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散文的24种格调 读书笔记(三)

巧克力

<p class="ql-block">  城市的文明进程,为人们提供了稳定的物质生活基础,文人们不仅专注于文学上的雅味,也追求生活中的雅趣。好比上周未,我们读书会诸姐妹集聚在我市文人紫砂壶玩家吴昊老师的几壶斋中,听吴老师为我们讲解紫砂壶的历程。</p><p class="ql-block"> 在“雅趣”这个章节中,作者为我们列出了袁宏道的《叙陈正甫〈会心集〉》和张岱的《西满七月半》。这两篇文章为小品文,也就是篇幅小,充满意趣的散文。袁宏道的这篇序是明清小品文的代表作,比《会心集》正文更为出色。文中道:“辨说书画、涉猎古董以为清,寄意玄虚、脱迹尘纷以为远,又其下则有如苏州之烧香煮茶者。此等皆趣之皮毛,便关神情。”也就是说那些追求和趣味相似的把玩字画、收藏古董等都只是趣味的皮毛,没有趣味的精神。真正的趣味是从自然天性中得来,有如童趣。孟子所言“不失赤子”和老子所谓“能婴儿”皆事如此。孟子在这里谈的赤子之心可理解为:有修养的大人君子应持有婴儿一样的真实、坦诚的品质。这也令我联想到,我们学书法,从临帖到创作,其最高境界依然要回归到“古拙,雅趣”上一样。</p><p class="ql-block"> “趣之正等正觉最上乘也。”那些山林之人,无拘无束,不刻意追求趣味,因为他们本身就与趣味相近。反之,“迨夫年渐长,官渐高,品渐大,有身如梏,有心如棘,毛孔骨节俱闻见知识所缚,入理愈深,然其去趣愈远矣。”如此看来,庙堂之人,得雅趣者甚少。</p><p class="ql-block"> 在张岱笔下,寻常生活中的一事一物都蕴含着玩味与意趣。《西湖七月半》出自《陶庵梦忆》是张岱小品文代表作。他将西湖七月半赏月之人分为五类,对每一类人作脸谱化勾勒,有附庸风雅人士、有富贵之人、伪名士、游手好闲者,真正的赏月是第五类有风度的名士,他们素雅、简静,有清贵之气。后面两段描写,对比手法强烈。将前四类人揉成整体,写游完湖上船的人们,在喧嚣杂乱中簇拥归去。真正的雅趣之人是文中五类人士,他们“浅斟低唱者,匿影树下者,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一直到“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这种行文布局显很层次分明,是一篇值得玩味的古代散文佳作。</p><p class="ql-block"> 明清小品文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 这种文学风格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散文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许多大家都沿袭着晚清小品文这样的路子,梁实秋就有一名著名散文集《雅舍小品》,还有朱自清、俞平伯等人。最后,作者认为明清小品是“小而好,好而小。”许多文学理论家对明清小品文评价过高,放大了崇尚雅趣的一面,明清小品文尚趣、轻盈的文学追求只是对中国文学传统主流的一种补充。</p> <p class="ql-block">  作者用 “锐利”和“渊博”两个词分别概括了鲁迅与傅雷的散文特征。《秋夜》出自鲁迅先生《野草集》,虽为散文诗集,它的语言并不精致,很多人在谈论鲁迅的文学成就时,就认为他的思想性是大于文学性的。《野草》就是放弃了传统散文写人记事寓情于景的写作方式,没有具体的描写,而是以我观物直接把内心情绪放在第一位进行刻画。</p><p class="ql-block"> 诗歌有韵律和辞藻的辅助,同样是表达山河动乱的忧虑,杜甫的《秋兴八首》就达到了律诗的巅峰,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古诗词群这段时间背诵的就是《秋兴八首》。散文在修辞的借助上比诗歌要弱,情绪表达的难度是非常大的。鲁迅的《秋夜》非常精彩的完成了这个挑战,他以其锐利的语言撕开了读者的阅读防线,把内心的情绪精准传达给了读者。特别是后篇几段达到了跳跃式、梦境呓语般的文学效果,有强烈的感官冲击效果。</p><p class="ql-block"> 作者对鲁迅的文学成就评价非常高,他说就像说到拿破仑时前面不用“著名”二字一样,对于鲁迅我们是最熟悉不过了,上学时,并不爱他的课文,觉得生涩难懂,读懂他时己是中年。作者说鲁迅的文集不能用传统的阅读审美来读,它具有一定的阅读门槛的。这一点,我非常认同。文学艺术的现代性一方面要求在维度上突破传统技法的苑囿,另一方面还必须深深切入现代社会的脉动。鲁迅先生的散文在近一百年前在观念和技术上就己经达到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读到“渊博”这个章节时,我深切的感受到了作者对傅雷先生的崇拜。在作者心中,傅雷是中国二十世纪最有骨气、最有才华、最具赤子之心、文艺鉴赏力最强、文笔最好的文艺评论家。本章节借用的是傅雷先生专著《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中的自序。</p><p class="ql-block"> 傅雷先生这篇序落笔辛辣尖锐,见解高明,文笔酣畅,字字闪现着他勇敢对抗俗流的骨鲠之气。与之相同观念的黄庭坚也曾说过:“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惟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很多“民国大师”也不免入俗。傅雷先生在民国知识分子中是一股清流,他文化品格坚毅独立,意趣高远,从不俗流也不刻意张扬。</p><p class="ql-block">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全书采用是白话文,序则是浅近的文言。这种文风延续了梁启超开创的“新文体”,语言有利落雄强气势同时又晓畅易懂。傅雷先生的文艺评论悬格甚高,敢于直言。序文开篇予头就直指同行,“好骛新奇之徒”“肤浅庸俗之流”……说他们毫无主见、盲目跟风、自我标榜等。对自己所处的行业风气充满痛惜之情。</p><p class="ql-block"> 第二段中,傅雷先生提出了自己开展研究的意义:研究西方美术史的目的就是为中国人在未来开展艺术创造上做好知识上的准备。在艺术领域上,研究是为创造做准备的,这种突破性思想放在今天,也是极具胆识和气魄的。</p><p class="ql-block"> 在第三段,傅雷先生作了进一步阐发,讲明学习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化艺术养分,在现代世界中的重要意义。在中国古代文明过于早熟和强大,文化直接幅射到周边文明,在古典时代的文化融合上,中国文化是输出方。所以中国古代的艺术文化要汲取所处时代不同的新鲜养分,我认为这个观点具有达观天下的高度。他还举了马奈、凡.高学习日本版画和高更学习太平洋土著人艺术的例子,证明只要是有艺术养分的都可以学习。傅雷先生说,我们的艺术创造力暂时不如西方,我们暂时没有资格和西方艺术平起平坐地谈论融合,我们要做的就是谦虚地学习,只有在学习吃透之后,才有可能产生真正符合本民族特色的艺术创造。并强调理论对于创作实践的重要性,不可偏废,这是对创作者提出的殷殷期许。</p><p class="ql-block"> 读完这个章节,我甚是惭愧,因为我对傅雷的了解太少,他的那本散文集《这难得的世间》至今在书柜束之高阁。但他这句:“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将永远铭记于我脑海。</p> <p class="ql-block">  书的最后四个章节分别写到了我喜爱的作家张爱玲、史铁生、王小波、李娟几位的散文特征。</p><p class="ql-block"> 张爱玲的小说《半生缘》曾深深打动过我,电影也是反复看了多遍。相比张爱玲的散文并不显著,书中选用是她写的散文《弟弟》,作者称她散文“浑融”对张爱玲的散文评价也很高,称为中国现代最佳白话散文,篇幅虽小,但写作技术堪称完美,谋篇布局大巧若拙,语言自然流畅中见狠准老辣,闲笔中的言外之意入盐入水不留痕迹,这便是张爱玲。她是天生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她敏感的艺术细胞会把内心情绪无限放大,像电影中的特写,她是擅长细碎的挖掘个人情绪。</p><p class="ql-block"> 《弟弟》表面是写自己窝囊的弟弟,实为借弟弟这个人物,写自己的精神寄托和心路历程。对于散文写作者而言,今后写作中不管写人写事,不管花多少笔墨,最后归根结底就是要以我观物,要在他者身上投射出自己的生命感受。</p><p class="ql-block"> 提到史铁生,前段时间我看过他的多篇文章。他与张爱玲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他的散文没有精巧的布局,含蓄的措辞,行文细腻而深刻,用真情实感的打动读者,语言风格浅白几近口语,作者读时平滑流畅,丝毫不会有隔阂之感,但同时又能够把真切的生命感悟和深刻的人生道理传递得精彩到位,无须借助生硬的书面语来画蛇添足,甚至无须评述者过多阐释——他的文字本身已经说明了一切,一切都源于他不同的生命体验。</p><p class="ql-block"> 作者选用了他的散文《我与地坛》,并用“复调”来概括这篇文章,“复调”是音乐上术语,《我与地坛》分为七个小节,类似于交响乐七个声部,这七个小节之间相互独立,不刻意突出传统文章上那种强行关联,达到了一种和谐交织,同声共鸣的精彩文学效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他是一位外表邋遢,灵魂有趣的人。很多年过去了,喜欢他的粉丝依然是有增无减。作者夸他的文章“机智”,难道不是吗?我们读王小波的这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他是在写猪吗?这种反技术的写法,看似写猪,实质上是借猪写人。文中语调轻快俗辣,思想内核上又保持着和世界前沿思潮同步,值得读者深深品味。</p><p class="ql-block"> 他的文风实在独特,他的笔下我们很少见到单纯值得嘲笑的蠢人,他笔下的人物和他自己一样,都充满了可爱的市侩狡點。作为80年代最早近距离接触西方文化的知识分子,他学识渊博,却从不卖弄吹嘘,他开创了一种将广博的书本知识融入切实的社会生活,把幽默与真诚融为一体的写作观念。</p><p class="ql-block"> 王小波,一名值得永远怀念的作家。</p><p class="ql-block"> 最早读李娟的书是她的《羊道》春牧场,我被她纯净的文字给惊艳到了,宛若置身于大草原中与她一起赶羊放牧,看的我爱不释手。果然好的文字能唤出大家的共鸣。在她的文章中,我们能体会到作者在生活逆境中对人和事的深深热爱,能感受到她野草般微小而顽强的生命力量。</p><p class="ql-block"> 《狗带稻种》这篇散文是一段节选,《狗带稻种》实质上是外婆曾经讲给她小时候听的一个故事,读这篇文章感受到了对外婆的怀念,感受到生命和人类的渺小,宇宙万物的宏大。二千多字的篇幅写出了人类共通的精神图景。作者说,李娟是少见的在散文领域深耕的作家。她对创作有一种不可遏制的超越技巧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李娟的笔下没有传统的书斋文人迂腐气,也没有现代都市作家的小资气,她的文字自有独特的充满原始力量极致浪漫的气质,有她蓄势升发雄强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让我再次感受一下她细腻而厚重的文字吧:“葵花地南面是起伏的沙漠,北面是铺着黑色扁平卵石的戈壁硬地。没有一棵树,没有一个人。天上的云像河水一样流淌,黃昏时刻的空气如液体般明亮。一万遍置身于此,感官仍无丝毫磨损,孤独感完美无缺。此时此刻,是“自由自在”这一状态的巅峰时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