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0314</p><p class="ql-block">步入上海海派艺术馆,</p><p class="ql-block">在展厅1、3参观了《永恒的爱》。</p> <p class="ql-block">▽《维纳斯与小天使》</p><p class="ql-block">作者:菲利普·普瓦特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女神维纳斯是罗马创建者的继承人埃涅阿斯的母亲,因掌管“美丽”和“魅力”而被众神认可。这令赫拉 (女性保护神和婚姻女神) 以及雅典娜 (战争和智慧女神) 十分嫉妒。她代表了优雅、愉悦、爱以及生育力。</p><p class="ql-block">雕像中的维纳斯呈站姿,形态活泼,身旁是象征爱情的小天使。</p> <p class="ql-block">▽《罗马修女》</p><p class="ql-block">作者:乔万尼·安东尼奥·拉布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乔万尼·安东尼奥·拉布斯(1806-1857)于1840 年所作,被誉为“雕塑界的蒙娜丽莎”。</p><p class="ql-block">修女的面容安详、平静,汉白玉雕成的头巾呈现出柔软的质地,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戴面纱的女人》</p><p class="ql-block">作者:朱塞佩·克罗夫 意大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朱塞佩·克罗夫在位于米兰和科莫湖之间的伦巴第区工作。奥地利皇帝庆祝自己加冕为伦巴第国王时,克罗夫是少数几个接到皇帝订单的雕塑家之一。</p><p class="ql-block">他为此完成了雕塑《命运》,自1845年起一直存放在梵蒂冈。他还为米兰大教堂制作过雕塑。</p><p class="ql-block">克罗夫深受新古典主义的影响,他不断提高大理石雕刻技艺,追求古典主义之美。</p><p class="ql-block">这尊雕塑头像惟妙惟肖,尤其是透明面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这尊雕塑头像双眼微闭,曾在1853 年的国际工业博览会上展出过且留有艺术家签名。</p> <p class="ql-block">▽《丘比特和普赛克》</p><p class="ql-block">作者:爱德华·安布罗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两组大理石雕塑,取自阿普列乌斯 《变形记》中两个关于普赛克的著名故事。</p><p class="ql-block">普赛克是国王的女儿 (希腊文里象征灵魂)。因其美丽过人,众多追求者都长途跋涉来一睹其芳容。美神维纳斯心生嫉妒,让其子爱神丘比特设法使普赛克爱上一个丑陋的怪物。但是丘比特对她一见钟情,用轻柔的微风把这位美丽的凡人带到其宫殿。普赛克可以拥有丘比特的财富并享受丘比特对她的爱,但须履行承诺不能去弄清丘比特的真实身份和容貌。</p><p class="ql-block">在她心生妒忌的姐姐们的怂恿下,普赛克拿着油灯去看她熟睡的爱人。她发现他是如此地英俊迷人,激动不已。也许是太过激动,普赛克不慎将一滴滚烫的灯油落在了丘比特的身上(雕塑《丘比特和普赛克》即表现的是这个场景)。突然惊醒的丘比特发现普赛克违背了对他的承诺,于是愤怒伤心地飞走了。普赛克疯狂地寻找丘比特,但无人愿意帮助。绝望之中她向维纳斯求情。维纳斯把她当作奴隶,让她做苦役,受尽折磨,最后让她送给冥界的珀耳塞福涅一个珍贵的盒子,并严禁其打开。回来的路上,普赛克忍不住打开了盒子,吸入了地狱的气息,因此陷入了接近死亡的深睡中。丘比特看到她毫无声息地躺着,疾飞而至,轻轻地触碰她,确定她还活着。雕塑家抓住这一场景: 丘比特搂着普赛克,帮助她坐起来,把脸贴近他爱人的面庞。</p><p class="ql-block">雕塑《爱神吻醒普赛克》展现的就是这一令人动容的瞬间。最终,众神召开会议,允许丘比特和普赛克成婚,并让这个年轻的女孩获得永生,成为众神之一。</p> <p class="ql-block">▽《爱神吻醒普赛克》</p><p class="ql-block">作者:爱德华·安布罗斯</p> <p class="ql-block">▽《春天寓意雕塑》</p><p class="ql-block">作者:卡尔·约翰·斯坦豪赛尔</p> <p class="ql-block">▽《安德雷·维尔·格兹小姐》</p><p class="ql-block">作者:弗雷德里克·海涅 法国</p><p class="ql-block">油画 215x150cm 1904年</p> <p class="ql-block">▽《母女画像》</p><p class="ql-block"> 作者:弗朗西斯科·海耶斯 意大利</p><p class="ql-block">油画 206x142cm 约1850年</p> <p class="ql-block">▽《花卉女神,春天和爱的寓意画》</p> <p class="ql-block">▽《亚平宁牧羊人》</p><p class="ql-block">作者:路易·利奥波德·罗伯特 意大利</p><p class="ql-block">油画 257x181cm 1825年</p> <p class="ql-block">▽《白天和夜晚寓意雕塑》</p><p class="ql-block">作者:玛蒂兰·莫罗</p> <p class="ql-block">▽局部1</p> <p class="ql-block">▽局部2</p> <p class="ql-block">▽局部3</p> <p class="ql-block">▽《东方少女全身像》</p><p class="ql-block">作者:古格里莫·巴尔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女性形象叫雅亿,“雅亿"在希伯来文中的意思是"山羊”,出自《圣经·士师记》。雅亿是帮助以色列人击败迦南王耶宾的大功臣。当迦南大将西西拉撤军逃跑时,他躲进雅亿的帐篷。由于当时男人不能进入女人的帐篷,因此不会有人想到去那里搜寻西西拉。雅亿为示热情,降低他的警觉,用自己的奶来款待他。当他睡着了,雅亿悄悄地到他旁边,用锤子把帐篷的橛子钉进他的鬓角,将他杀死。以色列人军心大振,一举灭掉迦南王,为这一地方带来逾四十年的和平。</p> <p class="ql-block">▽《年轻的牧羊人》</p><p class="ql-block">作者:安东尼奥·博尔托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安东尼奥·博尔托内是19世纪意大利著名的雕塑家之一。他的职业生涯始于那不勒斯的美术学院,成为名誉教授。他最卓著的作品是意大利国民议会维多利奥·埃马努埃莱三世国王的半身像和在圣十字大教堂的佛罗伦萨著名历史学家吉诺·卡波尼半身像。多次获得骑士勋章。</p> <p class="ql-block">▽《高原玛丽》</p><p class="ql-block">作者:本杰明·爱德华·斯彭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玛丽·莫里斯,是一位年轻的苏格兰女佣,后来成为苏格兰著名诗人罗伯特·斯彭斯的“缪斯”。</p><p class="ql-block">女子雕像呈站立姿态,头微微下垂,身着紧身长裙,外披罩头纱巾,左手攥住纱巾,右手拿着一本《圣经》。雕像左脚一侧有一团刺蓟,这是苏格兰的象征。雕像底座上刻有拉丁文铭文,记录着作者的姓名以及创作这尊雕塑的时间和地点。</p><p class="ql-block">本杰明·爱德华·斯彭斯师从著名英国雕塑家约翰·吉布森,学习新古典主义风格雕塑。但是他与大多数同期的雕塑家相背,他选择现代主题的题材进行创作而不是再现古典神话中的故事片段。</p> <p class="ql-block">▽《罗丹工作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是传统雕塑艺术集大成者,现代雕塑艺术开创者,也是中国观众最熟悉的欧洲雕塑家之一。</p><p class="ql-block">这是独具匠心的安排,突破了常规展览的局限,让观众如同身临其境,近距离了解大师的艺术创作。</p> <p class="ql-block">▽《少女胸像》</p><p class="ql-block">作者:奥古斯特·罗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雕像的面部表情和姿势透露出一种青春、纯真和柔和的情感。这种情感的表达是罗丹作品的重要特征。他善于通过姿态、面部表情和肌肉的表现来传达情感的复杂性。罗丹在这件肖像作品里显示出他对女性情感的敏感捕捉,将少女向往自由美好的心灵活动生动地揭示出来。</p> <p class="ql-block">▽《多西亚》</p><p class="ql-block">作者:奥古斯特·罗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罗丹是传统雕塑的最后一位和现代雕塑的最初一位大师。</p><p class="ql-block">让人吃惊的是他三年报考巴黎美术学院而未被录取。1864年,沙龙展览拒绝罗丹参展。随后他与阿尔伯特·恩斯特·加里埃·贝勒斯一起工作。于1871年跟随他来到比利时,在那举办了第一个展览。</p><p class="ql-block">罗丹年轻时的作品不多。这尊半身像是他与加里埃·贝勒斯在比利时的工作室一起创作的作品。罗丹在二十年间创作了大量反映出他老师的技术和品味的雕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L女士》</p><p class="ql-block">作者:让·巴普蒂斯特·卡尔波 法国</p><p class="ql-block">汉白玉 53x27x33cm 1874年</p> <p class="ql-block">▽《王子和他的爱犬尼禄》</p><p class="ql-block">作者:让·巴普蒂斯特·卡尔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意大利回到法国后,卡尔波凭借作品《渔童》获得成功,且小有名气。1863年,由拿破仑三世的表妹玛蒂尔德介绍,成为皇太子路易·波拿巴的绘画和模塑老师。</p><p class="ql-block">1864年末,卡尔波被委托完成法国皇太子的肖像。1865年4月,卡尔波在杜伊勒里花园的桔园中的一个工作室中开始选取皇太子的肖像造型。为当时只有九岁的皇子选取了几个造型:半身裸像、穿着军人制服的半身像、手中拿着帽子的全身像以及和尼禄 (皇帝的一只魏玛猎犬) 在一起的全身像。</p><p class="ql-block">1865年5月6日,卡尔波把石膏模型呈交给皇后过目,皇后认为这件作品"出奇地精彩”。在1866年的沙龙展览上,这件大理石作品获得了同样的成功。小男孩站着,把手放在猎犬的颈链上,链子缠绕在他的腿上。男孩的姿势自然朴实,猎犬抬头看着皇子,诠释出了两者之间的感情。皇子身着平民便服,短款丝绒上衣、宽松短裤。这一切都强化了自然状态,作品中的皇子丝毫没有高贵出身的痕迹,才让这件雕塑在帝国覆灭后继续得以流传。</p> <p class="ql-block">▽《拉·芭隆贝拉》</p><p class="ql-block">作者:让·巴普蒂斯特·卡尔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卡尔波在罗马一个叫做特拉斯提弗列的街区租了一间工作室。他和一位年轻的农妇芭芭拉·帕斯克蕾莉相遇。卡尔波被这位年仅十七岁的姑娘的魅力所折服。之后、卡尔波在罗马东北二十多公里的一个小镇帕隆贝拉租了一间工作室。在那居住期间,卡尔波多次以"帕隆贝拉”为名作画、画素描、创作雕塑;因为有一种斑尾林鸽(在意大利语中,这种鸟的名字的发音与“帕隆贝拉”相似。)经常落在他的肩上栖息,来到他掌上啄食谷物。</p><p class="ql-block">当这位年轻的芭芭拉为这尊雕像当模特时,她穿看初次相遇那天穿的衣服,扮有当地特色的发饰 (几层布在头上重叠在一起,用于分散头顶上的水果篮子或盘子的重量),戴着一个长长的项链,胸前系着交叉的布带。她的头发盘到颈部上方,显出高傲的姿态;额头很高,完美的椭圆形的脸庞非常匀称端正。卡尔波用他常用的手法刻画了她的眼睛,并将瞳孔雕成镂空的。后来,卡尔波决定娶她为妻。然而,美第奇别墅规定: 不允许寄宿生结婚,违反规定者将被退回且取消奖学金。卡尔波失望至极,无奈放弃了这桩婚事。之后其久郁成疾,申请回巴黎休息几个月以走出心中的阴霾。</p><p class="ql-block">1861年2月5日,芭芭拉和未婚夫结婚了。同年12月的一个夜晚,街上一个年轻男孩让他赶快去帕隆贝拉见芭芭拉。芭芭拉刚生完小孩,因难产而生命垂危,弥留之际,她嘱托卡尔波把孩子养大。这个年轻的意大利姑娘即使在去世以后仍然是卡尔波的挚爱。卡尔波给芭芭拉的孩子取名为朱利奥·于勒,这正是卡尔波接受洗礼时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未婚妻》</p><p class="ql-block">作者:让·巴普蒂斯特·卡尔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让·巴普蒂斯特·卡尔波夫人艾美丽·德·蒙福尔的半身像,他们于1869年结婚。她比卡尔波小20岁,出身贵族,是法国准将、卢森堡宫馆长的女儿。1867年,他们相识于拿破仑三世举办的舞会上。两年后的1869年两人订婚,4月在玛德莲教堂举行婚礼。两人的证婚人是小仲马和查尔斯·加尼埃 (巴黎歌剧院的设计师),婚礼向所有巴黎人开放。被爱情沐浴的雕塑家充满激情,为他心爱的人制作了活灵活现的半身像。半身像饰有象征婚姻的橘子花枝。她摆出轻微的不对称的姿态,显得温文尔雅,恬静秀美。这座半身像记录了艾美丽一瞬间展现出来的幸福表情,以及内心深处的不安。</p><p class="ql-block">让·巴普蒂斯特·卡尔波作为古典主义的继承者和反叛者,吸收了法国和意大利两种风格的雕塑创作技法,作品富有生气,节奏鲜明,线条优美。</p> <p class="ql-block">▽《渔童》</p><p class="ql-block">作者:让·巴普蒂斯特·卡尔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渔童》是让·巴普蒂斯特·卡尔波最著名的作品之一。</p><p class="ql-block">1856 年他到罗马进修。1857年末他完成了这件作品的模塑。他认真观察生活后决定采用写实主义手法进行创作。</p><p class="ql-block">这件作品也是他作为法国美术学院学生在罗马学习时第二学年的“寄送作品”,在获得“罗马大奖”到罗马进修学习时,每位法兰西美术学院的寄宿生每年都要向法兰西美术学院寄送一件作品,以证明在罗马学习的专心程度以及进步。随后,寄送的作品会在美术学院展出。《渔童》是卡尔波早期的作品。这件作品记录了前一年夏天卡尔波在那不勒斯的街上观察到的情景:一名小男孩赤裸着身体蹲在地上,戴着渔民帽,手里拿看一个贝壳贴近耳边,听着贝壳里的回声。他面露微笑,而后准备起身奔跑。卡尔波对人物富有弹性的肌肉、浓密的卷发和迷人的微笑给予了很高的关注。从主体的选择以及运用写实主义手法来看,这件作品是他对美术学院的老师弗朗索瓦· 吕德和弗朗西斯科·杜雷的致敬。</p><p class="ql-block">《渔童》作品轻盈飘逸,反映出卡尔波的天分和个性。在他的作品获得了巴黎人的好评之后,卡尔波拒绝把石膏模型卖给国家,而是制作了两件青铜材料的相同作品。其中之一在1859年的沙龙展览上展出,后被收藏家、商人詹姆斯·德·罗斯柴尔德买走。汉白玉材料的作品则在1863年的沙龙展和1867 年的世界博览会上大获成功和赞誉。</p><p class="ql-block">从1860年起,据《渔童》原模翻制成多件青铜材料作品。从1870年起,又开始改动《渔童》,即持有渔网的作品。这些作品现分别存放于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哥本哈根(新嘉士伯雕塑博物馆)、第戎(第戎美术馆)、纽黑文(耶鲁大学美术馆)和华盛顿(国家美术画廊)。</p> <p class="ql-block">▽《年轻男孩和他的爱犬》</p><p class="ql-block">作者:恩里科·巴齐</p> <p class="ql-block">▽《姐姐》</p><p class="ql-block">作者:雷蒙多·佩雷德</p> <p class="ql-block">▽《保罗和维尔吉妮》</p><p class="ql-block">作者:玛蒂兰·莫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组大理石雕塑完美体现了玛蒂兰·莫罗作品的主要特征之一,即运用十八世纪的表现风格塑造人物。保罗和维尔吉妮是雅克·亨利·贝尔纳丹·德·圣皮埃尔(1737-1814)同名小说的主人公。</p><p class="ql-block">这部作品于1787年问世,是十八世纪法国文学的重要作品之一。</p><p class="ql-block">玛蒂兰·莫罗的这组雕塑重现了小说最著名的片段之一,即两个年轻人因突如其来的暴雨受惊,相互拥抱以躲避暴风雨的瞬间:“正向家中跑去的维尔吉妮,头上遮盖着从后面翻起的衬裙,以躲避骤雨……她用手臂搂住保罗,使其与自己共同躲在翻起的衬裙下。两人在这个自己发明的雨伞下相继笑了起来。”</p><p class="ql-block">然而莫罗只表现了小说中的部分文字描写。第二帝国的民众们并不喜欢看到维尔吉妮掀起衬裙并用它盖住头部…… 即便如此,这个主题仍然非常受欢迎。十八、十九世纪的很多歌剧都是据此题材创作的。</p><p class="ql-block">玛蒂兰·莫罗(法国,1821-1912)</p><p class="ql-block">是第戎雕塑家约瑟夫·美罗(1797-1855)的儿子,他是十九世纪新巴洛克派的主要代表之一。新巴洛克派是1872年至1914年间法国雕塑的主要风格流派。玛蒂兰·莫罗于1841年入读巴黎美术学院,成为雕塑家儒勒·拉梅 (1796-1852)和奥古斯特·杜蒙(1801-1884)的学生。他在校期间表现优异,曾在1842年获得罗马大奖第二名。他从1848年起直至去世一直定期参加沙龙展,整个创作生涯获奖无数。他还合作参与了巴黎极负盛名的几处建筑的修建工作,如巴黎北站、巴黎市政厅、巴黎歌剧院、杜乐丽花园及特罗卡代罗广场等。</p> <p class="ql-block">▽局部</p> <p class="ql-block">▽《爷爷的喜悦》</p><p class="ql-block">作者:多纳托·巴卡格利亚</p> <p class="ql-block">▽局部</p> <p class="ql-block">▽《童年莫扎特》</p><p class="ql-block">作者:路易·恩斯特·巴利亚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路易·恩斯特·巴利亚斯生于巴黎艺术世家。他承传了浪漫主义时期传统名宿和新锐大师的技艺,致力于将不同流派融会贯通,也喷薄出强烈、自由而源源不绝的才情。</p><p class="ql-block">这是奥地利著名作曲家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的全身像。作曲家当时还年少,穿着男士礼服,拿着中提琴。这尊雕像的石膏像在1883年的沙龙展览上展出过。1887年,费迪南·巴伯迪耶纳铸造厂制作了这尊雕像的青铜像。巴黎奥赛博物馆和音乐博物院也都收藏了和这尊雕塑同时期的不同版本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春天》</p><p class="ql-block">作者:希波里特·莫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希波里特·莫罗是雕塑家让·巴普蒂斯特·莫罗(1797- 1855)的次子,在他父亲的工作坊受过训练。</p><p class="ql-block">他搬到巴黎后,在美术学院跟随弗朗索瓦、尤弗罗伊学习。从1863年到1914年,他在法国艺术家的沙龙展上展出作品。他的装饰主题作品在1878年和1900年的世界博览会上赢得了奖牌。他主要生产中型工艺品和装饰品或习俗用品:花瓶、小雕像、剪刀、青铜器、调节盘或锡盘。他是巴黎市政厅的门面之一的亚历克西斯·克洛德·克劳拉塑像的作者。</p> <p class="ql-block">▽局部</p> <p class="ql-block">▽东方女人半身像</p><p class="ql-block">埃米尔·科里奥兰·希波利特·吉尔曼</p> <p class="ql-block">▽《仙女座大型青铜盆饰》</p><p class="ql-block">作者:皮埃尔·阿方斯·伯格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件大型青铜盆饰高240厘米,置于八角底座上。盆饰上雕塑的主题是令人称奇的希腊神话《珀耳修斯和安德罗美达》。</p><p class="ql-block">盆饰的盆体作了很自然的处理,就像海边一块大型岩石上有很多海生动物和贝亮一样。盆体装饰由多部分组成: 器皿的鼓凸部分的一边是埃塞俄比亚公主安德罗美达,一个裸体女孩,身体光滑柔软,与岩石形成鲜明对比;另一边是一头海怪,尾巴缠绕在盆体上。盆体上方脖颈处是裸体的希腊神话故事中的英雄珀尔修斯。他正与海怪战斗,其腰部系一块布巾,右手握着长矛,头上戴着鸡冠头盔。整座雕塑貝有很强的戏剧性,引人入胜,体现了造型赋神的高超技艺。</p><p class="ql-block">这尊盆饰上有安特卫普建塑家阿方新·伯格特的签名。1883年在安持卫普完成。1885年在安特卫普美术国际博览会上展出。这件作品为阿方撕·伯格特极其重要的作品。从体量、形体和制作工艺来看,可算是1880年后比利时雕塑复兴的杰出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背面</p> <p class="ql-block">▽局部</p> <p class="ql-block">▽《一对烛台,“白天和夜晚”》</p><p class="ql-block">作者:阿尔伯特·恩斯特·加里埃·贝勒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加里埃·贝勒斯,人称“十九世纪的克罗</p><p class="ql-block">迪翁”(十八世纪极有创意和天赋的洛可可雕塑家,十八世纪法国雕塑业的推动者)。在所有以女性为主题的烛台中,最著名的要属这对和他于1878年与克里斯托弗勒公司合作为巴黎歌剧院楼梯制作的那些烛台了。</p><p class="ql-block">这一对烛台造型优雅、精致、柔美,人物的服饰借鉴了古罗马艺术风格,和蔼亲切的姿态和着重对细节的表现则体现出文艺复兴艺术风格的特点。</p><p class="ql-block">加里埃·贝勒斯在制作模型和绘画草图方面极具天赋,他的原始构图往往展现出人体精致的美感。他的作品是自然主义的,但是同时又很高雅,兼容并蓄,赢得大众广泛的喜爱。</p> <p class="ql-block">▽《科学艺术主题分体衣柜》</p><p class="ql-block">作者:查理·唐克雷 木器雕刻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件别出心裁的家具精品完成于1884年。其借鉴了文艺复兴时期和启蒙运动时代的家具元素,运用娴熟且前卫的手法,将雕刻艺术和细木工艺完美结合,是19世纪下半叶文艺复兴之风再次风靡于世的有力见证。</p><p class="ql-block">这件家具由两部分组成,采用了文艺复兴末期出现于法国的分体三角楣衣柜的样式。立柜上半部分向内凹进,雕花柜门上嵌彩色玻璃,以红蓝两色为底,上绘蔓藤花纹、涡形边饰、战利品饰和盾形纹章图案,代表着法国的一些重要城市,如瑟堡、罗谢福尔,土伦、布莱斯特、巴黎、马赛、雷恩里昂。柜体上方冠以三角楣装饰,中间有代表诗歌(左侧)和科学的寓意画,其分布在一个浑天仪图案中间。</p><p class="ql-block">柜体下半部分向外突出,以两扇柜门开合,门上有雕饰--每扇门上各有一个浮雕头像(但丁和荷马);柜体下部四周环绕着人物胸像图案(男子或女子的半身像),每侧各有两幅。两侧的隔格里雕有斯特拉斯堡、米鲁斯、梅兹和科尔马的盾形纹章。顶部饰纹则代表着拉封丹、伏尔泰、阿尔弗雷德·德·缪塞、维克多·雨果、拉伯雷(中间位置)、亚历山大·大仲马、埃尔克曼·夏特里安、让-雅克卢梭、莫里哀。</p> <p class="ql-block">▽《后文艺复兴风格双体柜》</p><p class="ql-block">作者:马扎洛斯-里巴耶公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件胡桃木制作的收藏柜体现了16世纪艺术风格,分为上下两层,构造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双体柜如出一辙。</p><p class="ql-block">柜体的上部与下部相比微微向内收缩,其顶上有一立体多面的冠饰,每一面上都有一个侧卧的仙女雕像。冠饰中间的凹处坐落着一尊圆雕的密涅瓦女神塑像 (罗马神话中的战争和智慧女神,代表谋略和智慧)。整个冠饰由位于柜体两侧的细柱托撑。两扇柜门雕刻精美,每扇柜门中心各有一枚椭圆形的青金石装饰。柜门上方雕有一条饰带,点缀着叶旋涡饰和青金石板。柜体下部略向外突,也有两扇柜门,上面雕刻有维纳斯(爱神、美神、诱惑之神)和玛尔斯(罗马神话中的战神)。</p> <p class="ql-block">▽《象牙四门柜子》</p><p class="ql-block">作者:查尔斯·亨辛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查尔斯·亨辛格的代表作,木板由珍贵木材制成,嵌木工艺是查尔斯·亨辛格的招牌手艺。</p><p class="ql-block">查尔斯·亨辛格将一种从未在法国出现过</p><p class="ql-block">的奢侈家具——“意大利家具”带入了法国。</p><p class="ql-block">“意大利家具”这一说法出现于十九世纪中叶,专门指镶嵌象牙的高级木制家具。珍贵的文艺复兴风格的意式家具也成为了查尔斯·亨辛格的专长,并让他名声远扬。</p> <p class="ql-block">▽《 阶梯式书桌》</p><p class="ql-block">作者:查理-吉约姆·迪埃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件书桌设计构造独特,上半部分</p><p class="ql-block">采用收藏橱样式,冠以半球状楣饰。中间部分有一个大抽屉,其上覆有可活动的盖板。打开抽屉锁匙时,盖板可沿滑槽打开,露出便于书写的皮质搁板。书桌下半部分,左右两侧各有一带门屉柜,中间部分略向内凹的设计便于放进一把扶手椅。</p><p class="ql-block">这件家具代表了一个艺术繁荣、倡导文明对话的开放时代,且充满原汁原味的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局部1</p> <p class="ql-block">▽局部2</p> <p class="ql-block">▽局部3</p> <p class="ql-block">▽局部4</p> <p class="ql-block"> ▽《意大利镶玉石收藏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件家具上部为收藏橱主体,两侧有6个抽屉,中间分为上下两层,有门扇,左右有柱形装饰,内藏一密涅瓦(战争女神)的青铜小雕像。柜体上方有檐,其上环绕栏杆,中间是一个半圆状楣饰,上有保存完好的纹章图案。最顶端是一个罗马皇帝的青铜小胸像 (马克·奥勒留)。橱体下方是基座,上大下小的方形橱脚和人像雕塑被带状横梁连接起来,排列成栏杆状。</p><p class="ql-block">这件收藏橱 (意大利语发音"stipo"构造繁复精巧,整个设计像一间微型宫殿或教堂,艺术品位卓尔不群,巧妙地结合了多种材质和不同工艺,如乌木、黑漆木、铜镀金,以及突出于家具表面 (正面和侧面)的镶嵌玉石。</p> <p class="ql-block">▽局部</p> <p class="ql-block">▽《文艺复兴时期风格双体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柜子是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双体柜,用胡桃木所制。是一对姊妹柜,另一个柜子在卢浮宫二楼收藏。柜子上有非常多的雕刻。所有雕刻都出自于历史记录和小说书籍的人物和战争的场面。两侧还有一些希腊神话人物。</p><p class="ql-block">这个柜子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的打开方式,雕刻家非常有创意地把拉手设计成了雕刻中的“舌头”。</p> <p class="ql-block">▽局部1</p> <p class="ql-block">▽局部2</p> <p class="ql-block">▽局部3</p> <p class="ql-block">▽局部4</p> <p class="ql-block">▽局部5</p> <p class="ql-block">▽局部6</p> <p class="ql-block">▽局部7</p> <p class="ql-block">▽局部8</p> <p class="ql-block">▽《对话》</p><p class="ql-block">作者:</p><p class="ql-block">亨利·埃玛纽埃尔·菲利克斯·菲利波托</p> <p class="ql-block">▽《悲伤的女人》</p><p class="ql-block">作者:欧仁·路易·舍弗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幅油画曾公开出现在1885年沙龙展览时出版的词典词条中,回忆录作家泰奥多尔·韦龙对此画高度评价道: “《悲伤的女人》这幅作品表现了巨大的家国哀痛: 画中这位不幸的阿尔萨斯女人,倚坐在(巴黎)协和广场的矮墙边,悲伤地望着那尊身披三色旗,头戴蜡菊花冠的斯特拉斯堡雕像,为她可爱的家乡而思虑。在她的左侧,我们可以看到广场的一角;在她的右侧远方是原(国家动产)家具保管处。”</p><p class="ql-block">《悲伤的女人》这件署名了欧仁·舍弗罗的作品,完美描绘了1870年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后引起的创伤。。</p> <p class="ql-block">▽《圣女热纳维耶芙援助被围困的巴黎》</p><p class="ql-block">作者:保罗·非利克斯·加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描绘了圣女热纳维耶芙(423-502) </p><p class="ql-block">一生中著名的历史阶段。画中的热纳维耶芙在城墙脚下离船登岸,专注耐心地宽慰因其到来而俯伏在前的市民和士兵们。巴黎在471年再次被包围,城中居民面临饥饿威胁。热纳维耶芙决定沿塞纳河上溯至奥布省寻找给养,以拯救巴黎人民。圣女热纳维耶芙很早就是大众崇拜的偶像。法兰克国王克洛维(466-511)在这幅画中面向圣女而立,头戴一顶有翅膀的头盔。</p><p class="ql-block">保罗·菲利克斯·加列(1891-1895)曾在美术学院的马丁·德罗林(1794-1834) 的工作室做学徒。在其连续参加的1868年、1869年、1870年和1874年巴黎沙龙展览的作品中,能见到其老师常用的亲切、浪漫、通俗的色调以及加列自己惯用的冷光,这就像此幅画中探照灯的光束投射在人群中一样。</p> <p class="ql-block">▽《年轻女孩画像》</p><p class="ql-block">根据保罗·德拉罗什原作创作</p> <p class="ql-block">▽《浴女》</p><p class="ql-block">作者:安德烈·特雷布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幅大型油画通过营造象征主义氛围来表现沐浴场景。画布左下角“安德烈·特雷布歇1923”的字样,揭示了作者以及创作时间。这幅题为《浴女》的油画曾在1923年的沙龙展览上获银奖。</p><p class="ql-block">三个多世纪以来,画家们不得不借助一些主题向公众展示裸体 (如维纳斯与马尔斯,狄安娜与众仙女等,还有库尔贝、雷诺阿、德加、图卢兹-劳特莱克或博纳尔等人的河边裸体)。自十九世纪末起,人们对人体的表现才变得习以为常。这幅油画显然属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学院派的风格,属于后象征主义并兼具现代主义运动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克里斯托夫·哥伦布向天主教君主们敬献新大陆的宝藏</p><p class="ql-block">作者:埃马纽尔·高特列波·洛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品反映的是西班牙国王费迪南德二世和王后伊莎贝拉一世站在一处平台上,周围簇拥着王子胡安,塞维利亚主教 (后来任海军和殖民地部长) 以及西班牙的名流显贵们,接见发现了美洲大陆的意大利航海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作品上有画家埃马纽尔·洛兹(1816-1868)的签名,埃马纽尔·洛兹被认为是以创作美国历史题材作品而闻名的著名画家之一,他的画作风格对美国学院派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这幅油画的原画框保存完好,雕刻精致华美,画框四角装饰着代表天地四方(即非洲、美洲、亚洲、欧洲)的人物头像。这幅伟大的作品可以和他著名的作品《华盛顿穿越特拉华州》(创作于1851年,收藏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表现了美国未来第一任总统在新泽西州的特伦顿与英国军队交战的情景) 相媲美。</p> <p class="ql-block">▽画框局部1</p> <p class="ql-block">▽画框局部2</p> <p class="ql-block">▽《首饰盒》</p><p class="ql-block">作者:查尔斯·勒贝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首饰盒形制较大,具有独创性,装饰品质卓越,制作精良,是十九世纪画珐琅技术复兴的杰出见证之一。珐琅画师查尔斯·勒贝克(1830-1890)也因此成为这一领域的代表人物之一</p><p class="ql-block">这件大型首饰盒底面呈长八角形,上端开口,盒盖边缘呈圆弧形,四足呈陀螺形。首饰盒底座由松木和杨木制成,上有四十余块装饰用铜胎画珐琅彩片,黄铜镀金板环绕其外,起连接固定的作用。这显然受到文艺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和远东文化的启发、镀金带把珐琅彩片分隔开,并环绕首饰盒一周,这使得首饰盒的图案和颜色清晰可辨。盒盖中部的黑色背景上描绘了家征胜利的爱神;头戴月桂花冠的厄洛斯跨坐在一头凶猛的狮子身上,右手捧着地球,象征他的胜利与全能,他身旁是一位散发着光芒的女子,其让人感受到神性。</p><p class="ql-block">这些主要图案被六块装饰有彩色叶旋涡纹的小板环绕,六块小板又被绘有紫色植物花纹的白金色条带分隔开来。盒身每个小立面都装饰有一块灰地浮雕女子侧面像,发型为意大利文艺复兴式。两条长边立面的黑色背景上均装饰有神话人物:一位头戴王冠,长着蝴安蝶翅膀的女子半身像和两个打开的石榴,象征着强盛的生育力。两条侧边立面的黑色背景上装饰有反S形图案,图案顶端是长着胡子、有着布满鳞片的爬行动物身体的森林神侧面像。这八块立面作为盒身的主要装饰,由白金地紫色植物图案画珐琅板块和条带环绕-这一造型使八块立面的色调和图案格外醒目、首饰盒内部则以白色丝绸为衬。</p> <p class="ql-block">无需飘洋过海,我们在家门口就欣赏了欧洲经典艺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