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水盆山营寨遗址

老梦涂视界

<p class="ql-block">站在水盆山的营寨遗址上,英德村就在山脚下,墨临高速公路像一条巨龙从眼前飞向远方,它缩短了边疆和内地的路程差距。</p> <p class="ql-block">咸丰六年(1856)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动荡和变革的重要时期,这一年发生了很多重要的事情,这些事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水盆山上的这个遗址就跟这个时期的事相关。</p> <p class="ql-block">我们一行人靠脚力爬上了水盆山,山上的营寨遗址就在英德村的北面,距离英德村民委员会2公里。遗址石墙长2公里,其中1500米是石砌墙,500米为土堆而成。现存石墙高1.2米到1.7米不等,墙厚1.2米,有的地方还有明显的壕沟,整个石墙依山而建,营房门向,座西向东,每隔100米设有一个瞭望台,在营寨西北方有一个营房建筑遗址,其遗墙长4米、宽2米,石墙有几处明显倒塌而成了缺口。据当地老人讲述及《云南风物志》记载,清咸丰六年,为李文学领导农民起义军与清军作战遗址。这个石墙2013年9月16日被镇沅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镇沅县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作者查了一些史料后得知,1856年5月10日,李文学、王泰阶、李学东等率领彝族五千人在天生营宣誓起义。大家推举李文学为“彝家兵马大元帅”,王泰阶为参军,李学东为上将军,这支起义军与同时段(1856年)杜文秀起义军遥相呼应,互为支援,共同抗清。</p> <p class="ql-block">在起义地大获全胜之后,王泰阶率领一支起义军顺利地占领了富裕的者干河平坝。</p><p class="ql-block">到此时,他们已经控制了以哀牢山区为中心的大部分地方,包括现今云南西南部的巍山、弥渡、南华、楚雄州、双扬、景东、新平、镇沅、沅江、墨江等十余州县的全部或大部。</p> <p class="ql-block">当时,由田四浪领导的一支以哈尼族为主的起义军正在哀牢山这一带活动。1858年6月24日,在彝族传统的火把节这天,李文学从蜜滴赶到者干与田四浪会盟。二人挽手宣誓,共同表达合力推翻清朝统治的决心。李文学主动提议让田四浪担任副帅,得到大家的拥护。当晚,彝、汉、哈尼各族战土,唱歌跳舞,欢度火把节,庆祝会盟。后来,李文学又联合了傣族刀成义的队伍,起义军的力量更加壮大了。</p> <p class="ql-block">1863年3月,起义军攻占了哀牢山通往普洱、思茅的重要关口——通关哨。这时,李文学的起义军发展到了鼎盛时期。1874年5月13日,李文学在南涧乌龟山壮烈牺牲。李文学牺牲后,李学东领导起义军继续战斗,直到1876年6月,李学东病逝,持续十八年的轰轰烈烈的哀牢山各族人民大起义宣告结束。</p> <p class="ql-block">据有关史料说,参加李文学起义全过程的夏正寅先生幸免于难,他写下了传世之作《哀牢夷雄列传》,并书写了一幅对联:</p><p class="ql-block">十八载砺刀秣马,当世英雄,志在灭清兴汉,完整山河成一统;</p><p class="ql-block">千百户馨香俎豆,哀牢儿女,莫不痛心疾首,口碑青史颂达人。</p> <p class="ql-block">在镇沅,与李文学起义军相关的几处遗址保护较为完好。让历史代代相传,让历史成为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支柱,聚集精神之力,提振精神之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