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二日游(二)

冰清玉洁

<p class="ql-block">3月17日早8点开启了第二天的行程,第一站华严寺。华严寺位于大同古城内西南隅,始建于辽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依据佛教经典《华严经》“慈悲之华,必结庄严之果”而命名。兼具辽国皇室宗庙性质,地位显赫。后毁于战争,金天眷三年(1140年)重建。华严寺占地面积达66000平方米,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辽金古建筑群,被称为辽金艺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我们到达目的地,时间尚早,还未接待游客。便在华严寺外的广场等候,导游介绍周围的店铺为仿华严寺藏经阁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广场中央摆放巨型龙灯,为四龙戏珠。太阳升起,照耀着华严寺。</p> <p class="ql-block">华严寺<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大门座西朝东,红墙灰瓦,庄严肃穆,彰显出皇家寺院非凡的气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华严寺座西朝东是</span>因为契丹族人崇拜太阳,希望当阳光洒向大地时,最先领受太阳的光辉。</p> <p class="ql-block">8点30分准时开门,旁边的小门为入口,游客排队依次进入。</p> <p class="ql-block">进入寺院,寺院的建筑古朴典雅,气势恢宏,朋友昉不禁赞叹,华严寺真是宏伟气派。首先来到普光明殿,该殿始建于辽代,后因战争毁损,金天眷三年(1140年)重建,现在的这座建筑为2009年重建,为仿古建筑。但其规制和造型体现了辽金时代的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这座殿的特点为前出抱厦,顶部为穹顶造型,木质斗拱结构。殿内供奉华严三圣,环殿绘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p> <p class="ql-block">华严寺分上华严寺和下华严寺,经上华严寺山门进入,来到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华严寺大雄宝殿上的匾额“大雄宝殿”和“调御丈夫”均为明代原物,作者为明代总兵马林。“大雄”和“调御丈夫”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尊称。<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大雄宝殿檐高9.5米,庑殿顶,正脊上有一对4.5米高的琉璃鸱吻,是国内现存最大的鸱吻,其中右侧的为金代的原物,左侧为明代重做的。</span></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面宽9间,单檐廊顶,是中国现存的唐、辽、宋、金建筑中最大的一座。大雄宝殿的台基是辽代典型的凸字平面高台基,台基高达4米,面积1443平方米,是辽代的原物;台基之上一左一右各有一座钟鼓厅,是明代修建的;殿内采用减柱法,减少内柱十二根,扩大了前部空间面积,大殿的内部中央有佛像五尊,为明代宣德年间塑造,中间三尊为木雕,两侧两尊为泥塑,在佛像的左右两侧还有二十诸天彩塑,为明代景德年间制作,大殿墙壁上为清代壁画,金碧辉煌,顶部天花板彩画共1021块,所绘圆环、龙凤、花卉、梵文等图案,极富变化,没有一块造型是相同。</p><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为辽代的地基,金代的建筑,明代的泥塑,清代的壁画,已历经986年风雨,集四朝精髓于一体,见证了五个朝代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第三座佛殿为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为我国现存的两座最大木结构佛殿之一,为辽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殿内,古味浓郁,森严肃穆。大殿中央,三尊大佛端座莲花座上,为佛教中的三世佛:过去、现在、未来佛。还保存有31尊辽代塑像。这些塑像描绘佛祖给弟子们讲经说法的场面。弟子,供养童子、胁侍菩萨聚精会神、虔诚听经,有些则微闭双日思索、领悟,这些塑像刻画逼真,表情生动,造型优美,是我国古代彩塑中的珍品。其中,一尊胁侍菩萨,合掌露齿,刻画细腻入微,这尊菩萨上身微裸,头饰华丽,长辫垂肩,会心一笑,露出洁白的牙齿,体态优美,丰满,光脚立于莲台之上,在流畅自如的衣饰飘带陪衬下,显出动人的形象,俨然是古代一名健美活泼的少女立于寺中,<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座合掌露齿菩萨是殿内的著名彩塑,被称为东方维纳斯,也是大同的名片。</span></p><p class="ql-block">大殿的四壁排列阁楼式雕木藏经柜38间,它的特别之处在于既是用于藏经的藏经柜,又是大殿的墙壁,后窗处,拱桥连结的木制天宫楼阁5间,楼阁雕工极细、玲珑精巧,是国内现有的唯一辽代木构建筑模型,被已故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海内孤品”。</p> <p class="ql-block">最后欣赏的是华严宝塔,华严宝塔塔高43.5米,通身由木料建成,是继应县木塔之后的中国第二木塔。在宝塔底部,有一处近500平方米的千佛地宫,采用100余吨纯铜打造而成,是一处名符其实的“铜宫殿”,也是全国最大的铜造地宫,地宫中央放置高僧舍利。</p><p class="ql-block">我们依要求套鞋套,小心翼翼来到宝塔底部,环顾四周,从天花板到地板,从墙体到楼梯,无一不是用铜制造的,四周供奉着一千多尊佛像,地宫中央为水晶宝塔,近观,在宝塔中央供奉一枚舍利子,舍利子如玉一般光洁,导游介绍为明代高僧的肌肤舍利。整座地宫金碧辉煌,神秘而庄严,人们静静地感受着佛教文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华严寺,为2008年大同市政府整修后的华严寺,古老的佛国,以新面貌迎候游客。脚下是大辽“西京”皇家祖庙,眼前是新时代的大同城,<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近千年历史,如露齿菩萨的一笑,不过瞬息间。</span></p> <p class="ql-block">欣赏完华严寺,下一站云冈石窟。云冈石窟,原名灵岩寺、石佛寺。位于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州山南麓,云冈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时期,大部分洞窟在北魏迁都洛阳前完工,但是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北魏正光年间(520~525年)。云冈石窟的开凿历时约150年,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等朝代,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9000余尊,是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整个石窟依山开凿,规模宏大,自东向西延绵约1公里。</p><p class="ql-block">我们进入景区,一尊僧人的雕像飘飘然屹立于广场之上,这是大名鼎鼎的云冈石窟总设计师昙曜。</p> <p class="ql-block">进入大门,来到礼佛大道,十三对二十六根千佛列柱依次列于礼佛大道两侧,蔚为壮观,塔柱高8.73米,每根柱下都有一头沉稳端庄、气势庄严的六牙白象,这里的原型来自于第9、10、12、14窟等处。</p> <p class="ql-block">穿过礼佛大道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棵金色的许愿树和礼佛浮雕墙。</p> <p class="ql-block">过许愿树,至云冈湖边,湖水仍结冰,对面的山即为神山武州山了。</p> <p class="ql-block">穿越古朴典雅的七孔桥,来到灵岩寺,灵岩寺建于湖心岛,整个寺院为三进院落,是按照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的描述而仿建的。郦道元描写当时的盛况为“山塘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p> <p class="ql-block">寺院中央建石雕方形浮屠塔,高达5层,每层有主佛像四面12尊。连同塔柱、佛龛周围的小佛像,数以百计,堪称同类石雕塔中的极品。</p> <p class="ql-block">出寺院,沿引水桥行走,即可达到石窟景区。</p> <p class="ql-block">立于桥上,回首向灵岩寺望去,灵岩寺气势宏伟,灵秀古朴,重现了山堂水殿,烟寺相望的恢宏景象。</p> <p class="ql-block">进入景区,即可看到武州山,山势不高,整座山由砂岩组成,正是这种适合开凿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砂岩</span>,注定了武州山的与众不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经过第1窟,第2窟,从洞门向里看去,石窟里部分佛像已残缺不齐,继续向西行走,路边标有“古道车辙”,是大同通往内蒙的一条古道,这条路是自北魏定都平成以来,最东边的一条丝绸之路,古道车辙是唯一留存的古代一带一路的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过古道,即可看到一座<span style="font-size: 18px;">高大宏伟石窟群,</span>整<span style="font-size: 18px;">座岩石好像被整齐的劈开,岩石上开凿有</span>上下三层石窟,这是第3窟,是云冈最大的石窟,被称为灵岩寺洞,这里曾是昙曜和尚译经的地方,可容纳3000名僧人。第3窟是从北魏时期开凿,后由于北魏迁都洛阳,最终成为半拉子工程。</p> <p class="ql-block">沿入口进入石窟,石窟里分为内外两间,外面的一间空间开阔,墙壁没有开凿,顺着指示方向向右行走,需下一段台阶,方可进入石窟的内室。</p> <p class="ql-block">来到内室,只见正面一大两小三尊佛像。最大的佛像形体庞大,雕刻的线条流畅,容貌安详,两侧菩萨头戴宝冠,精美庄严。</p> <p class="ql-block">第4窟为倒品字型石窟。</p> <p class="ql-block">过第4窟后,来到云冈石窟的精华部分,第5窟至第45窟。</p> <p class="ql-block">参观石窟,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北魏时期的繁荣盛世,雕刻艺术在这里发挥到极致,整体结构布局合理,不仅仅雕刻大小佛像,还有乐器,塔柱,穹顶等等,把整个殿堂的景象都用雕刻艺术展现。雕刻的每一尊佛像都栩栩如生,石窟既有中西亚艺术元素,也有希腊,罗马建筑造型。真是美轮美奂,精美绝伦。</p> <p class="ql-block">第5第6窟是一组双窟,窟外各有一座清顺治八年加盖的四层五间式木构阁楼,清代号称“云冈佛阁”或“石窟摩云”,为云中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第5窟的主尊坐佛高17.40米,是云冈的第一大佛。从头到脚均敷泥施彩,面部与胸部贴金。整体形态飘逸自然。</p> <p class="ql-block">大佛两侧,正前方都雕刻有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佛像,最为突出的是西壁第五层北侧圆拱龛内,是一尊交脚、着菩萨装的佛像,佛像发髻高耸,面相饱满方圆,身姿挺拔,交脚坐狮子座上。菩萨装佛像,在云冈仅此一例。这些佛像,面向大佛,像是在进行佛法的参悟与学习。</p> <p class="ql-block">第6窟是释迦佛洞,目前暂时未开放,查阅资料显示,第6窟的洞窟形制为中心塔柱窟,中心塔柱高约14.4米,分为上下两层,直抵窟顶。洞窟整体设计,中轴贯穿,两侧对称;壁面规范整齐,龛像上下分层,叙事左右连续,是云冈石窟中规模最大、设计最完整、内容最丰富、雕刻最精细、最为富丽堂皇的洞窟,也是保存状态最好的洞窟之一。第6窟中佛传故事是表现的主题之一。从中心塔柱下层四面到洞窟东、南、西三壁下方,以右旋礼佛的顺序,浮雕刻画出数十幅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讲述了古印度释迦族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出身不凡、智力超群,却深感人生的苦恼,决意出家寻求解脱,历经了种种磨难,降服了魔军外道,最后悟道成佛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第7窟与第8窟为一组双窟</p> <p class="ql-block">第7窟西来第一佛洞,分前后两室,后室北壁造像分为上下两层大龛,下层龛内为二佛并坐。上层龛内中央主像为交脚弥勒菩萨,两侧为倚坐佛像。</p> <p class="ql-block">明窗与拱门雕刻尤为精彩。明窗为拱顶,拱壁外侧风化,内侧上边楞为弧形翻转的两条蛟龙,龙首下,两侧各有一尊立式菩萨,站在束帛座上。拱壁两侧,下为山峦,拔地而起的是沧桑而婀娜生长的大树,树荫下各端坐一位坐禅比丘形象。</p> <p class="ql-block">窟门拱顶正中雕一朵团莲,四周飞天起舞。内侧上拱边框为连续排列的忍冬叶,周围雕伎乐天人。拱内侧壁分为上下层,下层为天王门神,逆发胡人形象,手持金刚杵或三叉戟。上层雕出多头多臂神像,东壁雕三头四臂,西壁雕三头六臂。</p> <p class="ql-block">第8窟佛籁洞,壁面风化严重。</p> <p class="ql-block">拱门两处的护法雕刻展现了与外来文化交融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第9、10窟位于云冈石窟群中部,为一组双窟,共用一个屋顶,合成统一的外观造型,洞窟均由前堂后室组成,对称均衡,大小相当,这是原本的模样,后毁损,改为木制结构。窟内各个壁面的设计,也力求同一对应。</p> <p class="ql-block">第9窟为阿閦佛洞,分前后两室,前室门拱为八角石柱,石柱雕饰华丽,柱面各刻十层佛龛,柱下刻须弥座,置于柱础之上,柱础为大象,颇有古罗马大殿之风。窟顶格状,格内雕团莲及飞天。</p> <p class="ql-block">窟门为仿中国传统庑殿式建筑,两侧对称布龛,分层雕刻,中西合璧,具有浓重的装饰意味。</p> <p class="ql-block">后室主像雕释迦,东西两壁各一协侍菩萨。</p> <p class="ql-block">第10窟毗卢佛洞,前室东西两壁各雕三间式屋形龛</p> <p class="ql-block">佛龛内佛像,面相慈和,菩萨神情恬静。</p> <p class="ql-block">10号窟后室门与9号窟类似,窟门东西两侧金刚力士,头戴鸟羽冠,手持金刚杵,表情和善。门楣上刻莲花与忍冬纹,作门框装饰。在多方连续对称的忍冬纹浮雕带上,突出了高浮雕的朱雀、白鹿、莲花和化生童子等,这种装饰艺术可以说是民族风格的新创造。框饰之上就是须弥山浮雕。山腰很细,二龙盘绕,山形形如火焰,有远近层次,能给人以山脉连绵、重峦叠峰、森林茂密之感,显示出一派深山老林的意境。林中尚有糜鹿、雕鹫、蟠龙等神兽。</p> <p class="ql-block">内壁檐上的须弥山</p> <p class="ql-block">后室主像为弥勒菩萨</p> <p class="ql-block">第11窟接引佛洞,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大挺拔的中心塔柱,塔分上下两层,由塔基、塔身与塔顶组成。方塔下层高大,约为总高度的三分之二,东、南、西、北四面设龛,各有一尊立佛雕塑。正面立佛两侧另有二胁侍菩萨,细颈瘦腰,神态温雅,为辽代补凿。</p> <p class="ql-block">第12窟离垢地菩萨洞,俗称音乐窟,第12窟中前室雕刻的各类手持不同乐器的音乐伎特别引人入胜。前室北壁最上层的天宫乐伎,是一个以壁面通栏形式塑造的由十四个圆拱联龛排列组成的乐伎形式。十四位乐伎各占一个圆拱龛,龛间并用立柱、紧密相联,联龛间上隅的童子像平添了更多的朝气与活泼。乐伎从东到西分别以担鼓、埙、义觜笛、细腰鼓、琴、箜篌、筚篥、琵琶、筝、横笛、琵琶、排箫、齐鼓、吹指等乐器作演奏状,结构宏大、形式多样、场面壮观。该窟内乐器雕刻的形制、演奏方式以及乐队的组合形式,反映出的东西方文化艺术交融以及北魏社会乐舞发展的时代特征,是中国音乐史上弥足珍贵的绝版遗存。</p> <p class="ql-block">第13窟文殊菩萨洞,第13窟内有一尊高约13.6米的交脚菩萨端坐其中,他头戴宝冠,颈部戴悬铃项圈及璎珞,胸佩蛇饰,口中衔珠,脚踏莲花,巨大的身躯占据了整座椭圆形洞窟的大部分空间。尽管千年的风化剥蚀致使菩萨形体残破,但其高大伟岸的身姿,仍然令人震撼和惊叹。</p> <p class="ql-block">第16窟到第20窟是云冈最早开凿的一组洞窟,因系高僧昙曜主持营建,故称“昙曜五窟”。窟制相同,平面呈马蹄形,穹窿顶,窟内造像以三世佛为主,主像分别象征着北魏的五位皇帝。</p> <p class="ql-block">第17窟弥勒三尊洞,窟内地面低于窟外地面一米深,依旧保持了开凿时凹凸不平的糙面。洞窟四壁以千佛雕刻为主,雕像清简劲直,纯真朴质,反映了云冈早期造像的艺术特点。主像为交脚弥勒大像,菩萨高15.6米,头戴宝冠,发缕垂肩,胸配龙形项链及珠宝璎珞,臂戴钏,上身斜披络腋,束腰收腹,下穿羊肠长裙,狮子座,具有浓郁的异域情调。</p><p class="ql-block">第17窟不仅是云冈石窟中第一座交脚弥勒菩萨大像窟,也是中华佛教诞生最早的弥勒巨像</p> <p class="ql-block">第18窟立三佛洞,中央立佛像高15.5米,臂膀宽阔、身躯雄壮,身披千佛袈裟,气宇轩昂,高肉髻,面颊丰圆,鼻梁高挺,浑厚质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19窟宝生佛洞,主佛像为<span style="font-size: 18px;">高达16.8米的坐佛,</span>是云冈石窟中第二高的佛像。进入第19窟,除主尊大像占据了洞窟的较大面积,其余绝大部分面积雕刻了“千佛”造像,数量多达4000余尊。</p> <p class="ql-block">在19窟主窟西侧的佛像被称为击掌佛,现代人新的打卡方式,跨越千年的击掌。</p> <p class="ql-block">在这个喧嚣的世界,心灵感应是我们心灵的慰藉,是我们灵魂的滋养敬畏,佛掌迎人的美让人与佛产生触动,在这个瞬间产生的共鸣,其实就是人与佛的一段无言对话!</p> <p class="ql-block">第20窟白佛爷洞,亦为大像窟,位在五窟西端。由于前立壁的崩塌,使得佛像显露在外,故而又称露天大佛,大佛高约13.7米,端坐于石台座之上。佛首磨光肉髻,方圆面相,广额丰颐,眉眼细长,鼻梁挺直,大耳垂肩;眉间施白毫,嘴唇略薄,唇上、下巴有八字胡须。眼中瞳孔为琉璃镶嵌,大约是在辽代安装。佛身挺拔壮硕,两肩宽厚,着袒右肩式袈裟。袈裟质地厚重,衣褶自然流畅,具有犍陀罗造像遗风。大佛内衣轻薄贴体,整体疏密得当,雕刻工艺精湛。大佛神情庄严,慈祥泰然,慈眉善目,端庄典雅,双手于腹间相会叠加,可惜手部与双腿风雨侵蚀,雕饰全无。但是大佛姿态雄伟,气宇轩昂,生气勃勃,融合东西方雕塑艺术于一体。是出镜率最高的大佛。</p> <p class="ql-block">  在这绵延一公里的石雕群中,雕像大至十几米,小至几公分的石雕,巨石横亘,石雕满目,蔚为大观,千年前的佛祖面带微笑凝视着我们,色彩斑斓的画面上也描绘着佛经故事和世俗生活,将古代人们的信仰和生活方式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p><p class="ql-block"> 人们徜徉在石雕群中,欣赏着精美的雕刻艺术,感叹着古人精湛的技术,赞叹着古代匠人的开阔的胸襟,人们为之感到震撼。我和昉不约而同的说出感受,欣赏历史文化遗迹<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是一场对心灵碰撞与洗涤的盛宴,自然风光固然美好,那只是视觉享受,人文历史景观才能真正触动心灵。</span></p> <p class="ql-block">午后登中华第一关雁门关。下车步行由关外向关内行走约5分钟,就看到路的左侧书写着三个大字雁门关,熟悉的毛体,称之为名人墙。</p> <p class="ql-block">由明月楼进入。路边商铺林立,雁门关战时是重要关隘,和平时期是少数民族与汉人做商贸交易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水资源在深山里尤为可贵。一口井有一段不寻常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路边的古树抽出新的枝条,预示着雁门关旧貌换新颜。</p> <p class="ql-block">趵突泉至今仍为当地人的生活提供保障。</p> <p class="ql-block">傅山先生亲书“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对联,下联为后人补记。</p> <p class="ql-block">地利门,上书地利二字为武则天所提,地字由武则天造字,由山水土组成,寓意有山有水有土才能占地利。</p> <p class="ql-block">在地利门之上建有六郎庙,为纪念守关名将杨六郎而建,又被称为守边楼。</p> <p class="ql-block">由地利门进入,脚踩雁门古道,仿佛看到古人车马叮叮当当由此入关,载着家人的希望,也仿佛看到古代官兵在此守候,承担着保护家园的重任。</p> <p class="ql-block">关门内西门建有镇边祠,是为纪念赵国大将军李牧而建的。</p> <p class="ql-block">蜿蜒曲折的长城墙,在古城墙上展示着古代兵器,这些兵器的发展体现了古人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投石车,在春秋时期就已使用,是作战时的重要兵器。</p> <p class="ql-block">八牛弩,射程可达1000米,杀伤力极大,被用作守城的重要作战工具。</p> <p class="ql-block">火铳,是元朝和明朝在南宋火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式武器。是元明的重要的武器装备。</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联系着一众名将,他们或曾在此巡边戍敌,或曾在此休憩,然后出击茫茫大漠,有李牧,卫青,霍去病,李广,以及唐朝名将李靖,薛仁贵,一直延续到宋明两朝杨延朗,徐达等22位名将,所以被称为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p><p class="ql-block">雁门关作为我国古代关隘规模宏伟的军事防御工程,它一肩挑起北通大同抵御匈奴入侵的责任,一肩挑起南达中原地区百姓安危的重担。它见证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和民族融合的发展,也见证了晋商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大同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微笑大同是她的名片,天下大同是她的愿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