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晨,趁别人还没有起来,我自己准备了一壶茶,来到院子里。我想好好享用这美丽的庭院。</p> <p class="ql-block">院子很大,房前、树下、花坛、泳池边都有风格各异的小桌椅。我在几个不同的角落喝着热茶,享受着远处高低起伏的山峦和和近处深浅不一,形状各异的绿色田野。好奇地观赏着主人在院子不同角落的很有情趣的小装饰。郊外的清晨空气中透着清新、宁静、和花草的幽香。</p> <p class="ql-block">远处的鸡间歇地鸣唱着高昂雄壮的晨曲,树上的鸟儿细碎的叽叽喳喳点缀其间,鸽子低哑的咕咕咕好似应和着,一曲清晨的乐章就这样徐徐奏响。</p><p class="ql-block">微风软软,枝叶簌簌,花儿舒展着腰身,偶尔的车辆驶过。多么美好!我无数次梦想有一个花草簇拥的庭院,阳光透过花草洒在身上,我或抚花弄草,或煮茶品茗,或读书写字,享受小院的清欢。我梦中的小院没有这么大,也没有这眺望的田园风光,借Evelyne的庭院我享受到了另一种风情与美妙。</p><p class="ql-block">生活也许不能满足我们所有的渴望与梦想,而旅行却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去触摸梦境,感受梦境中的美好!这也许就是旅行的魅力所在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Evelyn这里享受了</span>梦想的田园生活。</p><p class="ql-block">漂亮,舒适的房子,优雅惬意的院落,游泳池,舒服的晒台……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可是她的情感生活却是残缺而心碎。她正努力挣脱带给她痛苦的过往,走出阴影,拥抱阳光。这并不容易,但却必须努力。</p> <p class="ql-block">Evelyne用她的漂亮的大房子经营着AirBNB, 我们到来之前她刚刚送走了出来度假的一家六口。这几天家里没有客人,她执意要和我们一起去里昂逛逛。有一个真正的里昂人陪同,当然是求之不得啊。我们的到来如果能带给她一些快乐,也是我很开心的事。从她的住处到里昂城里要乘小火车,再转地铁。</p><p class="ql-block">有两位法国朋友陪伴,我彻底进入不操心模式,跟随他们的引领,一路观光、拍照,提问,聆听,最轻松自在的旅行模式。</p> <p class="ql-block">里昂位于法国东南部,西临富维耶山,背靠阿尔卑斯山脉,是罗讷河和索恩河的交汇处。罗讷河始于日内瓦湖,经法国东南部注入地中海。索恩河始于东北部的孚日,在里昂与罗讷河汇合。</p><p class="ql-block">可以想见在铁路交通没有出现以前,以水路交通为主的时代,这里一定是重要的交通枢纽,也一定是各种文明的交汇处,在地中海,以及与地中海相连的其他大陆与欧洲大陆之间传递着货物,也融合着文明。</p> <p class="ql-block">出了地铁车厢,连日勃艮第乡村生活的我瞬间意识到,我重又回到了一个熙熙攘攘,脚步匆匆,车水马龙的现代化大都市。</p> <p class="ql-block">罗讷河和索恩河在城市的南端汇合。在两河汇合之前的半岛,就里昂老城的诞生地,确切地说在靠近富维耶山的第一区,即是里昂宗教信仰、文化艺术、政治权利的核心地段,也是今日里昂的交通枢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横跨罗讷河的</span>Guillotiere桥上,Evelyne指给我看远处两条河的汇合处。</p><p class="ql-block">这是一条横跨罗纳河的最古老的桥梁,也称为罗讷河桥。始于 12 世纪末,木质结构,由当时左岸已建的教堂捐款修建。</p><p class="ql-block">据维基百科记载,1190年,当国王菲利普·奥古斯都和英格兰国王理查一世刚刚经过,十字军随后经过时,这座木桥倒塌。后来用石头和木头重建,直到 14 世纪初才真正完工。</p> <p class="ql-block">在长达800多年的时光中,这座大桥被洪水摧毁过,有过踩踏事件数百人遇难的悲剧,1944年二战德军撤退时炸毁过,天灾人祸皆有之,最后一次重建是1952年。</p> <p class="ql-block">过了罗纳河,走过一段商业街区,左侧便见一个橙红色沙土地面的巨大空地。除了四周有一些简易的石凳,没有任何其他设施,也没有花草树木。只有中间高高耸立着一尊路易十四骑在战马上的雕塑。在注重街区绿化,喜爱花草树木的法国,看见这样巨大却光秃秃的广场,好生奇怪。</p><p class="ql-block">Evelyne告诉我:这是Bellecours广场。这里是重要的交通枢纽,Bellecours站是里昂最繁忙的的地铁站。这里也是里昂的零点,所有距离以这里为参照计算,关于那尊雕塑有很多故事。</p> <p class="ql-block">据里昂当地人的传说,这个雕塑者完成这尊雕像以后,意识到自己忘记了马镫,于是为这个难以弥补的过失自杀了。 </p><p class="ql-block">而另一种说法是路易十四没有马镫,那是因为他代表的是“罗马风格”。 雕塑者弗朗索瓦-弗雷德里克·勒莫 (François-Frédéric Lemot), 1827 年自然去世,</p><p class="ql-block">这个里昂市民<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代代相传的传说</span>是否有据可查已经不得而知,即使有专家澄清,里昂市民依然故我地坚信并传递着着他们心中的故事。</p><p class="ql-block">Evelyne说:在里昂,这尊雕塑也成了约会要地,Sous la queue du cheval (马尾见);Chez Louis 14 (路易14见)等里昂人秒懂的表达方式。</p> <p class="ql-block">早在12世纪,这里是大主教拥有的土地,被当地人称为Belle cours, 意为美丽的田园。18世纪初这里成为公共广场,成为皇家广场;法国大革命期间,改为联邦广场、平等广场;雅各宾当政时改为博爱广场。随后波拿巴广场。王朝复辟后,又改为路易大帝广场,,二战维希伪政权时期,又改为马雷夏尔-贝当当广场。通过这些不断更换的名字和更换的雕塑,可以感受到法国近代史中宗教、皇权、革命、共和、复辟、再共和的历程。经过这些左右摇摆,动荡不安的变化,人们的心态似乎最终走向平和,广场重又回到了最初的名字:Bellecours。</p> <p class="ql-block">了解了它的历史,可依然没有解除我心中的疑问:为什么这么大的广场,却光秃秃的,没有花草树木、或者其他休闲娱乐设施?</p><p class="ql-block">Evelyne 说,一直这样,她也说不出为什么。</p><p class="ql-block">后来在Lyonmag网站上了解到一种说法:广场下面是这里最大最忙碌的地铁站和大型停车场,而地铁通道和停车场的地下深度比较浅,以至于广场上不适宜也难以种植有深度要求的植物。</p><p class="ql-block">如果真是这样,这可真是一个让人进退两难的问题。但至少可以有一些盆栽植物吧?</p><p class="ql-block">不过这么大一块空地,对爱示威游行,爱革命的法国人,也是一个很好的聚集地。一查史料,果然不出所料,这个广场确是近代史上各种政治事件的聚集地。</p> <p class="ql-block">广场的一个角落里还有小王子和他的“爸爸”—《小王子》的作者,里昂人Antoine de saint Exupéry 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在一个街口,看到一个刻在柱子上的石头人像,旁边有很多鲜花。一眼看到上面刻写的年份就猜想一定又是与二战有关吧?仔细阅读,果不其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雕像矗立在 1944 年 7 月 26 日里昂抵抗组织放置炸弹爆炸的地点。当时那里有一家名为“Moulin à Vent”的咖啡馆,德国军官和盖世太保成员经常光顾。 爆炸没有造成任何人死亡,但立即引发了德国的报复:被关押在蒙吕克监狱的五名抵抗战士,包括阿尔伯特·尚博内和吉尔伯特·德鲁,第二天在爆炸现场被处决。 该纪念馆由建筑师路易斯·托马斯和雕塑家乔治·萨伦德共同创作。 它包含了五名被枪杀的抵抗战士的名字、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罗讷河谷实施大屠杀的地点、所有纳粹驱逐营和灭绝营的名单,以及“帕桑特,去告诉世界,他们为自由而死”。</p> <p class="ql-block">我之所以有这样的预判,是因为这些天,无论在大都市的巴黎,还是在时间仿佛停滞在中世纪的小乡村,对战争,尤其是二战中失去生命的人们的纪念比比皆是。对那段历史的铭记超出了我的想象。我也很好奇,二战过去已经七十多年了,除了那“一劳永逸”的雕塑、文字外,又是什么人或者组织这样不间断地敬送鲜花呢? 这些牺牲者的后代,如果有的话,也已经是耄耋之年了吧?要么是市民的自发行为,或者某些民间组织所为吧?</p><p class="ql-block">同样经历战火蹂躏的我们,为何没有这样深刻的、广泛的铭记与纪念呢?一场劫难,唯有还原真相、追根溯源、深刻反思与铭记,才有可能避免重蹈覆辙,悲剧重演。而不是民族主义的煽情与仇恨,更不是掩盖与遗忘。</p><p class="ql-block">我们常说夏虫不可语冰,意在表达夏虫的生命周期太短,无法懂得我们所能经历的四季轮回。而站在更高时间纬度看我们人类,我们又何尝不是夏虫?战争、杀戮、征服、和平、发展、繁荣、权力,再战争、杀戮……回看人类历史,我们与夏虫有何不同?我们何时能够真正牢记历史,不重蹈覆辙,不让悲剧重演?</p> <p class="ql-block">向着富维耶山的方向,继续向前,就是索恩河了。</p> <p class="ql-block">在横跨索恩河的Bonaparte桥上,Evelyne指着远处山上的教堂说,这里是朝圣之路。当年那些虔诚的教徒会从这座桥开始跪拜祈祷,一步步走向他们心中的神圣之地。重大宗教节日时,这里会挤满了虔诚的教徒。</p> <p class="ql-block">过了索恩河,就是里昂的老城区了。从岸边向上就是一个又一个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教堂了,最显眼的就是山顶最高处的教堂了。街巷也变得越来越窄,房子也越来越低矮老旧,路也越来越陡峭,后来变成了坑坑洼洼的石子路了。</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里昂的精神核心地段。教堂林立,环绕以老房老街。<span style="font-size: 18px;">老城背倚的富维耶山又称为“祷告山”,山上有富维耶圣母院、几个修女院、大主教府邸、富维耶铁塔。</span></p> <p class="ql-block">只觉得这处建筑不一般。不见人影,也不见文字说明,远远的门上面所刻文字也看不清,一问才知,这里曾是大主教的府邸,经历了从 11 世纪到 19 世纪的不同阶段的建筑变迁。</p> <p class="ql-block">乘两站缆车,来到半山腰。</p> <p class="ql-block">继续往山坡上走,远远地望见一片古迹废墟。古迹沿坡而上蔓延开来,面积巨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么多临时桌椅,和设备车辆,不知是筹备演出的?还是考古的?</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路边的指示牌告诉我这片废墟的前世今生。</p><p class="ql-block">这里是古罗马时期,被称为Gludunum卢格杜努姆(今日里昂)的中心。建于2000 年前 公元前 1 世纪 — 公元 3 世纪。</p><p class="ql-block">以下为译文:</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您现在位于富维耶山 (Fourvière) 上:俯瞰河流,俯瞰阿尔卑斯山,这里是卢格杜努姆 (Lugdunum) 的历史中心。 卢格杜努姆是罗马人在征服这里几年后于公元前 43 年建立的,是高卢地区的首府。 高卢的政治和宗教大都市和经济首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这座城市占地 300 多公顷,位于富维耶和克鲁瓦鲁斯的山丘上以及罗纳河和索恩河之间的半岛上。四个世纪以来,富维耶山一直是这座城市集体生活的中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这些当年的街区从公元四世纪起就被废弃,其废墟也逐渐从地平面中消失。 20世纪中叶,两座剧院遗址被挖掘并修复。 它们现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可供游客免费参观。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曾经的主要的公共建筑,娱乐设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 25, 25);">公元 2 世纪城市的假定范围</span></p><ol class="ql-block"><li><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大剧场</span></li><li><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小剧场(音乐剧场)</span></li><li><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市政建筑</span></li><li><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公共温泉浴场</span></li><li><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寺庙</span></li><li><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论坛 </span></li><li><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露天剧场</span></li></ol><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 25, 25);">Lugdunum,罗马高卢大道的起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8. 意大利大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9. 阿基坦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10. 大洋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11. 莱茵之路</span></p> <p class="ql-block">可能是面积太大吧,这个2000年高龄的老者,并没有像许多地方那样被围栏或高墙围起,而是随便自由进出。感觉有些奢侈,同时又觉得这才是一个依然有生命力的,依然可以给后人带来福祉的老者。</p> <p class="ql-block">在这个罗马皇帝、达官贵人们可能坐过的当年也许是贵宾包间,而今高大的洞洞里边小憩,幽会,是不是别有一番情趣?他们会不会发发幽谷之怀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2000年前垒砌的砖石墙面不仅牢固到历经 2000年的风霜雨雪屹立不倒,而且还很被用心地加砌了粉色的装饰线条。</p> <p class="ql-block">爬坡而行,再拾级而上,气喘吁吁之时,看见豁然开朗的的古罗马剧场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据介绍这是两个毗邻而建的高卢古罗马大小剧场中的小剧场,也叫音乐剧场。它建于1世纪末至2世纪初,加上后面毁掉的部分的看台,最多时可以容纳3千多观众,常用于音乐会,或公共朗读或演讲。相对于不远处的大剧场,这里可能相对小众一些。</p> <p class="ql-block">它沿袭了古希腊剧场的传统,以山坡而建,利用坡度建筑看台。已经修复的,清晰可见的看台有17层。后边更高的看台已经损毁。</p> <p class="ql-block">很好奇如此巨大的剧场在没有麦克和灯光的年代如何能够欣赏演出。Gilles和Evelyne让我坐在观众席上,还叮嘱我坐在最后一排,这样才能测试声音的传播效果。Gilles打趣道:过去女人是不可以坐前排的,只能坐后面。他们两个拾级而下,在我的视野中越变越小,直到舞台中央,变成一个迷你小人。我用了长焦镜头拍下了舞台上他们的身影。</p><p class="ql-block">然后我清晰地听到Evelyne说:</p><p class="ql-block">Bienvenu à Lyon! 欢迎你来到里昂!</p><p class="ql-block">Gilles说:Bienvenue, notre chère Lily, une amie chinoise. 欢迎你,亲爱的Lily, 我们的中国朋友!</p><p class="ql-block">他们上来后告诉我,他们就是用的普通的聊天说话的音量,没有额外任何加音量。<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真的很佩服2000年前的古罗马人的智慧。</span></p><p class="ql-block">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天坛的回音壁,那是建于16世纪,只是一小段围墙,而且只用于皇帝祭天的特定场所,没有古希腊古罗马剧场这样的用于公众的使用功能。</p> <p class="ql-block">记得读《金刚经》开文中说:一时,佛在舍卫国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就很好奇:在那么古老的时代,逾千人的聚会,讲经,没有扩音器,如何能让在场的信众都听得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据佛教书籍,佛祖讲经时,通常只是在一个垒砌的略高的高坛上。</span>不知道古印度释迦摩尼的时代是否也有这样的利于传音的功能。不得而知。但现在看来古人自有他们的智慧啊。</p> <p class="ql-block">原以为2000多年前的剧场,有了这样庞大观众席,舞台,很好的传音效果,就已经足够先进,足够满足当时人们聚集需求了。而接下来的参观和了解,却让我对古罗马文明有了刷新的认识:原以为2000多年前的剧场,有了这样庞大观众席,舞台,很好的传音效果,就已经足够先进,足够满足当时人们聚集需求了。而接下来的参观和了解,却让我对古罗马文明有了刷新的认识:高卢罗马人不仅追求演出欣赏功能,他们更追求这种大型集会场所的公共卫生、安全疏散、商业服务、美观舒适等各项功能设施的完善。</p> <p class="ql-block">这是考古学家绘制的简化版的剧场最初结构图。</p><p class="ql-block">剧场呈半圆形,外径达 73 米,圆形剧场部分主要由后墙、看台、管弦乐队和舞台底座组成。上部看台和舞台后墙已不复存在。</p><p class="ql-block">底部观众席被三个楼梯分割成四部分。上部观众席后侧有五个出入口。中央入口可以直接通向舞台,其余四个入口只能通过回廊通向上部和下部观众席。舞台侧面有两个外部入口和通道通向乐队舞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如今部分修复的剧场。</p><p class="ql-block">在底部看台和上部看台之间如今绿草环绕的部分曾经是剧场很宽阔的通道。当时通道中有各种画廊和服务设施,供休息或疏散。</p><p class="ql-block">而且有考古专家相信,这个剧场最初是有局部棚顶遮挡的,</p> <p class="ql-block">可能是维护,或者是保护的需要,演出台面上覆盖了一层黑色保护层。这是没有覆盖物的台面。</p> <p class="ql-block">刚刚爬坡时看到的遗迹是这个小剧场舞台下方的基座,有门廊和柱基。也是剧场的挡土墙。</p> <p class="ql-block">这是乐队舞台,立壁上的雕刻图案依稀可见。</p> <p class="ql-block">绿草覆盖部分是昔日环绕上下看台中间的画廊、服务、疏散通道。</p> <p class="ql-block">通往服务区的楼梯</p> <p class="ql-block">服务区的走廊,右侧是来自商店的楼梯。</p> <p class="ql-block">高处看台后面的五个入口之一</p> <p class="ql-block">中央入口处的双侧楼梯</p> <p class="ql-block">剧场侧走廊入口,直接通往乐队的通道</p> <p class="ql-block">楼梯,雨棚下依稀可见残留的壁画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外部楼梯,明显的有输水管道。</p> <p class="ql-block">服务走廊的商店走廊,配有下水道。</p> <p class="ql-block">离开小剧院,拾级而上。</p> <p class="ql-block">在大小剧场中间,一个又一个厚重高大的墙壁分隔开的空间。猜不出它们的用场。根据位置,我猜想是上部看台下面的空间吧?</p> <p class="ql-block">里边有垒砌的台面,柱墩,有的还有明显的排水通道。办公室?商店?卫生间?<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不得而知。对这个小剧场的了解,大开了我对2000多年前古罗马文明的认知和想象力。</span>在高度发达的古罗马文明时期,一切皆有可能。</p> <p class="ql-block">在大剧场和小剧场之间,有一个明显的中央排水管道,专家确认这是厕所排放系统。</p> <p class="ql-block">继续沿着这些废墟和通道前行,一会儿好奇地钻进一个个格子间,一会儿来到宽窄不一的走廊通道,有的能猜出是什么,作什么用,有的完全想象不出。我们好奇地各自看着,没有方向,信步向前。忽然又一次眼前一亮,一个更大的古罗马剧场展现眼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虽然对古罗马文明也读过一些文字,看过一些图片,似乎也略有所知,但</span>站在这样一个2000多年前的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巨大剧场面前,依然是难以描述的震撼。了解它的细节,依然刷新我的认知和想象力。</p><p class="ql-block">这座历史更久远,规模更大的高卢古罗马大剧场,据信修建于公元前15年,奥古斯都时代,后来在公元2世纪进行过扩建。剧场直径达108米,由上中下三部分看台组成,在靠近乐队舞台处,还有贵宾席位,最多可容纳11000观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A:看台与背景墙之间的演员与乐队成员的入口通道</p><p class="ql-block">B: 神庙 (现已不存在)</p><p class="ql-block">0:管弦乐队</p><p class="ql-block">P:讲坛</p><p class="ql-block">F: 里多瀑布</p><p class="ql-block">S:舞台</p><p class="ql-block">H:医院阀门</p><p class="ql-block">R:皇家阀门</p><p class="ql-block">这张图给了我一些了解古罗马剧场的指引,但过于抽象,加之背景建筑、舞台两边的神庙,以及顶部看台的损毁,依然难以想象它当年的尊容,它的气势。</p> <p class="ql-block">这是乐队与观众席之间的通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找到两张相似的古罗马剧场图和照片,帮助我想象前当年它屹立在此的尊容与气势,也帮我想象坐满上万观众时人声鼎沸的声浪,演出开始时的剧场的霎时寂静;我还想象着剧场休息或散场时,人们在服务区闲谈、消遣、购物时的场景。不知2000年前古罗马帝国统治时的高卢,妇女地位如何?是否也可身着华丽衣裙,挽夫携儿女来看演出?这样的演出多长时间一次呢?看演出之日是否如节日般隆重?这是怎样一种盛况? 在想象力被激发唤醒之后,更多的是好奇和探究的欲望。</p> <p class="ql-block">帝国的剧院规制都十分严格,</p><p class="ql-block">整个露天剧场有四层座位,最下面靠近舞台中央的位置留给元老院的议员以及骑士。之后的三层座位里,视野最开阔的第一排是罗马市民,中间的位置是平民,最高最远处是奴隶及外邦人的座位。从第一排到第三排,高差可达30米。</p><p class="ql-block">信息来自<span style="font-size: 18px;">据欧坦(Autun)古罗马剧场网站</span></p> <p class="ql-block">这两座曾经承载过古罗马帝国几个世纪辉煌,承载过罗马帝国行省的高卢人的喜怒哀乐的大剧场,神庙,以及当时的市政设施,都随着帝国的衰败而被遗弃,变成了富维耶夫山顶修建大教堂的石砖开采场,而最终堙灭在漫长黑暗的中世纪岁月深处。文明的更迭,这些文明载体的兴衰,想来令人唏嘘。</p><p class="ql-block">然而,祸兮福所倚,也正因为这漫长岁月的堙埋,这些恢弘壮观的古罗马建筑群才得以部分保存下来,免于彻底毁灭,我们也才得以有幸一睹尊容。</p> <p class="ql-block">根据古罗马剧场建筑在功能、美观、安全方面设计建造的周到、细致程度,可以断定:古罗马时期人们观看演出、听音乐会、公众朗读、演讲,一定是一个常态的活动。否则难以想象设计师们会设计建造出如此集功能与美观为一体,如此庞大完美的巨型大剧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么巨大的露天剧场,声音传播还能有小剧场那么好的效果吗?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们参观当日,人们正在搭台、调试,好像在准备一场演出。我们无法试听扩音效果。但我相信,敢于修建这么大剧场的罗马建筑师,一定是很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否则,又怎么会有那么多的观众来欣赏演出呢?</span></p><p class="ql-block">解决了听觉障碍,那这么远的距离又如何能看得清演员们的演出呢?据说,视觉上,他们靠夸张的脸谱、服饰颜色的变化来弥补远处视觉上的模糊。</p><p class="ql-block">直至今日,两座修复了的大小剧场依然承接各种演出。依然承担着它们两千年前承担的使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站在高处俯瞰这一庞大建筑,除了震撼,依然是震撼!除了感叹还是感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感叹古罗马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材料与施工的高超技艺,以及剧场建筑结构和细节背后反映出的帝国时代高卢地区的整体文明程度。</span></p><p class="ql-block">感叹音乐戏剧在古罗马文明中的重要性。刚刚游览过的欧坦Autun,曾经是古罗马在勃艮第的一个首府,那里也有一个建于公元1世纪的能够容纳14000人的高卢-古罗马剧场。从欧坦Autun到里昂不过200公里,这里又有一个更早建造的一大一小两个剧场。由此,不仅说明古罗马那时的强大,建筑技术的高超,更说明剧场对于他们的公众生活有多么重要!欣赏音乐、戏剧、朗诵是人们生活中多么广泛 ,又多么必不可少的内容!</p><p class="ql-block">在我们的历史长河中,是否也会有类似形态的场所,是否也有这样的万人大型集会,不是为了朝拜皇亲国戚,也不是迎接达官贵人、而只是为了欣赏与娱乐。一个动辄就有贵族与贱民上万人一起观看演出,或者倾听演讲的社会形态,与只有小戏楼的社会形态会很不一样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感叹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对今天西方文明的影响。古希腊是露天剧场建造的鼻祖,古罗马则是嫡传弟子。他们都喜欢建露天剧场。无论是最初用于祭祀、演剧,还是公众辩论与演讲,它都代表着一种文明的特征、一种呈现形式。它是生动的、具体的、奔放的、张扬的、公众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我们的文明之初是不是也曾这样奔放、张扬、生机勃勃呢?从我们可知的历史中直观感受我们的文明则更是恬静的、含蓄的、隐忍的、内敛的。一个文明的走向与它诞生时的雏形有多大关联呢?后来的偶然与必然又起着怎样转向、变形的作用呢?好像我们的人生之旅,先天与后天各有其位吧?孰轻孰重呢?</span></p> <p class="ql-block">两个剧场周围依然有大量还没有挖掘的,或者挖掘了但没有考证的遗址、废墟。随着挖掘考证工作的继续,可能会有更多的史料或建筑重见天日。</p> <p class="ql-block">不远处富维耶夫山脚下高耸的教堂塔尖在呼唤着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古罗马文明的大小剧场,向代表中世纪文明的教堂进发。</p> <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来自网络!鸣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