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古玉兰看世界

沈莲君

2018年,法喜寺的古玉兰500岁! 500年前,当玉兰在法喜寺刚刚种下,恰好是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即为公元1518年),这一年西班牙征服者入侵阿兹提克帝国;托马斯·莫尔著作了《乌托邦》;世界上有记载的第一辆消防车在德国奥格斯堡被建造……<div>我们透过古玉兰,来看看500年前的世界?</div> <b>明朝正德年间</b> 明武宗朱厚照,年号正德,在位十六年。在朱厚照两岁时就被立为太子,朱厚照小时候很聪明,老师教他的东西总是能很快学会,而且为人仁厚善良,当时大臣认为朱厚照应该和他父亲一样也是个明君,但就是因为周围的太监,毁了这个孩子。一天,武宗亲自驾着渔船在江上打鱼,玩得兴起,不慎跌入江中,差一点被溺死,左右将他救起,由于当时已经是九月天气,江水寒冷,自此开始生病,这一病就再也没有好起来。<br>  武宗匆匆回到京城之后仍不收敛,身体日益虚亏,虽然太医们尽心治疗,可还是没有挽回武宗的生命,数月之后,明武宗病故于豹房,结束了他荒唐的一生。由于武宗没有子嗣,皇位不得不落于皇室旁系之手,明孝宗一脉从此结束。庙号武宗。葬北京昌平康陵。<br><br> <b>征服墨西哥古文明</b> 也是这一年,在世界的那一边,不甘平庸一生的科尔特斯纠集了600多名西班牙人,乘坐11条船前往墨西哥。除去水手和大副等百余人外,他总共有508名士兵,16匹马,弩手32名,火枪手13名,14门火炮。<br>追随科尔特斯来到墨西哥的西班牙人很多都是分不到土地和印第安奴隶的无业游民、酒鬼、破产者、有些甚至还是地痞流氓。虽然文化水平低,大字不识几个,却是有着较高宗教情节的老兵,战场执行力较强。<br>科尔特斯的远征队在墨西哥海岸下锚。下船后,他立即让人将全部的舰船凿沉,以破釜沉舟之势,统率西班牙人直奔墨西哥内陆。但他在沿海地区的塔巴斯科遭到了当地印第安人的顽强抵抗。战斗打得很是激烈,西班牙人动用了骑兵队才把印第安人打垮。<br>战败的塔巴斯科人很快就向西班牙人遣使求和。也是通过前面的战斗,科尔特斯发现印第安人十分害怕和马匹和大炮。他决定通过人为渲染,加剧印第安人的恐惧,让他们相信马和大炮都是能够独立作战的个体。<br>他邀请塔巴斯科人的酋长前来西班牙人的营地作客,提前命人把一匹下过马驹的母马牵到要接待印第安人的房间以便把母马的气息留在那里。第二天中午,当30名印第安酋长来到西班牙人的营地,进入给他们准备房间。科尔特斯对坐满一地的酋长们宣讲福音和王道,让他们改信基督,臣服西班牙国王,否则就让马和大炮消灭他。<br>当酋长们还没有缓过神来的时候,科尔特斯悄悄下令让炮手点燃火炮。酋长们被炮声吓得瑟瑟发抖。接着,西班牙人牵着一匹一闻到母马气息就会发狂的公马来到敞开房门外。闻到的母马的气息的那头公马不听主人使唤,后腿人立前蹄高举发出阵阵嘶鸣。以为马要攻击他们的酋长们更加害怕了。<br>科尔特斯见效果达到了,便挥了挥手,让人强拉走了那匹发狂的公马。酋长们随即拜倒在科尔特斯的脚下请求宽恕,发誓抛弃他们的信仰诡异基督教,永世永生效忠西班牙国王。<br>就这样,科尔特斯略施小计就获得了第一批臣仆。塔巴斯科人的效忠很重要,因为他们不仅提供给西班牙人补给和先导,还提供了墨西哥政治地理环境的初步材料。骑兵与火炮优势帮助西班牙人成功在塔巴斯科站稳脚跟,大量土著军队的加入弥补了西班牙人兵力不足的困境。<br>在征服墨西哥的过程中,西班牙人可谓是有勇有谋,在计谋运用方面丝毫不逊色于很多人奉为军神的天朝祖宗。若我们放眼整个世界军事史,就可以发现外国人像科尔特斯一样运用计谋的例子不胜枚举。天朝人自以为只有他们祖宗和他们自己才会运用的战争手段其实是平庸无奇。<br><br> <b>《乌托邦》</b> 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身在欧洲的托马斯·莫尔(1478~1535年),写下了的《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即《乌托邦》(1518)。 莫尔是英国16世纪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思想家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奠基人。他出生在英国伦敦的一个法官家庭。莫尔曾进牛津大学学习,后被开除。1504年被选为下院议员,带头反对亨利七世增加新税的要求。1514年受封爵士。因莫尔与国王意见有分歧,于1532年辞官。1534年,亨利八世设法让国会通过“至权法案”,宣布他(而非教皇)是英国教会的首领。在这项法案之下规定必须作一次“承认至权宣誓”,莫尔拒绝宣誓。1535年莫尔以叛徒罪被处以死刑。<br>《乌托邦》是对空想社会主义所特有的某些原理加以明确表述的最早的一本书。在书中,莫尔对当时欧洲各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和刚刚产生的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莫尔把贵族、地主为了积累资本进行的圈地运动,斥之为“羊吃人”。他写道:“绵羊本来是那么驯服,吃一点点就满足,现在据说变成很贪婪很凶蛮,甚至要把人吃掉,把你们的田地、家园、城市要蹂躏完啦”。这种诙谐而辛辣的语行扒言,深刻地说出了英国农民丧失土地的原因,指出了圈地运动的严重后果。莫尔指出,凡是出产羊毛的地方就有贵族和豪绅的罪恶。在英国这个奇怪的国家里,畜生的生活也比失去土地的农民的生活强。他们背井离乡,颠沛流离,前程渺茫,无处栖身。他们习惯于种地,可是现在无地可种。莫尔为深受圈地运动之害的农民大鸣不平。莫尔作为资本原始积累的见证人,对“羊吃人”的议论是直接针对残酷剥削农民土地的圈地运动而发的。由此他认为只有完全废止私有制度,社会财富才能得到平均公正的分配,人类才能最终幸福。<br>莫尔精心设计的乌托邦制度是社会主义史上第一个关于未来社会制度的空想社会主义方案。在乌托邦,私有制根本不存在,一切都公有,大家都热心于公事。乌托邦人痛恨私有制,他们知道这种制度意味着人剥削人压迫人,意味着少数人发财致富和大多数人贫困。所以他们不让私有制有任何存在和复活的余地。不仅生产资料公有,连消费品也公有。任何人都不占有财产,大家关心的是如何共同富裕。对外贸易是由国家经营的。生产的直接组织者不是整个国家,而是城市。所以,国家好像是城市联盟一样。莫尔的方案是社会主义史上第一个主张彻底消灭私有制的方案。<br>莫尔在社会主义史上首次提出了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社会生产的问题。在乌托邦,劳动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由于劳动义务普遍化,劳动时间有可能大大缩短。在乌托邦,很注意人的全面发展。“一切公民在体力劳动之后,有充分的时间让心灵自由自在并且得到启发。他们认为这就是人生的幸福。”并且在乌托邦不存在城乡对立,也不存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 <br>乌托邦人的分配原则是按照需要分配。莫尔认为,只要实行普遍的劳动义务制,就可以生产出极为丰富的产品,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一切需要。莫尔提出了实行按照需要分配的两点依据:首先物质是充分的,其次个人都是按需领取需要的物资。他把产品丰富和人们高度自觉看做是实行按需分配的根据,这是莫尔的创见。但是,他不懂得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要在手工技术的基础上达到产品的极大丰富,那是根本不可能的。虽然莫尔的按需分配带有明显的禁欲主义色彩,这种禁欲主义的规定显然是同按需分配大相径庭的。但他首先意识到了在产品极其丰富的条件下才能实行按需分配。<br>莫尔认为在乌托邦中商品货币关系已经不存在。因为乌托邦人生产的不是商品,而是直接满足社会全体成员需要腔带拦的产品。没有商品生产,也就没有商品交换。因此,货币也就随之废除。在最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中,几乎都把商品货币关系当作是永恒的自然现象,这使莫尔大大高出于同时代的思想家。但是,莫尔并不懂得商品货币关系消亡所应具备的条件。他企图在小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力水平下取消商品货币关系伍胡,这只能是一种十足的空想。<br>虽然《乌托邦》写于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之初,但莫尔能用批判的态度对待这个社会的各项原则,同时提出社会平等和共有的思想。直到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为止,社会主义思想史上还找不出一部堪与《乌托邦》媲美的作品。虽然莫尔所制定的“最好的”社会方案是不可能实现的,但莫尔完全有资格被称作是空想社会主义的鼻祖和空想社会主义的最伟大的代表人物之一。<br> <b>世界第一辆消防车在德国诞生</b> 有记载的世界第一辆消防车是1518年受德国奥格斯堡市的委托,由制作金属工艺品的手艺人安特尼·布拉特纳制造的。对这台消防车的详细情况,我们知道的甚少,据《奥格斯堡市工艺史》一书记载,这辆消防车是将用杠杆操作的大型水泵装在车子上形成的,也许是马拉消防车或人力推的车吧。<br>人类利用专门制造工具来扑救火灾,在古史中已有记载。我国《武经总要》曾记载竹质唧筒的历史,其中说:“唧筒,用长竹下开窍,以絮裹水杆,自窍唧水。”这说明我国在北宋时代(公元960-1127年)就已掌握了柱塞泵的制作原理。<br>明代末年,西方科学技术开始传到我国,清初王徽在《远西奇器图说》中介绍和推广西方的“水龙”即水锍,又称水匮枪、洋唧筒。这样,原先中国的竹唧筒便与西洋技术结合有了新的发展。<br> <b>后柏原天皇</b> 再看看1518年的日本,1518年正是后柏原天皇时期(1464年11月19日-1526年5月19日), 后柏原天皇是日本第104代天皇。永正18年8月23日(阳历1521年9月23日) 战乱、天变等灾异而改元。<br>后柏原天皇是后土御门天皇第一皇子,母亲为权大纳言庭田长贤之女庭田朝子。1480年受封亲王格,1500年因为后土御门天皇崩御而登基,后柏原于小御所践祚。时因应仁之乱造成了许多后遗症,朝廷在经济上有困难就是其中之一,不但后柏原天皇的登基仪式无力举行,连后土御门天皇过世四十三天后都未举行葬礼。<br>起初幕府打算在可控制的领地内征收特别税款来筹措典礼所需费用,但却发生若狭守护武田元信、武田元度父子被国人土豪攻杀事件,课税的计划因此搁浅。文龟二年(1502年)九月,管领细川政元放言:"即位大礼仪式毫无益处,徒费钱孥。"五年后政元被养子细川澄之暗杀,畿内政局之迷乱达到极点,天皇的即位大典遂无人问津。<br>永正五年(1508年)将军足利义稙就任,大内义兴、细川高国的联合政权成立。天皇期待着新政权能够向朝廷奉献即位典礼所需的费用。此时越前大名朝仓氏献金五百贯,幕府于是将其中的三分之二献给朝廷。大永元年(1521年)三月历经磨难的即位典礼终于得以举行。由于和管领高国对立,典礼前几日将军义稙逃亡淡路,主持典礼的只有管领细川氏。天皇于五十八岁高龄,登基的第二十二年终于举办了即位典礼,真是可叹。<br>即位典礼如此艰难,规模宏大的大尝会典礼自然也就不会有人提起了。除了南北朝时期被南朝俘虏的北朝崇光天皇,后柏原是第一个在位没有举行大尝会的天皇。大永六年(1526年)四月天皇驾崩,幕府送来六百贯葬送费(内含新帝践祚仪式的费用);盛夏时节,天皇的遗体在泉涌寺搁置至腐烂,方才入土归安,葬在深草北陵。<div>天皇皈依佛教,擅长书法,在流行疱疮时,曾经分赠般若心经于各个寺庙,也曾在伊势神宫祈过福。<br></div> <b>十字架神学</b> 马丁·路德在1518年的《海德堡论纲》提出了十字架神学(Theology of the Cross),是基督教神学的一支,与"荣耀神学"(Theology of Glory)相对。认为十字架是耶稣基督拯救的焦点,是上帝自我启示的焦点,因此也是一切真正的基督教神学的根基与中心。从而整个神学就是十字架的神学。对整个神学来说,十字架是方法论上的关键点。"十架神学"与传统天主教的"荣耀神学"相对照,他认为这两个名词代表了两种认识上帝的方式。"荣耀神学家"认为上帝的能力、智慧与美善的荣耀都显明在创造之工上,而"十字架神学"所理解的却是隐藏在十字架的痛苦与羞辱之下的上帝。十字架上的上帝在人所不堪忍受的耻辱、贫穷、受苦和死亡中启示他的神性。人在十字架面前只有谦卑静默,承认自己的不堪与一无是处,才能真心接受这位拯救者上帝。这一学说在后世受到卡尔·巴特、卡尔·拉纳、莫尔特曼等神学家的推崇并被一再发挥。<br>1517年9月,马丁路德写了一篇神学短文《批驳经院神学》,提出启示与理性相分离,宣称要抛弃亚里士多德哲学而回归奥古斯丁,把神学重点从经院化的上帝转到受难的基督,认为信仰不是神学,而是与基督的活生生的关系等。因此,人们常称此为他早期的"十字架神学"。他提出:"人就其本性而论,不可能要上帝成为上帝。事实上,他自己想要成为上帝,而不愿上帝成为上帝";"没有上帝恩典的对律法的遵从,表面似善,而内里却是罪恶";"我们不因行公义的事而成为义人,而只有被称为义人,我们才能行公义的事"等。<br> <b>……</b> 世界是一个大舞台,那些发生的正在发生,哪些将要发生即将发生……<br>法喜寺的古玉兰,刚刚开花后,世界又会是怎么样的呢?这又将是风云变幻的景色?<br>我们期待着一幕一幕的上演!<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