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巴托之行(3)(洗马林人游乌兰巴托)

东方云涵

<p class="ql-block">《听我讲洗马林过去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接上二篇)</p> <p class="ql-block"> 蒙古首都乌兰巴托</p><p class="ql-block"> 蒙古首都乌兰巴托是蒙古国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工业,科技中心。乌兰巴托始建于1639年,原名"库伦"和"大库伦",蒙古语为"大寺院"的意思。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库伦为乌兰巴托,并定为首都,“乌兰”蒙语是红色意思,“巴托”蒙语是英雄的意思,“乌兰巴托”蒙语就是"红色英雄城"。</p><p class="ql-block"> 乌兰巴托是一座具有浓郁草原风貌的现代城市。它已有300多年的历史,面积为470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0多万,占蒙古国近一半人口。蒙古国,一个拥有丰富草原和壮丽自然景色的国家,吸引着无数游客前往探索。</p><p class="ql-block"> 上午快十点钟,我们乘坐的火车缓缓进入乌兰巴托,十七个小时的列车颠簸虽然有些疲惫,但还是被蒙古国沿途的景色深深吸引,火车在汽笛声中徐徐停下,我和老王整理好各自的东西,查看了没有落下的物品,便走出了车厢。乌兰巴托火车站是开放的,站台上接站的人很多,熙熙攘攘,各种肤色、各个年龄段的游客和当地居民在这里相遇。走出车站,站前广场大部分建筑是前苏联的风格,各种广告牌匾全是新蒙古文(西里尔文),与中国内蒙古文字不同,广场上的人们来自不同的地域,他们穿着各式各样的服饰,展示出丰富多样的文化特色。有的人身着传统的蒙古服饰,彰显着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而也有人身穿时尚潮流的衣服,展现着对时尚的追求。蒙古人喜欢戴鸭舌帽和墨镜,墨镜大部分人卡在脑门上,就像女人戴着发卡,这些东西的配备,一方面可能是因为鸭舌帽和墨镜能够有效遮挡强烈的阳光,用来保护自己免受高温和紫外线的伤害。另一方面独特的装扮,也成了蒙古国的一种时尚,同时也为这个广场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临下车时,老王就叮嘱我,下车后在站台上不要随意讲话,乌兰巴托火车站经常就有与中国人发生肢体冲突的人员,个别警察看见你是中国人也有故意找事的,并且嘱咐我警察如果向你索取护照,万不得已不能随便给他,一旦给他马上就会以种种理由没收,你想再要回,连人都找不到,一定要警惕,这当然是个别警察的行为。于是,下车后我拿着旅行包紧随老王身后,不敢离开半步,好歹我们刚出站,到了站前广场,人群中突然就走出来一个戴蒙古礼帽的人,和老王微微点头,轻轻地说了一声上来了(一般中国人去蒙古,蒙古华侨常常问什么时候上来的)?原来接站的是老王的同学,老王一看到老同学,喜出望外,紧张的情绪一下轻松了许多,准备与他热情寒暄,但是他的同学只是莞尔一笑,接过东西悄悄而神秘地向老王使了个眼色,就匆匆向停车场走去,再没有说话,我也很纳闷,这跟电视剧里面地下工作者在火车站接头没有什么两样,老王环顾了一下四周,果然有一些不三不四的人盯着我们,看到这些,我们彼此之间也就不再用汉语寒暄,这时停车场上,一位穿戴非常讲究的男子,远远就跟我们打招呼,他是老王的另一个同学,他开着一个黑色的越野奔驰车,一看就是蒙古上流社会的人物,看到我们到来,马上握手寒暄,彼此进行了介绍,完全与接站的那个老同学不一样,好像没有什么可在乎的,他接过我们的东西放在车上后,一起上了车。汽车在站前的道路上缓缓行驶,路的一旁高楼林立,另一边是火车站,火车站旁展示着的各个时期的火车头,有蒸汽机头、内燃机头等等,标明了蒙古国不同时期,铁路机车的发展历程。</p><p class="ql-block"> 接我们的是老王的两位老同学,一个姓郝、一个姓郭,先前接站的是老郝,他是归国华侨,内蒙人,他原在国内一个企业上班,下岗后,因从小在乌兰巴托长大,说着一口非常标准流利的蒙古语,为了生计,他只身一人来到乌兰巴托谋生。开车的是老王的另外一个同学,姓郭,因为他们家与蒙古人有联姻关系,所以蒙古排华的时候没有被遣返回中国,一直在蒙古长大,并且现在有很大的产业。坐在车上,老王的同学老郝,一改刚才沉默不语,开始侃侃而谈,跟老王打听国内的情况,但是能够看得出老郝兴奋之余也流露出了满面愁容,好像有很多心事。乌兰巴托的天空湛蓝湛蓝的,空气非常清新,汽车在乌兰巴托街上行驶,各种车辆井然有序,并不像中国街道上车辆那么拥挤,车辆大多数是日本产的丰田车,很难看到中国产的汽车,交通警察手拿半米多长红白颜色相间的指挥棒,吹着哨子,在十字路口像舞动三节棍一样眼花缭乱地指挥着交通。虽然乌兰巴托是蒙古国的首都,但是给人的第一感觉却还是比较落后,除了能在市中心看到几栋玻璃幕墙的现代化高楼外,其他大部分地方的建筑都很破旧,没有什么标志性的高楼大厦,道路也比较狭窄,建筑跟中国的三四线城市没有多大的区别。蒙古的经济虽没有中国发达,但是街上的车辆很多,街上的人们穿着打扮也很时髦讲究,女子皮肤白皙微胖,男子大多彪悍强壮,一看就与平时饮食吃肉有关,时而还可以看到路旁石头台阶上几个人围坐在一起喝酒的情景,老王告诉我,他们喝酒大都没有菜,就是一人一瓶矿泉水,白酒只有一瓶,在一圈人中来回传递,轮着转圈喝,轮到谁,嘴对嘴一口白酒一口矿泉水,喝完后把白酒瓶再传递给下一个人,也不在乎卫生不卫生,这也许就是蒙古的酒文化。为了确保安全,老王的两位同学建议我们住在中国人开的温州酒店。车辆行驶了一段路程,标有“温州酒店”四个字的大楼就逐步映入眼帘,进入温州酒店,好像有一种穿越感,大厅内标志大部分是汉字,服务员也是中国人,内部装饰摆设也跟中国内地酒店没有什么两样,这使我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绷紧的神经多少有了些轻松,但是事与愿违,服务员非常惋惜地告诉我们,所有房间都已经被中国人订完,没有多余房间。我们听到这些后,多少有些扫兴。老郝和老郭征求我们的意见后决定去北京饭店。我们从温州酒店出来,开车行驶过几条街道,不一会就来到了北京饭店,北京饭店在一个街区的拐角处。北京饭店外面没有中文,全是英文,不像温州酒店一样标注有中文,只是在大厅里面不起眼的角落里立着一块写有“北京饭店”的中文牌子,老王悄悄告诉我,前几年乌兰巴托有一股势力,专门打压欺负中国人,对标有中文的店铺经常进行骚扰,许多应该标有中文的牌匾都不敢在店铺外悬挂……。北京饭店一应俱全,虽然不是大型饭店,但是在规模上也算可以,有住宿、餐厅、酒吧、KTV等,北京饭店接待我们的服务员是蒙古人,非常热情,很快就给我们办理了入住登记手续,把我们带上了楼上登记好的房间,房间并不是太高档精致,但是干净明亮,该有的东西应有尽有。我们放好旅行包,长长地深吸一口气,这时一路紧绷的神经在这里也得到了彻底缓解,站在窗前透过玻璃,放眼远眺,窗外建筑、街道等风景净收眼底,蓝蓝的天空让人心旷神怡,这座充满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无处不在散发着迷人的魅力。(韩学卿/文)(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