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岳母讲过去的事情

孙跃先

<p class="ql-block">  春分时节,植被发芽,春意盎然,洋溢着春天的气息。陪93岁的岳母到梅城公园散步,观花看景,老人感慨万千。岳母说着老城过去样子,说到变化,过去缺吃少穿,缺水没电,城里自行车也不多,大财主也没小轿车。现在是应有尽有,吃喝不愁,满街都是小轿车。她说:变化真大啊!几十年转一眼过去了,城市扩建了又扩建,面貌天天都在变建筑留下了,人却一茬一茬的走了!不由想起前辈人的辛苦,想起父母和他们经历的苦辣酸楚,不由的说起他父母曾遭遇的那些沟沟坎坎。</p> <p class="ql-block">  老太太回忆说: 俺伯十五岁那年(1915年),俺爷病故了,奶带着俺伯,离开她婆家菱角池,回到她娘家簧山村,投靠到俺大舅爷家。那时俺大舅爷和三个舅爷本来就穷,现在他们的大姐没了丈夫,又带个十几岁的儿子回来,一时都不知如何是好,后来奶带着俺伯,临时住在了大舅爷家。</p><p class="ql-block"> 第二年,俺大舅爷托亲戚到南阳城里,找到一家织布厂,求东家收俺伯当了学徒。当时那家有八九个学徒,只俺伯一个人认字。开始学织布,织了两年布出徒后,掌柜的就让伯站柜台。</p> <p class="ql-block">  一年后(1919年),东家常听到客户在他面前夸俺伯: 人品端正,处事妥当,办事认真,夸他收了个好徒弟。东家心知肚明,平时看俺伯接人待物知道分寸,人朴实厚道,又钻研好学。凡他安排俺伯办的事,都干的踏踏实实,干脆利索,东家很赏识。</p><p class="ql-block"> 民国九年,东家就带着伯走南闯北,教伯咋谈生意,去拜访主要新老客户,教俺伯辨别是非,结交人脉,教俺伯如何做人和气生财的道理。教俺伯辨别质量,收购棉花,洽谈业务,发货送布,回收账目,鼓励伯好好学,俺伯倍受东家器重。</p> <p class="ql-block">  几年下来,俺伯由一个学徒,变成了二掌柜,替东家分担忙碌,增管账目,把账务也管的清清楚楚。那时俺奶也在厂里,成了厨娘,给伙计们做饭,工作生活都逐步稳定下来。</p> <p class="ql-block">  俺伯25岁那年(1925年),俺伯和东家的侄女成了婚,那年她不知得了啥急病,不治而亡。又过了五年伯才经媒人搭桥和娘成了亲,来年(1931年)生了我后,一家四口人,俺伯在西门大街路北的卧佛寺街里,现在的四小附近,租了两间房搬了进去。</p> <p class="ql-block">  两年后,俺伯买了一台木织布机,同机器一起来了师傅还带着他的徒弟,分班织布,昼夜不停,整天忙忙碌碌。这期间1933年生了双胞胎弟弟。再往后有了两个妹妹,一个小弟弟。</p><p class="ql-block"> 抗战初期,大概1933年,日本产的东洋布,大量涌入中国,中国土布生意无法竞争,被洋布扛的无法生产经营,俺家的布坊也停产了。</p> <p class="ql-block">  随后,日子过的十分饥荒。大概我十一二岁左右,那年闹饥荒,到处都是逃荒要饭的,天天都能看到路边躺倒的饥民。我每天早上跟着俺妈到粮行。排队买回半碗包谷面,这就是一家人一天的口量。</p> <p class="ql-block">  我小时候曾在四小读过两年小学,上三年级时,为了供两个孪生弟弟顺利读书,我随俺伯的意思,放弃了读书,在家跟伯学织布。</p> <p class="ql-block">  1944年,小日本飞机轰炸宛城,菜市街那边被炸毁了不少房屋。不知死了多少人,日寇打进南阳那年,城里人逃老日,拖家带口往乡里跑,俺伯到锅台下抓一把黑锅灰抹我一脸,叫我换上奶的衣服,一家人跟着俺伯往南乡跑,跑到三十里囤,天已黒了,从庄家地里窜出一群刀客,领头的认出是俺伯,对其他人说是城里的胡掌柜,没动抢放了过去。又走一段路到白河摆渡口,摆渡撑船的也认识俺伯,没收乘船费,把俺们送到对岸。</p> <p class="ql-block">  再往后故事通长,1948年两个弟弟参加解放军,大妹自己报考护士学校走了,我也工作上班了,小妹妹随妹夫去了陕西,后来小弟弟也参军了。岳母讲的故事今天结束了。</p><p class="ql-block"> 随后我来说说五十多年前,我在乡下听人说过张老胡村里有个有本事的老头。</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外公外婆的最后留影,是1995年春节前照的,当时老人家95岁高龄,身板挺硬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