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阜新矿山文化,是阜新煤矿矿工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与生产斗争中创造的。这种文化包括矿山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体现为矿山人性格情操的矿山人文文化,反映矿山企业整体意识的矿山企业文化以及它的文化遗迹——各种文化符号。阜新煤矿百年发展史就是一部百年矿山文明史。</p> <p class="ql-block"> 一、阜新矿山文化的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9月,在土默特左翼旗新邱馒头山下老君庙附近的的穷棒子沟,经大雨冲刷后,露出了一些乌黑发亮的“石头”,当地农民捡回家里,发现这些“石头”还能燃烧。土默特右旗(今朝阳)黑山沟煤矿把头徐泉听说后,雇了100名工人,创办了东盛窑,开凿斜井三口,以手掘方法开采浅部煤层,阜新煤田开发从此开始。阜新煤田第一家官办煤矿——京奉煤矿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建成。到1913年,阜新地区先后建起16座煤窑,年产煤炭15万吨以上。1917年,日本讹诈中国北洋政府,在阜新创办了名为中日合资,实为日本控制的大新、大兴公司,盗买了煤矿开采权。为了抵制日本对中国资源的掠夺,张学良于1927年向北洋政府申请,1928年正式开办了东北矿务局孙家湾煤矿并委托“同益昌”、“德兴顺”、“瑞增祥”、“同兴盛”四家煤窑承包经营孙家湾煤矿。日产50 —60吨,最高达200吨。同时,阜新矿区还有一个民营大矿—裕阜矿务局。到1929年,年产煤炭已达11344吨,占阜新矿区总产量的41.25%。</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土默特左翼旗旗公署</p> <p class="ql-block">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阜新地区的采矿权又被日本人占有。1936年10月,“满炭”在阜新成立矿业所,到1939年,该所已辖8个采炭所,共有斜井44个、露天3座,在建斜井2个、露天2座。同时还建了一个制作所(今总机厂)、4座选煤厂。奉天造兵所阜新工厂于1938年3月正式生产火药,阜新发电所也于1939年9月开始送电。这一时期由于日本人采用掠夺式开采,回采率仅有30%。煤田资源遭到严重破坏。阜新矿工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先后爆发两次矿山暴动;一次是1940年5月太平煤矿100多名特殊工人暴动,平安六坑工人破坏井下电缆,累计停产3个多月;另一次是1942年9月新邱下菜园子“特殊工人”暴动,也叫“九三暴动”。这是一次在中共新邱特支参与领导下有组织的一次暴动,给予日本人以沉重打击。到1945年8月15日,日军投降。在此期间日本侵略者以各种方式在阜新奴役中国劳动力50余万人,掠夺阜新煤碳资源2527万吨。</p> <p class="ql-block"> 1949年1月1日,阜新矿务局、中共阜新煤矿委员会同时成立,阜新煤田开发进入新纪元。23个矿井、两座露天恢复正常生产,当年产煤188.5万吨。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阜新矿务局先后完成了6个旧矿井的改扩建工程,新建投产斜井3个、竖井1个、露天2座,新增生产能力841万吨。1958年---1985年阜新矿区共生产煤炭32019万吨,年产量平均在千万吨以上。</p> <p class="ql-block"> 从1985年到2000年,伴随着15年的改革历程,阜新矿山资源日渐枯竭。2001年12月,国务院把阜新列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后,又作为振兴东北的战略重点。在这个大背景下,2002年6月13日,组建成立了阜新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p> <p class="ql-block"> “十一五”期间,阜新煤炭产销量实现了重大跨越,资产总额不断增长。与“十五”末期相比,2010年,阜矿集团企业总收入由27.6亿元增加到136.4亿元,是2005年的4.9倍;企业总资产由46亿元增加到166亿元,是2005年的3.6倍;工业总产值由23.1亿元增加到78.5亿元,是2005年的3.4倍。2010年煤业收入达到了56.2亿元,是2005年企业总收入的两倍,全年实现盈利6亿元,上缴税费13.3亿元。</p> <p class="ql-block"> 二、阜新矿山文化的基本内容</p><p class="ql-block"> (一) 阜新矿山人文文化</p><p class="ql-block"> 阜新矿山的人文文化是指阜新矿山人的人文性格、人文情感、人文精神及其成因。它是阜新矿山文化构成的基本元素。</p> <p class="ql-block"> 1、煤矿工人的性格特点</p><p class="ql-block"> (1)超乎常人的吃大苦、耐大劳,直率质朴、宽容大度。煤矿工人常年工作在千尺井下,工作环境特殊、工作条件艰苦、自然灾害频发。矿工们自觉地养成了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造就了他们的性格,处事果断、雷厉风行。</p> <p class="ql-block"> (2)煤矿工人特别抱团。来到掌子面,无论是一个班,还是一个队,生产中就形成了一个战斗团队。为了完成生产任务,大家铆足了劲、可以连班加点不升井。为了处理险情,抢修设备,可以几天几夜不回家。工友们不管在地面有什么隔阂,到了井下就相互协调一致,主动为对方创造条件、宽容大度,充分体现了团队的力量,集体的温暖。</p> <p class="ql-block"> (3)煤矿工人特别重情义、重感情。煤矿工人把黑哥们之间的感情看得很重,如同一个和睦的家庭。不光是工友之间相互帮衬出钱出力,各级干部把工人们的家常理短常挂心间,想办法为他们排忧解难。</p> <p class="ql-block"> (4)煤矿工人实实在在。矿工们从不遮遮掩掩,心里想啥一吐为快。他们特别瞧不起假模假样,更看不上虚伪欺骗,心里不痛快,吼两声、喊两嗓子,甩开膀子照样大干,跟没事人一样。</p> <p class="ql-block"> (5)煤矿工人爱祖国、爱矿山、爱岗位。在自然灾害面前不叫苦、不喊累,多出煤就是自己的本分。既使在“文革”动乱中,也是坚持多出煤、夺高产不动摇;体现在生产循环中,就是严密的组织性、纪律观念,执行规程、执行作业命令不含糊、不走样,敢较真、敢担当。</p> <p class="ql-block"> 2、煤矿工人的文化烙印</p><p class="ql-block"> (1)阜新地域文化烙印(元素)。由于阜新在历史上曾是少数民族的游牧地,随着草原州城的设立,蒙古贞部落驻牧,大量灾民闯关东,“一五”时期工业建设大量上项目,大批劳动力涌入,使多民族文化融合,形成了阜新人的文化特质,这些性格特质体现在矿工身上就是勇猛骠悍、直率质朴、豪爽侠义。</p> <p class="ql-block"> (2)矿山劳动环境的影响。煤矿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井下作业高危型行业。水、火、瓦斯等自然灾害的频发造就了煤矿工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优良质。</p> <p class="ql-block"> (3)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与鼓舞。自国家“一五”计划启动至今,阜新矿山文化的孕育与发展,蕴含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与鼓舞。——阜新矿区曾留下了共和国中央三代领导集体中6位领导人的足迹。1953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视察海州露天煤矿;1964年7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到阜新矿区,并写下了光辉题词。朱德的题词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而努力”;董必武的题词是:“奋发图强,冷静促进,自力更生,鼓足干劲”。1981年——2002年,中共中央主席胡耀邦、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副总理李岚清先后莅临阜新矿区视察。2003年1月31日,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带着党中央、国务院对煤矿工人的深切关怀,来到阜新矿业集团艾友煤矿720米深的井下工作面看望矿工,给矿工拜年,并与矿工同吃年夜饭,共度除夕夜。</p> <p class="ql-block"> (二)阜新矿山企业文化</p><p class="ql-block"> 阜新矿山企业文化是一种有组织的群体文化,是作为矿山经济组织的经营管理文化,它反映出矿山经济组织的整体意识,它是阜新矿山文化的主体。从1949年阜新矿务局成立到2013年,在六十多年的改革与建设中,数以百万计的阜新矿区职工及家属为国家的煤炭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并在长期的艰苦创业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企业精神和具有阜新矿区特色的企业文化。</p> <p class="ql-block"> 1、阜新矿山企业精神</p><p class="ql-block"> 1949年1月1日,阜新矿务局、中共阜新煤矿委员会成立。由此,阜新煤田开发进入新纪元。矿区建立了民主管理委员会,实行民主管理。为了把广大煤矿工人翻身解放焕发出来的极大热情转变为建设新中国、开辟新生活的自觉劳动,矿区各级党组织对广大职工进行了阶级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让广大矿工认识到“矿山是工人自己的矿山”,进而积极投身到“献纳器材”、“红五月竞赛”、“创造新纪录”、“增产节约”、“抗美援朝”等一系列运动之中,有效地保证了矿井和露天恢复生产。“三年恢复”时期(1950年—1953年),广大党团员、干部带领职工发扬革命战争年代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迅速医治了战争创伤,恢复了生产,培养了一支具有高度政治觉悟、吃苦耐劳的职工队伍。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形成了阜新矿区精神的雏形,即“克服困难、艰苦创业、一往无前”。1953年,国家将海州露天、平安竖井、新邱竖井列为“一五”时期156项重点工程之中,投资3.11亿元。1954年燃料工业部在平安矿一坑、东七路一米层工作面推行“一昼夜一循环”正规循环作业取得成功,为全国煤矿实行科学管理提供了经验。随着阜新煤矿的发展壮大,职工收入不断增加,全局上下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基层党组织自觉坚持了依靠广大职工办企业的方针,积极宣传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坚持勤俭办企业的原则,开展了资产节约运动和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经过不断培育、建立和塑造,在生产实践中逐步培育出矿区精神,随之提升为“刻苦学习、勇于开拓、艰苦奋斗、勇于奋争” 精神。在全国开展的“向雷锋同志学习”活动中,阜新矿区各级党组织带领广大职工不畏艰难,用辛勤的汗水和智慧培育的阜新矿区精神,到1965年发展为“不怕困难、团结奋斗、勇于奉献” 精神。文化大革命期间,阜新矿区的各项工作受到了严重破坏,很多党政组织处于瘫痪状态。当时的矿区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自觉抵制各方面的干扰,坚守各自的工作岗位。1973年,矿区上下广泛开展了“学大庆、赶开滦”劳动竞赛活动,矿区人们把这种精神总结为“艰苦奋斗、不怕困难、少索取、多奉献” 精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矿区的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根本性转变。1985年,阜新矿务局开始了为期6年的经济总承包。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在全局职工队伍中培育了“在困境中拼搏,在压力下发展,在开拓中前进”的艰苦奋斗精神。在此期间,先后涌现出了全国矿际竞赛中荣获“五连冠”和质量标准化矿称号的海州露天矿等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有力推动了全局总承包任务的完成。企业煤炭生产、安全管理水平连续四年创历史新高。1987年1月22日,在阜新矿务局三届二次职代会上确立了以“爱矿山、做主人、献身煤炭事业”为核心的“吃苦、务实、开拓、奋争”的企业精神。在“吃苦、务实、开拓、奋争”的企业精神激励下,局属各单位相继培育和提炼了富有本单位特色的企业精神。这些企业精神体现了矿区共同的价值理念,那就是煤矿工人不畏艰险、特别能战斗的艰苦创业精神;顾全大局、齐心协力的爱国主义精神;团结协作、奋发向上的顽强拼搏精神;积极进取、真抓实干的创新求实精神;献身煤矿、多做贡献的无私奉献精神;“爱露天、做主人,争一流、创水平,挑重担、做贡献”的海州精神等等。正是靠这些精神,阜新矿区与煤炭战线众多企业一起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无愧于时代的重要贡献。2006年12月28日在阜矿(集团)公司首届五次职代会上,重新确立了“艰苦奋斗、励志图强”的企业精神。</p> <p class="ql-block"> 2、阜新矿山企业英模 </p><p class="ql-block"> 据阜新矿务局志记载,从1950年--2005年,阜新矿区评选出国务院、全煤系统先进人物、全国总工会“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80 人次;东北煤炭系统和省级英模220人次。这些英模人物是矿山的脊梁,是鲜活矿山文化的代表。他们当中有新中国阜新煤矿的创立者、领导人物,有阜新矿山文化的倡导者和培育者,有阜矿精神脚踏实地的践行者。他们是广大矿工的表率,又是广大矿工各种精神气质的浓缩。他们身上集中体现出阜矿人的艰苦奋斗、一往无前、勇于开拓、不断进取的精神风貌和“拼搏、奉献、图强”的崇高精神境界。这种精神、这种境界,反映在矿区领导者的身上、体现在广大矿工的生产中、集中在技术人员的攻关实践中。</p> <p class="ql-block"> 钟子云,阜新矿务局第一任局长、党委书记。建局初期,矿区草创,百废待兴,他与局党政班子成员有条不紊地组织领导全局职工和全市人民,经过很短时间的“渡荒、护矿、备战、支前”,很快转入恢复生产。在煤炭生产上,推广了顶板管理、新采煤法和正规缩环作业法,生产效率迅速提高。1952年阜新矿务局实际生产煤炭321万吨,比计划超产47.3万吨。三年累计产煤833万吨,年均产煤277.6万吨,煤炭工业产值7236万吨,比1949年增长1.5倍。紧接着不失时机地开展了海州露天、平安三井、新邱三井等新井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使阜新矿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便成为全省建设起步最早,生产恢复极快的先行矿区之一,成为全国煤炭战线的一个重点局。他是新中国成立后阜新矿区最早提出“严细”作风,并下大力气培育,使满目疮痍的阜新煤矿得以重建与快速发展的领军人物,是阜新矿山企业文化的先行者和倡导者。 </p> <p class="ql-block"> 李宝书,20世纪50年代矿区英模的杰出代表。1957年起担任五龙煤矿“五一”掘进队队长,因创造快速掘进法而闻名全国,成为当时全国煤炭战线18个重点掘进队带头人之一。他多次立功受奖,成为全国劳动模范。1956年4月,他赴北京出席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并被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他曾作为煤炭战线的工人代表当选为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p> <p class="ql-block"> 高德煤矿“三二二”掘进队和队长李瑞,在20世纪70年代,“三二二”掘进队屡建奇功,过断层,闯禁区,创造了一整套快速掘进经验,连续十一年掘进巷道突破万米,被阜新矿务局党委命名为“三二二硬骨头掘进队”,成为全国煤炭战线十面红旗之一。这是一个充满硬骨头精神的英雄团队,是阜新矿工的化身。这个团队的每个成员都是英雄好汉,他们每个人都有一部英雄史,其代表人物就是当年的队长李瑞。他曾经八次抢险负伤,肋骨折断不下火线,被誉为“硬骨头队长”。 l975年,“三二二”掘进队在全国煤矿采掘队长会议上被授予“英雄三二二硬骨头掘进队”称号。队长李瑞被国务院和煤炭工业部分别授予全国煤炭战线劳动模范,接受周恩来总理邀请参加了当年的国庆招待会,他的塑像作为全国首批7位英模人物之一在中国煤炭博物馆展出。 </p> <p class="ql-block"> 何国柱, 1951年至1980年8月,任海州露天煤矿总工程师,为海州露天煤矿的建设和持续发展作出了奠基性的重大贡献。1953年,他提出海州露天北土南排方案,避免了露天北部市区受黄土矸石的威胁。1958年建议成立“杂煤段”(即手选一、二、三厂前身),每年多回收残煤80万吨,给矿区积累了大量财富。1960年,海州矿荣获全国竞赛冠军,该矿代表出席了全国群英会。1961年2月,何国柱等提出“露天调整改造10项重点工程”,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66%。电机车平均台年效率提高了10%。他退休后,仍分秒必争,把自己制定的调整方案留给了海州露天煤矿,为露天矿长期持续发展提供了长远规划的理论依据。何国柱对海州露天煤矿的开发建设和生产发展作出了奠基性的重大贡献,他曾当选为全国第二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全国第三届和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p> <p class="ql-block"> 王征和,一位孜孜不倦献身矿山火工事业的科技工作者,曾任阜新矿务局十二厂总工程师。他36年研制开发新型火工爆破产品30余种,为矿山火工技术解决了许多重大难题,部分新产品填补了中国爆破器材史上的空白,有的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其中油井雷管、油井导爆索分别在l978年的全国科技大会上获金奖。为上海航天局研制出了卫星整流罩分离导爆索,解决了发射卫星的一大难题。该产品在中国外事科技成果展览会上展出,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赞扬。l985年,他被确诊为膀胱癌,仍抱病带领科研人员研制平朔露天煤矿高比重乳化炸药等3种新型火工产品。他曾多次被评为局、市、省的优秀共产党员、特等劳动模范。l978年代表阜新矿务局参加全国科技大会,1985年,煤炭工业部授予他全国煤炭战线特等劳动模范光荣称号,l986年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五一”劳动奖章。</p> <p class="ql-block"> 李明杰,一位危难之时担当大任的煤矿领导人,2001年11月,王营煤矿濒临破产,他被任命为该矿负责人。在他和党政班子的共同努力下,大胆改革,经过破产重组使历经15年扭亏无望的矿井起死回生,逐步发展成为阜矿集团的主力煤矿。他时时处处关心矿工,体贴矿工,把矿工当成哥们对待。“进了一家门就是一家人”。在李明杰的提议下,公司先后投资300多万元,把一个办公楼改建为农民工公寓,还为探亲的农民工家属准备了“温馨之家客房”。改造职工浴池,兴办“职工消费合作社”,购买通勤大客车,极大地改善了矿工的衣、食、住、行条件,矿工们亲切地称他“黑哥们的主心骨”。他是恒大煤业公司企业文化的引领者。精心培育了恒大煤业“关爱企业、关爱生命、关爱矿工,安全高效、惠泽民生”的企业价值观和以安全文化为核心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他连续被评为阜矿集团特等劳动模范,省、市和全国劳动模范、2007年4月,他被选树为全国煤炭战线“感动中国的矿工”十大杰出人物。</p> <p class="ql-block"> 3、阜新矿山企业文化特点</p><p class="ql-block"> (1)硬汉型企业文化。煤矿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井下作业,劳动强度大,不安全因素多,环境艰苦,条件多变。劳动对象是固定的煤层,生产过程具有间断性,工作地点具有移动性,时刻受到“水、火、瓦斯(煤尘)、顶板、冲击地压”等自然灾害的威胁,又苦、又累、又危险。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和艰苦环境中,铸就了阜新矿区硬汉型企业文化。几十年来,阜新煤矿职工表现出的坚定立场、坦荡胸怀、豪爽粗犷的品格特征,严密的组织纪律性以及敢打硬拼、不畏艰险、艰苦奋斗、敢于胜利的硬骨头精神充分诠释了这一点。如:20世纪50年代的李宝书,70年代的李瑞和高德矿“三二二硬骨头掘进队”等,就是典型的硬汉型企业文化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 (2)奉献型企业文化。长期以来,国有煤炭企业的职工心系煤矿、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吃苦耐劳、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爱矿山、做主人,献身煤炭事业”;“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苦累我一人,温暖亿万人”;“为人间送来光和热”。煤矿工人这种胸怀大局、乐于奉献的理想和品质赢得了全社会的广泛赞誉,被人们誉为“开采地下太阳石的人”。阜新矿区职工群体都具有这种优良传统和奉献品质。海州矿发扬“爱露天、做主人,争一流、创水平,挑重担、做贡献”的企业精神,充分展示了海州人立足海州、胸怀大局的整体意识和勤勤恳恳、乐于奉献的价值取向。这种奉献型企业文化是阜新矿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 (3)本质安全型企业文化。安全是煤矿的永恒主题,是企业经济效益得以保证的基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打造企业本质安全型矿井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必然选择,是维护广大矿工最基本生存权利的要求。打造本质安全型企业,以安全理念为引领,着力提高矿工的安全文化意识;以规范“人的行为”为核心,倡导深、严、细、实的管理模式和工作作风;把保障矿工的生命与健康摆到煤矿安全生产的首要位置,教育职工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自觉的执行力,精心塑造本质安全人。实现人的安全可靠性,不论在何种作业环境和条件下,都能按规程操作,杜绝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实现机械设备的安全可靠性,不论在动态过程中,还是静态过程中,机械设备始终处在能够安全运行的状态;实现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在日常安全生产中,不因人的不安全行为或机械设备的不安全状况而发生事故,形成“人机互补、人机制约”的安全系统。进而实现制度规范、管理科学,培训教育到位,杜绝管理失误,企业生产中实现零缺陷、零事故。从而基本形成无灾可救、无险可抢,无事故发生的格局,精心打造本质安全型企业。</p> <p class="ql-block"> (三)阜新矿山文化符号</p><p class="ql-block"> 阜新矿山文化以各种方式存在于百里矿区,存在于矿山企业的传统中,存在于矿山儿女的血液里。还有一部分文化是以符号形式存在的,反映了矿山的历史。这些符号给人以教育和激励、警示着千千万万矿山儿女,它是矿山文化的丰富遗产。主要的文化符号有:——在共和国的钱币史上,第三套人民币五元券的背面是一个电铲装车的场景素描,取景于1953年7月1日诞生的阜新矿务局海州露天煤矿,当时位列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大型机械化露天煤矿。将一个煤矿企业的工作场面设计到人民币图案上,在共和国的钱币史上绝无仅有。——翻开共和国的邮政历史,1954年发行的面值800元的邮票上,是一个电铲装车的场面,邮票的右上方印有“阜新露天煤矿”六个大字。发行一张印有企业名称的邮票,在共和国的邮政史上是绝无仅有。——走进北京“中华世纪坛”,记载着华夏五千年文明史的青铜甬道上,清晰地镌刻着1953年“新建的第一座大型露天煤矿阜新海州露天煤矿投产”字样。矿区有很多历史文化遗迹,有日伪时期的旧厂房、变压器、旧机器、矸石山、蒸汽机车、多种采煤设备等,它们见证了中国百年煤炭开采历史,形成了阜新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无声地记录和传承着百里矿山和几代煤矿工人为了国家建设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为煤炭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同时也折射出阜新这座英雄城市的文化和人文精神。</p> <p class="ql-block"> 海州露天矿,经过50多年的开采,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负山体,保存了众多地质、工业、人文遗迹,堪称中国现代工业活化石,是新中国工业化进程的生动写照。海州露天矿遗址长4000米,宽2000米,深320米,绝对深度-175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废弃人工矿坑,是中国大陆最低点。</p> <p class="ql-block"> 海州露天矿开采已经历百年,拥有丰富的人文遗迹。从工业技术发展历程看,由人工发掘——电气化——自动化,直到数字化不同发展时期的装备一应俱全;从生产方式上看,有日伪时期劳工的血泪史,民国时期的掠夺式开采,共和国建立初期的重点项目建设,大跃进时期的盲目扩张,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政治挂帅,改革开放后的现代化生产;从时代背景上看,有反殖民统治的工人暴动,有战争时期的铁血印痕,有建设时期的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现存的装备中,有186辆国内外生产的蒸汽机车和电机车,各类车床、钻床等机床设备,生产国几乎涵盖当时社会主义阵营的所有东欧国家。海州露天矿及附属工厂,全景式展示了现代中国工业文明百年发展的历史。海州矿南部有16平方公里已经复垦为绿树覆盖的矸石山,有近50万平方米的废弃厂房和厂区,有纵横交错的矿山铁路线等富有人文价值的旅游资源。</p> <p class="ql-block"> 阜新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是在露天采矿遗址上建立的阜新市新地标。2005年6月,从2006年开始,阜新市委市政府决定利用8年的时间,将海州露天煤矿建成拥有“地下森林”、“坑底水库”、“采煤博物馆”等近百个景观的矿山公园,使“废矿坑”变成“聚宝盆”。 7月27日,全国首批、辽宁唯一的一座国家矿山公园——阜新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开园。</p> <p class="ql-block"> 值得海州矿人欣慰和骄傲的是,中共阜新市委、市政府在海州露天煤矿国家矿山公园主广场两座博物馆的正南方,矗立起一座纪念碑,上面镌刻着七个烫金大字:海州矿精神永存!纪念碑底座31米见方,高5.3米,整个纪念碑高度为24米,其寓意是海州露天矿53年间为国家输送煤炭2.4亿吨。政府为一个破产的企业树历史丰碑,充分说明共和国没有忘记海州露天煤矿在中国采煤史上建立的功绩与辉煌,人民没有忘记那些燃烧了青春、汗水直至生命的海州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