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之旅 下篇~名胜风景 2024.1.25~2.5

黎华

<p class="ql-block">  广东,在我工作多年后的印象中,还只是中国最南边的一个省,它每年要举行春秋两次"广交会",是我国与世界贸易交往的重地;广东的戏剧称"粤剧",当时的名角叫"红线女";还有就是听说广东人什么都敢吃。至于广东的历史一概不知。</p><p class="ql-block"> 时过境迁,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国人走出了自己狭小的属地,也有了旅游的概念,能够有幸了解自己祖国的各地风情历史。</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此次来粤不仅遍尝美食,还了解到广东的历史、到了几处名胜风景地。</p> <p class="ql-block">  先在市中心走走。</p><p class="ql-block"> 在北京路上,有一幅铜制"广州清代城坊示意图"雕塑居于路中,其前方有一段被厚玻璃罩着(保护)的古砖路。</p> <p class="ql-block">千年古道遗址</p><p class="ql-block"> 2002年夏,在北京路步行街发现古道遗迹。</p><p class="ql-block"> 经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考证,古道始于唐代,至民国年间层层叠压,共11层。第11层砂石路距今地表深约3米、与第10、9两层铺砖路属唐代,第8、7两层铺砖路为五代南汉国年间,6、5、4三层属末代,第3层为宋元时期,第2层石板路属明代。第11层下有汉唐时期的淤积泥,到4.5米深处发现有南越国时期遗迹,往下为淤泥层,直至7米深见灰红色深土,表明这里曾是河涌地段。</p><p class="ql-block"> 据史志载,今北京路是唐至民国年间广州城的中轴。</p><p class="ql-block">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 立碑于 二〇一九年十一月</p> <p class="ql-block">南越王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  广州西汉南越王古墓博物馆,被誉为近代中国五大考古新发现之一。</p> <p class="ql-block">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是1983年发现的南越国第二代国王赵眜之墓,是岭南地区所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唯一汉代彩绘石室墓。墓中出土文物一万余件,其中“文帝行玺”金印、玉角杯、错 金铭文虎节、印花铜板模、平板玻璃铜牌饰等文物具有重大历史、科学、艺术价值,集中反映了两千年前岭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p><p class="ql-block"> 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入选国家AAAA级景区,2008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南越国遗迹》与《海上丝绸之路》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p> <p class="ql-block">  南越国是两千多年前秦将赵佗在岭南建立的第一个地方政权,北倚五岭,南临大海,疆域包括今广东、广西和越南北部的广大地区,传五世,历93年。南越国在赵佗等人的积极经营下,对岭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全面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郡县,开启了中央王朝对岭南的首次经略。秦末,中原战乱。代行南海尉事的赵佗,“击并桂林、象郡”,建立南越国,后接受汉朝册封为南越王。南越国仿效秦汉政治制度,引进中原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实行“和集百越”的民族政策,发展海上交通和贸易交流,为岭南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汉武帝平定南越后,以其地置南海、合浦、苍梧、郁林、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九郡,岭南重归中央王朝的直接管辖。</p><p class="ql-block"> 遍布在中华大地上的文物和历史文化遗产,是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是赓续文明根脉,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深厚根基。“秦汉南疆-南越国历史专题陈列”旨在通过展示广东和广西地区秦汉时期(尤其是西汉南越国时期)遗址和墓葬的出土文物和考古发掘材料,结合史籍相关记载,带领观众见证岭南地区逐步发展、并最终融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p> <p class="ql-block">  上图:</p><p class="ql-block"> 朱雀铜顶饰</p><p class="ql-block">下图:</p><p class="ql-block"> “泰子”金印(复制件) ,出自墓主腰间。阴刻篆文“泰子”二字,有边栏和竖界,印文是铸后凿刻。“泰”通“太”,“泰子”即“太子”。</p> <p class="ql-block">上图:</p><p class="ql-block"> 鎏金铜铺首</p><p class="ql-block"> 原为钉嵌在髹漆的外椁壁板上,共6个。通体鎏金,眉间和上下眼睑用黑漆勾画线纹,两睛漆黑漆。圆环铸出的3组带饰上还残留有裹扎着的宽幅丝带。</p><p class="ql-block">下图:</p><p class="ql-block"> “蕃禺”汉式铜鼎 南越文王墓后藏室出土蹄足矮胖,面有棱线。盖上隶刻“蕃禺 少内”,腹近口沿处刻“蕃禺 少内容一斗大半”。</p> <p class="ql-block">上图:铜灯 </p><p class="ql-block"> 墓后藏室出土,为1对,如把豆形。灯盘敞口,内底立3尖状乳突以插烛。座足上有刻铭:其一刻“重十三斤十一两”,另一刻“重十三斤十二两”。</p><p class="ql-block">下图:越式铜鼎</p><p class="ql-block"> 墓后藏室出土,内装鱼骨和青蚶,还有钤印“泰官”的封泥。</p> <p class="ql-block">上图:</p><p class="ql-block"> 银卮 南越文王墓西耳室出土,出土时装在一个漆卮内,漆卮已朽。此器系铸成,圆筒形,直口合盖,附2个小铺首衔环。盖面分内外二区,内区鎏金,外区分立个“S”形鎏金立钮。外底部刻“一升十二”四字,字划浅细,似为信手刻划。</p><p class="ql-block">下图:陶屋模型</p><p class="ql-block"> 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曲尺形建筑,开两门,后院为栅栏围成的猪圈,有一猪正在进食。</p> <p class="ql-block">赵佗立国</p><p class="ql-block"> 赵佗(公元前137年),祖籍真定(今河北正定)。</p><p class="ql-block"> 秦时战火蔓延至岭南,代行南海尉事的赵佗聚兵自守,于公元前203年建立岭南地区的第一个地方政权--南越国,自立为南越武王,定都番禺 (今广州)。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赵佗接受汉朝册封为南越王。公元前111年,南越国为汉武帝所灭,历五世共93年。在南越政权的积极经营下,岭南地区实现了跨越式的大发展,为岭南文化最终融入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赵佗既是秦统一岭南的重要将领,又是西汉南越国的创立者,被誉为“开发岭南的第一功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各种式样的瓷枕。</p> <p class="ql-block">  1983年,南越王墓发掘工作完成后,广州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就地建设南越王专题博物馆,保护古墓,陈列出土文物”的决策。</p><p class="ql-block"> 1984年3月,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正式由市政府立项并划地征地,随后开始了方案设计、论证、筛选,最后确定采用中国科学院院士、市规划局总工程师莫伯治先生的设计方案。</p><p class="ql-block"> 1986年12月27日举行建馆奠基仪式,首期工程加固维修古墓。</p><p class="ql-block"> 1988年2月8日,综合陈列楼建成,正式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 1989年,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进行了墓室维修加固、墓室光棚、东回廊的建设。</p><p class="ql-block"> 1993年2月8日,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第二期工程主体陈列楼竣工。同日,《西汉南越王墓出土文物陈列》、《杨永德伉俪捐赠藏枕专题陈列》开幕,标志着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全面建成。</p> <p class="ql-block">南越文王墓悬空发掘法</p><p class="ql-block"> 1983年9月4日,考古人员开始对南越文王墓西耳室进行清理。由于室内层层叠叠地堆满铜器、陶器、漆木器等随葬物,几无立足之地。为了不破坏堆叠器物的层位关系,考古队经协商,最终决定采用白荣金提出的低悬空作业的发掘方式,即在室内搭起一个高于西耳室地面约60厘米的低空操作平台,发掘人员坐着或趴在平台上俯身进行清理作业。最终西耳室上下相叠器物的叠压、组合关系得以确认,为日后的复原、研究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整体布局以古墓为中心,上盖覆斗形钢架玻璃防护棚,象征汉代帝王陵墓覆斗型封土。</p><p class="ql-block"> 墓的东边为三层的综合陈列楼,北边为两层的主体陈列楼,用环绕的回廊上下沟通将三座建筑物连成整体。</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在外型、装饰及用材方面也独具匠心,因陵墓的石室所用石材主要是红色砂岩,所以展馆的三个组成部分的外墙,也选用红砂岩作衬面。</p><p class="ql-block">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是广州越秀山一象岗文化史迹游览线的主要景点,建筑以轴线对称布局,按参观路线依山建馆,拾级而上,把展馆、墓室及扩建之展室连成有机整体。</p> <p class="ql-block">  南越文王墓是中国岭南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随葬品最丰、富、墓主身份最高的一座汉代彩绘石室墓;南越国宫署遗址展现了2000多年前王宫御苑先进的设计理念和高超的建筑水平;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是世界上迄今发现最早的一处木构水闸遗存。南越国遗迹的发现对研究中国秦汉史、秦汉时期岭南地区早期开发史,特别是该时期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飞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p> <p class="ql-block">  截至2017年,南越王墓已出土珍贵文物1000多件(组),有15位殉葬人,是截至2017年为止,岭南地区发现年代最早、规模最大、陪葬物最丰富的汉初古墓,也是唯一的一座全用石块砌建而成的、首次出现壁画的彩绘石室墓。墓中出土文物尤以铜器和陶器最具南方越族文化的特色,有青铜编钟乐器3套,铜鼎36个,铜镜39面,以及金印3枚,出土玉器240多件。墓主身穿的玉衣殓装已复原,它是中国截至2017年为止发现完整的西汉玉衣中年代最早又是唯一的"丝缕玉衣"。墓中出土蓝色平板玻璃、世界第一套套色印花铜版模、非洲象牙等,都是一批有意义的稀世珍品。不少在南越王墓出土文物,被世人誉为“岭南文化之光”和“国宝”。</p> <p class="ql-block">  这两位考古学家在越王墓发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p> <p class="ql-block">“丝缕玉衣”的修复</p><p class="ql-block"> “丝缕玉衣”是经科学发掘、整理和修复起来的我国发现年代最早的一套完整的玉衣。由于丝缕玉衣的玉片间没有金属线连接,出土时已散乱,而且墓主尚有骸骨残存,玉衣内外又有很多玉璧、组玉佩饰,大大增加了玉衣清理和复原工作的复杂性。修复专家历数年之久,经历了竹签插取套装并整取玉衣,室内清理和揭取,对玉衣各局部及整体组合复原,修复等步骤,最终才完成玉衣的复原。</p> <p class="ql-block">   南越王的丝缕玉衣,长1.73米,共用了2291片玉,用丝线穿系和麻布粘贴编缀做成。分为:头套、上身衣、袖套、手套、裤筒和鞋六部分。</p> <p class="ql-block">墓中殉人</p><p class="ql-block"> 南越王墓中发现15个殉人,根据随葬的印章和其它物品,认定4个为南越王的夫人,1个为家臣,其余10个为仆人。这些文物对研究南越国的职官、后宫及丧葬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p> <p class="ql-block">  女儿的攻略中包括羊城八景之一的广州陈家祠。在她排队买门票时,我远远看到一排从未见过的奇怪建筑,房屋顶檐上有形态各异、五彩缤纷的人物、鸟兽、花草的雕塑,兴奋之后才知这就是陈家祠。</p> <p class="ql-block">广州陈家祠</p><p class="ql-block"> 原称陈氏书院,是中国清代宗祠建筑。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始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建成于光绪二十年。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我见过太多的祠堂,但从未见过如此壮观绝美的祠堂。</p><p class="ql-block"> 这所祠堂是由清末广东省七十二县的陈姓联合建造的合族祠堂,这也是国内少有的。陈家祠建于清光绪十六至二十年(1890-1894年),由黎巨林设计。整座建筑坐北、向南, 占地1.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为6400平方米。为三进五间九堂六院大小19座建筑组成。陈家祠以其巧夺天工的装饰艺术著称,它荟萃了岭南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以其"三雕、三塑、一铸铁"著称, 号称"百粤冠祠"。</p><p class="ql-block"> 陈氏书院坐北朝南,门前有开阔的广场,设有前、后、东、西四院,占地面积132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宽和纵深均为80米,平面呈正方形。采用抬梁式建筑结构,硬山式封火山墙。总体采用“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杪”布设,以六院八廊互相穿插。布局严谨对称,空间宽敞,主次分明。在建筑的处理上,以中轴为主线,两边以低矮偏间、廊庑围合,衬托出主殿堂的雄伟气概,形成纵横规整而又突出主体的构局。建筑外围有青砖围墙,形成一座外封闭内开放的建筑群体,是典型的广东民间宗祠式建筑。</p><p class="ql-block"> 陈氏书院以其精湛的装饰工艺著称于世,在它的建筑中广泛采用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壁画和铜铁铸等不同风格的工艺做装饰。雕刻技法既有简练粗放,又有精雕细琢,相互映托,使书院在庄重淡雅中透出富丽堂皇。</p><p class="ql-block"> 陈氏书院中的木雕。数量最多,规模亦大,内容丰 富。首进头门梁架上雕有“王母祝寿”、“践士会盟”、 “尉迟公争帅印”等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木雕。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三国演义》中曹操大宴铜雀台一组,描绘曹操坐在铜雀台上,观看校场下各员大将比武的场面, 突出刻划了徐晃与许褚在比武后为了锦袍而争夺得难解 难分的情景,人物生动传神,引人入胜。</p><p class="ql-block"> 因祠堂落成后,一直作为陈姓子弟读书办学的地方。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后,书院改为陈氏实业学堂。民间期间,这里先后为文范学校、广东体育专科学校和聚贤中学。1950年设立广州市行政干部学校。1957年,经广州市人民委员会批准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并由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进行全面维修管理。1959年辟为广东民间工艺馆。1960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由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组艺术建筑在文物部门的保护管理之下,得以发扬光大,供国内外人士观摩鉴赏。</p> <p class="ql-block">  陈家祠占地面积1.3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以大门、聚贤堂和后座为中轴线,通过青云巷、廊、庞、庭院,由大小19座建筑组成建筑群体。屋顶上的陶塑瓦脊长27米,全高4.2米,是清代广东石湾陶塑名家文如壁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  陈家祠的建筑以装饰精巧、堂皇富丽而著称于世。木雕、石雕、砖雕、泥塑、陶塑、铁铸工艺等各种各样的装饰,遍布在祠堂内外的顶檐、厅堂、院落、廊庑之间。既有大型的制作,也有玲珑的小作品,装饰风格或粗犷豪放,或精致纤巧,各具特色,特别是在琉璃瓦脊的塑造上,更是广罗古典故事,搜集地方风物,琳琅满目,美不胜收,风格独具。祠前的壁间有六幅画卷式的大型砖雕,每幅砖雕长达4米,是用一块一块的青砖雕刻好了以后再连接成一体的,立体、多层次的画面里有神话传说、山水园林、花果禽兽、钟鼎彝铭等等,就像是民间的艺院一般。陈家祠堂在1958年修缮后辟为广东民间工艺馆。郭沫若同志曾在1959年参观后留有一首五言诗:“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陈家祠的建筑装饰工艺早在20世纪20年代已为国内外建筑专家和学者所重视,德国和日本的建筑艺术专著中已有专题介绍。1959年辟建为广东民间工艺馆(后于1994年更名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至今)。</p> <p class="ql-block">  这些都是价值连城的宝贝!</p> <p class="ql-block">广州市内。</p> <p class="ql-block">沙面</p><p class="ql-block"> 原是广州一个不起眼的小岛。广州是全球唯一一座2000多年来一直是长盛不衰的贸易大港,从唐宋到明清都是中国第一大港。近代又更早地接受了现代文明,成为中国贸易的领头羊。位于珠江之上的沙面岛便是这段历史的缩影。鸦片战争后这里成了英法租界,建有150多座欧式洋房。现在是旅游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沙面街景。</p> <p class="ql-block">路德天主教圣母堂(法国所建)。</p><p class="ql-block"> 是沙面保护的最好的历史建筑。落成于清朝光绪十六年,即1890年,占地面积 839.75 平方米,教堂可容纳约 120人。堂区由教堂、爱德圣师小德兰及其他十七位圣人的圣髑室、十五处逾越之旅(包括十四处苦路及一处耶稣复活)、水墨圣经故事及小马槽展室、神父楼、修女楼、餐厅、圣物室、圣母山、露德之家兼小图书室、幕道班、耶稣与小孩雕像(铸铜)等组成。</p><p class="ql-block"> 花园东南边的圣母山安放了由汉白玉露德圣母像。圣堂门廊塔楼门是透视门。圣堂入口左边有楼梯上唱经楼和乐钟塔楼,铜钟挂于乐钟塔楼内,乐钟塔楼八角形攒尖顶有复杂的采光窗和棱垛。圣堂内两侧墙各有四条到顶的罗马古典科林新柱式。圣堂屋顶是三坡顶钢架结构,扶壁柱顶有山尖。圣堂内所有门窗均由讲述圣经故事的彩绘镶嵌玻璃组成。</p> <p class="ql-block">  看到这一桌花色各异的餐点,很多人都会垂涎吧!这就是广州早茶,是广州白云酒店的早茶!</p> <p class="ql-block">广州早茶</p><p class="ql-block"> 广州早茶是一种民间饮食风俗。广州人饮早茶,大多是当作早餐的,一般都是全家老小围坐一桌,共享天伦之乐。有的喝完早茶即去上班,有的则以此消闲。消闲族大多为街坊退休老人,他们一般来得最早,离去最迟,从早上茶馆开门可以一直坐到早茶“收档”。这类茶客不去豪华酒家、高档茶楼或宾馆,而到就近街边经济实惠的小茶馆。如去高档茶楼,人均消费可以和酒宴差不多。“请早茶”也是广州人一种通常的社交方式。</p> <p class="ql-block">  广州白天鹅酒店的早茶最热门,需提前预订,没有预定的就要起大早去酒店排队了,也许能等到坐位时已是近午。</p> <p class="ql-block">白天鹅酒店内景。</p> <p class="ql-block">  成群结队的年青人去参观摩拜《黄埔军校》旧址。</p> <p class="ql-block">  黄埔军校群英荟萃,名将辈出,在中国近代史和军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 我出生在军人家庭,父母亲都是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走出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技术干部,黄埔军校在他们心中如神一般存在,自然也深深地影响了我。现在父母已不在世,瞻仰黄浦军校也是为圆父母之愿。</p> <p class="ql-block">黄埔军校的对联:</p><p class="ql-block">“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p> <p class="ql-block">敌后战场</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p><p class="ql-block">和新四军中,有众多黄埔军校出</p><p class="ql-block">身的将领,他们领导广大指战员</p><p class="ql-block">配合正面战场作战,长期活跃在</p><p class="ql-block">华北、华南、东北战场,日益成</p><p class="ql-block">为中国抗战的中坚力量。</p> <p class="ql-block"> 校本部中间通道被称为大花厅,官长政治教育、特别讲演、纪念周活动均在此进行。每周都安排普通讲演或特别讲话,各职员均须到场听讲。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在此设立灵堂,供师生们致祭。</p> <p class="ql-block">  校总理孙中山亲笔手书《黄埔军官学校训词》:“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p> <p class="ql-block">  上图: 校园内有几进的两层小楼院落。</p><p class="ql-block"> 下图:宽敝的教室。</p> <p class="ql-block">上图:军事化的学生宿舍。</p><p class="ql-block">下图:教官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上图:</p><p class="ql-block"> 总理(孙中山)办公室;</p><p class="ql-block">下图:</p><p class="ql-block"> 校长(蒋介石)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展室中有建校后各个时期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上图:</p><p class="ql-block"> 198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同学会在北京成立,徐向前为会长,其宗旨为“发扬黄埔精神,联络同学感情,促进祖国统一,致力振兴中华”。图为该会理事合影(前排左起:黄杰、李仙洲、宋希濂、李默庵、徐向前、蔡文治、侯镜如、郑洞国、程子华)。</p><p class="ql-block">下图:</p><p class="ql-block"> 在北京参加黄埔军校六十周年庆典活动之后,部分黄埔同学赴广州参观黄埔军校旧址。图为校友们在军校门口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清晖园</p><p class="ql-block"> 是广东四大名园之一,始建于明代。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大良镇清晖路,故址原为明末状元黄士俊所建的黄氏花园。</p><p class="ql-block"> 取名“清晖”,意为和煦普照之日光,喻父母之恩德。</p> <p class="ql-block">南风古灶</p><p class="ql-block"> 位于佛山市, 建于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 内有全国重点保护文物、被称为陶瓷活化石的南风古灶和高灶。</p><p class="ql-block"> 500年来窑火不绝,至今还在烧制陶、瓷器皿,世界罕见。</p> <p class="ql-block">  紧贴大窑烟囱有一棵千年古榕树,高温之下,仍旧枝繁叶茂,令人称奇。</p><p class="ql-block"> 下图是其繁复壮硕的根系。</p> <p class="ql-block">广东粤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坐落在佛山市禅城区兆祥路的兆祥黄公祠,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馆于2004年4月2日正式挂牌,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全馆陈列分史、艺、人三大部分共13个展区,收藏了近2万件粤剧文物和图片3000多件,包括琼花水埗遗石、琼花宫香炉、宫灯等珍贵粤剧文物以及大量清代和近现代的粤剧剧本、木鱼书、海报、戏桥、戏服、乐器以及最早的粤剧电影、唱片、剧照、名伶书画等文物。该馆自始至终得到省内外专家学者和粤剧界人士的大力支持,香港政府戏曲顾问余慕云等主持该馆陈列大纲的编写和修改。</p> <p class="ql-block">佛山祖庙</p><p class="ql-block"> 又名北帝庙、灵应祠,是集明清古建筑艺术和佛山传统文化于一体的建筑群体,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截至2023年1月20日,占地面积约为2.55万平方米,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明洪武五年(1372年)重修。</p><p class="ql-block"> 与悦城龙母庙、广州陈家祠合称为岭南古建筑三大瑰宝。</p> <p class="ql-block">  建筑檐顶上的砖雕精美绝伦,人物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祖庙建筑呈南北向依纵轴线对称排列,由南向北排列依次为万福台、灵应牌坊、锦香池、钟鼓楼、前殿、正殿、庆真楼,还包括孔庙、黄飞鸿纪念馆、叶问堂等景点。祖庙的建筑兼具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因此有“东方艺术宫殿”“古祠艺宫”之称。</p> <p class="ql-block">  黄飞鸿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黄飞鸿是清末民国洪拳大师、中医外科名医、舞狮名家。</p> <p class="ql-block">  祖庙中上下午各有一场南狮表演,现众爆满。</p> <p class="ql-block">  叶问堂</p><p class="ql-block"> 叶问是咏春拳开宗立派人。</p> <p class="ql-block">  广东佛山是状元之乡,故专设"状元堂"。</p> <p class="ql-block">甘坑古镇</p><p class="ql-block">起源于明清时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村庄,与观澜版画村、鹤湖新居、麻勘古村、大万世居等一同被誉为深圳十大客家古村落之一。</p><p class="ql-block"> 客家人</p><p class="ql-block"> 是汉民族在我国南方的一个分支。客家人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中原汉民族逐渐南下,其中一部分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畲族等土著居民发生融合,最终形成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他们具有独特的客家方言,独特的文化民俗和情感心态。因此客家文化概括地说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融合了畲、瑶等土著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p> <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以前,深圳本地村民以客家人为主,客家村遍布深圳各个角落,但随着深圳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多原住民的村庄早已经变成高楼大厦,或者已经遭到人为破坏,只留下少数一些村落还保持着历史原貌,甘坑古村便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 因此,为了留住深圳的客家文化,留住深圳人的根,2012年由北京大学研究院开始总体规划并立项,决定在原来古村落的基础上开发成旅游景点,于2013年开始动工修缮并建设。</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古炮楼</p><p class="ql-block"> 记载着客家人抗击外侮的不屈精神,让人联想抗日战争时期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在此战斗的情景。1938年,曾生任惠宝纵队总司令时,在与日军作战中不幸中弹,负伤后,他在甘坑养伤。</p> <p class="ql-block"> 客家围屋是客家民居(客家围屋、客家排屋、福建土楼)的一种,而客家围屋的种类又非常之多。</p><p class="ql-block"> 客家围屋又称为围龙屋、围屋、客家围等,是中国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p><p class="ql-block"> 围屋始建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围屋结合了客家古朴遗风以及南方文化的地域特色,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处,都能见到围屋的踪迹,包括中国大陆南部的广东、江西、福建省、香港新界以及台湾的屏东、云林、台中东势等。改革开放以前,客家围屋在深圳随处可见,现在保存下来已经不过数百座。保存完整的如鹤湖新居、大万世居、茂盛世居、正埔岭世居等更是少见。</p><p class="ql-block">客家排屋</p><p class="ql-block"> 是客家民居的样式之一,它的功能与客家围屋相似,有很强的防御功能。各种碉楼和排屋相结合的传统民居建筑,被专家命名为排屋楼,为客家人所独有,其中的杰出代表就是凤岗的油甘埔江屋、黄洞村和深圳的观澜版画村以及玉田世居。</p> <p class="ql-block">深圳沙头角一览(拍摄于深圳某大酒店)。</p> <p class="ql-block">顺峰山公园</p><p class="ql-block"> 顺德“新十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顺峰山公园入口牌坊</p><p class="ql-block"> 建于2002年,为三跨式巨型中式牌坊,整座牌坊宽88米,总高度38米,基座厚3米,主跨35米,整座牌楼重1.4万吨,为亚洲最大牌坊。牌坊正反两面拱门之间有16条用大理石雕琢而成的龙柱,单条重量就达25吨,全部在门楼顶上用螺丝栓紧倒挂,营造出凌空而下巧夺天工的气势。其规模之大,造型之雄伟,图案之华丽,石艺之精湛均为国内外所罕见,因此享有中华第一牌坊的美誉。</p><p class="ql-block"> 牌坊以钢筋混凝土框架为骨架,外表挂花岗石,主要为“黑青麻石”、“富贵红”两种岩石,挂石总重量达3000吨。由于牌坊巨大,与国内三五层瓦面的牌坊不同,顺峰山公园牌坊的瓦面多达11层,高低错落,蔚为壮观,瓦面之多在国内也十分罕见。瓦面普遍采用皇家离宫别院常用的凹黄凸绿色半边琉璃龙华脊。瓦面之间的挑用镂空的石头搭建,既能装饰又能平衡上下瓦面。</p><p class="ql-block"> 牌坊正面中间的拱洞上书“顺峰山公园”五个大字,北面则写着“顺峰揽胜”四个字。字幅两旁贴有门神,门神两侧则为龙门花板,三个门洞上的花板都是左右对称的图案,其中有三狮戏球、九龙戏珠、八仙八宝、松鹤延年以及形态各异的花鸟,牌坊上的花板无论大小都有雕饰,弧形门洞的两端都以青石鳌鱼头作为点缀,古朴之中又显出祥和高贵。梁昆浩说,将中国古代龙凤图纹用于牌坊中的雕饰一般少见,顺峰山牌坊中有如此多的龙凤雕刻,也属创新。</p><p class="ql-block">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牌坊四个基座上除了支撑牌楼的四根水泥柱外,正反两边各有两根直径达1.1米,长12米,每条重25吨的龙柱。据介绍,这16条龙柱均是将原有的石头打成空心,里面放置钢管,石才表面则刻绘出三条舞动的龙,所有的龙柱都是倒挂着用螺丝栓紧,拱门两侧在离地面5米的高度各悬挂两条,因其巧夺天工,格外引人注目。</p> <p class="ql-block">  此行的最后两天,女儿的同学建议我们到东涌(涌:此处读"冲 "chong)沙滩去住两天,因远离烦嚣的都市,海水水质优良,是深圳最蓝的海滩之一。另一位同学主动出借他的一辆新的SUV,他自己这两天乘公交上班。同窗情深啊!</p> <p class="ql-block">  面对碧海蓝天,听着海涛之声,细细回味此程的美食美景、人文历史,自然还有各自深厚的同窗之情,甜蜜在心中涌动……</p> <p class="ql-block">  感谢各位与我一同神游的朋友,相信你们也会心动并有机会到广东品尝美食领略祖国的山河之美!</p><p class="ql-block"> 黎华摄影制作</p><p class="ql-block"> 2024年3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