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拉文纳位于意大利东北部,临近亚得里亚海,这座城市和古罗马帝国的命运休戚相关,它见证了古罗马帝国从辉煌到分崩离析,历史上它曾是古罗马帝国的重要港口,公元394年古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后西罗马帝国首任皇帝赫诺留斯在公元402年将都城从米兰迁到此地,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公元493年又成为东哥特王国都城,公元533年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手下大将贝利萨留收复拉文纳,使之成为东罗马帝国在意大利的落脚点,“神圣堡垒”,拜占庭主教教区,成为君士坦丁堡在西方的一种延伸,由此开启了拉文纳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最繁荣的时期,后又遭到汪达尔人和法兰克人的洗劫。拉文纳保留的艺术作品在数量上甚至超过了君士坦丁堡,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大量精美的拜占庭镶嵌画,拥有“意大利的拜占庭”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镶嵌画-石头讲述的故事,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材质从简单的黑白石子发展到色彩各异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石子、陶片、玻璃或琉璃</span>,因此也被称为马赛克画。<span style="font-size: 18px;">鲜艳的色彩,闪闪发光的坚硬质地,简单却不随意的图案安排是镶嵌画的基本规则。由于镶嵌画的材质不易腐坏,故一直能保持至今,且色彩几乎如故。这是现存于希腊佩拉考古博物馆的公元前300年“格诺西斯”,卵石镶嵌画。</span></p> <p class="ql-block">庞贝发掘出的公元前后左右的镶嵌画,是用作入门地面装饰的。</p> <p class="ql-block">早期基督教艺术的镶嵌画是用玻璃做成,反光可以使画面呈现出闪闪发光的效果。镶嵌画能捕捉窗外射入的光线并形成各种反射,创造出强烈的色彩对比,把人们注意力引向画面中心,引向最主要的人。镶嵌画主要是在教堂后殿高处、回廊的肋拱、中央通道柱廊上,远高于观看者的平行视线。作为为基督教服务的艺术形式,镶嵌画在中世纪达到顶峰。这是拉文纳最精美的镶嵌画的冰箱贴集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洗礼在基督教中是非常重要的,它意味着基督指引新的皈依者进入基督教徒的群体。东正教洗礼堂,the Orthodox Baptistery or Neonian ,八角红砖结构,这座洗礼堂在5世纪初由乌尔索主教在古罗马浴室的基础上改建成东正教的洗礼堂,452年尼</span>安主教进行了改建,将原来的屋顶改成现在看到的穹顶,并制作了华丽的镶嵌画。因此也被称为“尼安洗礼堂”。</p> <p class="ql-block">洗礼堂外观朴素,内部金光璀璨。洗礼堂内部装饰分三层,最下方为八列大理石的拱廊、中间为灰泥拱廊和窗户,上方则是精美的圆顶镶嵌画。洗礼堂内还有一个16世纪的大理石材质的洗礼池,也有专家认为这是古罗马时期的浴池。</p> <p class="ql-block">穹顶直径约8米,镶嵌画分三组,中心部分描绘的是基督洗礼;第二层是身披金袍的十二门徒(名字都在上方)在彼得和保罗的带领下手捧殉道之冠在蓝色的天国中相向而行,<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使徒</span>之间用棕榈树和金色帷幕隔开;最外圈则是分别放置了福音书、宝座以及象征着为最后审判准备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带有十字架图案的宝座</span>。</p> <p class="ql-block">耶稣受洗是基督教艺术中经常表现的主题之一。30岁的耶稣在约旦河中接受施洗者约翰为他举行的洗礼,这时圣灵之鸽出现在天空,耶稣的传教生涯由此开始。早期的基督教艺术中,耶稣年轻俊美,画中耶稣正是这种形象,年轻俊美,浅胡须,他半身浸在约旦河水中,施洗者约翰正为基督洗礼,右侧裸体、大胡子的老人是约旦河的拟人化身。</p> <p class="ql-block">宝座之间放置着一本打开的福音书</p> <p class="ql-block">象征着为最后审判准备的带有十字架图案的宝座,两侧是象征耶稣受难时戴的荆棘冠(?)</p> <p class="ql-block">泥绘的先知俯瞰着观者。</p> <p class="ql-block">拱廊上的使徒</p> <p class="ql-block">阿利亚诺洗礼堂Arian Baptistry,建于公元493年,是东哥特国王所建,属于基督教的阿里乌派。外观上和尼安洗礼堂非常像,八角红砖结构,但是规模较小,半地下,非常不起眼,容易错过。阿里乌派是早期基督教的一支,他们不认可三位一体的教义,即圣父、圣子、圣灵(通常以鸽子形象出现)为同尊同荣的上帝,认为耶稣次于天父,同时他们也反对教会占有大量的财产,在325年的尼西亚会上被列为邪教,尽管阿里乌派遭到正统教会的敌视,但在罗马帝国边境地区的哥特人和汪达尔人中广泛传播,现在基本已消失。</p> <p class="ql-block">洗礼堂内部只有穹顶镶嵌画保留完好。</p> <p class="ql-block">穹顶的镶嵌画以金色为背景,表现了耶稣在约旦河接受约翰洗礼的场面,十二使徒环绕在周,使徒脚下的草地呈现出不同的绿色。</p> <p class="ql-block">年轻的基督,没有胡须,半身浸在水中,赤裸的身体在淡蓝色的水中清晰可见,这在基督教艺术中非常罕见。</p> <p class="ql-block">宝座两侧分别是手持钥匙的圣彼得和手持经卷的圣保罗</p> <p class="ql-block">洗礼堂的洗礼盆,我没有看到说明是什么年代的</p> <p class="ql-block">圣维塔莱教堂St.Vitalis于公元547年落成,是拉文纳最壮观的建筑,是当地主教马克西米安努斯为纪念公元2世纪在拉文纳殉教的圣维塔莱修建的。它以错综复杂的设计和华丽耀眼的金色镶嵌画给所有参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是教堂建筑还是内部的镶嵌画都可以说是拜占庭艺术的巅峰之作。</p> <p class="ql-block">教堂内有一圈环形排列的支柱和两层楼高的半圆龛,墙体形状各异,后殿为半圆形祭坛,教堂内部各个平面布满了镶嵌画。阳光通过雪花石制成的窗户洒进室内,将金碧辉煌的镶嵌画与地上的大理石一起创造出奢侈华丽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教堂后殿的半圆形圣坛</p> <p class="ql-block">后殿穹顶上,金色背景中年轻的基督在两位大天使护持下坐在世界之球上,脚下鲜花盛开,头上彩云飘飘,基督左手拿着《七封印之书》象征着《启示录》,右手将殉教者的冠冕交给教堂的主保圣人圣维塔利斯,<span style="font-size: 18px;">基督左手边的主教手捧教堂的模型献给基督。四周交错的丰饶之角-罗马帝国最珍贵的象征,构成了</span>镶嵌画的框架。</p> <p class="ql-block">比邻半圆形祭坛的两侧墙壁左右分别表现的是查士丁尼大帝与狄奥多拉皇后的皇家镶嵌画,整个气氛充满了帝国的庄严与豪华。左侧墙壁上查士丁尼大帝身着紫袍,头顶光环,手持圣碟,带领12位随从缓缓前行,随从分为三组人物,他的左侧是手持十字架的马克西米安主教、持书和香炉的牧师,右侧是官员和手持绘有基督标志的XP盾牌的皇家卫队。每组的领队人物的一只脚都踩在旁边人的脚上,以显示身份。</p> <p class="ql-block">右侧墙上是狄奥多拉皇后及其随从。狄奥多拉皇后应该是整个拜占庭帝国时期最有影响力和最有权势的皇后。她出生卑微,做过妓女,美艳绝伦,25岁时遇见了查士丁尼,两人一见钟情,查士丁尼即位后不顾众人反对封狄奥多拉为皇后,两人相爱相守一生,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征服了几乎所有的人,证明了她是一个合格的皇后。 狄奥多拉不仅在政治上给予了查士丁尼很多的帮助,她的宗教宽容政策也受到教廷的赞许,由此被后世的东正教追封为圣徒。狄奥多拉病逝后,查士丁尼始终生活在悲痛、思念当中,此后17年间他没有再娶,孤独地守护着庞大的帝国,最后郁郁而终。画中的皇后头戴悬挂着珍珠与宝石的冠冕,身披紫色披风,披风的下摆处用金线绣出东方三博士来朝,皇后手持装有葡萄酒的金色圣杯,她身后的贝壳状神龛隐喻着维纳斯,即对女性美的崇拜,身旁还有一座喷泉。这一切都是为了彰显皇后的高贵。</p> <p class="ql-block">1千多年来所有的书上只要提到他们都是采用这两幅镶嵌画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拱廊上方半月形的镶嵌画,左边的主题是旧约创世纪中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亚伯献祭羔羊和麦</span>基洗德祭献面包和酒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右侧是亚伯拉罕在橡树下招待三位年轻人和以撒献祭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摩西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地面的镶嵌画</p> <p class="ql-block">圣维塔莱教堂旁有一座外表非常不起眼的小房子-加拉普拉奇迪亚陵墓the Mausoleum of Galla Placidia。 加拉普拉齐迪亚一生跌宕起伏,她的父亲是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大帝,哥哥是西罗马帝国第一任皇帝赫诺留斯,她在罗马被西哥特人俘获,嫁给了一位西哥特首领,直到这位首领去世6年后才回到拉文纳,第二任丈夫是君士坦提乌斯,因平叛有功和赫诺留斯一起成为了西罗马帝国的共治皇帝,丈夫死后被赫诺留斯放逐到君士坦丁堡,赫诺留斯死后回到了拉文纳,幼子成为西罗马帝国的皇帝,她以皇太后身份摄政。这座陵墓建于公元425年,最初是作为纪念殉教者圣劳伦斯的礼拜堂,后一度被认为是加拉普拉奇迪亚陵墓,也是其名字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陵墓外表极其朴素,但当你走进内部时,流光溢彩的镶嵌画让你情不自禁地将凡尘世界留在身后,进入了一个深邃迷人的天国世界,所有人都会不自觉地发出哇哇哇。加拉普拉奇迪亚陵墓内的镶嵌画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都是早期基督教艺术之最,是5世纪最古老最精彩的镶嵌画。镶嵌画的主题就是救赎与永生。</p> <p class="ql-block">基督对他的信徒说:我是一名善良的牧羊人,会把生命献给他的羊群。大门上方就是表现这一主题的著名的“好牧人基督”镶嵌画。画中年轻的基督头顶光环,身着紫袍,双腿交叉惬意地坐在一片葱翠美景中,基督一手拿着金色的十字架,一手抚摸着身边的羊,六只羊温柔地看着基督。</p> <p class="ql-block">花环和圆形图案在深蓝色的背景中犹如一片片雪花,那个蓝静谧迷人,可惜手机实在拍不出效果,不及现场感觉百分之一。</p> <p class="ql-block">巨大的金色的十字架被星罗棋布的金色星星簇拥在天空的中心,四福音书的象征物(带翼狮子、牛、鹰、带翅膀的天使)悬挂在天空的四周。</p> <p class="ql-block">“好牧人基督”的对面就是“殉难的圣劳伦斯”,他拿着一本打开的书扛着十字架走向熊熊烈火,打开的柜子里放的是四福音书。圣劳伦斯因拒绝将教会财产(常用四福音书表示)交给罗马当局而被判死刑。</p> <p class="ql-block">生命喷泉旁边饮水的牡鹿</p> <p class="ql-block">圣人与鸽子</p> <p class="ql-block">饮用天堂之水的鸽子</p> <p class="ql-block">新圣阿波利纳列大教堂Sant’Apollinare Nuovo,504年东哥特王狄奥多里克定都拉文纳不久后建立的一座阿里乌派皇家大教堂,公元549年被改建为东正教教堂,公元9世纪圣徒阿波利纳列的遗骸被转葬于此,教堂因此更名为现在的名称。教堂的建筑风格属于基督教早期的巴西利卡式风格,包括竖框窗,文艺复兴式柱廊以及10世纪的圆柱钟楼。</p> <p class="ql-block">教堂内的庭院</p> <p class="ql-block">教堂内部为三廊式结构,网格式平顶天花板是1611年修建的,后殿祭坛也是后期修建的,呈现出巴洛克风格。教堂中殿拱形墙壁上饰满了丰富多彩的彩色镶嵌画,从门口开始一直延伸到教堂最深处,镶嵌画分为三层:最上方的小格子里是基督生平故事与鸽子交替出现,但是太高了,看不清;下方高侧窗之间描绘的是《旧约》中的族长和先知,这两层都是绘于东哥特王国狄奥多里克时期;最下方的图像在拜占庭帝国时期被涂抹掉,改为现在的两列男女殉道者,这成了拉文纳最为巨大的、最吸引人的两组人物镶嵌画。</p> <p class="ql-block">从网上下载了一副最上方的圣经故事“两鱼五饼”</p> <p class="ql-block">中间层的族长和先知</p> <p class="ql-block">下层左侧是女殉道者们在东方三王的带领下从拉文纳的克拉塞港口出发前去朝拜圣母子。(手机拍不出,图片是从网上下载)</p> <p class="ql-block">克拉塞港口的渔船和城堡,克拉塞是拉文纳城外的一座小城,在古罗马时期是非常重要的军港。</p> <p class="ql-block">女殉道者们有着纤细的形体,端庄的面孔,神情庄重,衣饰华丽。她们的名字被标注在上方。</p> <p class="ql-block">她们仿佛是走在美丽的伊甸园,身后是各种开满鲜花的树丛。</p> <p class="ql-block">东方三王穿着典型的波斯服饰,斗篷、帽子和鞋子颜色鲜艳,充满了异国情调,他们分别向圣母子献上黄金、乳香和没药</p> <p class="ql-block">圣母子在天使的护卫下端坐在宝座上</p> <p class="ql-block">另一侧则是男殉道者从王宫出发走向宝座上的基督,接受基督的祝福</p> <p class="ql-block">王宫</p> <p class="ql-block">原先的图像没有彻底清除掉,还空留一只手向世人证明我曾经在此。</p> <p class="ql-block">男殉道者的名字被标注在上方。</p> <p class="ql-block">基督端坐在宝座上做出祝福的手势,紫袍、王冠和光环象征着基督的统治地位,这时候的基督形象已经变成了留着胡须充满睿智的中年男子形象,彻底取代了早期基督教艺术中的年轻形象。</p> <p class="ql-block">网格状的镀金天花板</p> <p class="ql-block">巴洛克风格的祭坛</p> <p class="ql-block">查士丁尼大帝</p> <p class="ql-block">拉文纳的大主教博物馆,也收藏了许多艺术珍品,这是馆藏的马克西米安大主教的象牙宝座,四周刻满了圣经故事。宝座原有39块象牙,目前只存有27块。</p> <p class="ql-block">刻在石板上的日历标出了公元532年到626年的复活节的确切日期</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内的圣安德烈教堂,建于狄奥多尼克时期。</p> <p class="ql-block">门廊上方的基督圣像</p> <p class="ql-block">无数的小鸟在天空飞翔,据说有99种</p> <p class="ql-block">圣母镶嵌画</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p> <p class="ql-block">拉文纳也是中世纪最伟大的诗人、文艺复兴的先驱者但丁的安息之处。但丁出生于佛罗伦萨,曾担任过佛罗伦萨行政官,因党派之争被永久流放,《神曲》就是流亡在拉文纳时完成的,1321年9月14日但丁在拉文纳去世。</p> <p class="ql-block">墓园中放置着存放但丁遗骨的石棺,上方有一盏长明灯。这个长明灯还有一段故事,但丁去世后佛罗伦萨一直想将但丁遗体运回佛罗伦萨安葬,鉴于但丁在佛罗伦萨期间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拉文纳坚决不同意,在佛罗伦萨的一再恳求下,最后拉文纳同意点燃长明灯的橄榄油由佛罗伦萨提供,以表达他们对这位诗人永久的忏悔。</p> <p class="ql-block">拉文纳这座命运多舛的城市,历史上的多数时间里,它不过是都城外的一座小城镇,统治者们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市的面目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唯一永存的是这些精美的镶嵌画,它们一直在这里向人们讲述着它的千年历史,唯一不变的是它的艺术之美。</p><p class="ql-block">照片里的镶嵌画所呈现的效果远不及现场带给你震撼的百分之一,如果喜欢镶嵌画一定要去现场看,那种震撼是无法用相机、用言语来表达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