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什么样的人生才是精彩的无愧的人生?记得习近平总书记有一段精彩的激励人心的话:"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奋斗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奋斗,我们要勇于在艰苦奋斗中净化灵魂、磨砺意志、坚定信念。”总书记的话高屋建瓴,掷地有声。揭示了幸福的内涵,道出了人生的真谛,值得人们尤其是新肘代的青年一代牢牢记取。</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中国当代的历史上就有这样一个群体,六十多年前就从繁华的大都市上海奔赴大漠戈壁的新疆,为共和国屯垦戍边的国家战略奋斗了大半生。六十年在漫长的历史中只是惊鸿一瞥,但对于十万个人而言却是整个人生。至今,这个群体虽人已老,鬓巳秋,但仍壮心不巳,身老故乡,却心怀天山。这个群体可以说是共和国和党教育出来的奋斗出彩的一代,是当之无愧的一代精英!</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个群体就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支援新疆的十万上海知识青年。</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六十多.年前,共和国刚从三年自然灾害的噩梦中醒來,新疆边境又发生大規模的边民外逃事件。社会经济疲弱,国家边境危急。在这个情势下,周总理和朱老总作出决策,要执行毛主席上山下乡,支援边疆的号召,动员闲散的上海城市知青奔赴新疆,加强新疆兵团的力量,执行为国担当,屯垦戍边的伟大战略,为新疆的長治久安增添生力军。</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石激起千层浪,热血青年心向党。从1963年始,上海先后有近1O万热血青年打起背包走天下,告别黄浦江,高歌进新疆。他们和当年王震将军率领的十万转业官兵一起,在天山南北,塔河上下的莽原大漠,谱写了一部規模宏大的变戈壁为良田,建设新疆,保卫新疆的壮美活剧。</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因此,尽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支援边疆,早在五十年代就有先例,后在文革期间又有续篇,但十万知青有组织,成建制、半軍事化地支援边疆,执行国家屯垦戍边的伟大战略,不仅开了当代知青运动的先河,而且对卫国防边维护国家统一和新繮的長治久安,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正如胡耀邦同志1985年在与上诲支青开座谈会时所说的:这件事"在中国青年运动史上要记上一筆的"。历史上的事往往要过上若干年后才能辨析得更清晰。事隔六十多年后,我们来评诂当年十万上海支边知青支边的壮举,应该给予更高更精准的评价。</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评价十万支边知青的功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边疆的艰苦条件,繁重的劳动鍛炼,清苦的生活环境,孤寂的文化氛围錘炼了上诲支疆知青这样一个群体,造就了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积极進取,团结奋斗的群体精神。这种艰难困苦的生活是当今的人们尤其是青年一代所不曾经历和难以体会的。他们喝碱水、吃高粱面,住地窩棚、开荒挖渠,幕天席地,每十天才休息一天,每天进行长达十小时以上的重体力劳动,每月仅有三元、五元不等的微薄津貼……有许多上海支青甚至突破了生存的底线,春夜压碱,跳进刺骨寒冷的渠水中抢堵;夏天清淤,每日挑土十几立方,秋日拾花.,每天拾花五十公斤以上,冬日运肥,挑着百斤重担在风雪中來囬十余公里……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挑战生命的极限,创造出了骄人的业蹟。</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二:在过了思想关、生活关、劳动关后,十万上海知青在兵团这座大熔炉中淬火成钢,成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骨干力量,成为新疆各项事业中的中坚和骨干。他们在粮棉丰产、农业科技、农业机械、行政管理、教书育人、医疗卫生、文化艺术、新闻宣传等方面都作出了突出成绩。在十万知青中,有一万多人入党提干,有三千多人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有一百多人成为厅局以上的领导骨干、有多位干部成为部局以上的国家高级领导干部。这样的成绩在全国的知青群体中是绝无仅有的。</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三:上海支边知青在战天斗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创造了丰富多采,瑰丽芬芳的知青文化,把海纳百川的东部海洋文明,传播到黄沙莽莽的西部瀚海,为新疆的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上海支边知青用南方人的聪慧能干,用胡杨木制作大立柜、五斗橱、沙发甚至大提琴,用面粉做春卷皮,包小笼包,用吴言侬语唱弹词、演话剧,用劳动的双手创作出感人的文学作品,在土制的讲台上培养出了当代新疆社会经济生活的中坚力量……岁月可以流逝,但上海支边知青带来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实践,至今影响着新疆各族人民,他们教育培养出來的军垦二代、三代已成为当今西部崛起的有生力量。上海支边知青所创造的两个文明的业绩被后人所津津乐道。</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四:在新疆几十年的奋斗中,有不可胜数的上海知青把最宝贵的生命留在了西域疆土。在帕米尔高原修筑中巴公路的雪域,留下了几十位上海支青的坟莹,在天山深处的沟壑中,有几十位上海支青牺牲在修建南疆铁路的工地上,在兵团许多农场的三十连(即坟场),有许多木制的墓碑刻写着上海支青的姓名,他们为屯垦戍边的千秋伟业献出了如花似玉的年轻生命。这些被风雨侵蝕的墓碑向着东方,向着万里之外的东海之滨,向着他们的故乡上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逝者安息大漠,生者奋斗不懈。我们可以罗列一長列闪光的姓名,他们是上海知青中的佼佼者,感动和影响了一代人。鱼珊玲、杨永青,应奋、她们是一代知青中的楷模,姜万富、李梦桃,成了感动中国人物中的爱岗敬业模范;薛惠芬、俞浣貞、赵兰英,吴梅官,乔根娣,全国劳动模范和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顾振权、郑连貞,著名的"今日抗大"塔里木大学的掌门人:顾其譽,全国十大I师德模范,陆天明、章德益、韩天航,沈貽炜,德艺双馨的著名作家,趙彦良,金荣华,王乃东,卓有成就的著名書法家,李竹安,天山电影制片厂厂長;许发扬、屠文超、田原、石振亮、夏文明,艰苦创业,脱颖而出的企业家、慈善家,周文杰,金蝶財务软件的开发者,卓有成就的计算机软件专家,徐春棠,被誉为“薰衣草之父”的香料专家,卓有成就的鉄道桥梁专家夏建国……更有华士飞、倪豪梅、王崇久、曹国琴曾担任过兵团和全国总工会的领导职务……这些闪光的名字组成了十万上海支青奋斗诗篇中的华彩乐章。</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五:六十多年来上诲支青自始至终坚持和弘扬了可贵的传统,既使年过花甲甚至过了古稀之年仍矢志不渝。在上海有众多的知青社团,他们克服困难,抱团取暖,志愿服务,帮贫济困。他们教育下一代,不忘初心,收集资料,建立了规模可观的“绿洲知青文化庫”,而且成了上海知青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纪念支援边疆的激情岁月,他们甚至组织一批又一批的老知青重返塔里木,再访准噶尔,反哺第二故乡,感恩青春芳华。有一个“塔河文化”的知青志愿者群体,拍摄了数千小时的知青资料,自费出版了一本又一本的专著画册,编排了一台又一台的歌舞节目,更有气派的是甚至组团翻越千山万水,奉献专场文娱节目,为当年的屯垦战友吐露深情……这种对祖国边疆的深切眷念,对兵团岁月的感恩留恋,对知青生活的反思感悟,无论在气势上还是在規模上,抑或在社会效果上,均是极其令人感动的,同样彰显了上海支疆知青群体的精英本色。</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奋斗出业绩,奋斗铸人品,奋斗造就了十万上海支疆知青的可贵的人生经历,以致于当他们步入老年之时,仍有足以自豪的人生可以追忆,可以教育和启迪后人。</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开启之年,我们重温十万上海支疆知青奋斗的人生经历,只是想告诉更多的人:岁月可以流逝,青春不会衰老,奋斗精神永存!这是十万上海支疆知青留贈给历史的最宝贵的財富。当上海支疆知青进疆45周年、5O周年之时,他们曾在上海举行过一系列声势浩大的纪念活动,虽无政府组织,却也震动朝野。然而时至今日,他们已年逾古稀,也许巳无精力再現輝煌了。有朝一日,这些人还会悄然离去,这激情的一頁甚至会飘然翻过。但如同千年胡杨,在风沙中生根,在霜雪中成长,曾经技叶繁茂,蒼翠一片,到了深秋,却依然金碧辉煌,即使倒了,也不依然虬技鉄骨,保持着英武的形象。在上海支边知青支疆六十周年之际,他们的历史,他们的业绩无愧于奋斗出彩的一代精英,共和国会永远銘记他们!</span></h1><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