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江三十里,地号梨花村。</p><p class="ql-block"> 我似捕鱼翁,来问桃花津。”</p><p class="ql-block"> 清·袁枚《黎里行》</p> <p class="ql-block"> 江南水乡古镇有“四里”~同里,织里,古里还有黎里。一个好地名,本就是一首诗~引发探究和遐思,更何况黎里曾留下文人雅士的足迹和名篇佳作~不能不提: 此地是柳亚子的故里。</p><p class="ql-block"> 这也是我用图文记录的江南水乡第三“里”。</p> <p class="ql-block"> 黎里古镇隶属苏州市吴江区,东临上海,北通苏州,南接浙江嘉兴,镇区面积5.5平方公里,古镇保护范围近50公顷,先后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十佳村镇慢游地”等。</p> <p class="ql-block"> 黎里古镇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公元前496年,吴越发生槜李之战,黎里的御儿、鬼头潭留存着吴越争霸的印记,故有了“青磷没野苕,遗簇出鱼网”的记载(清谭鉴)。南宋建炎年间黎里成镇(至今已有近900年历史),明弘治成为大镇,清嘉庆时跻身江南名镇。古镇逐水而居,依水成市,迄今2.5公里长的市河上与两边仍遗存着南宋的桥梁,元代的棂星门,明清的驳岸、河埠、缆船石,还有古老的宅院和幽深的弄堂,这些无不体现了黎里古镇独特的生活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 黎里古镇核心保护区0.69平方公里内现存明清民国建筑近10万平方米,积淀着宋、元、明清和民国众多的历史遗存,如柳亚子旧居、周宫傅祠、鸿寿堂、端本园等各类国家级、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及文物点56处。以“丁”字形市河为轴,一河两街百余条弄堂呈鱼骨状布局,始建于元代的古市河东西向延伸近2.5公里,横跨着17座古桥(包括重建),留存着250余座河埠头,镶嵌着352颗缆船石。</p> <p class="ql-block">黎里古镇市河边的各式缆船石</p> <p class="ql-block">黎里南港河和道南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黎里古镇导览图</p> <p class="ql-block"> 黎川,是黎里横贯东西的市河,也是黎里古镇的主河道,分上岸和下岸。自清初至民国,两岸粉墙黛瓦,高低差落,市鏖繁华,商贾云集。黎川,养育了一方百姓,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黎川堪称黎里的母亲河。江南水乡,以水为魂。古桥、古宅、古巷、廊棚、河埠、商户~~这一切都依托于黎里市河。古镇的千年古韵得以存留,全然维系在这条东西近2.5公里长的“丁”字形市河上。</p> <p class="ql-block"> 黎里,古称梨花村,据说范蠡曾隐居在这里,并种下大片梨树。每当花开时节,梨花似雪,清芬远送。梨花的颜色,雪白中透出绿意,洁而不艳;梨花的香气,淡雅中散发芬芳,清而不烈。黎里古镇正象这梨花一样,清雅朴一,没有喧嚣,没有密集的人流,更没有过多的商业化,而这朴一,是最让人欣慰与回味的。在春天“梨花带雨”的时节出行则更值得期待~</p> <p class="ql-block"> 小桥流水~亭阁流芳~古宅流彩~江南水乡文化在此处延续。“吴江三十里,地号梨花村。我似捕鱼翁,来问桃花津。”清代诗人袁枚的《黎里行》,点出了黎里的旧称“梨花村”。唐朝时,人们为感激地方官员黎逢吉对河道疏浚的贡献,将村名改为“黎花里”,之后又改称“黎里”至今。</p> <p class="ql-block">黎里古镇目前开放的知名景点——</p><p class="ql-block">东圣堂、柳亚子纪念馆、倪征燠纪念馆、端本园、南社通讯旧址、周宫傅祠、禊湖道院,有兴趣的话可以去参观“中国锡器博物馆”,这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锡器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黎里古镇的当代名人——</p><p class="ql-block">柳亚子、倪征燠、金诵盘、殷明珠(中国影视女星第一人),同时这里也是金宇澄的故里。其2012年出版长篇小说《繁花》,2013年《繁花》获得第一届鲁迅文化奖年度小说奖和第二届施耐庵文学奖,2015年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p><p class="ql-block">倪征燠(1906年7月~2003年9月3日),中国第一位国际大法官,我国著名的法学家。倪征燠在1946~1948年作为日本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国际检察组成员、中国检察组首席顾问,参与审判日本甲级战犯的工作,直接负责甲级战犯板垣征四郎和土肥原贤二的公诉。</p> <p class="ql-block">王家弄王宅—— 这处宅子是黎里秀才王燮卿的宅子,1903年倪寿芝就是在这里开办了“求我蒙塾”。这座宅子现存四进,建筑内木雕、砖雕都很精致漂亮。</p> <p class="ql-block">王家弄王宅</p> <p class="ql-block">王家弄王宅——老宅的仪门头最为讲究,作为门面,一门(一家一族)的庄严与气象皆集聚之上。</p> <p class="ql-block">王家弄王宅</p> <p class="ql-block"> 江南村镇,河网纵横,水多自然桥也多。古镇至今保存着8座“原汁原味的古桥”。站在石板桥上放眼望去,古镇的母亲河——市河两岸,粉墙黛瓦的民居静静矗立,老宅的屋檐下或廊棚内,连串的红灯笼为宛如江南水墨画的恬淡古镇增添了几分亮丽之色。在蓝天阳光下,盈盈市河水波粼粼,河水透彻,河中那碧青修长的水草,因水的滋养出落得阿娜多姿,在水流中尽情地展示着妙曼的身姿,随波逐流,舒展飘逸,尽显柔美之态。甚至可见小鱼们在清澈的市河中舒缓畅游。</p> <p class="ql-block"> 古镇的老宅一般都会专门设计休憩的场所,富裕人家要有个后花园;殷实人家房子宁愿少一进,也得拾掇些花花草草,堆砌湖石弄个房前屋后的花坛;条件再次一些的,就在自家天井里养花弄草、培植个盆景;最不济的也要置放几盆花。当然最牛的就直接建个园,一如端本园。</p> <p class="ql-block">殷实人家的花坛</p> <p class="ql-block">屋前的盆花</p> <p class="ql-block">元代的棂星门——</p> <p class="ql-block"> 黎里古镇展示中心黎川苑前,紧贴着市河,一座石牌坊高高耸立,牌坊上书三个大字“迎恩坊”。牌坊对着黎里展示中心的一面有对联“举业无求史记,迎恩特立高坊”;贴近驳岸的那一面有对联“流光流水无数,斯人斯文第一”。这是纪念南宋理宗(1244年)特奏名状元黎里的魏汝贤而立的。</p><p class="ql-block"> 宋时科举每三年举行乡、 会试,是为正科。遇皇帝亲试时,可别立名册呈奏,特许附试,称为特奏名,故称“恩科”。恩科始于宋,明、清亦沿用此制。来自吴江的恩科状元——魏汝贤是淳佑四年甲辰(1244)恩科状元,也是苏州吴江历史上唯一的状元。</p><p class="ql-block"> 魏汝贤 21岁中举。 南宋淳祐四年春,参加朝廷在临安(杭州)举行的会试, 得中进士,并蒙恩赐得特奏名状元,官知温州兼节制镇海水军。按照南宋规定,他至少五次通过了举人考试,并由皇帝准许参加“附试”,考得头名。其后在温州任职,还兼领军事。</p> <p class="ql-block"> 黎里古镇市河两旁的河埠头不仅密集排列而且式样繁多。河埠有公用和私家之分。从外部形态来分,则有淌水式、双落水、单落水,以及悬挑式。对此江南水乡还有多种称谓:水码头、河码头,水桥等。</p> <p class="ql-block">黎里古镇的戏台——</p> <p class="ql-block">进入古镇的第一桥——太平桥</p> <p class="ql-block">太平桥</p> <p class="ql-block">青龙桥(初建时称:际恩桥)</p> <p class="ql-block">青龙桥</p> <p class="ql-block">迎祥桥</p> <p class="ql-block">迎祥桥</p> <p class="ql-block">梯云桥</p> <p class="ql-block">梯云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陵桥——关于其名称的来历,据历史记载,此桥东南沿岸原先是一个土山,俗称大陵。南宋建炎年间,大量北民南迁,后来在赵磻老的号令下平掉土山,在中间开挖成河,使东西两边的河道衔接。元至元二年(1265),当地人建造了全真道院,同时用武康石建造了这座跨越市河的庙桥,故这座庙桥也被当地人称作大陵桥。目前桥北的道院已不复存在,只存留二根道院立柱的原物与迁建于此的古戏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市河边带着美人靠的大长廊—</p><p class="ql-block"> 江南园林里常设美人靠供人赏景休息。园林里的美人靠一般设于廊檐两边,或者临水一侧,集美观与实用为一体,既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感,又可以让人停留小憩。美人靠拥有优雅曼妙的弧度,犹如鹅颈(故有鹅颈椅之称),这样的设计合乎人体轮廓,适合人体慵懒地靠着。美人靠会让人联想起古代美人,玉簪挽起发髻,微风轻摆衣袂,连河面的倒影都惹人怜爱。“美人靠上靠美人”,不得不说,“美人靠”真是一个十分生动形象的名称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黎里古镇/既有大段的单侧廊棚也有别样的高架廊棚,俗称廊街。</p> <p class="ql-block">黎里古镇内的中国锡器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黎里古镇的弄堂堪称江南古镇一绝,百条弄堂似乎把古镇所有的旧时光都收藏起来。有分隔不同姓氏人家的明弄,有一家一户独用的暗弄。古镇的弄堂有三个特点:一是步步高~由于住宅一律沿河而建,为方便排水,第一进最低,以后次第升高;二是幽暗~“银不露白,暗可藏财”,主人家以暗为安;三是防盗~大多弄堂总要拐几个弯,有时甚至是直角弯。一些弄堂的长度竟然超过了百米,暗弄靠天窗或漏窗以及墙上的壁龛放置光源来照明引路。</p> <p class="ql-block">九洲弄——这是一条明弄。</p> <p class="ql-block">新蒯家弄——此为一条众家弄。</p> <p class="ql-block">这是新蒯家弄的入口处,先是明弄随后转入暗弄,去黎里古镇的菜市可穿行此弄。</p> <p class="ql-block">王家弄——左侧墙面有壁龛,用于夜间放置照明用具,右侧墙面设置漏透花窗,用于白昼引光。这是一条王宅的私家暗弄。</p> <p class="ql-block">周赐福弄——</p><p class="ql-block">周赐福弄得名源于直隶总督、工部尚书周元理(1705-1782),元理为官36年,兢兢业业,克尽职守,深得乾隆喜爱。元理古稀之年,朝廷挽留6年之久,特许紫禁城骑马上朝,赐穿黄马褂,赏赐上方珍物。为官期间,特别是每年腊月初一,连续13年赐予御笔所书的“福”字。乾隆四十五年,周家新翻建的住宅命名为"赐福堂",故东边的弄堂称为周赐福弄。这也是条典型的私家暗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氏义庄——</p><p class="ql-block">道光四年(1824),周元理之孙周光纬筹建周氏义庄,四年后积劳成疾弃世,临终嘱托“务成我志”。周氏捐钱物捐田屋,施衣施药乐善不倦,吴江知县会合地方绅士逐级上报,道光九年皇帝御笔赐建“乐善好施”牌坊。次年周氏义庄落成,树起乐善好施坊,正北中间两柱镌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名句。</p> <p class="ql-block">周氏义庄高耸的马头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圣堂——东圣堂,为纪念黎里镇的奠基人赵蟠老而建立的圣堂。赵蟠老,山东东平人,官至(代理)工部侍郎。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57岁的赵番老来到黎里,凭着他的资质阅历、吏治才干和素质学养恩泽乡里。他整治市河,整顿街道,营建黎里第一个私家花园,也是吴江县最早的花园,他把黎里从村升为乡,奠定了黎里跻身江南大镇名镇行列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柳亚子故居——中心街75号的柳亚子故居,此宅原为周元理私邸,宅名“赐福堂”,前后六进。1922年,柳亚子先生以3000大洋典租此宅,居住达五年,现成为“柳亚子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柳亚子纪念馆简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柳亚子纪念馆,原清乾隆直隶总督、工部尚书周元理私邸,落成于1780年之前,宅名“赐福堂”,前后六进,占地面积2603平方米,建筑面积2862平方米。气宇轩昂的厅堂楼室,结构完整的庭院备弄,雕绘龙凤的长窗画梁,惟妙惟肖的砖刻门楼,极富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898年柳亚子一家从北厍大胜村移居黎里,1922年再迁至于此。1982年,这座古建筑以柳亚子故居之名被批准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6月,在此举行了柳亚子故居揭幕仪式;1987年5月,柳亚子先生百年诞辰之际,经中共江苏省委、省政府批准在此建立柳亚子纪念馆。2006年5月,以柳亚子旧居之名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馆内采用图片、雕塑、实物、场景、多媒体等表现方式,系统地介绍了柳亚子先生奋斗的一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古色古香的江南名宅,赋予了柳亚子纪念馆多层次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更是吴江宝贵的文化遗产与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赐福堂砖雕门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柳亚子,(1887—1958),吴江黎里人,我国近现代政治家、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和诗人,南社发起人。同时也是毛泽东的老朋友。原籍北厍大胜村,十二岁随家人迁居黎里镇。本名慰高,号安如,改字人权,号亚庐,再改名弃疾,字稼轩,号亚子。</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柳亚子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政务院文教委员、华东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等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但重头展品还是柳亚子珍藏的红色册页。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兴致盎然地书写了创作于1936年的诗词《沁园春·雪》,柳亚子展读后,非常振奋,为毛泽东在诗作中展现的才华与豪气所倾倒,请求在自己特意准备的册页上重书一次,毛泽东欣然答应,并特意在落款前署上“亚子先生教正”字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接着,柳亚子遍请重庆、延安等地的中共领袖及知名人士,在这本册页上一一题字,从而使流传至今的这本册页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 嵇璜/清·乾隆朝大学士(嵇璜精于书法,曾参与三希堂法帖的编纂,善于小楷,能于胡麻上作书)曾巧妙地拒绝了和珅的求墨宝的要求。而对于清廉刚直、忠于职守的周元理,嵇璜与他志趣相投,周元理告老回乡,嵇璜特地书写了“赐福堂”三字,制成匾额专程送达黎里相赠。</p><p class="ql-block"> 嵇赠匾中的“赐福”一辞,自有来由,且与乾隆皇帝有关。清代,迎神接福之风盛行于皇宫。康熙年间,每到新春佳节,康熙帝就有“赐条幅”的仪式,通常在乾清宫西暖阁升座,亲笔书写的第一个“福”字必定张挂在乾清宫正殿,接下来的几个张贴到后宫、御花园等处,再写的“福”字就赐予王公大臣及内廷翰林等人。当时能够得到御赐的“福”字那是无上的荣耀。康熙,还有后来的雍正,他们书写“福”字,都在除夕前数天,到乾隆二年(1737年)固定在十二月初一日,地点改在激芳斋。御笔的“福”字大多用绢,绢上绘有金云龙花纹,所用御笔也是专用的贡品,黑漆笔管镌刻有“赐福苍生”四个金字。周元理得到斗大的御赐“福”字前后共有13个,告老回乡之日,焚香鸣炮用官船恭迎御赐“福”字。沿途逢到大城市,需要歇息购物,周元理必先请御“福”上岸安顿,事毕,再鸣炮焚香跪拜接“福”上船。到达黎里之日,周宅张灯结彩,黎里万人空巷,比过年过节还热闹隆重。周元理选出了九个“福”字,制成八块匾额,加上嵇璜的“赐福堂”匾,一起悬挂在周家落成不久的新宅第三进大厅。这座大厅就命名为“赐福堂”。乾隆的九个“福”字,再加嵇璜“赐福堂”中的一个“福”字,共计十个“福”,所以此厅又称“十福厅”。目前陈旧的原匾在堂前陈列,其复制品高悬于堂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故居内,柳亚子塑像的上方是毛泽东为表达对柳亚子先生的敬意而手书的“人中麟凤”四个大字;塑像下方,是邓颖超手书的“柳亚子先生像”。</p> <p class="ql-block">上天下地把握今朝</p><p class="ql-block">—一“柳亚子的红色册页”展前言</p><p class="ql-block">柳亚子(1887-1958年),原名慰局,子安如,江苏吴江黎里人。</p><p class="ql-block"> 柳亚子一生追求民主与自由,以诗歌为武器宣传革命,是一位坚定的民主主义革命战士、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拥护者、近代史上影响深远的爱国诗人。</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10月,毛泽东赴重庆与国民党政府谈判,与旧友柳亚子重逢,相谈甚欢。毛泽东用第十八集团军重庆办事处信笺,书写了1936年旧作《沁园春·雪》。柳亚子展读后,欣喜万分,准备专门的册页,请毛泽东重新书写,自己以原韵提笔写了一首和词——</p><p class="ql-block">《沁园春》</p><p class="ql-block">(次韵和润之咏雪之作,不尽依原题意也)</p><p class="ql-block">“廿载重逢,一阕新词,意共云飘。</p><p class="ql-block">叹青梅酒滞,余怀渺渺;黄河流浊,举世滔滔。</p><p class="ql-block">邻笛山阳,伯仁由我,拔剑难平块垒高。</p><p class="ql-block">伤心甚,哭无双国士,绝代妖娆。</p><p class="ql-block">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p><p class="ql-block">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p><p class="ql-block">更笑胡儿,纳兰容若,艳想秾情着意雕。</p><p class="ql-block">君与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p><p class="ql-block">接着,他遍请在重庆和延安的中共高层领导和知名人士题写,册页封面则由郭沫若执笔 “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 。”</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已广为传颂,而见证了这段佳话的纪念册却鲜为人知。“ 柳亚子的红色册页 ”展览便是取之于柳亚子精心策划、设计和珍藏的这本《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册页。有毛泽东、周恩来/邓颖超、刘少奇、朱德、叶剑英、陆定一、郭沫若、谢觉哉、范文澜、潘梓年等国家领导人及文化界人士为柳亚子题咏。</p><p class="ql-block"> 众多的开国领袖及各界代表人物,为再造新中国风云际会,永铸青史。同时有助于了解柳亚子先生为追求民主自由的一生,也更能体会先辈们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的宏大气魄,以及为复兴中华民族而奋斗的坚定信念。</p> <p class="ql-block">柳亚子和词【注释】</p><p class="ql-block">廿载重逢:柳亚子自题跋语云:“余识润之,在一九二六年五月广州中国国民党第二届二中全会会议席上,时润之方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也。及一九四五年重晤渝州,握手惘然,不胜陵谷沧桑之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块垒:土堆。此喻胸中不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无双国士:似指叶挺将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绝代:卓绝一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举世滔滔:《论语·微子》有“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邻笛山阳:典出《昭明文选》卷十六。三国嵇康、吕安被司马昭杀害,其好友向秀路过嵇康旧居山阳,听邻人笛声,怀念亡友,写《思旧赋》。后以“山阳笛”表悼念、缅怀故友之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伯仁:《晋书》卷四十九(列传第三十九)有“我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语出王导。周顗字伯仁,晋朝大臣、名士,东晋元帝时任尚书。王导认为周顗的被杀与自己的沉默有关。1945年10月8日,在八路军驻渝办事处工作的李少石,在送柳亚子返沙坪坝后的回途中,遭国民党反动派狙击而死。诗人以此典表达对李少石之死的内疚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州太守:指苏东坡,为宋代豪放词派的代表。苏曾任黄州团练副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稼轩居士:辛弃疾(1140年-1207年),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其词纵横挥洒,激昂慷慨,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纳兰容若: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原名纳兰成德(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清代著名词人。</p><p class="ql-block">纳兰性德与陈维崧、朱彝尊合称“清词三大家”。“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纳兰词”的题材主要集中在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词宗李煜,工小令。情致自然,不事雕饰,尤以逼真传神的写景著称。风格清丽婉约、格高韵远,独具特色,他被近代学者王国维誉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和词以“廿载重逢,一阕新词,意共云飘”开篇,引出了“叹青梅酒滞,余怀渺渺”的往昔回忆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同时也描绘了“黄河流浊,举世滔滔”的抗战胜利后国统区的社会现实及战与和的关键时刻,反映出诗人对现实社会的认知和对理想的坚持。接着“邻笛山阳,伯仁由我,拔剑难平块垒高。伤心甚,哭无双国士,绝代妖娆”几句,诗人借用了魏晋竹林七贤嵇康的被害,晋代文人王导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痛苦和块垒难平的感受。下阕直白意赅,直抒胸臆,一气呵成——一展“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的豪情壮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倪征燠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倪征燠(1906年7月—2003年9月3日),中国第一位国际大法官,我国著名的法学家。倪征燠可以说是与中国二十世纪法制史同行一生的人,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我的一生没有离开过一个‘法’字。”</p> <p class="ql-block">倪征燠夫妇合照——</p><p class="ql-block">1929年,倪征燠获美国斯坦福大学法学博士学位。</p><p class="ql-block">1930年,张凤桢女士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p> <p class="ql-block">与同济大学的情缘——同济大学网 /2013年/简摘</p><p class="ql-block"> 在迎接同济大学百年校庆的日子里,翻开厚重的历史长卷,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他们彰显出母校的实力,为中国甚至世界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倪征燠就是其中的一位。倪老是国际法学家,东京大审判中国检察官首席顾问,新中国首任联合国国际法院法官。</p><p class="ql-block"> 经解放初期院系调整,1954 年,同济大学图书馆迎来了一位新的主任——原东吴大学法律系主任兼律师倪征燠。他来到同济大学,担任图书馆主任兼俄语教学工作。</p><p class="ql-block"> 建国初期的倪征燠已年过半百,为了完成俄语教研室安排的教授俄语班的任务,他参加了撤校联合办事处期间学习俄语,每天收听俄语广播教程。不久,他的俄语水平已经可以胜任专业教师的角色,那段日子给他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有教授半开玩笑地跟他说:“你是同济大学唯一的法学家”。是的,当时的同济大学没有法律系,只能让曾任东京大审判首席顾问的倪征燠担任图书馆主任兼俄语教学,倪老面对行政管理和教学工作无怨无悔。他遵循的人生格言是:诚朴、公正,在新的岗位上同样是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前行。他不提辉煌的过去,没有特殊的要求,在同济大学干得愉快而充实。正当倪老以为自己今生再也不会从事司法事业时,1956年,受周恩来总理亲点,奉调前往国家外交部,任外交部条约法律司法律顾问,至此他结束了在同济大学两年的工作历程。此后二十八载,兢兢业业处理大量涉外司法案件,为中央决策提供重要参考意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端本园——位于苏州市吴江区黎里镇大观弄底,清乾隆期间建成,同治年间重建。</p><p class="ql-block"> 端本园本是邑中名园,该园原有曲廊、荷池、回廊、假山、亭、榭、楼、轩等建筑,园中植有桂树两株,故楼名“双桂楼”,是一幢古色古香的小楼,主人在楼前两侧各植一棵金桂,一棵银桂,故名“双桂楼”。秋天,花香弥漫园子,芳香袭人。中秋月圆夜,陈家二公子陈绚文,扶拥着清宗室、满洲正白旗副都统永豪杰的爱女,登临“双桂楼”,夫妻双双赏月怡情。由此破了满汉禁止通婚之律,陈绚文被称为郡马,端本园又被百姓尊称为“郡马府”。因年久失修,现仅存六角亭一座、双桂楼一幢以及部分假山、曲廊与回廊。</p><p class="ql-block"> 以前,有“五亩园”与端本园隔溪相望。此园为陈鹤鸣的外甥、工部尚书周元理所建,两园互相映衬,相互依托,自成风景,别有情趣。只可惜五亩园现已成废址。端本园为吴江名园之一,现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端本园</p> <p class="ql-block">端本园</p> <p class="ql-block">端本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黎里南社通讯旧址——左为鼎新桥,右是登瀛桥。</p><p class="ql-block"> 鼎新桥,又名鼎丰桥(俗称新桥),位于黎里古镇近三里长市河中间的石拱桥,嘉靖二十九年初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此桥被拆,西移20米,改建成水泥平桥,同时被拆的还有紧邻的登瀛桥,原为梁式石板桥(俗称浒泾桥)。为呈现完整的古镇原风貌,黎里古镇重建了鼎新桥和登瀛桥。</p> <p class="ql-block"> 南社,是一个曾经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资产阶级革命文化团体,1909年成立于苏州周庄,其发起人是柳亚子、高旭和陈去病等人。南社受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的影响,取“操南音,不忘本也”之意,支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倡民族气节,反对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为辛亥革命做了非常重要的舆论准备。因此,当时在革命党内有南社是同盟会宣传部之誉。</p><p class="ql-block"> 南社1909年11月13日成立,活动中心在上海。。从初创时的17人(多属同盟会员),后来发展到一千余人,1923年解体。</p> <p class="ql-block">南社花园内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宫傅祠——位于黎里古镇南新街庙桥弄内,是清乾隆六十年(1795)为祭祀工部尚书周元理而建的专祠。前后六进,前三进是祭祀周元理的专祠,有乾隆御祭周元理石碑一块;第四进是周家祭祀列祖列宗的场所;五六两进为周氏义学,晚清及民国年间,黎里民众祭孔仪式在此举行。周宫傅祠作为三祭合一的空间,江南罕见。</p> <p class="ql-block">通向南新街周宫傅祠的庙桥弄</p><p class="ql-block"> 大陵桥南堍是三落水坡,其中向南正对着黎里古镇最有名的明弄堂~庙桥弄,此弄宽2米有余,长80多米,全由条石铺就。因直对庙桥,一桥一弄相连通,就约定俗成称呼其为庙桥弄。</p> <p class="ql-block">周宫傅祠大门内的照壁——规格很高,采用双龙戏珠图,当然只能是四爪~四爪龙代表蟒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周宫傅祠的高大围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禊湖道院——既是黎里古镇的衍庆昭灵观,江南唯一秋禊之地、唯一全真道院、唯一唐王祭祀场所,还是古镇的城隍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黎里禊湖道院(城隍庙)为文化旅游景点。</p><p class="ql-block"> 黎里镇西北有一个著名的禊湖,形状好似一面巨大的青铜镜,因此又名金镜湖,湖中央漂浮着一块孤洲,借助秋禊桥与外界相连,那就是明清两代黎里人的好去处禊湖道院。自明代以来,黎里民众总爱把禊湖道院叫作城隍庙,其实道院的神与城隍神是有区别的,但在黎里人的心目中,二者却是合而为一的。就是嘉庆乙丑的《黎里志》,也将禊湖道院与城隍庙混为一体记载,说禊湖道院,本名昭灵侯庙,祀奉的是唐太宗李世民14子李明,其擅长书法,曾任苏州刺史,惠及黎民,死后有旨立祠。唐末淮兵围苏,吴越王钱氏入庙求祷,祈求保佑,事后,下旨敕封李明为昭灵侯并建庙。宋元间,俗传昭灵侯为城隍神,始称城隍庙。元大德三年,一度改名衍庆昭灵观。明朝洪武年间,正式定封昭灵侯为城隍庙。</p><p class="ql-block"> 禊湖道院历朝历代不断翻修、重建和扩建。清顺治九年,禊湖道院破败,道士施奇策集资重建。康熙五十七年,黎里百姓公建斗姥坛,雍正十三年,道士卜斗文募建“环碧堂”和“望春亭”。乾隆二年,黎里人邱赐麟,于殿前增筑戏台三楹。嘉庆五年,道士施景松等增建了“文昌宫”。咸丰年间,太平军攻下吴江,禊湖道院遭了殃,几乎尽数焚毁,同治五年合镇百姓捐资重建。</p><p class="ql-block"> 禊湖道院至解放初年,仍有山门、城隍正殿、财神殿等建筑。1998年,黎里镇政府拨款200万元,修复了夫人殿、元神殿、秋禊桥等建筑,开挖了禊湖,修筑了石驳岸,基本恢复禊湖道院的全貌。此道院占地面积约6亩,建筑面积517.59平方米,目前常年开放。</p> <p class="ql-block">禊湖道院内的衍庆昭灵殿</p> <p class="ql-block">禊湖道院内的对联——</p><p class="ql-block">听静夜钟鼓声觉醒梦中之梦</p><p class="ql-block">观澄潭云月影恍知身外有身</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黎里美食——苏州的那一碗面自不必细说了~</p><p class="ql-block">1、辣鸡爪:出名的黎里小吃,口感酸甜入味,微辣上口。</p><p class="ql-block">2、油墩:有点像北方的炸油饼,色泽金黄,有甜的桂花豆沙馅和咸的鲜肉馅可选。</p><p class="ql-block">3、套肠:就是大肠套小肠,配上酱油葱花相当美味。</p><p class="ql-block">4、烧卖:古镇有昌昇记烧卖馆老店专卖。</p><p class="ql-block">5、多肉馄饨/荠菜馄饨:鲜美~汤上飘着(猪)油花星星点点~儿时的味道。</p><p class="ql-block">6、老虎豆:其咸甜适宜,存留回味的小吃。</p><p class="ql-block">还有海棠糕、麦芽塌饼~</p> <p class="ql-block">套肠——</p> <p class="ql-block">多肉馄饨/荠菜馄饨——</p> <p class="ql-block">烧卖——</p> <p class="ql-block">辣鸡爪——</p> <p class="ql-block">老虎豆——</p> <p class="ql-block">油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江南水乡的船店因社会发展已退出历史舞台——但惊喜的是在黎里古镇又巧遇了船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梨花明白柳朦胧,绿水朱栏宛转通。”通过黎里画册,找到了古镇如诗似画般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后记</p><p class="ql-block">忆黎里——月朗水輕吟,梨花戏柳影;一阕诗言志,逐梦东篱景。</p><p class="ql-block">黎里的柳亚子故居中保留着闻名遐迩的《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和诗册页,不啻是黎里之魂。</p><p class="ql-block"><br></p>