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保守了几十年的秘密

漠北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年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六十周年。六十年前的五月一号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核心部件在四〇四厂四分厂加工成功,这里面包含着无数人的努力和奋斗,也包含着四〇四厂四分厂广大干部、科研人员、职工群众的辛勤汗水和无私奉献。在严格保密的要求下,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隐姓埋名,默默奉献,他们的成就不为人们所知,多年以后再去探秘当年的核城英雄们的工作场景,似乎就有一种朦朦胧胧、隔断时空的感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4年5月1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核心部件,在国营四〇四厂四分厂的车工原公浦的精心操作下加工成功,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1964年成功爆炸赢得了时间保障。第一颗原子弹核心部件加工成功之后产品去了哪里?又是怎样去的?后续四分厂又为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做了那些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7年中央电视台《军工记忆》栏目组来嘉峪关录制节目,由于工作的关系,我陪同栏目组采访了四分厂部分退休职工,当记者问到第一颗原子弹核心部件加工成功以后的去向以及之后四分厂又做了那些工作,由于当时严格的保密制度,大家都不知道核心部件是如何出厂的,又去了哪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后来我又陪同栏目组来到了运输处退休职工李希英家里进行采访,李希英退休前曾在负责产品出厂押运工作的运输处押运科工作过。当记者再次问到第一颗原子弹核心部件是如何出厂的这个问题时,李希英表示,他是1970年前后到的运输处押运科,对第一颗原子弹核心部件是如何出厂的这件事,他也不清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张清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面对记者的提问,我忽然想起一件事。那还是在2012年春节前的时候,中核四〇四第四分公司组织慰问退休职工,我们来到四分厂退休职工张清炎的家里。老人看到我们很高兴,在聊天的过程中,老人拿出他珍藏的一张张老照片,说起了他在四分厂经历,其中就讲到了第一颗原子弹核心部件出厂后不久,他开车拉着祝麟芳、徐基乾、黄方兴等人去青海221厂进行核部件装配调试工作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张清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清炎出生于1930年,是一名共产党员,1952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做为汽车驾驶员曾在在朝鲜战场驾驶汽车为前线运输战斗物资,1958年6月从部队转业到洛阳市交通运输管理局,1959年3月调到四〇四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后排右二:张清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前排左起:张清炎、彭子彬、祝麟芳、侯化宣、李佐臣、袁水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后排:杨植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清炎师傅是在四〇四厂建厂初期来到四〇四的,那时的四〇四是一片荒凉的戈壁滩,没有树木、没有房屋,初期来厂的人只能搭帐篷、挖地窝子住,由于来的人多帐篷少,一个帐篷里要住许多人。建厂初期,戈壁滩的风特别大,一刮起风来就漫天黄沙、飞沙走石。张清炎师傅进厂以后,正是四〇四建设的开工时期,各个工地一片繁忙,张清炎到厂后很快就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左起:张清炎、吕万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张清炎师傅回忆,四分厂的厂址选定后,张清炎就开着苏联进口的嘎斯69越野车,拉着四分厂第一任厂长许锐等人天天往工地上跑,那时的四分厂厂址还是一片长着一些骆驼草的戈壁滩。张师傅跟着许锐厂长一起拉起皮尺子、撒石灰画白线、钉下了四分厂厂址的第一颗木桩。从那以后,四分厂就进入了繁忙的施工阶段,那时的工地开了工,所有的人都很忙,所有的人不分职务高低、不分工种,哪里有活那里去。张师傅也和大家一样,每天一早就开车到工地,带上干粮、背上水壶,到了工地以后,撒石灰划白线、搬运物资,中午也不休息,有什么活就干什么活,张师傅不仅是一名汽车驾驶员,还是一名工地的施工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四分厂科研攻关现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张师傅回忆说,许锐厂长别看是个领导,没有一点官架子,跟我们工人的关系可好了,他也和职工群众一样,天天扑在工地上,为早日盖好厂房、建成生产线而在努力拼搏。正是有了他们这样的一代人勇于奉献,不畏严寒酷暑、不惧风沙满天,在那缺水缺粮的困难年代,心怀坚定的理想信念,抱定为国争光、早日拿出争气弹的决心,终于建成了生产线,拿出争气弹的核心部件。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四分厂司机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青海221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一颗原子弹核心部件出厂后,张清炎接到了上级派给他的一项任务,开苏式嘎斯69越野车拉上祝麟芳、徐基乾、黄方兴等工程技术人员人去青海221厂。在去221厂的路上,张清炎得知他们到221厂是去进行原子弹核心部件的装配调试工作,祝麟芳告诉张清炎,这是一项绝密任务,回去以后要保密,什么时候都不要对任何人说。当时,为了赶时间,他们没有走兰州、西宁这条线路,而是开车走的经张掖、民乐,直穿祁连山,翻越海拔近四千米的达坂山去的青海221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青海达坂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达坂山海拔3964米,是张掖去西宁的必经之路。在1960年代,达坂山山高路险,坡陡弯急,因为这里道路十分狭窄,盘山公路一直绕到了达坂山的最顶层,尤其是冬春季节,山上的积雪常年不化,狭窄的道路被过往的车辆碾成了两道冰槽,车走在上面随时有滑下山谷的危险,但又没有别的通道可走,所以,当地人又把达坂山叫作“天门”。民谣称:达坂山、鬼门关、摔死麻雀、冻死鹰,道出了达坂山的雄、奇、险、冷。作者曾在1982年4月份为驻厂军代表刁德甫从西宁搬家到四〇四,开车从西宁到张掖翻越达坂山,上到山顶停车休息一下,我的师傅侯孝先以及跟车给四厂小卖部采购奶粉的康健民都产生了高原反应,头晕脑胀,所以就由我驾驶汽车下山,下山的路全是结冰路面,坡陡弯急车往前冲,感觉汽车随时可能冲出路面掉下悬崖,吓得坐在副驾的康健民双手紧抓扶手,头转向山的一面,不敢看悬崖的一面。直到1995年修通了达坂山隧道,达坂山这段路况才得到了改善。</span></p> <p class="ql-block">青海221厂</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到了221厂后,他们配合221厂顺利完成了第一颗原子弹核心部件的装配调试工作,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做出了有力保障,之后又安全地返回四〇四厂。</span></p> <p class="ql-block">青海221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15px;">左起:张清炎、原公浦、彭子彬</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清炎一直把这个秘密保守了几十年,直到看到了中央电视台播出关于原公浦加工第一颗原子弹核心部件的事迹,这才把埋在心里几十年的秘密说来出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左起:马金标、杜方成、张连祁、张清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四分厂福利区车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1985年退休,张清炎曾担任过四分厂司机班的班长,驾驶过四分厂的多种车型,特别是在四分厂多年驾驶产品运输车。驾驶运输核部件的产品车,需要起步稳、过沟坎轻慢柔和、定点停车稳准轻柔。由于他优秀的驾驶技术和稳键的操作方法,多次执行軍核产品的出厂运输工作,都安全、准确、圆满地完成了军核产品的运输任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四分厂司机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前排左起:沈怀柏、夏则义、毛树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二排左起:张清炎、徐秀言、柴光明、刘新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后排左起:吴全福、牛造州、阳昌国、张西京、侯孝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四〇四厂建厂初期进厂的老同志,他们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为能投身到新中国的核工业建设感到无比的光荣和自豪。他们把保守国家秘密、维护国家安全、保证核事业的安全发展,当做是自己政治生命的一部分,自觉履行保密责任和义务。为了严守秘密,他们把对家人的感情埋藏在心里,工作的事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从不在家人和朋友面前谈论工作上的事情,连工作单位的真实地址都不告诉家人和朋友。老一代的核城英雄们,为了国家核事业的安全,严守国家秘密的责任感、使命感,是核城精神的一部分。他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克服难以想象的各种困难,牺牲自我、默默奉献,在各自的岗位上尽职尽责,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的的研制成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我们永远缅怀的核城英雄!</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