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特窟第123、44窟欣赏

蜀冈散人(lienrong)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中20座石窟,最值得游览。分别是特窟大窟:133窟、135窟、127窟。特窟小窟:043窟、044窟、062窟、074窟、078窟、102窟、115窟、121窟、123窟、155窟、76窟、142窟。普窟:4窟、5窟、13窟、98窟、165窟。</p><p class="ql-block"> 2023年11月23日我们去了麦积山石窟,参观了特窟第133、135、127、43、121、 123、44、78、102、115窟。(当时只有这10个窟开放)</p><p class="ql-block">由讲解员带领参观了上述10个窟</p> <p class="ql-block">第123窟</p><p class="ql-block">西魏</p><p class="ql-block">段一鸣 临摹</p><p class="ql-block">第 123 窟是麦积山石窟保存最完整的西魏窟龛之一,且未受后世修缮扰动。1992年该窟童男童女立像临摹品赴日,参加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中国麦积山石窟展”,在日本东京、京都、大阪、横滨四城巡回展出,取得热烈反响。</p><p class="ql-block">左壁前部童男,笼袖而立,面相浑圆俊美,前额饱满,肌肤丰润,体态健美。身穿圆领窄袖长袍,头戴露顶半球形帽,足穿圆头毡靴,是当地少数民族服饰装扮。嘴角微微翘起,笑意盎然。俨然一个天真聪慧、憨厚淳朴的邻家少年形象。</p><p class="ql-block">右壁前部童女,与童男相向而立。环形丫髻偏向两边,前额梳着“刘海”,眼睛微闭,眉毛弯曲,鼻直有棱,嘴角内收,双唇半启,露出甜蜜的笑容。一手下垂,一手提带,姿态生动自然,身穿长裙,鞋尖微露,显得稚气可爱。</p><p class="ql-block">第123窟内的这对童男童女,有“供养人、侍童、天女”的多种说法,民俗学者认为来源于道教的金童玉女等等。童男童女的造型概括简练,神情纯朴自然,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p> <p class="ql-block">第123窟,西崖西上区最上层。</p> <p class="ql-block">  第123窟为西魏代表洞窟之一,平面方形平顶窟,三壁三龛。造像表现《维摩诘经.问疾品》内容。共有造像九身,正壁龛内塑释迦牟尼佛说法,龛外两侧塑胁侍菩萨各一,左壁龛内塑维摩诘,龛外塑胁侍一弟子一童女,右壁龛内塑文殊菩萨,龛外两侧塑胁侍一弟子一童男像,以塑像的形式表现《维摩诘经.文殊问疾品》,这是麦积山石窟维摩诘变的特点。造像生动秀美,保存完整。</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第123窟左壁龛内维摩诘像,佛在世时代,修为最高的在家居士!</p> <p class="ql-block">123窟 &lt;西魏&gt;</p><p class="ql-block">正壁塑一佛二菩萨,造像生动秀美,菩萨清秀、苗条。左右二壁方形坛座上维摩诘居士和文殊师利菩萨均作结跏趺坐,对坐论辨。此窟维摩诘高1.22米,头梳小髻,造型清瘦,宛如封建士大夫形象,机智、从容安详,不同于壁画和浮雕中通常所见似病容的老者,文殊高1.20米,服饰华丽,表现出沉静无畏,潇洒大度之风范,童男、童女造型天真、稚气、纯朴、活泼、生活气息很浓。着少数民族装束,塑像着力于刻划人物的面部,对于躯体和动态则作相对静止和简练的整体处理,从而突出了人物 神情和内心世界的表现。(洞窟太小,不能进入,只能在洞窟门口观察)</p> <p class="ql-block">第123窟正壁左侧胁侍菩萨</p> <p class="ql-block">第123窟右壁女侍童</p> <p class="ql-block">第123窟右壁女侍童</p> <p class="ql-block">第123窟 童男 泥塑 西魏</p><p class="ql-block">第123窟为西魏代表洞窟之一,平面方形平顶窟。造像表现《维摩诘经·问疾品》内容。左壁维摩诘胁持一童男,眉宇疏朗高耸,双眼细长,高鼻,抿嘴,略带笑意。身穿圆领窄袖胡服,双手拢于袖内,足登靴。造像淳朴,表现了一位虔诚信佛的世俗少年形象。</p> <p class="ql-block">第123窟左壁男侍童</p> <p class="ql-block">第123窟左壁男侍童</p> <p class="ql-block">  天水的麦积山石窟第123窟,被誉为最传神的男女二个侍者,女孩子天神烂漫,男孩子神态自然又有点拘谨。这两座塑像是在佛像群里体现人性塑像的最佳代表。</p> <p class="ql-block">第44窟</p> <p class="ql-block">藏在麦积山44窟中乙弗皇后的凄美悲歌</p><p class="ql-block">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第44窟,开凿于西魏时期,洞中主佛塑造精美,娴静淡然地端坐于须弥座上,裙摆层叠下垂,犹如盛开的一朵莲花。但见主佛右手抬起呈施无畏印,左手自然下垂呈与愿印。开脸安详静美,眉清目秀中带有一丝含蓄的微笑,丰唇微翘,笑靥微绽中蕴含人间慈爱,身体微微前顷俯瞰众生,令拜谒者为之动容。</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第44窟主佛塑像</p><p class="ql-block">《北史》卷13《后妃列传》记载,文帝文皇后乙弗氏失宠,于麦积山出家为尼,死后凿崖而葬,号寂陵。据历史考证和民间传说互证,麦积山石窟第43窟便是乙弗皇后灵柩安放之窟,被称作“寂陵”,俗称“魏后墓”。距其一步之遥的44窟主佛就是依照乙弗皇后容貌而塑造。</p> <p class="ql-block">乙弗氏高祖乙弗莫瓌墓志砖二种 瓦缶堂藏</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乙弗一族,世居青海,被称作“乙弗勿敌国”,头领被称“青海王”,后归顺北魏,数辈为官,是北魏中后期地位显赫的名门望族。乙弗氏高祖父乙弗莫瓌初被作为质子滞留于北魏平城,后取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之女上谷公主为妻,成为人人敬仰的驸马爷。其后曾祖父乙弗乾归,北魏驸马都尉、中道都将,袭爵西平公,取北魏恭宗以女安乐公主为妻。祖父乙弗海,北魏驸马都尉、散骑常侍,袭爵西平公。其父乙弗瑗,北魏驸马都尉、历任济南太守,兖州刺史,袭爵西平公,取北魏孝文帝第四女淮阳长公主元宏为妻。公元510年爱女乙弗氏出生,因系女儿之身,故称她乙弗氏。乙弗氏从小文静娴淑,谦和贤良,深得父母宠爱,而其外祖父就是将北魏都城从山西平城迁都河南洛阳的孝文帝。所以乙弗氏被认定为河南洛阳人。</p> <p class="ql-block">乙弗氏世袭族谱</p> <p class="ql-block">乙弗莫瓌墓砖砖文局部</p><p class="ql-block">北魏正光六年(公元525年),乙弗氏16岁时嫁给西魏皇帝魏文帝,也是她的表兄元宝炬,先后生育12子女,多夭折,惟太子元钦及武都王元戊活了下来。公元535年,元宝矩在长安登基,改元大统,建立西魏政权,史称西魏文帝,乙弗氏被册封为皇后,并立与乙弗氏所生之子元钦为皇太子。</p> <p class="ql-block">南北朝时期,北魏分裂成东、西二魏之后。各自为加强统治,扩大地盘,竭力拉拢北方强敌柔然国,对柔然国均采用“和亲”政策。自东魏孝静文帝将公主嫁给柔然国阿拉襄国王后。大统四年(公元538)正月,文帝也迫于形势,正式迎娶柔然首领阿那瓌长女郁久闾氏为皇后,立为悼后。乙弗氏为了山河子民,被迫让出皇后之位,出家为尼在佛寺修行。但郁久闾氏心胸狭窄,十分嫉妒深得文帝敬爱的乙弗氏,不久乙弗氏在悼后的淫威下被迫离开长安,翻越秦岭来到秦州(今甘肃天水),与武都王秦州刺史的儿子元戊生活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乙弗莫瓌墓砖铭文朱拓本</p><p class="ql-block">大统六年(公元540年)春天,柔然国举兵来犯,西魏国土大兵压境,始因柔然公主两年后因难产而亡,柔然国声称公主是被乙弗氏害死,文帝无力与之抗衡,于是忍痛遣使秦州,敕令乙弗氏自尽。乙弗氏接旨后,面向长安说道:“望陛下长安百岁,天下富裕安宁,我无恨。”事毕,乙弗氏为了国家长治久安,意然绝然地进入内室自尽,年仅31岁(虚岁)。</p> <p class="ql-block">后武都王为安葬母亲乙弗氏,在麦积山凿了一个仿殿堂式的窟龛三间四柱、前廊后室结构,装饰华丽。窟内后室呈现长方形,前室为平面马蹄形穹窿顶,类似游牧民族的帐篷。文帝死后,尊帝嘱,西魏废帝元钦将乙弗氏遗骨迁出麦积山,与文帝合葬于永陵(今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留古乡何家村东北),追溢她为“文皇后”,配祭于太庙中。</p><p class="ql-block">斗转星移,岁月更迭,光阴似箭,山河依旧。当我们今天翻开厚重的历史日历 来到一千四百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对这段“爱美人更爱江山”的悲情历史唏嘘不已。</p><p class="ql-block">​ 李俊林/文图 瓦缶堂</p> <p class="ql-block">千年磨砺 自然之美——麦积山石窟第44窟</p><p class="ql-block">甘肃文物</p><p class="ql-block">2020-3-209:50甘肃省文物局官方账号</p><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第44窟西魏开凿,平面方形窟,前部在地震中坍塌,仅余洞窟后壁,44窟为西魏典型代表窟龛之一。</p><p class="ql-block">塑像内容</p><p class="ql-block">第44号窟泥塑现存一佛二菩萨一弟子。自窟前部崩塌千百年来,一直暴露在外,虽遭风吹、日晒、雨淋,但大都完好如初,表现了当时的匠师雕塑才能的非凡和制泥技巧的高超。</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西魏造像中最为杰出的一尊塑像当属第44窟正壁主佛像。它不仅是西魏泥塑佛像艺术之巅峰,也是北朝石窟造像中的至尊之作。在完整的情况下整个洞窟应该向前延伸两到三米左右,窟内现存一佛二菩萨一弟子。正壁主佛高1.60米,头上做右水涡纹高肉髻,内穿僧祗支,胸前系结,外披通肩袈裟,半结跏趺坐。肉髻、胸前、衣裙上均残存彩绘痕迹,覆于佛座前的悬裳衣褶俱呈圆转的线条,质感的厚重与线条的飘逸融为一体,既富于变化又舒畅自然,层次分明,且富有装饰趣味。施无畏和与愿印的双手,虽然纤细柔美,但给人无限的慰藉与和顺的力量。花瓣般的衣裾间露出一足,圆润而圣洁,昭示佛之内心的纯净无染。佛面形方圆适中,眉宇间透露出睿智而深沉的灵气。鼻梁高而修直,与额头相连,可以看出此尊主佛像已逐步从“秀骨清相”向隋唐的丰腴过渡。</p> <p class="ql-block">  主佛两侧菩萨上身袒露,下着长裙,衣饰线条感流畅,层次感强,左侧菩萨束花冠带项圈,左手提颈瓶右手握飘带。右侧菩萨左手提如意,右手屈肘于腹部。二菩萨塑作技艺精湛,表情变化惟妙惟肖,是一对美丽善良的妇女形象,和正中主佛相互映衬,清新之中,增添了一些雍容华贵之气。而在飘带的残破处,暴露出了内部的铁条。铁条是为了适应飘带独立且自然弯曲而采用的工艺,如此塑造出来的飘带样式更加形象、动态感强烈,显示了当时工匠聪慧、高超的造像手法。内侧弟子同样也是面型方圆,上着通肩袈裟,下着长裙,足穿方头履。形象淳朴,虽暴露在外最多,风雨侵蚀严重,但纹饰依然清晰。</p><p class="ql-block"> 佛像中最典型最明显的特征是那神秘的微笑。薄唇小口,笑靥微绽,端庄典雅、微微俯视、和蔼可亲。这是一种无念无挂的大自由状态,微闭的眼睛带有一丝含蓄,内敛的神情隐藏着一份自信,面部慈悲而庄严,娴静而宽容、矜持且淡然。有专家认为此尊主佛像是为了纪念西魏文皇后乙弗氏,而以她为蓝本来塑造的。《北史》卷十三《列传第一·后妃上》中的《西魏文帝文皇后乙弗氏传》所载,大统四年二月废皇后乙氏。三月,立蠕蠕女郁久闾氏为皇后。“于是更纳悼后,命后逊居别宫,出家为尼,悼后犹怀猜忌,复徙后居秦州,依子秦州刺史武都王。”到“六年春,蠕蠕举国度河,前驱已过夏,颇有言虏为悼后之故兴此役。……乃遣中常侍曹赍查手救令后自尽,凿麦积山为龛而葬,……后号为寂陵,及文帝山陵毕,手书云,万岁后欲令后配饗。公卿乃议追谥日文皇后,于太庙。废帝时,合葬于永陵。”乙弗氏大统四年出家,到大统六年去世。</p><p class="ql-block"> 乙弗氏是文帝即位后册封的第一位皇后,她容貌美丽,端庄文静,沉着矜持。几岁时便表现出出众的才能,16岁时被纳为文帝之妃,文帝即位后被册封为皇后。乙弗氏皇后生性节俭,吃素食,穿旧衣,更不佩珠戴玉,为人仁慈宽厚。但作为一个傀儡皇帝的皇后,其悲剧的命运是必然的。一代皇后先是被废,后又遭敕令自尽。</p><p class="ql-block"> 《北史》《北史》是纪传体的通史,记事起于北朝魏道武帝登国元年(386年),止于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包括北朝魏、齐、周和隋四个封建政权230年间的史事。《北史》和《南史》都是在记述南北朝至隋历史的《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等8部纪传体断代史基础上修成的。</p><p class="ql-block"> 文皇后乙弗氏乙弗皇后(510年-540年),乙弗氏,河南洛阳人,西魏文帝元宝炬的皇后。大统元年(535年),被立为皇后。乙弗氏生性节俭,为人仁慈,宽宏大量,无嫉妒心,甚得元宝炬的倚重。大统四年(538年),元宝炬为使柔然不侵犯西魏边境,采取和亲政策,迎娶柔然头兵可汗之女郁久闾氏(即悼皇后),并立其为皇后,废黜乙弗氏。大统六年(540年),元宝炬迫于柔然的军事压力,无奈将乙弗氏赐死,时年三十一岁,谥号文皇后。后与元宝炬合葬永陵。(作者:李玉玲)(来源:麦积山石窟)</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第44窟“东方蒙娜丽莎”</p> <p class="ql-block">第四十四窟的正壁龛内塑一身坐佛,龛外各塑左右胁侍菩萨,左右两壁后侧各塑有一弟子,建造于西魏。</p> <p class="ql-block">部分文字、图片资料来源于百度,版权归原作者所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