="ql-block"> 杜鹃,常在暮春时节啼鸣,而暮春时节,又是落花时节。所以古人听到杜鹃的叫声,往往会勾起他们内心的伤春、惜春惜别等情愫。</p><p class="ql-block"> 沙洲自然变绿,象征生活中总会有美好的事物不断出现,这似乎成为生活的常态,只不过会增加潜意识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感慨罢了。杜鹃的叫声,更是隐喻美人迟暮之深悲。</p><p class="ql-block"> 有了这三句的烘托与渲染,词人的感怀之情也层层递进,于是他写出“十里扬州,三生杜牧,前事休说”。这三句大意是说,遥想当年,在繁华如锦的扬州路,我也有像杜牧年少时那样快意人生的生活经历,但时过境迁,往事不堪回首。</p><p class="ql-block"> 在上片最后三句,姜夔接连化用了杜牧和黄庭坚的诗句。杜牧在《赠别》中写道:“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黄庭坚在《广陵早春》中写道:“春风十里珠帘卷,仿佛三生杜牧之。”“三生”,佛家术语,在词作中指的是过去、现在、未来的三种人生。</p><p class="ql-block"> 在词人眼中,他与合肥女子邂逅的美好往事,早已被词人尘封起来,这段往事早已成为过眼云烟,再多的思念也会像天际的浮云一样,悄然间变换着姿态。时光匆匆,世事无常,再多的思念、再美的回忆,都是属于过去时的,或许此时此刻的思念,只会让自己更加情难自持。</p><p class="ql-block"> 所以下片开头,词人笔锋一转,不再进行情感的宣泄,而是转到景色的描写上,“又还是、宫烛分烟,奈愁里、匆匆换时节。”联系唐代诗人《寒食》诗中的“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就会发现,词中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字眼,无非是指这次的春游适逢寒食之后的清明时节。</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的一句“奈愁里、匆匆换时节”,词人睹物感怀,在飘零寓居的岁月里,他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致意青春的少年。经历了时光的沉淀,他脸上也已写满了岁月的沧桑符号,他的青春年华早已不再。在这个美好的暮春时节,在与好友泛舟湖上的闲情逸致中,词人的情感中又多了一份深切的感触。这一句语意含蓄唯美,既有对暮春景象的哀婉,又是对今非昔比、世事无常的喟叹,词人内心的无限感伤、无限感怀,早已不言自喻。于是,词人笔锋回转,又开始回忆与合肥女子邂逅的美好往事。</p><p class="ql-block"> “都把一襟芳思,与空阶榆荚。”这两句大意是说:只能把满腔幽怨付给榆花,任它飞到空荡荡的石阶前。在这美好的暮春时节,恋人思而不得见,词人的满腔情思,满腹惆怅该如何安放呢?月光可以停留在台阶上,而他的情思就像台阶上落下的榆花一样,随风而来,随风而逝,到最后连踪影都没有了。</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两句“千万缕、藏鸦细柳,为玉尊、起舞回雪”,大意是说:千丝万缕的细柳枝条里,乌鸦在此掩身,轻软的柳絮好像在为来去的客人飞舞回旋。杨柳象征离别之情,最早出于《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p><p class="ql-block"> 自诗经之后,杨柳象征离别的意象逐渐被诗人们接受,因而诗词作品中的离别场景往往用杨柳这一意象进行烘托。刘禹锡《杨柳枝》中有“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都是极好的例子。姜夔在词作中经常回忆起他和合肥女子邂逅的往事,而柳成为她情感的依托,如他在《淡黄柳》序中写道:“客居合肥南城赤栏桥之西,……柳色夹道,依依可怜。”</p><p class="ql-block"> 在《凄凉犯》一词中写道:“合肥巷陌皆种柳,秋风夕起骚骚然。”从姜夔的文字中可以看出,他对合肥女子一往情深,杨柳这一意象又成为他隐喻这段情感的载体。</p><p class="ql-block"> 这几句词,在表达上情感充沛,读来动人心扉;写法上运笔精妙,精妙之处就在于词人从眼前的杨柳青青,幻化出依依惜别的场景。眼前千万缕杨柳垂下碧绿的枝条,成群的乌鸦躲进枝叶,此情此景不由得让词人想起当年在合肥与心爱的女子分别的场景。细柳飞舞,飞絮漫天,恋人依依惜别。景与情的转换,自然而然,贴切无痕,而意境空灵清远,这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感知到的,但是又难以用文字描摹出来的“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微妙的情感。真有“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之手法。在品味词章的同时,让人不得不感叹词人高妙的艺术表现手法。有了前面的层层铺垫、渲染、烘托,词人的情感到了不得不发的地步,于是姜夔以情感迁移的口吻写出“想见西出阳关,故人初别”。</p><p class="ql-block"> 这是全词的收束,这两句化用了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亦含两层意蕴。王维的诗中也以渭城的柳色青青作为离别的背景,而姜夔在词中也写到了合肥的柳色。</p><p class="ql-block"> 结尾两句以景寓情,是全词情感的高峰,但词意却在高峰处戛然而止,余音袅袅,言有尽而意无穷,读来让人意犹未尽。姜夔的这首感怀之作,有生活体验在内,也可看出词人捕捉瞬间美景及表现瞬间感受的高超能力。</p><p class="ql-block"> 全词情景交融,词人借眼前的暮春景象写出往事不堪回首的无限感伤,抒写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的感慨,也抒发了物是人非、世事无常的无奈,词作读来美轮美奂,浑然天成。</p><p class="ql-block"> 经典是在时间的冲洗下形成的,一位作家、一部作品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考验,在一定的时期内既被广泛传播,又被深度接受,从而产生长远影响,这才可以称之为经典。</p><p class="ql-block"> 姜夔的词作,篇篇都是宋词中的珍品,尤其是这首《琵琶仙·双桨来时》,堪称宋词中的经典。冯煦在《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中评价姜夔的其人其作时说道:“天籁人力,两臻绝顶”。借用冯煦的话语评价这首《琵琶仙》,是中肯贴切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