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枫桥景区

公孙潇阳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枫桥风景名胜区以寒山古寺、江枫古桥、铁铃古关及古镇和古运河组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铁铃关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又称枫桥敌楼,为苏州“三关”之一,是明代抗倭斗争的重要遗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铁铃关,又称枫桥敌楼。据方志记载,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倭寇烧阊门枫桥一带,“焚掠殆遍”,“积蓄纤悉无遗”。一年后,倭寇又自浒墅关窜犯枫桥。经苏州军民英勇奋战,终于全歼寇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铁铃关下垒石为基,四面甃砖,中为三层,上覆以瓦,旁列孔发矢石铳炮。清道光年间曾将上层改建为"文星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明人郑若曾在《枫桥险要说》中记载:“天下财货莫盛于苏州,苏州财货莫盛于阊门。倭寇垂涎,往事可鉴。枫桥北近射读、长荡,南通齾塘、太湖。寇之所热中者,城内十一,而此地十九。”为了加强金阊一带的防卫,枫桥敌楼拔地而起,“方广周十三丈有奇,高三丈六尺有奇,下垒石为基,四面瓷砖,中为三层,上覆以瓦,旁置多孔,发矢石铳炮”。平时可以登高瞭望,巡视戒备,战时可以举烟报警,藏军固守,与关前的河道、桥梁构成一道扼守苏州城西的重要军事屏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关门内南北壁均辟大小拱门各一,内砌登关砖级,并有藏兵和存储武器的空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1949年4月,华东第三野战军85师254团在枫桥铁铃关打响了苏州古城解放第一枪。4月27日,先头部队进入苏州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出铁铃关就是枫桥,或者说走过了枫桥就通过铁铃关进入了苏州。铁铃关和枫桥几乎就是连接在一起的。</span></p> <p class="ql-block">枫桥是苏州西郊的一座古桥,跨上塘河。说“枫桥旧名“封桥”,因漕运夜间封此桥禁止船只通行。后讹为“枫桥”。《吴郡志》记:“枫桥,在阊门外九里道傍。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一说原名枫桥,一度讹称封桥,宋王珪亲书唐张继《枫桥夜泊》诗,一字遂正视听。”这究竟是先“枫桥”还是先“封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枫桥始建于何时?不知道。好在有《枫桥夜泊》诗,可知早于唐代,如果建寒山寺的时候就又枫桥,就应该是南北朝时期。现桥为清乾隆三十五年重建。咸丰十年毁。同治六年又重建。</span></p> <p class="ql-block">苏州本地宝: </p><p class="ql-block">枫桥原名封桥。自张继诗后,史料遂称枫桥,并知名于天下。称“吴牛寺院不下千百区,寒山寺以懿孙(张继字)一诗,其名独脍灸于中国,抑且传至东瀛”,“其国三尺之童,无不能颂诗吝”。诗神韵天成,足以为吴山增色,“枫桥夜泊”故成为千古胜景。</p><p class="ql-block">这应该是正解。</p> <p class="ql-block">“一文一武”的结合。</p> <p class="ql-block">枫桥前便是接官亭。清康熙六年(1667)江南省分治,左布政司改成安徽省,右布政司改叫江苏,江苏的省会在苏州,苏北的各级官员上任、办差都要乘船来往于苏州,因此为了方便来苏办差的官员上岸修整,再换车马或轿子进城,官府便在枫桥修了一座接官厅。</p> <p class="ql-block">接官厅外便是当年张继夜泊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代天宝年间诗人张继的一首不经意之作《枫桥夜泊》,随大运河船上的官员、商旅、文人墨客南来北往而流传至全国,是不是一首诗成就了寒山寺?不得而知。</p> <p class="ql-block">《枫桥夜泊》是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一个安史之乱,向东南的张继在苏州写下了《枫桥夜泊》,到西南的杜甫在成都写下了《独夫》。</p> <p class="ql-block">寒山寺始建于南朝萧梁代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属于禅宗中的临济宗。历史上寒山寺曾是中国十大名寺之一。一般寺庙都是坐北朝南,可寒山寺是坐东朝西,正门对京杭大运河。寒山寺还有一个不遵守常规的地方,就是没有安照常规的建筑延中轴线左右对称。这是不是和南北朝时期的局势动乱有关?好像那个时期当官的都很随便,这肯定会影响整个社会。</p> <p class="ql-block">寒山寺的正门外是照壁,也叫影壁,影壁是中国古代汉族传统建筑特有的部分,是在房屋大门前面置的一堵墙。明朝时特别流行,一般在大门内的屏蔽物。古人称之为:“萧墙”。因而有萧墙之说。寒山寺照壁上的“寒山寺”三个大字,是由晚清书法家陶浚宣所写。</p> <p class="ql-block">照壁正面:“寒山寺”,背面:“和合祖庭”。和合祖庭,又称和合二仙,即指寒山与拾得大师,二人皆是唐朝贞观年间著名的诗僧。相传,丰干禅师是寒山拾得的师傅。丰干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丰干禅师临终前,给寒山半部真经和一枝荷花。给拾得半部真经和一个篾盒,并说诵透此经就会得道。数年后,两人相遇苏州,各自拿出半部真经放在一起,又拿出荷花和盒放在一起,两人顿悟,意识到“荷”谐音为“和”,“盒”谐音为“合”,不约而同,脱口而出:“这是一部(荷)和(盒)合真经!”两人由此得到了“和合真经”,成为传承和合的祖师。</p> <p class="ql-block">进入寒山寺,和很多庙宇一样,首先就是天王殿,天王殿中供奉着的是弥勒菩萨,而在弥勒菩萨身边,则站着四个身穿甲胄、高大威武武士,他们手里拿着各种不一样的法器,我们今天的主角就是这四位天王,这四位天王分别守护着四大部洲,所以又称护世四天王。</p> <p class="ql-block">持国天王梵名“提多罗吒”,是护世四大尊天王之一,位于东方。据中国大乘佛教僧众所言,持天天王护持着三千大千世界的国土,因此被尊称为“东方持国尊天王”。</p><p class="ql-block">增长天王形象为蓝色,手持宝剑。增长天王的作用是增长善根、财富和福德。在佛教传统中,他通常被认为是守护南方的神明。</p> <p class="ql-block">左面是广目天王,梵名“毗留博叉”,据中国大乘佛教僧众所说,广目天王能够以清净法眼观察护持三千大千世界,因此也被尊称为“西方广目尊天王”。</p><p class="ql-block">右边是多闻天王,手持慧伞导众生往善。多闻天王的作用是教化众生,引导他们走向正道。在佛教传统中,他通常被认为是守护北方的神明。</p> <p class="ql-block">在佛教寺院中,大雄宝殿即正殿,也称大殿。大雄宝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宝殿中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佛像。</p> <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佛。</p> <p class="ql-block">寒山寺大雄宝殿佛像背后与别处寺庙不同,供奉着唐代寒山、拾得的石刻花香,而不是海岛观音。画像出自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罗聘之手。</p> <p class="ql-block">寒山寺的大雄宝殿后门上方高悬着一块匾额,上面写着“心包太虚”四个字。这四个字的意思是劝导人们要放开心胸,提高境界,皈依自我本来的明性。</p> <p class="ql-block">寒山寺寒拾殿位于藏经楼内,寒山、拾得二人的塑像就立于殿中。寒山执一荷枝,拾得捧一净瓶,披衣袒胸,作嬉笑逗乐状,显得喜庆活泼。相传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两位菩萨转世,后来又被皇帝敕封为和合二仙,是祥和吉庆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寒山寺大悲殿,殿内供奉清朝嘉庆年间铜观音。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故称“大悲殿”。殿内菩萨像面对正门,大悲殿建筑结构为抬梁式,歇山顶,飞檐翘角,屋檐上建有小佛像。</p> <p class="ql-block">这是由清末著名学者俞樾书写的诗碑。</p> <p class="ql-block">钟楼,一座六角形重檐亭阁,以“夜半钟声”名闻遐迩的钟楼。楼底中央,立程德全撰《重修寒山寺记》碑。</p> <p class="ql-block">相传唐代诗人张继诗中所涉及的钟,历经沧桑,在明末流入日本。清末,日本的山田先生四处探寻,欲将此钟归还,但终无下落,便募捐集资,在日本明治38年(1906年)由小林诚等一批工匠精心铸成一对青铜钟,一口留在日本观山寺,一口送来苏州寒山寺。</p> <p class="ql-block">普明塔院。</p> <p class="ql-block">普明塔,寒山寺始建名“妙利普明塔院”。塔为一寺标志,寺以塔院冠名。寺经几焚,塔遭三毁。</p><p class="ql-block">历史上塔院曾经三遭毁坏。唐武宗“会昌灭佛”及五代战乱,使普明宝塔第一次被毁。北宋太平兴国初(约976-978年),平江军节度使孙承祐在此重建七层宝塔。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金兀术率军进犯苏州,塔遭南宋溃兵严重破坏。这是第二次被毁。绍兴四年(1134年),寒山寺长老法迁花三年时间重新修建。元末,朱元璋大将徐达率军围攻苏州城,寺塔一并被毁。这是普明塔第三次被毁。后600多年来寒山寺一直无塔。现塔为1992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台座的四个角,各有一个梯形方台,上伏铜镇狮兽,神态威严,守护在宝塔周围。</p> <p class="ql-block">寒山寺观音峰为稀有太湖石巨型灵璧,堪称“姑苏之最”,位于内丈室东院庭院中央。此时高达7米,重约35吨。因“玲珑剔透、琉璃娟秀、籽若观音临驾、慈态善容、风韵万种”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寒山寺东门,一般都是从这里出来,出门就有停车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