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南宋末年,著名诗人,于文天祥并称二山的谢枋得(字君直,号叠山)任江东提刑。在我的家乡江南西道安仁县(今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起兵抗元,终因不敌而惨败。谢枋得乔装出逃,逃亡到福建建阳。</p><p class="ql-block"> 谢枋得之妻,安仁举人李梅山之女李氏,因为罪臣眷属,也被元军追缉,带着家人辗转于贵溪深山,饿采山果野菜为食,困以山洞野庙为居。元军搜山不得,便扬言要血洗山村。为不累及无辜,李氏带着家人走出山林,束手就擒。被押解至南京并欲官卖,李氏为保全节,在狱中自缢。</p><p class="ql-block"> 元朝初年,元廷为了筑固统治地位,网罗大量的前朝能臣,为其所用。谢枋得的师交故旧,纷纷投靠元廷,并数度登门,欲说服谢枋得为元廷效力,谢枋得严辞厉拒。福建的地方官知道谢枋得是英雄豪杰,治世能臣,欲贪举荐之功,将谢枋得强押至大都(今北京)。谢枋得因长途劳顿而病倒,羁押在悯忠寺,在拜过寺中的曹娥碑后,因感其志,在寺中绝食而亡。</p> <p class="ql-block"> 谢枋得之女谢葵英嫁于安仁县崇义乡进士,宣议郎周铨为妻,周铨也早在安仁失陷的战斗中以身殉国。国破家亡,接二连三的打击,让谢葵英产生了忿世之念。于是变卖夫家的房屋田产,将所得钱财悉数捐出,在村前的洪源涧上建了一座连通邻村朱家的石桥。石桥建成之日,谢葵英和见证通桥仪式的众乡亲诀别,当着众乡亲的面,在桥上跳水而亡。</p><p class="ql-block"> 乡亲们因感其志,将此桥命名为孝烈桥。</p> <p class="ql-block"> 1958年,余江县在孝烈桥连接的两个村庄及周边范围内修建了一座大型水库,这两个村庄的周朱两姓人被迁出,村庄连同孝烈桥永远沉入了水中。这座水库就是位于画桥镇东的锦北水库,当地人为了永远纪念满门忠烈的谢葵英,将锦北水库也称之为烈女湖。</p> <p class="ql-block"> 在安仁县崇义乡(今余江区画桥汤家)有个汤汉,官至工部尚书,谥号文清公。汤汉的儿子汤璋在湖北麻城担任知县,这年他致仕回乡,回到父亲的封地田南村。该村青壮年几乎都参加了谢枋得的抗元义军,跟随张孝忠在团湖坪与元军作战,村中只剩下老弱妇孺。</p><p class="ql-block"> 经历过战火的洗劫,村里一派萧条,很多人家都快到揭不开锅的地步。眼看着年关将至,往年到了这个时候,几乎都是家家杀年猪,宴亲会友。今年的田南村,别说养猪了,就连人都吃不起饭,整个村庄,只有汤璋这一户人家有猪过年。</p><p class="ql-block"> 这一年除夕,汤璋家杀了年猪,并让人抬上猪头去岳庙,祭奠岳武穆,祈祷天降英才,挽狂澜于既倒,复社稷于将倾。</p><p class="ql-block"> 祭拜仪式过后,汤璋回到家中,看着锅里翻滚着白花的香喷喷的猪肉。便嘱咐夫人,把猪肉切开,分一些给众乡亲。大过年的,总不能自己家里吃肉,却忍见乡亲们没肉吃吧?</p><p class="ql-block"> 汤夫人拿起刀来,欲切猪肉,却下不了手。汤璋问夫人怎么了?汤夫人回答道:一头猪,对于一户人家是挺多的,可对于一个村庄来说,却太少了。要知道田南村有四五个姓氏,几十户人家,上百口人。这一点猪肉怎么分也分不过来,总不能给了这家少了那家吧?</p><p class="ql-block"> 汤璋想想也是,于是便将猪肉切成一刀一刀的,全部放进锅里煮熟捞出,切成一寸见方的小坠。再放回锅里来回翻炒,淋上豆豉汁,加上调味料烧制成酱红色的红烧肉。于是汤氏红烧肉便诞生了,快到了吃年饭的时候,汤家人端着烧好的红烧肉沿门挨户给乡亲们送肉,由于红烧肉己切成了小坠,可以根据所送人家的人口数量来分,确保村里每一个人都能吃上过年肉。汤氏红烧肉色泽红润,肥瘦相间,肥而不腻,深得众乡亲喜爱。</p> <p class="ql-block"> 自此之后,汤氏红烧肉的做法以及过年互赠红烧肉的习俗便在安仁县广为流传,因此被称为安仁红烧肉。民国四年,公元1914年,江西省安仁县因于湖南省安仁县重名,又晚建县二十余年,被国民政府改名余江县,所以安仁红烧肉也叫余江红烧肉。</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每逢正月初二,母亲都会领着我去舅妈家拜年。那时候拜年送的礼品一般都是白糖,冰糖,灯芯糕,豆角酥,桃酥,芝麻糖,花生糖,高粱怡(果脯),鸡蛋糕等各式糕点。每种糕点一般都是一斤装,总计六至八件,在装上各式糕点之后,母亲总会从餐桌的抽屉里端出红烧肉,取一只干净的白糖袋子,往里面装上一小袋红烧肉。装的时候。母亲还会一边装,一边数数,大概是要装十二,十六块类似的吉利数字。一直以来,都不知道为什么要送红烧肉?直到看到安仁红烧肉的来由,才恍然会悟!</p> <p class="ql-block"> 在余江,以及许许多多远离家乡的余江游子们的餐桌上,每到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宴亲会友这种比较正式的宴席上,都少不了一道余江红烧肉,(余江方言叫“坠里肉”,因切成方寸小坠而得名)。甚至永远占据着餐桌的中央位置,一直以来,笔者都不知道是什么缘固?小时候,人们的生活条件有限,红烧肉可以说是最好的一道菜,占据餐桌的王位无可厚非。可时至今日,许许多多,比红烧肉更名贵的山珍海味同上余江人的餐桌,却无法取代红烧肉的霸主地位,这或许是世世代代,刻在余江人骨子里的家国情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4年3月23日写于西双版纳)</p><p class="ql-block">参考文章:胡祖荣著《烈女湖》《安仁红烧肉》</p> <p class="ql-block">编辑:秋雨梧桐</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