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月16日早上7:30到隔壁的山倮罗仁和酒店一楼过早。我们入住的景颐酒店是含早的,早餐的地点就是隔壁的这家酒店一楼,餐厅很大,早餐品种也很多,各种调料琳琅满目,不像是只为住客提供早餐的酒店餐厅,我们一人要了一碗过桥米线,味道那是相当nice。回来一查,这家餐厅果然了得,是小红书上推荐的建水最佳特色过早地之一。没想到酒店含的早都能在有名的网红特色餐厅,这里最有名的就是各种过桥米线,可惜没有品尝它的另一个特色----破酥包子。</p> <p class="ql-block"> 今天的行程是乘坐建水米轨小火车。米轨是指轨距为1米的窄轨铁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米轨铁路便是100多年前法国人主持修建的滇越铁路。很多人以为建水的米轨铁路是滇越铁路的一部分,实际上并不是。1910年滇越米轨铁路的正式通车,5年后,为了连接滇越铁路,滇南民族资本家和锡矿的老板们用集资入股与地方政府参股的方式,开始修建177公里的寸轨铁路——个碧石铁路(个旧—碧色寨—石屏),这是中国最早的民营铁路,1936年建成,相较于准轨铁路轨距1435 毫米,寸轨轨距仅有600毫米。1970年后个碧石铁路改为米轨,2003年客运停运,2010年货运也全面停运。2015年建水将一段13公里长的米轨作为旅游线路重新开通使用,唤醒了这条百年米轨。米轨小火车全程12.82公里,设临安、双龙桥、乡会桥、团山四个站。这列复古观光小火车,不仅将建水周边的历史景点连结起来,还被誉为“中国最美米轨小火车”,所以几乎是来建水的游客必打卡的项目,每日只设两趟,分别于早上9:00,和下午14:30发车,所以在旅游旺季可是一票难求,要提前预订。</p><p class="ql-block"> 我们今天的安排是乘上午9点的小火车,到达团山站后乘米轨火车套餐的大巴到团山民居,然后小杨师傅去团山民居接我们直奔元阳。8点来到临安站, 下图为建安米轨小火车游客中心,虽然是后建的,但带着历史印记的车站站名、陈旧的明黄色外墙,还是充满了法国风情和浓浓的怀旧感。</p> <p class="ql-block"> 旁边的这座倒真的是一幢老房子,现在为一家名为“九月旅拍”的摄影店,墙壁上的法国挂钟、古老的邮筒和斑驳的黄色墙面,充满了浓浓的怀旧感。</p> <p class="ql-block"> 临安小火车游客中心的街对面可以看到上书“文献名邦”的牌坊,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当时的临安知府奉旨在建水建造“文献名邦”坊,从此“文献名邦”坊就成为建水人精神文化的象征。如今这块石木牌坊是2015年10月重建竣工的,坊额正面的“文献名邦”和背面的“滇南邹鲁”是书法家孙轶青所题。穿过这座牌坊,就进入了建水古城。</p> <p class="ql-block"> 进入车厢,黄色的实木车厢、老式的木条长凳、优雅的壁灯、就连头顶的老式电风扇,都让人生出一股浓浓的旧日情怀。车窗上贴着红色的“福”,还贴心地位每位游客准备了一份建水特产狮子糕和一瓶矿泉水。上午9点,火车缓缓驶出临安站,小火车的时速只有20km/h,现在的机车已经由老式的蒸汽机车换成了内燃机车,车窗外是乡村的田园风光,很多稻田都处于蓄水状态,不时可见立于水面的小鸟和田中劳作的农夫,在车轮“叮咣叮咣”的声响中,一切都好像回到了儿时的慢时光。</p> <p class="ql-block"> 小火车到达的第一站是双龙桥站,双龙桥建于清乾隆年间,当时只是在泸江上建石桥三孔,后因泸江、塌冲河水泛滥,河床逐渐加宽,三孔小桥独居河中,不能横贯两岸,当地官民又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续建十四孔,与原建的三孔桥首尾相连,雁齿蝉联、合为一体,故又称“十七孔桥”。双龙桥也就和著名的北京颐和园十七孔桥成为我国仅存的两座十七孔古桥。何谓“双龙”,即是以塌冲、泸江两条河汇合在一起,有一桥镇锁“双龙”,因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小火车在这里的停站时间为30分钟,下车后先要穿过一个类似于街心公园的一个小花园才能到达河边,如果要过桥转一圈时间还是比较紧的,所以大多数小火车的游客都选择远观,我和老婆还是紧赶慢赶转了一周。这里无疑是航拍的最佳角度,很多人在河边飞无人机,我把无人机带下来了却没时间飞,真是遗憾。后来米锅跟我说他的第一架无人机就是在这里炸机的。</p> <p class="ql-block"> 十七孔桥为典型的廊桥建筑,桥上建有三层楼阁,两端各有亭阁一座。桥身用巨石砌成,全长148.26米,宽3米,古桥造型奇巧,是我国现存的优秀古桥之一,地面是磨得油光锃亮的青石,顺着桥上走过去,看到桥身是用打凿得很平整的约500块石块镶砌而成,两侧垒条石围栏。桥中间的大阁为三层方式结构,屋顶为琉璃黄瓦。原来桥上是可以通车的,后来为了保护这座古桥,分别在桥的两端砌了挡墙作为路障,阻止机动车通行。我们从楼阁穿过时,阳光正好穿过中间的窗斜射进来,拍一张拍一张。</p> <p class="ql-block"> 小火车旅程的第二站是乡会桥站,在到站前,就看见车窗外的小河上出现一座非常精美的廊桥,这就是滇南著名的廊桥----乡会桥。乡会桥车站因此而得名。虽然乡会桥离车站只有不到1km,但小火车并没有给游客留下游览乡会桥的时间,在网上看到很多选择小火车的乘客对此是颇有怨言的,我们自然也是非常遗憾。</p><p class="ql-block"> 乡会桥车站是旧时滇越铁路的支线个碧石铁路上的一个小站,建于1936年。离前面十七孔桥站只有4公里。车站主体建筑----站房(售票候车楼)是个碧石铁路乃至滇越铁路上唯一的一座中西合璧的车站。以中式木结构为主,歇山屋顶,抬梁式与穿斗式架构形式,对称布局,部分小木作上仍然沿用中国传统建筑的斗、升等构件作装饰。法式建筑部分状若炮楼,砖石结构,色彩浓烈,其正面屋顶呈三角形,布瓦硬山顶,仍然采用中国传统的瓦屋面分、排水形式,与中式歇山屋顶垂直相交,较好地解决了乡会桥火车站的中、法式建筑样式结合中的防水、防漏问题。建筑黄色的墙体已经古旧斑驳,但且很有年代感,游人纷纷在此打卡留影,只是一火车的人都聚集在这个小小的空间,照片里都是人头。</p> <p class="ql-block"> 车站内地板全是用青石铺就,悬挂着的水晶吊灯,墙上别致的画框,柜子上摆放的老旧物件,大喇叭的老式留声机,使整个小屋颇有几分怀旧意味。</p> <p class="ql-block"> 车站的后院已显得破旧不堪 ,但斑驳的墙面,随意放置的藤椅,还是让人感受到浓浓的法国情调,阳光斜射下来,那种怀旧感油然而生,拍一张拍一张。</p> <p class="ql-block"> 虽然是紧赶慢赶,回到小火车时几乎所有的乘客都已上车,差点赶掉了车。</p> <p class="ql-block"> 小火车的终点站是团山车站,团山当年并不是个碧石铁路上的一个车站,而是叫团山乘降所,乘降所不是车站,而是供旅客上下列车的场所,不卖车票。1936年10月6日,全长177公里,投资2070多万银元的个碧临屏铁路全线通车,此条民营铁路开通后,因团山张氏族人在前期担负了较多的修路费用,因此,个碧临屏铁路公司特地在团山村设立了乘降所,以方便团山人往返。现在的旅游小火车把这里作为终点站实际上是为了方便游客游览附近的古建筑村落----团山村。</p> <p class="ql-block"> 小火车在团山站要停留两个小时,有大巴车将乘客送到团山民居。网上说从团山车站步行到团山民居也只要20分钟左右,我们准备在团山站拍拍照再步行过去。</p> <p class="ql-block"> 接到小杨师傅的电话,问我们到了团山村没? 我们说马上过去,没往前走几步,就看到了小杨师傅从团山站里走出来,原来他早就将车开到了团山站等我们,于是用车把我们送到了团山村,辛亏小杨送我们,这段路我感觉应该不止网上说的20分钟。</p><p class="ql-block"> 团山村是一个典型的滇南汉族移民村,始祖张福于明洪武年间由江西饶州府鄱阳县许义寨贸易入滇,先居于建水城西门外之蓝头坡,后三迁择里,定居团山,人丁兴旺,衍为巨族。在6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张氏族人遵"百忍"家训为安身立命之本,家风良好,子孙好学上进,文武人才众多。至清末,张氏族人积极参与个旧锡矿开发,挣得巨额钱财,皆回乡建盖豪宅,光耀门庭。现存保存完好的大型民居15座,寨门3座,寺庙3坐,宗祠1座,祖茔1座,占地面积18384.5平方米,建筑面积16158平方米。其形制规整,布局灵活,空间景观丰富,内雅外秀,建筑精美,工艺精湛,表现了滇南民居建筑的典型特征,代表了云南地方本土建筑发展的最高水平,是考察中国近代地方民营工商业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2005年6月21日,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基金会(WMF)将其公布列为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确认团山古村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未经触动的人类珍贵遗产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村口有村里的老人为每一位游客免费戴上一个红色的手链表示祝福。</p> <p class="ql-block"> 张氏宗祠是团山村张氏祭祀性祠堂,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建筑不算特别,却是族人议事和祭祖的场所,每年团山村所有张氏家族都要在此举行祭祀仪式活动。祠堂的建筑风格是典型的四合五天井结构。门口的祖训墙。“莫言人短,莫道己长,施恩勿讲,受恩不忘”,第一进院落。正厅两侧有楼梯上二楼。梁上悬挂中华民国十三年立(1924)横匾“绳其祖武”。</p> <p class="ql-block"> 张氏宗祠对面的老房子上“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奋勇前进”的字样依稀可辨。</p> <p class="ql-block"> 下图的留苑约建于民国初期。宅院占地面积487平方米,建筑面积567平方米,计有天井2个,房屋17间,解放后曾为村公所、办事处用房,现改名为“留苑”。</p> <p class="ql-block"> 楼上的雕窗闺房,让人不禁想起苏东坡的诗句“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p> <p class="ql-block"> 西寨门位于团山西部,原寨门已损毁。现在的西寨门是2004年竣工重建的。占地面积20平方米。建筑形式采用二层炮楼式单开间单门洞拱形大门形制。屋顶为硬山顶,梁架为穿逗式。二楼墙壁留有枪眼。</p> <p class="ql-block"> 出西寨门,穿过田间地头,就到了大成寺。大成寺始建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6),同治七年(1868)、光绪二十八年(1902)重建后殿、中殿。寺院依山而筑,占地1640平方米,建筑面积1013平方米。原为佛教寺院,后因族人开矿经商,融入刘关张神位。大成寺外的一口古井,建于明代,民间称“拉扒井”。井径4米,深5米,水质好、水量足,是村子主要饮用水源地,现在井里还有几条大锦鲤。</p> <p class="ql-block"> 大成寺最有名的是大雄宝殿的18扇雕鎏金屏门,工艺精良,十分精美,是建水木雕屏门中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团山民居并没有按游览图游览,而是随意地闲逛、拍照,所以好多景点都没去打卡。</p> <p class="ql-block"> 中午在团山村进餐后,小杨师傅便带着我们前往元阳,我提出能不能先到乡会桥看看,小杨师傅爽快地答应了。行驶不远小杨把车停在路边,说这里也有一座古桥,我也不知道叫什么,你们去看看吧。这座古桥叫马家营见龙桥,位于建水县庄镇口。始建于清乾隆60年(1796年),民国年间重修,坐西朝北,横跨庐江河南北两岸,整座桥形制呈“S”形,北桥墩延伸又复加一孔。主桥为三孔,中间一孔拱高5米,宽4.8米,其它三孔拱高4米余,宽4.8米。桥长48米,南北引桥总计长67米。见龙桥是研究古代桥梁的重要实物资料。2012年5月23日列入红河州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看完见龙桥我们再次来到乡会桥车站,这时的游客比上午少多了,可以从容地在车站前拍出文艺范十足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正好遇见一列小火车进站,这是来自石屏的观光小火车----状元号。</p> <p class="ql-block"> 离开乡会桥车站,我们便来到乡会桥,离车站真的只有几百米。古桥位于建水县西庄镇新房村委会老易屯村泸江上,关于乡会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乡会桥始建于清嘉靖十九年(1814年),在科举兴盛的时代,这座廊桥便成为建水考生参加乡试、会试的必经之地,也此也得名乡会桥。乡会桥桥身由一万多块青石堆砌而成,桥上廊亭与桥面合二为一,桥身就是廊桥。乡会桥为一座三孔石拱桥,全长80余米,桥上廊亭名为文星阁,为一座二层飞檐硬山顶式楼阁,其中轴对称,体现了居中为尊的理念,建筑布局十分规整。廊桥与石拱桥浑然一体,横跨泸江河上,犹如一艘漂浮的画舫,极具古韵。</p> <p class="ql-block"> 乡会桥的旁边的是一座古老四合院,其为乡会桥镇公所,建筑融合江南与云南地区的建筑风格,占地800多平方米,为一座二进四合院。如今依然保留大门、前后两院等建筑,曾经是乡会桥武装起义的根据地,也是滇南重要的革命遗址。</p> <p class="ql-block"> 下午2:20,看完乡会桥,我们驱车离开建水,前往红河州的元阳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