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家训,在中国形成已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千百万个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训是指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对个人的教养、原则都有着重要的约束作用。家训,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曾经发挥了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而在一代又一代的家族血脉传承中,对个人的修身、齐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远古时代,随着历史的文明演进,随着氏族、家族和家庭的变迁传承,以及部落之间的争斗、与险恶自然环境的斗争,必然有德高望重的氏族、家族核心代表人物根据当时当地的生存发展情况,拟定出一定的氏族或家族行为规范来约束氏族家族中人,这应是氏族家族家训的最早起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以文字记载家训,恰是先辈留与后人的为人处世宝典。据研究资料称,最早可追溯到周公告诫子侄周成王的诰辞,自此绵延数千年,精深宏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彰显。更多的口口相传的浩如烟海的家训,或官宦人家,或黎民百姓,高屋建瓴的经典家训也好,粗浅厚实的朴素家训也罢,大部分都有可能随着战争风云,或者自然变迁,湮没在历史的烟云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我国古代,作为一种家庭教育的形式,家训是维系和发展一个家庭不可或缺的精神纽带。自汉朝初年开始,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开始丰富多彩。家谱中记录的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一时被人们广为传播,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也成为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家族“修身”“齐家”的典范。</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传世的家训中,出于维护封建王朝统治的需要,历朝历代都留下不少皇家家训。汉高祖刘邦留给太子刘盈《手敕太子文》勉励太子勤奋于学;汉明帝刘庄写下了《戒皇属》,以一番意味深长的话以警饬皇戚们;魏武帝曹操有《诸儿令》《内戒令》《遗令》,以亲身体会教育儿子;而昭烈帝刘备的《遗诏敕刘禅》中有些警句更是成了后世人们常常引用的格言。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清咸丰帝、同治帝都留下了皇室家训。不仅在历代的帝王将相中,就是在民间也有不少适合百姓家庭的共通式家训,成为千百年来大家约定俗成的治家观念,即使在今天,仍有着积极的意义。</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旧时代,家训之所以为世人所重视,其原因是家训秉承了儒家思想,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家训的文字极其简炼准确,提倡的,禁止的,清楚明白。一般具有注重国法家法、和睦宗族邻里、孝父母敬长辈、祖宗祭祀程序和修身齐家等内容。细读这些传世家训,文辞恳切、情深意长,或分丝析屡、娓娓而言、谆谆黾勉,或剖肝沥胆、径情直遂、直言不讳,或巧言设譬、引经据典、意味绵亘,都在字里行间寄托着对后辈的殷切希望。</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近现代中,最让人们称道的家训当为《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和《朱子治家格言》。</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颜之推是北齐文学家,著有《颜氏家训》20篇。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子弟如何立身处世和调整家庭内部关系提出了具体要求。如对子女不能过于溺爱、兄弟之间应有至亲至爱之情、治家贵重章法、为学贵早立志、为文应古今之法并用、应注重学以致用、养生须与养性相结合等内容,受到后世无数家庭的推崇。《颜氏家训》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世纪中叶成书的《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的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其极强说服力和感染力,充分体现出曾国藩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家书之中,尤以切不可浪掷光阴、读书须做到“涵泳〞“体察”、不可积钱买田而应努力读书、读书可以变化人的气质、学作文应循序渐进、须在50岁前将应看之书看完、做人的道理重在“敬恕”二字、家运兴衰与穷通决定于勤惰、富贵之家不可敬远亲而慢近邻、处事须以谦谨二字为主,势利机巧之心与猎取清廉虚名均不可取、应以好学与节俭为立身持家之本、办丧事不可铺张、养生之道在于戒恼怒知节啬、养生之道在顺其自然等,这些内容真实而细密,平常而深刻,是一部真实而生动的生活宝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清代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这篇家训仅524字,精辟地阐明了修家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许多内容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为历代儒客尊崇,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治家格言》问世之后,不胫而走,成为有清一代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的经典家训。其中的一些警句,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绸缪,勿临渴掘井”等,颇有教育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长辈是人生第一位老师,而家训是人生第一本教程。我们今天享受着现代文明,不免会物欲扰心,心智枯寂。翻开这些传世家训,和那些高明的灵魂,剪烛共语,一定会被他们的道德情操和人格智慧所折服。这是神州大地人民精神优美而隽永的一面,它能够穿透深䆳的历史时空,照亮我们每个家庭、每个心灵,点亮世代相承人们的智慧和情感之灯。家训一一对于传播知识和践行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传统道德教育具有重要价值。</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