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老年林庚坐在书斋里</p> 自“新月派”开中国新诗格律体新诗之先河以来,每行九言的整齐式作品一直受到诗人们青睐。不少诗人都有代表性佳作。如<b>闻一多先生的《死水》便堪称经典:</b><br><br>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br>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br>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br>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br><br>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br>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br>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br>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br><br>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br>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br>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br>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br><br>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br>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br>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br>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br><br>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br>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br>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br>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br> 林庚是新月派解体之后仍然坚持新诗格律建设的重要诗人,提倡九言诗,发现“半逗律”,为新诗格律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div><br>所谓 “半逗律”,就是一个九言诗行内部,一般可以有“上五下四”与“上四下五”两种结构。这又是从古诗五言的上二下三和七言的上四下三变化而来的。<div><br>1<b>957年,诗人邵燕祥也曾受林庚的影响,写过一首较长的九言诗《箫》,歌颂新建成的武汉长江大桥</b>:<div><br>你可能吹响这管洞箫,<br>就让箫声在江上缭绕:<br>吹得远天拍打着江水,<br>吹得沙岸上江水来潮,<br>吹得那云龙嘘气挂脚,<br>漫漫长江被烟雨笼罩,<br>吹出了虹霓天上的桥,<br>又把它吹落江水滔滔……<br><br>九孔洞箫是我们所造——<br>万里长江上第一座桥。<br><br>洞箫吹出我们的豪情,<br>我们的梦想,我们的爱……<br>苦雨凄风我们不叫苦,<br>惊涛骇浪上多少惊骇!<br>江南江北路从天上过,<br>攀高走险就像过悬崖,<br>冬天钢梁滑得难动脚,<br>冰霜染白身上安全带;<br>百万铆钉是百万钮扣,<br>无缝天衣在空中剪裁。<br><br>茫茫的长天茫茫的水,<br>正是我们工作的所在——<br>最早望见两岸的灯火,<br>最早发现东方鱼肚白。<br>我们为人民架好大桥,<br>谁能把它从水面移开!<br><br>长江似历史长流不断,<br>大江耸起在激流深处。<br>江心颠覆过多少舟船,<br>江边多少人曾经唤渡;<br>投鞭拦不断汹涌奔流,<br>愁煞了千古风流人物。<br><br>今天江山归我们管领,<br>天堑上任凭自由来去;<br>我们称道:如此好江山!<br>江山称道:如此好儿女!<br><br>洞箫吹歌催我们上路,<br>跨过长江——只是第一步!<br></div></div></div> 事后他这样回忆:按照林庚先生说的“半逗律”,即把诗行分为上下两半,在我这四十多行诗里,只有十六行是“上五下四”,而其余多是“上四下五”,并不是林庚先生主张的基本上是“上五下四”那类典型的九言诗。但我以为,<b>上四下五和上五下四参见,似可避免节律过于单调,甚至还可以加强表现力。</b> 其实这是对林庚理论的补充和发挥。既然是“半逗律”,根据内容表现的需要,“上五下四” 与“上四下五”结构应该是都可以采用的。戴望舒的名作、被石天河先生冠以“岸柳倒影式”美称的九言诗《烦忧》堪称精美绝伦,这首抒写暗恋的绝唱也是二者并用:<br><br>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br>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br>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br>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br><br>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br>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br>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br>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br><div><br></div><div>大家不妨自己分析一下:前引《死水》不也是“上五下四” 与“上四下五”两种结构并用吗?<br></div> <h1></h1><h3>最近,诗友火星写了一组清新可喜的四行格律体新诗,也是这样的九言四步行式,读之真有进入桃源仙境之感。录之于下,与诗友们分享: </h3><br><b>春天里的小诗(新绝句四首)</b><br><i>火 星</i><br><br><h3><b>走进桃源公园</b></h3><br><h3>我已走进桃源的春天<br>看流水潺湲百花争艳<br>桃源何以成为了仙境<br>绿色的园丁出没林间</h3><br><h3><b>林中鸟鸣</b></h3><br><h3>谁在稠密的翠林啾喧<br>是百灵总会歌唱春天<br>时而高吭又时而婉转<br>鸟儿找到了爱的机缘</h3><br><b>石楠铺路</b><br><br><h3>一条铺向山间的红绸<br>林中逶迤看不到尽头<br>比红硕花朵还要鲜艳<br>奉献是我爱你的理由</h3><br><b>金蟾石</b><br><br><h3>要等多少年你才肯走<br>天鹅已许身爱与自由<br>蟾蜍怎能与天鹅结亲<br>流传的神话真没由头</h3> 末了,我想再补充一句:<b>遇到合适的内容,不妨有意识采用九言行式来写。就我的经验而言,这种九言的格律体新诗,写起来是非常惬意的。诸君不妨一试。</b><br>不妨说明一下:汉语柔巴依的格律体新诗是四行诗的特例,采用黄杲炘先生译文的格式:每行均用十二言五音步,一、二、四行押韵。所以汉语柔巴依并不妨碍其他行式的四行诗写作,这组诗可以为证。<br><br> <b>【附记】</b>将此美篇发给诗词大家熊盛元先生看看,他阅后大赞曰:“论九言格律体新诗之音步,甚佩卓见,读之深受启发!”其实,此乃前人之功也!不过借此强调九言诗行的优越性,提请同好们重视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